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讲稿
- 格式:docx
- 大小:18.25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次国共和合作破裂原因探析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过去史学界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以及苏联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政策上的失误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拟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局限性这个角度来分析。
一、联合苏俄与反对苏化孙中山联合苏俄的思想产生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不久。
当时,经过了多次失败和挫折的打击,正在民主革命征途上徘徊和迷茫的孙中山,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光芒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曙光,开始关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寻求苏俄的援助。
1920年秋,经陈独秀介绍,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共产国际来华使者魏金斯基,提出与苏俄建立电台联系的要求。
1921年8月,孙中山在复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说:“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特别是你们苏维埃底组织、你们军队和教育底组织。
我希望知道您和其他友人在这些事情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所能告诉我的一切。
”[1]同年12月,他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接受了马林关于改组国民党和创办军官学校的建议。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反革命叛变,使孙中山遭到极为惨痛的失败。
此时,苏俄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这令他十分感激。
他确信,“苏俄甚至在危难之中也是我唯一的朋友”[2],并认为,“与苏俄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系是绝对必要的”[3]。
1923年1月17日,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到达上海,并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会谈。
1月26日,双方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这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最终确立。
同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
10月,孙中山聘用苏联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帮助国民党改组。
后来孙中山又多次强调“中俄互助”、“中俄亲善”、“中俄一家”、“以俄为师”等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联俄政策。
然而,孙中山的联俄政策并不彻底。
他之所以联俄,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苏俄看作一根救命的“稻草”,利用苏俄的援助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揭秘: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前因及后果
本文导读: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使得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又因马林(国际共产的代表)在两党之间调和使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其中黄埔军校(很厉害的学校)就是在那时创办的。
后来上海“四一二反革命”的发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建军大业》的主要情节就是合作破裂后的史实。
在
电影中,原国民党军队的将领贺龙,叶挺等先后加入共产党主要是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新三民主义被中国共产党人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所以后来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内部出于对新三民主义的认可使得部分国民党员加入了共产党,所以说国共的第一次合作为共产党带来了新的血液。
国共合作的破裂根本原因在于两党的革命路径上存在严重分歧:国民党希望彻底北伐,推翻军阀,建立党国,为了这个目的,可以暂时与“帝国主义”达成和平妥协;中共秉承共产国际“坚决反帝”的指示,宁可中止北伐,也不能中止对“帝国主义”的打击。
最后,国共合作破裂后使得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于是便有了毛泽东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深析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阶级联合统一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国名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阐释了“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但是随着北伐的进军,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季戴陶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公开打出反共旗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国共合作的破裂有以下原因:一、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和对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第一次国共双方走向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辛亥革命失败,军阀混战,弱小的国共两党只有联合才能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所以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所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民党采取的不是“联合”,而是所谓的“容纳”,孙中山在1924年7月公布的《中国国民党关于党务宣言》就声明:“本党肌肤有中国革命之使命,既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
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唯以其言论言论能否依本党之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
如有违背者,本党必予以严重制裁,以整肃纪律”,总之孙中山不允许共产党“自树一帜,与国民党争衡”;“若共产党有纷乱我党之阴谋,则只有断然绝其提携,而一扫之于民国以外而已”,孙中山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和防范心理明确显示了国共合作的不可持续。
二、新生的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幼稚性和对革命的高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新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集团,其幼稚性很多,主要体现在1、对于自身的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成熟,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与苏联布尔什维克的斗争经验;2、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分析不够,低估了政治形势的复杂,所以没有把握时局,并且对于革命的难度预计严重不足。
今天要讲的是国共合作的破裂,(在黑板上写: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内部的危机)北伐在军事上越是接近胜利,国民革命内部的危机就越是严重。
终于围绕以下的问题爆发了冲突,(写迁都之争)一个问题就是迁都之争,追随鲍罗廷支持汪精卫的国民党人,他是主张迁都武汉的,而蒋介石主张迁都南昌,因为南昌是蒋介石总司令部的驻地,这是一点。
(写共产党组织了工农运动)第二点就是共产党组织了工农运动,极大地冲击着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
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慑力量,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一些势力集团在蒋介石的周围,羽翼丰满的蒋介石更加坚定了反共的决心。
于是蒋介石发动了政变。
(写国共合作的破灭,四一二反动政变)大家看这张照片(四一二政变),这就是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号蒋介石使用惯用的伎俩先让清洪帮对工人纠察队发动袭击,然后以调节工人内讧为名收缴工人武器,逮捕抵抗工人,第二天又向游行的工人扫射,然后以清党为名大规模的搜杀共产党人及群众。
这是四一二时期蒋介石下令袭击上海工人纠察队队部的图片,这有一小段四一二反动政变的录像。
那么7月15号,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召开中央会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那么据不完全统计,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先后有26000名共产党员被杀害,有31万名群众被杀害,这可以算是我们党遭受的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大家看这就是李大钊。
那么李大钊领导了当时北方的群众运动,后来遭到北洋军阀的通缉,他的北方的领导机构就迁到了苏联大使馆。
27年的4月6号张作霖派人搜查大使馆,抓捕了很多人。
28号李大钊被杀害,当时只有38岁。
我们都很了解他,他是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27年5月6日的《申报》报道了当时执刑的这种情况李大钊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为什么国共合作会破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写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我想这个因素是比较多的,(写国共两党的分歧)一方面是由于两党的利益取向和政治意向的不同,刚刚说了对反帝反封的理解,这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共产党缺乏经验,陈独秀放弃领导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共产党处于幼年阶段,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包括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对大革命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孙中山等主张国共合作的人物去世)第三个原因就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第四个原因就是孙中山、廖仲恺这些主张国共合作的中坚人物先后去世;(帝国主义的干涉)第五点则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
论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15271188 邓玉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
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以蒋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要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训: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过合法斗争来战胜敌人。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援助,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对武装革命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上。
在这次会议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枪杆子里出政权;不能搞单纯的军事斗争,革命的武装必须与广大的民众相结合;要使武装成为革命的武装,民众成为武装的民众。
3.长期的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结合起来;其它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总之,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推荐文章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热度:国共平津战役是谁指挥的热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简介热度:解放军中将倪志亮生平简介热度:1940国共合作战役热度: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还要从1926年中国决定北伐开始。
大约在那年七月,我们带领十万人向北进军,主要进攻湖南、湖北,那里有其中一人的主力军十万人。
我方军队迅速的打下了敌军的领地,并且继续强力攻击,敌军败退,我军乘胜追击,攻入了敌城,经过惨烈的斗争,敌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军队在消灭了这一支统治路线之后,又集中部队主力去进攻江西,紧接着消灭了另一只北方力量枝条,接着又沿着长江东下,本军的另一根力量分支也从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我出师不久,就从珠江打到长江,声势浩大。
直到另一年四月挥师北上,进攻最后一支力量分支。
但是,就在开始北伐的第二年,四月十二日的早晨,上海的流氓头子组织起他们的土匪强盗们攻击上海市的人民群众和工人,然后由他们头头带领的反动军以“工人内讧”为理由,强行收下工人们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三百多名。
到了第二天,强盗土匪们如猛虎饿狼般的行为彻底惹火了上海市的人民,上海市的工人全部都不去上班,不去工作,就算是学生,也不去上课,老师也不上班,上海人民开始暴动。
十多万的上海居民集体上街游行,但是在宝山路遭到那些混混的残暴的屠杀,死死伤伤少说也有一百多人。
随后,那些反动的军队就封闭了上海市总工会的一切革命团体,开始肆无忌惮的杀害共党团员和无辜的人民群众。
国共第一次合作也就从此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民族危机时刻放下彼此之间的争斗,转而一致对外的首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间虽然不是特别长,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却有很多,那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有哪些呢?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中不得不说的就是黄埔军校的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还有美国)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本文主要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矛盾分歧党内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在此基础上,从1924年到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的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国民大革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把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和土豪劣绅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最终奠定了全国统一的格局。
但是,最后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导致革命阵营分化,国共合作分裂。
中国革命由此陷入低潮,历史就此改变了走向,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客观原因(1)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涉、破坏“国民大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下进行的。
帝国主义,军阀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力量,比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
1926年11月,美国的一家报纸著文指出,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取得成功后,外国在华势力不会受到损失。
1927年1月,日本驻九江领事江户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时,蒋明确表示,他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将尽可能尊重它们。
在各国驻北京使馆召开的秘密会议中,英国方面接受美、日的意见,也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赞成对蒋介石采取拉拢手段,以促使革命阵营早日分裂。
一批批官僚、政客、买办也同国民党上层拉关系,准备改换门庭混入革命阵营。
原来依附北方的反动势力,同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双方都有密切关系的政学系官僚黄郛、张群等人联袂南下,对蒋介石施加影响。
革命阵营内部掌握了相当大的领导权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在革命的深入发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反革命营垒。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北伐战争时期,其破裂的原因众说纷纭。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国际矛盾分歧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
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由多个方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共和国民党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合作过,或者说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众多分歧与矛盾,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
一、国内矛盾的激化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6年对农民运动的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广东的地主阶层大多是支持陈炯明的。
但北伐的革命风暴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后,这一地区大多数军官被吸收到了革命军中,一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除非培训了很多农民鼓动员的共产党同意取消土地革命(此前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工作一直是以国民党的名义进行的)。
1927年4月2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成立了成员包括毛泽东和谭平山两名共产党员在内的五人中央土地委员会,毛泽东为组长。
由于共产党在该小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制定了一部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土地法草案,即“土地问题决议草案”。
该草案规定“没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在乡村的土地。
这个文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如何界定,五人小组没在草案中写入他们小范围讨论时的界定标准:“有地三十亩以上的富农、小中地主及大地主均是反革命。
”虽然后来这一草案向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妥协,但在执行过程中就不可能控制住局面,农民们简单而粗暴的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的措施”,并且以暴力反抗租税。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共的一些党员犯了左倾激进主义错误,在执行这一法案时过快过急,甚至使用暴力,造成了大地主阶级的反弹。
又由于配合大革命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抵制资本家的剥削,要求制定劳工法案。
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他们不再像革命早期那样热切的支持大革命,相反却越发表现出他们的不满。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失败教训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其失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国共合作的失败以及所带来的教训。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是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民党代表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追求资本主义道路;而共产党则代表了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追求社会主义道路。
这种根本的意识形态差异,在实际行动中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
双方在争取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政权分配和土地改革等问题上就存在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合作破裂。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在合作时必须要考虑到双方的意识形态差异,注重沟通和共识的建立。
只有在思想上的统一和认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合作的目标。
二、权利和利益的争夺权利和利益是影响国共合作的重要因素。
当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面临着中国政权的重组时,双方对权利和利益的争夺日益激烈。
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资源,这使得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和争夺。
正是这种权利和利益的争夺,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以及内战的爆发。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合作时需要平等互利,避免权利和利益的过度集中,注重各方的平衡和共同发展。
只有通过公正和公平的方式解决争执,才能保持合作的稳定和持久。
三、个人主义的影响个人主义是国共合作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合作过程中,个别领导人在追求个人和党派的利益时,往往忽视了整体合作的利益。
他们过于追求个人权力和地位,以至于将国共合作的大局置之度外。
这种个人主义的影响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合作精神和大义凝聚力,最终导致了合作的失败。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合作时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摒弃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
只有将整体利益置于首位,才能真正实现国内外各方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教训。
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只有在意识形态统一、权利利益公平分配以及个人主义抑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展开的合作与斗争的历史阶段。
国共两党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曾经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失败。
本文将对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0年后,中国国民党也于1923年成立。
然而,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国共两党认识到彼此的互补性,并开始进行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共联盟成立。
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联合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一个以孙中山为元首的统一政权。
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并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军阀的反对和内外交困的压力,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7年被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清党”行动所摧毁。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由于日本侵略引发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
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起了抗日根据地的战争,国民党则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组建。
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并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失败原因尽管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失败原因。
1. 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国共合作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党派对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目标的追求。
然而,国共两党对于共产主义和国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合作中的摩擦。
2. 内外压力的影响国共两党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国共合作面临着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这使得两党很难找到持续的合作基础。
另一方面,两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这 further further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3. 地区利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实施合作时,由于地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合作的困难。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这次合作的时间并不长,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进而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其合作的破裂的原因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
关键词:国共;合作;破裂;原因引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历时三年半的时间。
但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所以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
一、领导阶级错误指导(一)中共内部错误的指导在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右派有四次大的让步:一是不支持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国民党“二大”打击右派、孤立中间派、扩大左派的计划,结果使右派势力增大,给中间派壮了胆,左派孤立了。
这次会议还把假左派、新右派头子蒋介石选为中央执委,抬高了他在党内的地位。
二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拒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的对蒋介石进行回击的正确主张,害怕反击会破裂统一战线,甚至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负责任”造成的,公开吹捧蒋介石“是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
三是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后,陈独秀屈服于新右派的压力,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完全接受这个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案,并以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写信给国民党中央说: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内部问题,无论如何决定,他党无权赞否”。
四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召开的“五大”会上,当毛泽东提出应迅速开展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农民、建立村民主政权,以挽救革命的提案后,主持会议的陈独秀,以其固有的家长制作风,对这个正确建议不仅不采纳,而且排斥毛泽东于大会之外,剥夺了毛泽东的表决权。
在这之后的6月30日,在陈独秀主持召开的中央扩大会上,强行通过了《国共合作十一条》,仍然认为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深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
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
这使孙中山处于极度苦闷之中,他对“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状况痛心疾首。
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在共产国际的倡导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联合共产党,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道路。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知识,经充分讨论决定,在国民党改组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合作。
次年6月,中共三大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加入。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但随着北伐的进军、革命高潮的到来和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季戴陶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公开打出反共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反革命叛变事件。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宣告这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
国共合作在当时,如果可以正常发展下去,对抗日战争必然会起着积极的影响,但我们慢慢分析就会发现,国共合作的解体,是必然,绝非偶然一、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和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这一次国共双方能走向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
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
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
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
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
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
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
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
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
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
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
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
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
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
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
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共产党的动机:
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
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
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
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
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
2、党派分散,难以团结
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而不是以集体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同意接受国民党领导者的命令。
在公开场合,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和中心力量。
——这个问题不大,不是以组织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嗯。
总结1——三方势力的目的
苏维埃——希望无产阶级获得最终“胜利”——幕后推手
国民党——希望借苏维埃之手整顿风纪,但孙中山缺乏政治手腕,过于理想主义——naive 共产党——迫于苏维埃的压力,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苏维埃的一枚棋子
转折点&北伐
1、1925.3.12孙中山去世
孙中山的遗书(刘德欣负责)
2、蒋介石——手握兵权,任黄埔军校校长
3、1926.6.25 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4、1926.7.27北伐,讨伐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国共分裂
导火索
1、双重身份、党内有党
争论主要是发端于双重身分的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党内有党』的推论。
国民党员接纳了个人身分的共产党员,希望他们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及服从命令。
但是,共产党要求其党员接受自己的命令,在国民党内部形成一个秘密集团
1925年8月廖仲恺(国民党左派领袖)遭到刺杀,国民党右翼号召清共,受到国民党左派的谴责,并在1926.1.1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鲍罗廷的权势非常慑人。
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监察委员会中赢得了新的席位,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成员也增加了。
在执行委员会的九人常务委员会中,三人是共产党员,三人是共产党的支持者。
国民党中央党部九个部中有五六个是受共产党员的控制。
2、1926.3.20中山舰事件
自此蒋介石开始采取对共产党员的限制措施
共产党拒绝接受限制措施,斯大林不希望分裂,让中共勉强接受
3、斯大林的一封电报
1927 年6 月1 日,他发了一封电报给鲍罗廷和中国共产党,命令他们:(1)组织一支包括二万名共产党员和五万名工人农民的新的武装力量;(2)在武汉重组国民党;(3)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增加工农成员;(4)不待武汉政府的命令,没收当地土地;(5)设立一个国民党特别法庭,审判反革命者,而不可涉及共产党员。
事实上,它是号召组建一支独立军队,把武汉变成一个仅置于汪精卫傀儡领导之下的共产主义政权。
鲍罗廷和陈独秀认识到这个命令是行不通的,于是就要求罗伊去执行。
罗伊将信件展示给汪精卫表示诚意,汪意识到斯大林要将摧毁国民党左翼,将武汉政权变成共产主义的傀儡。
汪起初容忍,后来开始清洗共产党员。
1927.8.1南昌起义,汪决定全面清洗共产党员。
4、1927.4.10清党运动开始,同年4.12全面清党开始
评价
1、斯大林计划破产
斯大林想攫取无产阶级在国民党内的优势,像榨『柠檬』一样将国民党右派排挤出去,但是他似乎没有认识到改组的国民党,不再是他曾经认为的那样松散和低效的群体;
2、共产党没有控制军队
3、孙中山vs蒋介石
蒋介石识破了斯大林的阴谋,果断排挤共产党;而孙中山以为政党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上,几乎不考虑政治因素、利益纷争。
4、几个蠢人
鲍罗廷、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