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双语)Andrew S.Tanenbaum第五版(第一章)CN-chapter1
- 格式:ppt
- 大小:11.70 MB
- 文档页数:31
第1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和共享。
连通性就是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共享就是指资源共享。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送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续接,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计算机网络andrew第五版答案【篇一:《计算机网络》第5版andrew课后第1章】p class=txt>1. 第一章1. 狗携带的数据 7gb*3=21gb数据传送21gb 的时间需要 t=21gb/150mbps = 1146.88s这段时间狗运动的路程 s=18km/h* 1146.88s = 5734.4m如果够的速度加倍或者磁盘容量,最大距离也会加倍。
如果线路传输速率加倍,则最大距离减半2. lan模型有可拓展性,如果lan 只是一条单一线路,虽然成本更低,但如果出现错误,则链路将崩溃。
客户机-服务器提供了更好的计算性能和更好的接口。
3. 大陆间的光钎网络,虽然能搭载大量数据,但由于距离遥远,所以延迟比较高 56kbps 的调制解调网络带宽较低,延迟也比较低。
4. 为提供数字语音流量和视频流量,需要统一的投递时间。
如果针对金融业务流量,稳定性和安全性很重要。
5. 交换时间不会成为延迟的主要因素。
信号传输速率为200 000 000m/s 在10us 内传输距离为2km,而纽约到加州距离为5000km,即使有50个交换机,也只增加了100km的距离,整体影响为只有2% 。
6. req 来回需要2次传输,rep 返回也需要2次总共4次传输距离为40 000km *4 = 160 000km 。
传输延迟 t = 160 000km / 300 000 000 = 523ms。
7.8.有ab ac ad ae bc bd be cd ce de 10种可能的线路,每个线路有高速线路中速线路低速线路不设置线路 4种状态所有有4^10 = 1048576 中可能。
100ms 一种线路,需要花费 104857.6s 。
9.总共n+2 个时间,事件1 - n 表示对应主机成功反问信道,未遇到冲突,该概率为p(1-p)^(n-1), n+1 表示空闲信道该概率为 (1-p)^n ,n+2事件是冲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2009-12-14 18:04:43)转载▼标签:课程-计算机教育第一章概述1-0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1、《计算机网络》(第4版)英文影印版 Andrew S. Tanenbaum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简介: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
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大量实例。
在讲述各网络层的同时,还融合进了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技术,如Internet、SONET、ADSL、CDMA、WLAN和蓝牙等。
另外,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用了一整间的篇幅对计算机安全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书的适用对象很广泛。
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本书都可以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每一章后面的大量练习题,可用于课程作业或者复习要点。
对于从事网络研究、网络工程以及使用和管理网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2、《计算机网络》(第4版) Andrew S. Tanenbaum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简介:本书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经典教材。
本书为翻译版。
全书按照网络协议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自下而上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大量实例。
在讲述各网络层的同时,还融合了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网络技术,如Internet、SONET、ADSL、CDMA、WLAN和蓝牙等。
另外,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用一整章的篇幅对计算机安全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书的适用对象很广泛。
对于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本书都可以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每一章后面的大量练习题,可用于课程作业或复习要点。
对于从事网络研究、网络工程以及使用和管理网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读物3、《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简介:本书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于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课程代码:05410111学分: 2学时:32(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2 上机学时:2课程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程序设计(C语言)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教材:《计算机网络》(英文版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David J.Wetherall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0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专业方向必修课,该课程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结合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等内容,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现代通信网、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发展,掌握协议和体系结构,以及按其体系结构划分的若干层次,Internet的产生、发展、功能和特点,常用的各类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决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论,典型网络的构造、性能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各层的主要功能、熟悉各层的协议标准:掌握局域网、广域网的基本内容和一些具体的网络;熟练掌握网络互连的内容、路由器和网际协议IP、以及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3:掌握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协议、网络安全等。
- 掌握 OSI七层模型,复用/分用技术等。
- 理解网络编程,设计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 知道最新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
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分类与重要性。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拓扑结构、通信方式和分类。
- OSI/RM和TCP/IP网络模型。
第二章物理层- 物理层概述,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 传输介质,数字传输系统,模拟传输系统。
- 调制与解调、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 信道复用技术,传输介质的高级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概述,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 帧的概念,MAC协议,CSMA/CD协议和轮流协议。
- 环路拓扑结构,ATM网络,令牌环网技术。
-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与错误控制。
第四章网络层- 网络层概述,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 网络层的组网方法,IP协议,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
- 网络地址层次结构,子网化,NAT技术。
- 网络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五章运输层- 运输层概述,运输层提供的服务,运输层实体间的逻辑通信结构。
- TCP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可靠连接实现、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原理。
- UDP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运输层拥塞控制与质量服务(QoS)。
第六章应用层- 应用层概述,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程序的体系结构。
- 基于TCP/I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
- 分布式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
- 构建网络应用程序模型和实践。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自学,研究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
- 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搭建、网络安全实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