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87 MB
- 文档页数:4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既要
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
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
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
通能力,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
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设计创造性的活动和任务、开展小组讨
论和活动,以及组织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具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一核心、三方面、六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意义1.什么是素养?简单地说,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李泽厚著名的“积淀说”有这样的论述:“‘积淀’的意思,就是把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为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
”而素养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与积淀的过程。
就其本义而言,“素,白緻繒也。
从糸,取其澤也。
凡素之屬皆从素。
”“素”即本色,有润泽之义。
“養,供養也。
从食,羊聲。
”“养”即供养,有照看、呵护使成长之义。
故“素养”便有两层含义,一为素质,即人生来就有的先天禀赋,它是可以经由生理、心理、文化、思想等不同层次,不断提升,逐步完善的;而这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教养形成的过程,这完善的结果,就是教养。
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康德在其《论教育学》一书中强调,“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而且,“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来的东西外,他什么都不是”。
洛克也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通过教育,我们得以树立正确合宜的世界观、价值观,习得良好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积淀为自身的独特人格。
值得强调的是,只有教育这一活动行为真正抵达内心、获得了我们自己的主动参与,这所有的结果才会发生,或者说更好的发生。
因此,教育最终会走向自我教育,这实是素养的实质与内涵。
2.什么是核心素养?谈“核心素养”,“核心”是关键。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定义1.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概括版)2.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
(规范版)二、核心素养框架理解视角1.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人与自身(自我)关系,人与他人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外界)关系,人与文化(工具)关系。
2.从教育的角度:德、智、体、美、劳方面素养。
3.从文化的角度看:求真、善、美的素养。
4.从社会角度看:公民素养、做事素养、做人素养。
5.从心理学角度看:知、情、意、能力、气质、性格。
三、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料+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
学科核心素养是各门学科对核心家养的独特贡献,准确把握学科本质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
四、什么叫学科本质?学科知识内在结构?学科教育价值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学科情境?学科活动?1.学科本质即一门学科的根本属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现出来。
一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二是核心的学科概念与范畴;三是基本的学科方法与思想,其核心是学科思维方式;四是核心的学科价值与精神。
据此,我们可以将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内容识别为一个包含价值与精神单(内层)、方法与思想(中层)、问题与概念(外层)的三重结构。
简单说,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学科精神等隐性的内容(学科深层结构),也即学科本质。
学科本质一是学科本质属性,二是学科的核心任务,三是学科的特殊方式。
2.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学科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知识)、程序性知识(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关于怎么思维和认知的知识,即元认知一一对认知的认知);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立足于学科大概念、学科结构、学科本质、学科情境。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是教育改革中一个微观领域的问题,这个微观领域的改革,会涉及到很多教育宏观政策。
课堂改革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科学的教育政策环境来支撑。
教育生态环境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能形成共识,我们的一线的教师、学生、家长才会更好地成长。
一、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目标的共识如何理解有效教学?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来说,我们首先就是要形成对有效教学共同的目标认知。
当前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共识很难达成,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老师,还有学生、家长等,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共识,这样就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形成共识是很难的,但是教育又最需要形成共识,否则我们的老师、家长,尤其是学生会在匆匆忙忙的学校生活中变得迷茫。
有效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呢?应该强调,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也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的功能在哪里呢?在于学生学会学习。
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
一个城市要成为学习型城市,创造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师生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现在是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
终身发展,没有终身学习是很难做到的。
显而易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
前几年我们还不知道微信,现在微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文明发展,尤其是代沟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文明经历了3种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
在前喻文化时期,也就是农业时代,靠经验的传递来发展文化,所以要尊重长者。
到了并喻文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可能新生一代和老一代要进行相互学习。
到了后喻文化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知识更新极快,信息爆炸。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能课堂里的66%的学生,据专家估计,将来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都是现在所没有的。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方向。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初期
阶段,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选择生动
有趣的课文和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教师还可
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让学生能够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培养学
生的文化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
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项素养,它涉及到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创新等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解答问题等形式,引导学
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
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维素养、表达素养和合作素养。
通
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语文学习,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
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挑战。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策略一、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智力素养、审美素养、体质素养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1. 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2. 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
3. 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设计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9第7期中(总第306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教学策略陈琳关于核心素养和深度教学的研究是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核心素养是深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手段与途径。
本文深入探讨了核心素养与课堂深度教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观:基于立德树人的深度教学观、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深度教学观、基于师生交往互动说的深度教学观。
一、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关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笔者认为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诠释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十分贴切的。
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与其一脉相承,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延伸。
在广度上,涵盖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板块;在深度上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且指向人的终身发展理念,培养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未来型人才。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把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中推进,向更深层的深度教学中推进,从而探索有效性的深度教学策略,为开拓新的教育愿景做转型性变革。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国内最早提出深度教学概念的是郭元祥教授,他认为深度教学是超越表层知识符号的教学,要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过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注重学生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秩序,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只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表征”的记忆,将知识浅层化、表象化。
这种浅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叫做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
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来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看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的角度作出系统澄清。
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扩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小方面展开了具体内容的阐释。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知,学生的写作就是多么的关键。
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表示:"小学无力偿还的‘写作帐’迟早就是必须还的!再不多看电视,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搞不回去!"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
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