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的真诚合作,但是国共关系并非单纯的两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国民党、共产党与苏俄的三方互动的结果。
国共合作的原因除了大家普遍认为的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共两党的需要和努力之外,苏俄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视。
不仅如此,国共合作中到处可见苏俄与共产国际的身影。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合作,一次以革命为基调,一次以民族为重点。
两次合作都不长久,但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到1927年蒋介石集团制造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制造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为止,这将近三年半的时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期。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曾一度达到高潮,但是这场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方共同策划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却因为中国革命力量的弱小加上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使得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力量悬殊太大加之中国共产党处于缺乏经验的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放弃了对革命斗争的领导权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错误指示而失败了。
蒋介石和汪精卫策划的反革命政变,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力量遭受严重损失。
第一次国共合作并非单纯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它是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同时也是共产党、国民党和共产国际三方的综合作用和互动的结果。
[1]在国共合作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作用都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国际物质支援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与保护之下,从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开始,步步为营,不断发展壮大,最终长大成人,获取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当时的国民党对幼小的的共产党持嘲讽态度,根本瞧不上,更别提合作了。
国民党之所以会和共产党合作,主要的还是国民党军事和物质等方面对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依赖。
可以说共产国际因素始终贯穿于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始终。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在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
第一,大会正式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和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具体办法;选举了第一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第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革命队伍,加快了革命步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从政治上、组织上、政策上奠定了基础。
观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点评】辽宁大学的杨雪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中表述了她的学术见解。
文章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文化基础——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思想基础——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四个方面阐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国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共两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同政治基础。
第三,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
第四,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因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共两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这次合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
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
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
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
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
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
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
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
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
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
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共产党的动机: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
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认识。
首先,国共合作是“适乎世纪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由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加上又未充分发动工农群众且无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辛亥革命终是不彻底的。
后来袁世凯废弃共和实行帝制,继之是直、奉、皖各派军阀“穷兵黩武,连年内战”,全国到处是“军阀横行,政客流毒”致使“中国今日政治不修、经济破产,土崩瓦解之势以兆,贫困剥削之病日深。
”纵然孙中山发动讨袁、护国、护法运动也因其势单力薄又为争取同盟者而以失败告终。
而共产党走的另一条道路: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
1922年1月开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延续13个月,大小罢工18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虽然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二·七”斗争的失败也给中共以教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单靠工人阶级自己,革命难以胜利,必须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革命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均遭失败加上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惶惶如丧家之犬。
他在绝境中终于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不是胜利之道,唯一的出路在于“唤起民众”,实行国民革命。
因此两党都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接近渴求。
当时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反动军阀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倒军阀,完成国民革命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因此,国共合作是必要的,是“适乎世界潮流的”。
两党合作后的功绩又是举世瞩目的,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
1924—1927年两党的合作,造成了第一次革命的胜利。
”①具体表现在革命军北伐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打下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打跨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控制了长江流域,占领半个中国,基本完成了孙中山的夙愿。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在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功。
第一,大会正式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通过了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和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具体办法;选举了第一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第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的胜利完成,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革命队伍,加快了革命步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从政治上、组织上、政策上奠定了基础。
观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点评】辽宁大学的杨雪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探析》中表述了她的学术见解。
文章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文化基础——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思想基础——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四个方面阐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国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共两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同政治基础。
第三,国共两党对中西文化的共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
第四,国共两党对国家民族利益的深刻体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因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共两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这次合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教学目标:(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背景是什么呢?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三、孙中山的作用•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4第一次国共合作•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
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6原因一•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7/1)列强操纵•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成果、失败的标志与原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①工人运动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合作方针②共产国际的帮助③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2、①列强支持专制卖国混战的北洋军阀政府,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心声◇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二、国共两党合作的标志1、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广州2、政治纲领:包含“联俄、联共、扶植农工”的新三民主义3、政党性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4、地位: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5、标志: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以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三、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1、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战果:①消灭了吴、孙主力,也使帝国主义者受到沉重打击。
②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
③1927年1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成为全国革命重心。
4、影响:①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②取得反帝斗争成果:收回两个英租借界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四、大革命失败1、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1927、4、12上海“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1927、7、15武汉2、失败原因:(1)客观:①帝、封势力联合绞杀②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2)主观:①中共缺乏经验②共产国际错误指示③陈独秀犯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同: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两场运动的不同,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1)从领导力量上来看:①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
国共合作的原因1.⼀是共产党初创阶段缺乏⾃⼰的武装,需要国民党作为⾃⼰的同盟军,由于共产党有⽐国民党更深⼊的群众基础,其政治主张和⽴党宗旨与国民党有相融性以及国共两党有共同的敌对势⼒使国民党有团结和争取合作的愿望和现实的需要;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个处于初创阶段的幼党,其社会影响⼒、⾰命经验、群众基础和武装⼒量等⽅⾯都有待于完善和累积,⽽国民党正是共产党所需要的同盟军。
同时,中国共产党成⽴以后,集中⼒量领导⼯⼈运动,掀起了许多中国⼯⼈运动。
共产党,展⽰了党的组织、号召、发动的能⼒,⼀开始就得到了⼈民的的拥护和热烈的响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命⼒。
孙中⼭也认为与共产党合作。
合作和团结不取决于单⽅⾯的需要,必须要有共同的意愿和现实的意义。
只有当合作对于双⽅都是必要的、有利的并且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国共之所以能合作成功,原因还在于共产党的民主主张和崭新的政治⾯貌对国民党有吸引⼒。
他们有共同的⾰命⽬标,共同的合作愿景,是促成第⼀次国共合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2.共产党的优势:⾸先是共产党有⽐国民党更深⼊的群众基础。
其次,共产党是反封建的民主政党,其政治主张和⽴党宗旨与国民党有相融性。
在强敌如林的时代,共产党与国民党有共同的敌对势⼒——封建军阀势⼒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有吸引⼒的另⼀个原因是其具有⽐国民党有更深刻的国际背景。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个组成部分。
共产国际在中共派有代表,并随时参与党的⼯作,有较⼤的影响⼒。
⽽当时的苏联,⼗⽉⾰命取得了胜利,其成功的经验更是国民党所要借鉴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其所利⽤的渠道。
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的中国共产党向苦⽃中的孙中⼭伸出援助之⼿。
⼀九⼆三年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会,确⽴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命统⼀战线的基本⽅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
孙中⼭更是欢迎共产党⼈和他合作。
3.孙中⼭的三⼤政策是第⼀次国共合作形成的重要政治纲领。
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自清朝末年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困境,社会秩序几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联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被称为国共合作。
本文将总结高一学生在学习国共合作时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一、背景与原因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原因。
首先,中国社会在清朝末年面临了内外压力的双重困扰,一方面是日寇的侵略,另一方面是内忧外患。
这种情况使得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各自领域内都遭遇到了很大困境。
尤其是共产党,一度被清朝和国民党均视为叛徒和左派,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因此,两党合作是出于共同的困境和对外来压力的共同恐惧。
二、背道而驰的理想国民党和共产党本质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目标。
国民党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达到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主张无产阶级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目标。
这两种理念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由于共同的敌人和互相的需要,双方不得不暂时抛弃这些分歧,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联俄、联共与三大政策在国共合作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倡的“联共”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从中汲取了许多革命经验和思想。
联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动,也为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动力。
另外,国共两党还制定了三大政策,即“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耕者有其田”。
这三个政策的制定旨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也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石。
四、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巅峰1924年至1928年,国共两党的合作达到了巅峰,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北伐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战争之一。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战争中紧密合作,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统一了中国。
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派出了自己的红军参加战斗,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的历史作用九九级历史系(2)班何良慧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党内合作”方式,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也有其负面作用。
本文将从“党内合作”方式形成的原因、积极作用、消极作用以及它的经验教训四个方面对其作一全面评价。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方式历史作用一、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原因1922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会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是当时各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党内合作”是孙中山坚持的前提条件。
1921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战线,实行党对党的党外平等合作,孙中山没有同意,而是提出党内合作的意见,要求共产党人国民党。
随后,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但是,孙中山提出联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资本主义理想,为了挽救国民党。
他对宋庆龄说得很清楚:“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
[1]他企图依靠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人,整顿和挽救组织松散的国民党。
他的联共政策,也并非真正的平等的联共,而是要求共产党服从自己的领导。
他说共产党“如不服从吾党,我亦必弃之”。
[2]他的扶助农工政策就是要求工农群众跟着他走资本主义道路。
他多次要求工农“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我的主义,奉行我的办法”。
[3]其次,“党内合作”是共产国际维护苏俄利益的产物。
世界资本主义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后,又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欧美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对苏联形成新的包围,即政治上的孤立和经济上的封锁。
在这种情况下,苏俄政府比较重视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探析作者:韩俊曹均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韩俊,曹均学(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两党携手第一合作是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统一战线,创造性地实行了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是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革命需要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针对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必然性;新三民主义中图分类号:K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22-02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为着祖国的独立、民主和统一富强,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他始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勇于前进。
和共产党人首缔合作,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战线的毅行壮举,更是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至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正如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在他的晚年达到了最高峰。
这一发展的顶点是他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
”①一、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恐后地回到中国市场,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美等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开设的工厂迅速增加;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使大战时期稍有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又重新受到列强的压迫。
在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中国人民都感到来自帝国主义列强的巨大压力,反帝情绪普遍高涨。
国内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混战不断,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全国大多数省份战火不断,卷入内战的军队在1924年达345万之众。
天灾兵祸,经济萧条,人民负担加重,并饱经战乱蹂躏,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一次国共“党内合作”的起因与过程探析摘要:本文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是马林基于自己的革命经验,在对国民党进行了错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苏联基于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接受马林建议,孙中山出于国民党利益的考虑予以同意。
关键词:党内合作;国民大革命;共产国际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综合学界对“党内合作”的起因和过程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之所以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是各方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相互妥协的结果。
一、马林倡导国共第一次合作之所以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无疑与其始作俑者马林密切相关。
1921年12月,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会晤。
之后,马林又进一步赴国民党的根据地广州访问,与更多的国民党人接触。
在对国民党的观察中,马林最终确定了要推动国共合作的想法。
而之所以建议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一则与马林在在爪哇的工作经验有关,二则是他基于对国民党的性质和国共两党实力对比的分析。
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马林对国民党进行了大肆鼓吹。
他指出,在国民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同情马克思的知识分子,强调国民党的军官和士兵都非常向往俄国。
国民党虽然得到少数华侨资本家的支持,但国民党在政治上从未反映过资产阶级的要求。
他的结论是:共产国际应当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去全力帮助共产党。
由于共产党的力量太过弱小,他们最好的出路就是加入国民党,因为在那里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他看来,国民党的纲领“为各种不同派别的人入党提供了可能性”。
马林对于国共两党的分析无疑存在较大的问题,他一方面过分夸大了国民党的力量及其革命性,一方面又过分贬低共产党的潜力,然而这种分析却恰好符合了苏联的国家利益。
二、共产国际的目的从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一方来看,最紧迫之目的是在中国造成一个亲苏政权,以缓解苏联的对外压力。
自十月革命夺取政权之后,苏俄就一直在中国寻找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它曾与中国各势力取得联系,包括张作霖、吴佩孚和冯玉祥等,但这些合作对象都不理想,最后,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的身上。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教学目标:(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背景是什么呢?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三、孙中山的作用•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4第一次国共合作•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
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6原因一•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7/1)列强操纵•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应该说从清朝以来到此次合作,此时的中国一直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著名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等无不遭受着列强的侵袭,也使得国家一步步被列强操纵。
而与此次合作较近的历史大事之一就是一战了,我们知道一战后,列强开始卷土重来,继续不断操纵我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比如说经济上那时国民经济短暂的春天也被迫宣告破灭,所以说此时国共合作的外部环境就有列强的操纵了。
8/2)军阀割据、混战•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和以安徽人(简称皖)段祺瑞为首的皖系.•1918年秋,组成以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任总统,压制直系军阀,以便实行一系专制.皖系武力统一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也为直系将领所反对.直系在英,美支持下,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23年•吴佩孚制造了"二七"惨案.6月曹锟在京驱逐黎元洪,10月经贿选窃踞总统职位.直系由此而声名狼藉,财政经济状况也日趋恶化.•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腹背受敌,主力被歼灭,率残部仓皇南逃.以上个例,当然并不全部,但从中可以看出此时军阀的割据混战甚为严重,从而也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开展9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便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10原因二分析•请学生联系过去所学,想想当时国共两党各自面临的问题•请教师在同学们想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提示,有步骤的引导学生•问:为什么国共两党都愿意合作呢?两党为合作做了那些呢(试着举例说明)?11原因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12/1)共产党•二. 从共产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革命的目标•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单单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
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谋求和国民党合作,其原因在于:•(1)“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又连续倡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维护中国的民主共和。
尽管都没有成功,但对中国封建势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2)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革命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威望。
•(3)当时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在军阀割据的中国,这是绝无仅有的。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目的是为了将它改造成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
党内合作使统一战线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也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
同时,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农运动的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13/2)国民党•. 从国民党的角度看,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国民党的改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
孙中山也欢迎中共和他合作。
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
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继续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并且开始注意培养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军事人才。
二次护法运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痛感国民党内部成分极为复杂,必须加以改组。
14/3)国共两党为合作做的准备•两党各自召开代表会议,为实现第一次合作作了政策准备•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
1924年1月,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通过了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事实上确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以党内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总之,探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外敌的入侵,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共两党只有携手才能更有效地打击中国革命最主要的敌人。
•共产国际帮助与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5/原因三分析•问:此人是谁?•说他在合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呢?16/三、孙中三的作用•孙中山(1866年--1925年),中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广东中山人。
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为Sun Y at-sen。
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即孙中山。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
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总理,与黄兴、宋教仁并称“国民党三元首”,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1925年因肝癌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遗嘱:“和平奋斗救中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国民党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自由的中国而奋斗。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原先一直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并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却使孙中山越来越失望,特别是1922年6月,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变,炮轰总统府,迫使孙中山离开广东到上海。
孙中山从困境中沉痛地感觉到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企图依靠军阀势力是靠不住的。
与帝国主义的态度相反,苏联政府并不因为孙中山遭到失败而改变对他的支持。
在陈炯明叛变时,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达林正在广州,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问题。
孙中山下决心采取联俄政策。
在达林离开中国时,孙中山让陈友仁向达林转告他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
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惟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联。
”•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
因而他采取联共政策。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许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
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当然关于他的事件还有很多,但可以说他在合作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17/4)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斯科。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援助。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21年7月1日。
),由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加上人数不多,党费收入可以忽略不计。
在此情况下,要开展正常的活动,经费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此时,将中共视为自己一个支部的共产国际,注意到了中国共产为了鼓励和支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当然也是为了给苏俄政权的生存创造外部环境,还是挤出一定的资金提供给共产国际执行机构,用以资助各国共产党组织,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
对于中国,情况就更是如此。
•为了帮助中共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费了不少心思。
•在帮助中国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成立中国共产党统一的全国组织后,现在又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方面。
共产国际除了派出有丰富半殖民地工作经验的人员到中国进行考察、帮助工作外,还在共产国际远东局设立中国科以专门指导中国工作。
•而且当时的国民党,由于自身没有多少真实的力量,所依凭者,也不过是一些想借助孙中山的名望和国民党的影响,来扩大自己势力的地方军阀,所以,往往合作都只能是阶段性或暂时性的,不久即发生分岐,出现联盟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