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课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时1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 格式:doc
- 大小:572.6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知道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的作用及现存的原始森林的类型和分布地区。
2.会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的脆弱性。
3.结合亚马孙开发计划,面对雨林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人类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雨林。
二、我的预习预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6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
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下面一些形象比喻,请说出各蕴含了森林的哪一种环境功能:A.天然“净化器”;B.天然“吸尘器”;C.天然“蓄水池”;D.天然“绿色卫士”;E.天然“消声器”;F.天然“美容师”预习任务二:阅读P26第一个框题,完成下列问题:1、全球热带雨林的分布:①纬度位置:②分布地区:③亚马孙雨林的概况:(查地图册)a.地理位置:b.地形:c.气候:2、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①②③三、我的疑惑四、典型案例1.读迁移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发展过程,四幅图排序正确的是。
A.acdb B.cbad C.bcad D.dacb(2)分析这种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是。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③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是。
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
2. 读拉丁美洲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区是A: B:,A、B两地区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2)与A处相同的植被还集中分布在、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是导致A地区植被被毁的直接原因,破坏的方式有哪些?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该地区的植被?参考答案: 1.(1)A (2)①气候恶化②水分蒸腾量和下渗量减少,原来的水循环规律被打破③使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
答案:2.(1)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2)刚果盆地东南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图完成1~3题。
1.从左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①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③降低风速④吸烟除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A.生物残体分解快B.植物生长速度快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植物吸收CO2,放出O2、H2O,说明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风、径流经过雨林后有减小的趋势,说明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的作用。
第2题,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生物繁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第3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中土壤一般较贫瘠。
答案:1。
A 2.A3。
C热带云雾林是指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经常被云雾掩盖的森林,其形成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持续充沛的水汽,二是足够低的凝结温度。
与其他地区的热带雨林相比,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
这种森林虽然只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2.5%,却是世界上多数生物的避难所。
下图为热带云雾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4~5题.4.热带云雾林树干弯曲的形态是为了()A.适应较低的气温B.抵御强劲的风力C.获取更多水分D.获得更多光照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光照条件不足,树木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只得蜿蜒生长,由此形成了弯曲的树干,D项正确.答案:D5.热带云雾林成为世界上多数生物避难所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影响小B.栖息地空间大C.云雾的隐蔽性好D.食物来源充足解析:由于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路途崎岖,湿度大,温度低,不适合人类长期停留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成为生物的避难所,A项正确;栖息地空间大、云雾隐蔽性好、食物来源充足均不是最主要原因.答案:A西藏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西北角,介于城市和草地的过渡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自主学习』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森林资源的作用既是重要的错误!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错误!生态作用和错误!环保功效,图示说明如下:2.森林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错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自我探究]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后会有哪些危害?提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洪水危害加剧;湖泊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雨林的分布错误!2.作用作用表现决定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错误!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全球错误!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一方面能错误!吸纳、错误!滞蓄大量降水形成径流,另一方面可以储蓄淡水,有“储水库”之称世界错误!生物基因宝库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自我探究]森林的环境效应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一样吗?提示森林的环境效应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并不相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亚马孙河流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熟悉,但想了解其更深层次的内容,需在课下做些课前的预习与相关资料的查找。
教师可根据课上主要内容,有侧重地让学生自学,这样课上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好。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能说出世界森林的分布特征和森林的多种环境效应。
培养学生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2)能过收集资料,会分析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及自学的能力。
(3)通过读图与所学生物知识相结合,分析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4)针对雨林被破坏的原因,讨论和分析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和措施。
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辨证的眼光正确评价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又如何去做?2.过程与方法(1)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学会世界森林的分布特征和森林的多种环境效应。
(2)逻辑分析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知道雨林系统的脆弱性。
(3)辩证分析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明确雨林的前途是开发还是保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并能从身边做起,爱护花草树林,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念。
五.教学重点: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2.雨林被破坏的原因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4.雨林前途——开发还是保护?措施如何?六.教学难点:1.雨林被破坏的各原因间内在逻辑关系2.迁移农业对于土壤肥力影响的动态变化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七.教学用具:多媒体八.教学方法:图文结合分析、材料分析、学生讨论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展示课件:启发教学:师生共同活动师问: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谋求目前利益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引出新课: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启发教学:回忆初中知识,请学生说说森林.的现实作用学生活动:提供木材、水果、造纸、橡胶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德育目标: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方法:活动式、探究式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围绕自己选定的问题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调查方法、制订调查计划。
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对绿色植被的环境效益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课前探究]分组活动:探究植被数量的变化对局部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活动准备:温度计、干湿计活动地点:校园内活动过程:根据探究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分早、中、晚三次测量水泥地、草丛、灌丛的温度、相对湿度,分析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导入新课]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及得出的结论:植被数量越多,局部环境的湿度越大。
对局部气候的改善越显著。
[讲授新课][设问导思] 森林是地球上植被最为密集的区域,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在自然界中,森林除了调节气候外,还有何作用?[指导读图] 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结合教材分析:1.世界森林覆盖率减少的原因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森林分布的成因是什么?3.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4.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案例分析] 一些沿海低地的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它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起来,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请你代表这些国家说出你的理由并绘制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通过录像使学生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恶果有更为形象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保护雨林刻不容缓[视频展示] 环保影片《后天》相关片断[过渡承转] 热带雨林作为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球的生态环境效益尤其显著一、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视频展示] 播放介绍热带雨林的录像[读图分析] 读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1. 思考热带雨林的分布规律2. 找出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位置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互助合作,多方搜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建设历时35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 647万公顷,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
“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材料二:我国生态工程森林分布示意图。
(1)写出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区:A是;B是;C是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
(2)图中字母D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作用。
(3)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4)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什么影响?2.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广东东莞市某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查找有关湿地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签订了一部全球性政府间的湿地保护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该公约对湿地的定义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材料二: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材料三:我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是一个湿地资源大国。
我国湿地总面积为6 5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7%,仅次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
但近年来,由于盲目的农田开垦和城市开发等占用、破坏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学习目标] 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
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
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1.资源属性: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作用3.现状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多数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是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2.环境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生态的优势全年高温多雨→形成雨林群落→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1)土壤贫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一般很贫瘠。
(2)生态难以恢复: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破坏(1)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3)主要活动: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2.雨林开发(以亚马孙开发计划为例)(1)20世纪50年代以前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的环境,一直未被开发;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稀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此时,对雨林系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课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课时1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次生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A地区的荒漠化主要类型属于( ) A.沙漠化B.石漠化
C.盐渍化D.三种类型都有
3.下列属于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次生盐渍化D.石质荒漠化
4.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5~6题。
5.对该县1937~1980年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小了
C.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6.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
7.下图为“世界四大沙尘暴中心(A、B、C、D)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A、B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暴对人类的主要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地防治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读“西北部分地区图”,回答8~10题。
8.结合上图可以看出( )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C.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D.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9.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10.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被之一,属优等牧草。
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
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
结合下图完成11~13题。
11.下列不属于我国的典型荒漠草原景观分布地区的是( )
A.内蒙古东部B.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C.柴达木盆地D.新疆
12.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
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
13.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B.过度开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14.读“我国各省区荒漠化分布图”(图甲)和“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图”(图乙),回答问题。
(1)从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类型多样,则自然过程形成属于________,受人类活动影
响形成属于________。
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沙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________。
(2)我国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其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引起我国荒漠化面积增加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其原因。
15.甘肃新闻网2012年2月22日电:据兰州晨报报道,2月21日16时20分,山丹马场遭遇今年首次强沙尘暴袭击。
据了解,沙尘暴来袭时出现黑风,原本晴朗的天空昏黄一片,这次沙尘暴能见度不足150米。
截至16时40分,山丹马场还是昏暗一片。
结合“我国沙尘天气分布示意图”和“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字母代号
填入下图中的适当位置。
A.矿物燃料大量燃烧B.土质疏松
C.风力加大D.二氧化碳增加
E.过度放牧F.过度开垦
G.气候变暖变干
(2)从干湿状况看,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3)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5)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C 2.A 3.C 4.B 5.B 6.A
7.(1)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开矿等
(2)掩埋农田、牧场,妨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侵吞人类生存空间
(3)保护植被,合理利用土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开矿中注意环境保护,营造防护林
8.D 9.B 10.B 11.A 12.C 13.D
14.(1)原生荒漠次生荒漠风蚀水蚀盐碱化风力
(2)新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盐碱化
自然原因: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向地表积聚。
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地面积扩大。
15.(1)从左向右、从上而下分别是A、D、G、C、E、F、B。
(2)干旱半干旱
(3)频率加快,间隔变短,范围扩大
(4)因为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
(5)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
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化;林区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建筑工地多,工地建筑用沙缺乏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