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 文字 (三)
- 格式:ppt
- 大小:9.04 MB
- 文档页数:18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教学难点】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所用课时】四学时第一课时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三、应该注意(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古代漢語通論部分筆記第一章:汉字第一节:几个重要的概念一、语言二、汉语三、文字四、汉字五、引子:偏旁的读音(一)、宀:读音mián,表示房屋,引申为宇宫。
(二)、彳:读音chì,表示道路上行走,例字徐(安行也)。
(三)、囗:读音wéi,例字园、圃、国。
(四)、疒:读音nè,例字疾、病。
(五)、页:读音xié,例字颜(印堂)、硕(头很大)、题(额头)、颠(头顶)。
(六)、辵\辶:读音chuó,表示行走,例字造(到某地):造访、登峰造极。
(七)、攵\攴:读音pū,例字攻(击也)、收(捕也)。
(八)、糸\纟:读音mì,例字经、纬、绝(丝线断了)。
(九)、玉\ 例字瑜、玲、璟、瑾、理、瑕。
六、关于文字的两种说法:(一)、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以类形象,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文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二)、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限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二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于文字。
文字者,意与声之迹也。
”二、汉·扬雄《法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三、唐·孔颖达《尚书·叙》“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四、两者的关系(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
(二)、语言当中的每一个词代表一定的声音和意义,而文字兼具“形、音、义”。
(三)、文字和语言互为表里,文字依附语言得到声音和意义,而语言必须考文字得到记录和保存。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一)、结绳记事(二)、《说文解字·叙》“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通论(一)文字第一节汉字的构造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
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
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汉语中就有许多同音词和同形词。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1.表意字:日、出、林等2.表音字:自、我、西、南等3.表音兼表意字:即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不是不可以的。
二.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宋代郑樵《六书证篇》:“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
”清代孙诒让《名原》:“盖书契权舆本于图象。
”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之说。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其实,仓颉造字之说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公ㄙ之相背,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
以教后诣。
”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宋代罗泌《路史》谓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另外,荀子、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学者都相信仓颉作书之说。
对这一问题,近代学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之生,必以寝渐,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然后解之而无阂。
语法一、否定句、否定词以及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①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②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④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⑤王斗曰:“否。
……”(战国策·齐策四)⑥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⑦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主要有“不”“毋”“未”“莫”四个词。
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法。
下面我们分成两组来讲:1、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在“不吾知也。
”这个句子中,“不吾知”就是“不知吾”。
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上述规律,“我”字放在“思”的前面。
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庄子·知北游)在这个例子里,“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
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在这个例子里,“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
而“我未之见也”的“之”字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的,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就放在动词“见”的前面。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