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群体行为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64 MB
- 文档页数:5
管理学的研究体系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和组织的学科,它以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组织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和规律,并提供管理实践的指导。
管理学的研究体系是指对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和归纳的框架。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学科分类、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来探讨管理学的研究体系。
一、管理学的研究领域管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管理、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组织管理是管理学的核心领域,研究企业组织的结构、职能、决策、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绩效评估等问题。
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决策。
市场营销研究企业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市场营销目标。
金融管理研究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创新管理研究企业如何创造和运用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
二、管理学的学科分类管理学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
基础理论研究是指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进行研究,旨在揭示管理现象和规律的本质。
应用研究是指将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旨在解决组织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提供管理实践的指导。
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管理学可以分为组织理论、决策理论、行为理论、领导理论等多个学科。
组织理论研究组织的结构、职能、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决策理论研究决策的过程、方法和效果。
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
领导理论研究领导者的特征、行为和效果。
在应用研究领域,管理学可以分为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多个学科。
组织管理研究如何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如何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
市场营销研究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市场营销目标。
战略管理研究企业如何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来获取和分析数据,旨在揭示管理现象和规律的本质。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点,并探讨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的动机、激励、决策和职业发展等方面。
在实际管理中,了解个体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1. 动机与激励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到动机和激励的影响。
动机是个体内部驱使其行为的力量,激励则是外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有效的动机和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进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
2. 决策与问题解决个体在组织中经常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和解决问题。
管理者需要了解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错误,并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以保证组织的决策质量。
3. 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个体的职业发展与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组织需要提供合适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个体的工作表现,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施。
二、团队行为团队行为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团队的建设、团队决策、团队合作等方面。
了解团队行为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工作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注重团队文化的塑造、成员角色的分配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
通过合理的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2. 团队决策团队决策是指团队成员在面临问题时,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达成共识的过程。
管理者需要了解团队决策的模式和有效的决策方法,以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3.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团队合作是团队行为的核心,也是团队能否顺利达成目标的关键。
管理者需要有效地管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以实现团队的协作效能。
二战后,资本主义资源的积累对企业生产效率提出要求,促成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1961年,管理学者孔茨指出管理理论滋生过头,像是一片枝根缠绕的丛林,代表管理学理论尚处青春期。
孔茨的丛林理论引发了学者关于关于”丛林理论“的讨论,1962年UCLA会议反响剧烈。
之后学者们对管理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
1980年,孔茨发文表示管理理论已发展到11个学派,如下:(1)经营管理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法约尔和孔茨。
该学派主要明确和研究管理职能。
他们认为管理学有独具的知识核心,和其他学科互相服务。
(2)人际关系学派主张人际关系经营。
(3)群体行为学派—和人际关系学派相比,此学派更注重研究人的行为本身,研究组织中群体行为.(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他提出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利益≥诱因“关系式,结合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考察技术系统的重要性,创始人特里斯特。
(6)系统学派强调系统的运用是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7)数学学派主张利用数学模型寻求管理问题最优解。
(8)经验学派主要研究过去的管理经验,代表人物欧内斯特戴尔驳斥了孔茨建立普遍结论的观点,他认为管理活动无普遍性意义,“丛林”难以消失。
(9)权变学派即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环境改变管理方法。
(10)决策理论学派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代表人物西蒙一开始就否认孔茨的观点,他认为不存在所谓混乱丛林,所有管理理论都处于一个系统并有各自贡献。
(11)管理工作学派,代表人物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理论.其中,孔茨认为人际、决策、群体行为、合作、经理决策趋于片面,不够完善;而社会技术、系统、权变学派对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而言司空见惯;数学模型只是工具,不足以自成一派;经验学派忽视社会实情,故不够可靠.现代社会,管理理论仍存在分歧,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转移到工作本身。
过去工作于人是负担,如今员工掌握更多自由,在工作中自我实现。
管理者思考如何运用诸多激励因素调动员工积极性,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未来,各管理理论会互相联系,促成集方法与理论的整体,趋势是加强科学理论运用,追求效率与效力,考虑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借助科技成果,创造富有条理的小、快、灵管理模式。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
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
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
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1、代表人物:⑴.法约尔。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⑵。
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
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
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
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2、发展过程: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定义: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一定义成为当今被普遍认同的管理定义的基础。
2.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管理就是使组织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在组织内部构成要素与组织整体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生存和发展的复杂过程。
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这种观点认为:(1)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2)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它技术工作一样,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3)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4)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8.管理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活动过程。
9. 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10. 用作制定并达到规定目标的协调活动。
11. 管理可被定义为一连串针对组织资源(人力的、财务的、实体的、资讯的)的活动(包含规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达成组织目标。
管理者可视为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12. 控制技术实践的过程,包括设计、组织、协调及监督。
13.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14. 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15. 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16. 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7. 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精华——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理论(即羊群效应),也称羊群行为(羊群行为),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理论简介“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相关故事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更高明。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
第十五章理解群体与团队一、理解群体行为1、什么是群体?群体可以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群体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建立的工作群体,它有着明确的工作分工和具体的工作任务。
非正式群体则是社会性的,往往在友谊和共同爱好的基础上形成。
2、群体的发展阶段群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多数群体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下,虽然群体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彻底稳定的状态,但群体发展经过了五个标准的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和解体阶段。
二、解释工作群体行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变量:群体成员的能力、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内部的冲突水平、成员遵从群体规范的内在压力。
群体行为模型决定群体绩效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作用于群体的外部环境、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结构、群体运行过程和群体任务。
作用于群体的外部环境:作为存在于更大的组织系统中的一些子集,工作群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群体成员资源:群体绩效的潜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成员为群体带来的资源。
它包括群体成员的个人能力和人格特点。
群体结构:群体拥有一定的结构来规范成员的行为。
有关的结构变量包括: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和正式领导。
群体运行过程:就是工作群体内部的运行过程,即用于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处理群体决策、领导行为、权力运作、处理冲突的沟通模式。
群体任务:群体运行过程对群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取决于群体承担的任务性质。
任务划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复杂的指那些全新的、无常规可循的任务。
简单的指那些常规化和规范化的任务。
群体结构:1、角色:指的是在一个社会单元中,人们对于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在群体中,个体由于自己所处的位置而被期望承担某种社会角色。
当个体面对不同的角色期望时,就会体验到角色冲突。
2、规范:所有群体都会建立规范,即群体成员共同认可的标准或期望。
3、遵从规范:个体都希望被自己所属的群体所接纳,所以他们对遵从规范的压力非常敏感。
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学派)、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共同主题,凡是涉及到群体或集体的行为或行动的现象都离不开集体行动这一范畴的探讨。
集体行动理论作者《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曼瑟尔.奥尔森提出,奥尔森1932年生于北达科他,本科就读于北达科他州立大学,196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9年起任教于马里兰大学,1998年2月去世。
该理论强调的是团体协作的作用,团队精神的作用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很大,可以互补缺点,因此现在很多领导者都注重集体行动的效应,甚至应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基本内容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如同其他人一样,往往想当然地认为,一群有共同利益的个人常常会自愿采取行动以促进其共同利益,就像个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一样.近来,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如果某个集体中,确定个人分享某种共同利益,那么,促进这种共同利益就将自动有利于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他是否为此作出了贡献.这时,理性的个人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搭便车呢?因此,除非集体很小,以至于其中的个人无法搭便车,或者给予那些行动者以额外的好处,否则集体行动就不会发生.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行为(勒庞,1895),社会学的社会运动范畴(斯梅尔塞,1962;梯利,2004),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道格拉斯〃诺斯,198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93),以及公共管理学中公共物品(或集体物品)供给(奥尔森,196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93)等有关集团利益或共同利益的追求问题,都属于集体行动的范畴。
那么,何谓集体行动呢?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将集体行动看作是与社会运动、革命同一范畴的三个概念。
他认为,集体行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而社会运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而革命,则是有大规模人群参与的、高度组织化的、旨在夺取政权并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
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____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
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