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
- 格式:pdf
- 大小:219.52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1第一步:取材分析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
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
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
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
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龋2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2.1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
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2关天浓度问题。
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
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
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
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生物实验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实施步骤在生物学研究中,统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关生物现象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实施步骤。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在生物学实验中,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实验数据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基础。
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用来判断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方法。
在生物学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会提出一个原假设和一个备择假设,并通过收集实验数据来判断哪个假设更为合理。
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
在进行假设检验时,首先需要确定显著性水平,即犯错误的概率。
一般来说,显著性水平常用的是0.05或0.01。
然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相应的统计量,比如t值或F值。
最后,将计算得到的统计量与相应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如果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可以拒绝原假设,否则则不能拒绝原假设。
三、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来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生物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常常需要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
常用的相关分析方法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首先需要计算出相关系数。
然后,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果相关系数显著不为零,则可以认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四、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方法。
在生物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常常需要确定不同因素对生物现象的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预测因变量的值。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回归模型,比如线性回归模型或非线性回归模型。
然后,通过拟合回归模型,得到相应的回归系数和拟合优度。
最后,通过计算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来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高中生物】学好高中生物的六个要点和生物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学好高中生物的六个要点1.掌握法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
2.观察和比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
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3.综合归纳法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
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综合归纳法应做到“三抓”。
一是注重顺序,二是注重联系,三是注重特点。
4、灵活运用这是学好生物体的关键。
认知的目的在于应用。
只有灵活运用知识,你才能记牢并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利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话题或实际问题,尤其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5、还需掌握好的记忆方法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宝库,思维的伴侣,创造的前提。
因此,学习可以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和适当的记忆方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是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运用联想帮助记忆。
例如,记住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和铜。
你可以用谐音记忆熨斗触摸新的桶,这样你就可以记住它,而且不容易忘记。
(3)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
生物中考答题方法与应试技巧生物考试常常设有两种题型,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又以填空题为主,包含识图作答题、资料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等。
现将答题方法与技巧总结如下:一、中考生物选择题答题技巧选择题按顺序做即可,做完题目之后最后回头检查一下,以防万一,但不轻易修改答案。
遇到不会的题,能排除的选项先排除,不能排除的,做好标记,先蒙个答案,有时间再回来细细再思考。
要点:1.按顺序做2.遇到不会的题,相信第一感觉3.不轻易修改答案4.实在不会的先蒙一个,有时间再回头5.审题要慢,划好关键词[审题策略]1.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
限定(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
2.掌握“错误原理”“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
3.启用“对比思维”图表类,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多方向对比,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
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即如果三个已知选项都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已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个未知的选项是错误的,那另一个选项就应该是正确的。
4.注意学科“潜规则”生物学科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
比如,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等等。
5.答案填涂要规范,注意避免多涂或漏涂;整体上把握答题时间,尽可能留有检查的余地,避免非智力性因素失分。
[易错规避]1.对于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其实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个概念。
2.误差可以减小,不可以避免。
因此,好多实验题应该这么答卷: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人教版高中生物实验梳理总汇一、总则: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一提出假说一设计并完成实验一分析数据一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
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
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
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
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
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
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二、实验梳理: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原理2、实验注意事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生物实践探究实施步骤生物实践探究是一种基于实践和探索的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在生物学领域中,实践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生物实践探究的实施步骤,希望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步:确定实践课题在开始一项生物实践探究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实践课题。
实践课题应该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相关,并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从教材中选取某个生物过程或现象作为实践课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选择。
例如,可以选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研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条件等。
第二步:制定实验设计确定实践课题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应详细说明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有效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在制定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条件的设置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方法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步:实施实验在实施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实验材料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采购或准备。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操作,并注意实验室的安全。
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此时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思维进行解决。
第四步: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
数据记录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对实验课题的结论,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解释和说明。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因素和改进方法。
第五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报告要做到准确、详细、逻辑清晰,并使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六步:展示和讨论完成实验报告后,学生可以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可以通过口头演讲、海报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通过展示和讨论,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生物实验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摘要:实验题在高考中占比例较大,学生失分率较高,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本文从方法入手就实验题的一般方法总结,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关键词:解题方法;自变量;实验步骤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92-02“得实验者,得天下。
”每年理综卷和生物单科卷中,实验题及以实验题为背景的题目占比例较大,特别是新课程中强调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实验命题也呈现多样化。
而许多学生面对实验题无从下手,造成得分率较低,为此总结一般实验题的解题方法。
一、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的核心,反映实验“干什么”,通过阅读题干明确实验要验证和探究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证明和探究此“生物事实”的哪一方面,通过思考要明确证明或探究什么,要把握三个要素,即①探究因素②探究对象③观察指标。
2012年江苏卷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探究因素是低浓度nahso3,探究对象是水稻,观察指标光合速率。
二、分析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哪些方法和原理,为整个实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常根据实验目的和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确定实验变量的检测方案,再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定实验的原理。
如2012全国理综33题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原理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在70℃时,由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还原性麦芽糖。
三、找准实验变量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找准变量就找到了分组的依据,也是实验设计的关键。
自变量是实验操作者操纵的条件和因素,是做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改变性和可操作性。
因变量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或结果。
因变量是研究实验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有可测性,也是描述实验结果的指标。
如碘与淀粉变蓝作为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的指标。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总结实验设计程序: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01实验目的1.验证性实验:寻找题干信息,一般写有“验证……”,即为该实验的实验目的。
2.探究性实验:首先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此类实验的实验目的一般书写为“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探究‘自变量’的作用”等等。
例1.在复习“细胞膜”相关知识时,小明同学想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于是他在家中挑选相关的厨房用品作为实验用具,进行了以下的实验验证,请你按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补充完整小明同学的后续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和用具:4株大小、状态相似的苋菜,2只瓷碗,1个茶杯,1个电热水壶。
(3)实验步骤:①:将2个相同的碗,编号为甲、乙。
②:向甲碗中倒入一满杯清水,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答案】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02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就是依据你要研究的对象或者说是研究目的作出推测假设通常有一种或几种答案或解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理论依据的去提出假说,因为此类题目一般伴随着开放性问题,比如“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这类题型的答法:“如果……现象,则……结论”。
例1.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 ℃)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1)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
发表时间:2010-04-20T00:45:39.903Z 来源:《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年5期供稿作者:伏正[导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
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
生物实验过程中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初步培养实验分析的能力,掌握生物实验中的一般分析方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
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一、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生物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如果制成的装片中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
实验三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三”)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用做本实验的材料。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药品与试剂的量。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三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
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其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药品与试剂的浓度。
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实验后认为最适宜的。
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实验。
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
3.药品与试剂的纯度。
有的实验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所用蒸馏水若用自来水代替,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三、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这一步也易漏掉。
2.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
如临时装片制作时,如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
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如用刀片削或挖,会导致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
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
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画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四、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需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
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
如果不按程序操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
通常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
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
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四步分析法”可以在实验课上讲授,也可以在实验(理论)专题复习课中讲授。
在具体的实验分析或解题过程中,既可顺次运用,亦可综合运用,具体问题,灵活分析。
例1.实验一中,在显微镜视野里,几乎看不到分裂相细胞,试分析其原因。
分析:(1)从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取准生长点部位导致的;(2)从步骤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没有压片过程导致标本太厚,看不到单层细胞;(3)从显微镜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没有移动寻找。
例2.实验二中,质壁分离后进行复原时发现复原效果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分析:(1)蔗糖溶液在配制时,浓度过大,质壁分离强烈,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2)质壁分离时间长了,未及时复原,细胞死亡;(3)滴入清水次数少或只滴入一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