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2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文P78-79页读图并思考(2分钟)●了解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分类。
●读图并联系生活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人类集中居住地的总称。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乡村分类1432牧村林场农村渔村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可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道路、建筑、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房屋道路修建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小大低高差好少多少多少多有无有无有无小大图A图B图C亚、欧、非?亚洲-----人口众多,房屋密集欧洲-----人口密度小,房屋分散非洲------村落较原始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丙●乙●甲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文P80-81页读图并思考(2分钟)●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那些?●世界各地的不同的建筑风格是怎样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的?聚落都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示意图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埃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南亚高架屋-炎热多雨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西亚村庄-干燥多大风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寒冷多冰雪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干燥多黄土说说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炎热多雨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植被因素:蒙古人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他们的牧养的牲畜随着牧草的盛衰而迁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二、三)●○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终身受益的地理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②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学生自备彩笔画纸。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如何创设情景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聚落与环境(一)民居与自然环境师: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大连现在是越变越美了,我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层出不穷,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出自于城市建筑设计师之手,我想在座同学当中一定有做建筑设计师的梦想。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也来过一把做建筑设计师的瘾。
从身边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机展示图片,创设情景师:首先我要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分组略),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到几个地方去看一看。
(微机展示图片)师:这些图片各展现的是哪个地方的自然景观?生:热带雨林景观,温带草原景观,极地景观,沙漠绿洲景观,黄土高原景观。
师:每组同学选择一种自然景观设计房屋(具体选择略)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动手操作设计,体验成功师:现在假设大家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你应该怎样设计你的住房?拿起你的画笔,时间3分钟。
各组竞赛,看哪一组完成的设计图最多、最好。
准备好了吗?开始……(图片交互、配乐,教师巡视、计时)时间到,音乐停。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将各自作品举起来,数数哪组最多?(评选结果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获得自信。
展示作品,陈述理由每组选出自己认为设计最好的作品上台展示,说明设计意图。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学习目标:1. 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从不同聚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判断聚落的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知道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人口、商业贸易等),根据聚落分布图说出其分布特点(如沿河、沿铁路线、沿山谷分布等)。
3.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乡村与城市知识准备: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知识应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何差异,并判断课本P78图4.16中,A为______,B为______。
生活在图A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生活在图B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聚落与环境知识准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深深影响到聚落的景观。
知识形成:(一)阅读课本P81“活动”图4.23、4.24、4.25,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二)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______(发达、不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稀少);在__________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学习主题三: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知识准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聚落的发展也使世界文化遗产遭封了严重毁坏。
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再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大力保护世界丈化遗知识应用:思考:生活在广州的你听说过骑楼和西关大屋吗?它们是广州老城的见证。
教学设计
题目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总课时2节学校星火一中教者杨春丽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设计来源自我设计教学时间2011年月日-- 日
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学情分析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
教
学目标1、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
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
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重点
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难点
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课
前
准
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新课的
讲解
演示实验
练习与
作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
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
吗?
(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
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
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
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
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
异。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
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
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
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
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
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
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
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
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
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讨论亚洲、
欧洲、非洲不同
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
一些城市和乡村
聚落,那么人类
早期的聚落主要
分布在哪里呢?
他们在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又受到
哪些因素的影响
呢?
贴近学
生生活,学习对
生活有用的地
理,是新课程改
革的重要目标。
本课学教过程
的设计,尽可能
的举与生活实
际相结合的实
例,尤其结合家
乡南通的情况,
让学生倍感亲
切,感受到就是
发生在身边的
事情,激发学生
去探究的欲望。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二课时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新课的
讲解
演示实验
练习与
作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
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
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
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
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
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
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
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
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
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
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如何发展和
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
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
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影响聚落形成的因
素有:
调查了解:南
通有没有古民
居?在哪里?
完成调查报
告:南通古民
居的保护。
贴近学生
生活,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地理,
是新课程改革的
重要目标。
本课
学教过程的设
计,尽可能的举
与生活实际相结
合的实例,尤其
结合家乡南通的
情况,让学生倍
感亲切,感受到
就是发生在身边
的事情,激发学
生去探究的欲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