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见穴位及急救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5
针灸针灸的急救取穴
昏迷时针刺急救治法:
1.针人中:人中分三段,向上斜刺,刺下2/3处,or用指甲向上推按;
2.十宣放血:一把抓握住病人五指,快速刺破五指,用力一挤出血;
3.刺十脚趾尖,如上放血;
4.针涌泉:握住脚,脚底人字头处,1.5寸针下针;
5.百会放血:病人仰卧,头置于床沿外;
!百会穴:两耳尖线与鼻尖向后线的交点,向后约半寸,凹陷处;
放血时病人觉得清凉,凉到眼睛,即睁眼,凉到脚则脚能动;
流鼻血不止:
6. 针天府:直刺,对称治疗,左流血刺右边,右边鼻孔流血刺左边,外伤、内伤、鼻渊癌等流鼻血皆可止血;
7. 加刺侠白:天府下1寸,辅助天府,加强效果,若刺天府流鼻血不止,则加刺侠白,距离差1寸的穴位有互相辅助的功能;
!突然流鼻血,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为正常现象,可不予止血处理,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发高烧,14岁以上的突然流鼻血才需要治疗;
溺水昏迷:
8. 刺会阴穴:跪姿俯卧位,3寸针,向着心脏的方向,快速全部刺入会阴穴,病人口喷水即醒;
心痛(尤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9. 心脏3针:巨阙、关元、天突,去心痛立竿见影,仰卧位,三针下后,心气会向后走,聚集到第十椎下(第十一椎上),再于第十椎下针刺,导出气即可;
孕妇昏倒:
10. 刺巨阙:孕妇,因胎儿气上冲使妇人晕倒,可针刺巨阙,下1寸左右即可。
!以上所有方法非专业人士请勿操作,除非万不得已,千钧一发!。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直刺0.2~0.5寸,禁灸。
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11.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平刺或斜刺0.3-0.5寸不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12. 地仓: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可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13. 下关: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5-1.0寸可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14.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眩晕,头痛;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15.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1.0-1.5寸可绕脐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癥瘕,痛经,月经不调16. 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直刺1~1.2寸。
穴位急救小常识一、引言穴位急救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穴位急救小常识,帮助您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帮助他人。
二、穴位急救小常识1. 头部急救穴位-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尾端外侧凹陷处,适用于缓解头痛、眼疲劳等症状。
用手指轻轻按摩太阳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适用于缓解头晕、失眠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百会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2. 面部急救穴位- 鱼腰穴:鱼腰穴位于眉毛上方,适用于缓解眼睛疲劳、鼻塞等症状。
用手指轻轻按摩鱼腰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 颊车穴:颊车穴位于耳垂下方凹陷处,适用于缓解面部神经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手指轻轻按摩颊车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3. 胸部急救穴位- 逆流穴:逆流穴位于胸骨上方凹陷处,适用于缓解胃痛、胸闷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逆流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骨下方凹陷处,适用于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大椎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4. 腹部急救穴位-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脐下四指宽的位置,适用于缓解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中脘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适用于缓解腹胀、腹泻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关元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5. 肢体急救穴位-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手肘内侧凹陷处,适用于缓解胸闷、气喘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曲池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弯曲时,足背上凸的肌肉部位。
适用于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用手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持续数分钟。
三、注意事项1. 在进行穴位急救时,应用力适中,避免过度刺激造成伤害。
2. 对于不熟悉穴位的人群,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操作。
3. 穴位急救只能起到辅助缓解症状的作用,不能替代正规医疗。
4. 对于严重疾病或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四、结论穴位急救小常识是一种简单易行、无副作用的自救方法,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缓解一些常见症状。
针灸常用腧穴1.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外感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手腕痛【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③外感发热,掌中热。
【操作】直刺0.5~0.8寸。
5.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④中暑,发热。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耳聋、青盲、咽喉肿痛、颐颔肿、齿痛等五官病证;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8.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合穴【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手臂肿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④风疹、瘾疹、湿疹等皮肤科病证;⑤腹痛、吐泻、痢疾等肠腑病证;⑥头痛,眩晕;⑦癲狂等神志病。
【操作】直刺1~1.5寸。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
急救穴位是指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按压特定的身体穴位来缓解疼痛、止血、救
治伤员的一种急救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急救穴位及其作用。
1.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弓的外侧凹陷处,按压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
等症状。
2. 颈动脉窝:颈动脉窝位于颈侧,夹在颈动脉和喉咙之间,按压颈动脉窝可以
迅速止血。
3.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的上缘凹陷处,按压大椎穴可以缓解颈椎病、头晕等症状。
4. 肩井穴: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下缘的凹陷处,按压肩井穴可以缓解肩周炎、肩
颈痛等症状。
5. 心包经穴:心包经穴位于手掌心,两手中指指尖相对的凹陷处,按压心包经
穴可以缓解心悸、焦虑等症状。
6. 劳宫穴:劳宫穴位于手腕横纹的尺侧,按压劳宫穴可以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7.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腓骨与胫骨之间,按压三阴交穴可以缓
解经期不调、腹痛等症状。
8.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方,按压大椎穴可以缓解背痛、颈
椎病等症状。
9.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弯曲时,髌骨上方突起的地方,按压足三里穴可以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
10. 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底,第一跖骨关节后方凹陷处,按压大敦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按压这些穴位时,可以使用拇指、食指或中指适当施力,每次按压约10-30秒,每天可按压2-3次。
然而,急救穴位只能作为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救治方法,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及时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请注意,本文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请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穴位急救操作方法
穴位急救操作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急救方法,可以通过按压特定的穴位来缓解或治疗急性病症。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穴位急救操作方法:
1. 头部穴位急救:
- 睛窗穴:位于两眉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眩晕和鼻塞等症状。
-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的凹陷处。
按压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失眠和心悸等症状。
2. 面部穴位急救:
- 耳门穴:位于耳朵前缘的凹陷处。
按压该穴位可以缓解牙痛、面瘫和口腔溃疡等问题。
- 太阳穴:位于眉弓与颧骨最高点的凹陷处。
按压该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眼疲劳和口干等症状。
3. 上肢穴位急救:
- 内关穴:位于手腕两根手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该穴位可以缓解心悸、胸闷和恶心等症状。
- 曲池穴:位于手腕横纹与手掌侧缘连线的中点处。
按揉该穴位可以缓解胸痛、呕吐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4. 下肢穴位急救:
-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尖与脚背小趾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揉该穴位可以缓解腹胀、腹泻和月经不调等症状。
-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脛骨外侧突起下三横指处。
按揉该穴位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腹痛和胸闷等症状。
请注意,穴位急救方法应该在熟悉操作方法的前提下进行,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应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穴位急救小常识穴位急救小常识是指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按压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疼痛、止血、解除痉挛等急救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急救小常识,供参考:1.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毛外侧的凹陷处,按压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偏头痛、眼部疼痛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太阳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2. 鼻根穴:鼻根穴位于鼻子两侧的凹陷处,按压鼻根穴可以缓解鼻塞、流鼻血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鼻根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3. 大椎穴: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骨与胸椎第一椎骨之间的凹陷处,按压大椎穴可以缓解头痛、颈椎病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大椎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4. 太乙穴:太乙穴位于手臂外侧,肘关节外侧突起的凹陷处,按压太乙穴可以缓解胃痛、胸闷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太乙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5.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手臂内侧,肘关节内侧突起的凹陷处,按压曲池穴可以缓解呕吐、反酸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曲池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6.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头上方的凹陷处,按压三阴交穴可以缓解痛经、失眠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三阴交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7. 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按压合谷穴可以缓解头痛、口干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合谷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8.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后侧,耳垂下方的凹陷处,按压风池穴可以缓解颈椎病、头痛等症状。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风池穴,每次持续按压1-2分钟,可以重复多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急救小常识,按压穴位时要注意用力适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一、偏头痛:(1)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
以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率谷、角孙。
二、落枕:(1)治法:舒筋活络,活血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
(3)配穴: 1 风寒袭络(风池、合谷)2 气血瘀滞(内关、阿是穴)3 肩痛(肩髃、外关)4 背痛(天宗)三、中风(中经络):(1)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3)配穴: 1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2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3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4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5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6 口角喎斜(颊车、地仓)7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8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9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10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11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12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13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中风(中脏腑):(1)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水沟。
(3)配穴:1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2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四、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喘习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实证:(1)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
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3)配穴: 1 风寒(风门)2 风热(大椎、曲池)3 痰热(丰隆)4 喘甚(天突)虚证:(1)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
以手太阴、足少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2)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3)配穴:1 肺气虚(气海)2 肾气虚(阴谷、关元)五、呕吐:(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胆囊炎、胰腺炎)(1)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民间急救常用穴位一、昏迷:突然昏迷,人事不省,颜面苍白,四肢软瘫。
1、点穴手法(1)捏人中:用姆指尖深陷人中穴。
(2)揉内外关:用姆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
(3)推大陵:用姆指推行大陵穴至曲泽穴。
(4)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
以皮肤热为度。
(5)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2、急救选用穴:少商、少泽、大椎、足三里、隐白、三阴交、至阴。
二、中暑:因外界高热,人体内脏阴气虚脱而造成中暑。
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身软无力,严重者昏迷不醒。
1、点穴手法(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
(2)堆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姆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
2、急救选用穴:人中、印堂、百会、风池、承浆、合谷足三里、涌泉、丹田、中皖、内关、外关、肩井、少商。
三、误死:误死都见于平日无病者,突然在坐、卧或行走时倒地昏死,也可因七情过度,突然昏死。
1、点穴手法(1)掐舌柱、鼻柱:用手指尖掐口中舌柱和鼻柱,如有惊动则可救。
(2)捏耳尖:用食指提捏耳尖。
(3)通任督:用食中指分别点压在人中、承浆穴上。
两穴分别通于督脉、仁脉。
(4)掐十宣或或气端穴。
(5)揉丹田:用掌贴于丹田处,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
(6)振耳心:用手指伸于耳内微微振动,然后放松。
2、急救选用穴:合谷、内关、外关、少商、大陵、神门、龙颔、百会、哑门、印堂、太阳、地机、行间、至阴、涌泉、九窍。
四、痧症:因患者体虚,正气不足,外界秽浊疠气之邪承乘隙侵入机体,使气血阻滞,气机失常而发病。
症见全身胀累,四肢无力,唇青面赤。
1、点穴手法(1)拿肩胛:用手指深拿肩甲胛处筋,进行反覆拿提。
(2)推额面:用手指分别推额面,印堂至太阳处。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引言概述:急救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掌握常用的急救穴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的帮助,救治伤员。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急救穴位及其作用,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知识。
一、心包穴位:1.1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
1.2 太渊穴:位于胸骨下方,第四肋间隙。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脏病突发引起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1.3 鱼际穴:位于手掌中央,拇指与食指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跳过速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穴位:2.1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突发性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2.2 中府穴:位于胸骨上方,第一肋间隙。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哮喘、咳嗽等症状。
2.3 侠白穴:位于肩胛骨下缘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突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三、循环系统穴位:3.1 曲池穴:位于肘部内侧,肘尖直下三寸。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慌等症状。
3.2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跳过速等症状。
3.3 陷谷穴:位于手腕横纹与拇指腹侧的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四、消化系统穴位:4.1 中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上,脐中上三寸。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急性胃炎、胃痛等症状。
4.2 太溪穴:位于脚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急性胃炎、胃胀等症状。
4.3 大横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急性胃炎、恶心等症状。
五、神经系统穴位:5.1 百会穴:位于头部,枕骨与颈椎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5.2 风池穴:位于颈部,头发生长的后方两侧,颈椎横突下方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5.3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结论:急救穴位的掌握对于提供紧急救助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急救穴位及其作用,其中包括心包穴位、呼吸系统穴位、循环系统穴位、消化系统穴位和神经系统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