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祭祖节日
- 格式:docx
- 大小:11.38 KB
- 文档页数:4
重阳节为什么敬老之四大典故典故一: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典故二重阳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魏时期就已形成,魏文帝曹丕在《与钟繇书》中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此时已是深秋,时暖时凉,疾病易行。
所以古人有许多以防病健身为目的的民俗活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即今之重阳糕)、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后来,人们又从“令人长寿”的意义上,使重阳节引伸出尊长敬老的含义典故三:因为老年是人生的晚秋,重阳节又是在秋果累累的最佳时节到来。
晚秋是人们的黄金年龄段和事业丰收期。
老年人经历了风霜雨雪的磨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生阅历和知识。
他们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的去世,等于一座图书馆的毁灭”。
虽有点夸张,但一位阅历、经验和知识相当丰富和渊博的老年人的去世确是社会的大损失。
所以,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社会责任。
人都是要老的,尊老敬老说到底是尊自己、敬自己。
在这一天推行敬老爱老,不仅合适,而且很有意义。
典故四:为了庆贺自己即位五十年,乾隆效仿祖父康熙,邀请了三千九百多位高寿者到乾清宫开“千叟宴”,每位座上客还获赐一根鸠杖。
在传说中,鸠不会被食物噎到,故鸠纹手杖亦象征老人不噎。
乾隆以鸠杖赐年高之人,以示扶老敬老之意。
乾隆六十年,八十五岁的乾隆禅位于儿子嘉庆,成为太上皇。
禅位之后,乾隆又邀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高寿者五千九百余人,在皇极殿开“千叟宴”,到场的百岁寿星多达十数人。
乾隆则自谓“十全老人”,意喻自己的人生至此,已是完美无缺。
由此也引申出重阳节敬老爱老之意。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九九重阳节中国人过重阳节的原因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而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
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重阳节习俗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便是其中之一的瑰宝。
不知道大家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阳节来源重阳节又叫“踏秋”,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呢?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重阳赏菊、饮酒、对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简介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逐渐的被人们所熟知。
为什么把阴历九月九日叫做重阳呢?那是因为,古人“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
重阳节的意义介绍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而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是孝敬老人,登高,赏菊的绝佳的日子,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阳节的最新意义介绍,盼望能够协助到大家。
重阳节的最新意义介绍1、祝老人长寿重阳节的详细节日就是每年的九月初九,两个9在一起代表着对老人活得久,并且长寿的祝福,在这一天,主要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些老人进展祝愿,一般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都是须要回家里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和老母亲,最重要的还是在这个九月初九日期,盼望老人可以安康长寿。
2、思念远方的亲人从小我们都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千古流传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正是在重阳节发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生活在9月9日这特别的节日对于自己亲人的思念,重阳节除了对老人的长寿祝愿之外,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对于亲人的一些思念,伴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多,各种尊老爱老并且优老的观念,也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
3、祝愿亲人全家平安重阳节的主要意思就是双阳相合,在古代九是一个阳气非常旺盛的数字,两个九在一起邪气是很旺盛的,因此在这一天大家的习俗就是插茱萸,赏菊花,还可以喝一些菊花茶,但千万要留意,不能赠送自己的亲人菊花,菊花大多数都是用来悼念死去的亲人,假如送给亲人的话意义不太好,重阳节意义就是祝愿亲人恒久平安。
4、推动全民身体熬炼重阳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茱萸,另外一个就是登高,这两项活动也是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中提出来了,插茱萸是一项体力活,不仅可以在重阳节当天传统观念上起到辟邪的作用,还可以熬炼大家的身体,古代传闻邪气一般都是会向地上流淌,所以在9月9日,为了幸免遇到邪气,最好爬山登高,这样在敬重重阳节传统的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得到了熬炼。
重阳节目前可以干脆被认为敬老节,除了敬重传统须要躲避灾祸,驱邪之外,很大的意义就是加深大家对于老人的一些爱惜观念,老龄化速度加强,而此时此刻的年轻人,又不情愿回老家住,对于老人来讲剩下的日子想看几眼自己的亲人仿佛成了一种奢侈,因此重阳节鼓舞大家常回家看看,别让亲人的思念停滞在某个时刻,才知道懊悔。
中元节的含义是什么中元节的含义是什么1中元节有什么含义中元节,就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节”、“七月半”,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儒释道三家,在这一天都是节日,只是名称不同。
道教称为“中元节”;儒家称为“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会”。
关于中元节的传说,道教中的《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相传到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阎罗王会打开鬼门关,把阴间的鬼魂放出来。
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就到处游荡,自己寻找东西吃。
等到七月的最后一天,这些鬼魂重返阴间,鬼门关重新关闭。
从儒家来讲,中元节的祭祀内涵,则是从慈悲、仁爱的角度出发,有两层意思:一是弘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之风;二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佛教的盂兰盆节,则起源于《大藏经》记载的“目连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能救度自己过世的母亲,所以就向佛陀请教。
佛陀就授意目犍连:到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凭此慈悲心,救度其亡母。
目犍连依教而行,母亲最终获得食物,得到救助。
中元节的含义是什么2中元节含义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
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
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
十月十五也是,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
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
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拜,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
中国四大鬼节都在祭祀谁中国有四大鬼节,就是农历的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还有十月初一。
三月三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鬼节清明节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七月十五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十月初一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现代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中国四大祭祖节分别是什么?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xx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也称上元节,现在的元宵节更多的是猜灯谜,玩花灯,不过这个节日也属于祭祀节日的一部分,有些地区,元宵节是需要给祖坟“送灯”的。
上巳节:农历的三月三,最早属于祭祀节日,主要活动踏春,沐浴,祈祷,赏花等。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个节日大家都不陌生,标准的传统祭祀节日,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墓,上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清明祭祀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进行划龙舟,包粽子,带五彩绳等系列活动。
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登高望远,属于吉祥之日,主要活动为祭祀,谢恩,团聚,出游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人们纪念先人/逝者的日子,各地风俗各不相同,很多地方有“烧钱”习俗,中元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寒衣节:农历的十月一日,重大的传统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用不同的方法为祖先“烧寒衣”,在我国是一盛大的节日,属于三大鬼节之一。
祭祀节日
下元节:农历的十月十五日,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中国影响力很大的祭祀节日。
小年:腊月二十三,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这一天也叫祭灶节,节日活动为打扫卫生,祭灶。
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过年了,人们会接祖先,神仙回来过年,
春节(除夕)
清明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寒食节(农历十月初一)
现在主要是在清明上坟
是最主要的祭祖日
而七月半又称鬼门开
现在很多地方地风俗中
而冬至
在现在算是紧次于清明地祭祖日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
只是简化为吃团圆饭了。
清明节10个风俗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各地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10个常见的清明节风俗:1.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携带供品、纸钱等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焚化纸钱,为坟墓添新土,然后磕头祭拜。
2.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历史相对古老。
3.蹴鞠: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
在清明节时期,人们会进行蹴鞠比赛,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游戏。
4.踏青: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会外出郊游踏青,享受春天的美景。
5.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象征着一家团圆和身体健康。
有些地方还有“画蛋”的习俗,将各种禽蛋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然后投到河水中,寓意着祈求好运和丰收。
6.吃发糕: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寓意着“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7.吃青团:江南一带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用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8.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人们不仅在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9.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10.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清明节的民间文化与非物质遗产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祭奠已故亲人,并且有一系列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文化和非物质遗产,这些习俗和传统正逐渐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花瓶花卉、凫雁行舞、民间音乐等方面,探讨清明节的民间文化与非物质遗产。
一、花瓶花卉在清明节,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同时也会向墓地祭奠鲜花。
花瓶花卉就是一项与清明节密切相关的非物质遗产。
相传,古代帝王非常注重清明祭祀,他们喜欢用漆器盛放花卉,这就演变成了花瓶花卉的习俗。
如今,人们还可以在陶瓷、玻璃等材质的花瓶上刻制各种图案,将繁缛的花卉插进花瓶,给祖先献上美丽和祝福。
二、凫雁行舞清明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凫雁行舞作为一种与农耕文明相关的非物质遗产,在这一天会经常出现。
凫雁行舞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中与农作物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形式。
人们穿着传统的农民服装,手持木制或竹制的凫雁模型,在田间地头排成队列,跳跃或行进,以展示对丰收的祝福和庄稼的生机。
三、民间音乐清明节期间,民间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民间音乐可以通过乐器演奏、歌唱或者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其中,琴、瑟、箫、笛等乐器在清明节中被广泛使用。
人们在祭祀过程中演奏这些乐器,使得整个场面更为庄重而凝重。
四、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清明节,人们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扎供品,比如纸钱、纸车、纸房等,用于祭拜祖先。
这些纸扎制品都是由纸张手工制作而成,寓意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祝福。
纸扎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传承了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五、祭祀仪式清明节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祭祀祖先的仪式。
这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仪式的过程包括整理墓地、烧纸、上香、敬献食品等环节,人们会以诚心和感恩之情,向祖先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六、祭祀饮食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食品,用于祭拜祖先和祭奠亲人。
【九九重阳登高望【导语】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九“在数字中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22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范文网搜集的《九九重阳登高望,遍地菊花满目秋!重阳节敬老祝福语精选篇推荐!》,供大家参考阅读,更多内容,请访问祝福语频道。
【长辈篇】九九归一是重阳,举目远眺山河现,苍松翠柏挺且直,振臂一呼精神爽,雁来雁往报秋来,登高踏青心情好,愿君平安又健康,幸福快乐又顺心,衷心的祝福你重阳节快乐!秋来农人忙收获,稻花香里说丰年,重阳佳节登高忙,桂花香来菊花黄,长空大雁一行行,更有美酒伴身旁,九九归一齐祝愿,愿你生活永安康近日,久已失传的全真教主王重阳的“一阳指”重出江湖,据说在重阳节这天,用指力在手机打出“重阳快乐”四个字并发送给朋友,就可无敌于天下!又到重阳登高时,送您登八(发)祝你:一登身体好,二登健康到,三登喜气来,四登幸福到,五登美女来,六登帅哥到,七登好运来,八登财源到。
九月九好兆头,送一坛吉祥酒;喝一口解忧愁,喝两口幸福留。
喝三口健康够,喝四口钞票厚。
喝完酒园中走,赏秋菊丛中游。
祝幸福长久久,重阳节乐悠悠!重阳节,朋友我祝你:前程久久辉煌,事业久久高涨,爱情久久甜蜜,生活久久顺利,家庭久久和睦,身体久久健康,最后祝愿我们友谊久久长流!九月九的重阳—友谊情深;美酒—芳香宜人;艳阳—普照大地;韭菜—味美可口。
好一个九月九,朋友!今天我将永久地祝福你重阳节快乐。
九千九百九十九,又到九月九,重阳节,焕新生,添活力,树新风,扬正气,快乐幸福的人生,喜庆开心的生活,祝重阳节快乐!今日重阳想到你,想要相见不容易,真挚祝福送给你,愿你顺心又如意。
简单的祝福,真实的关心。
重阳节快乐。
重阳节日到,大家纷纷议论你,都说做事太霸道。
重阳又把身价涨。
重阳节风俗特点资料导语:对于重阳节这一节日,大家可以多了解。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重阳节风俗特点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民间在重阳节的习俗为登高,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在这些民俗之外,不同地区的习俗也各不相同。
下面来看看其他地方比较有特色的重阳习俗。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国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整理2023中国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重阳节是出游赏景、登高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重阳节这一天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全部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说到重阳节,您知道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吗?重阳节是哪天呢?大家和我一起来了解下重阳节的日期吧。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重阳节是哪一天呢?从万年历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重阳节是阳历10月21日,星期三,农历九月初九;乙未年(羊年)丙戌月庚午日重阳节宜忌有哪些?宜:嫁娶纳采订盟开市交易立券挂匾祭祀祈福开光造车器挂匾出行入宅移徙安床安门拆卸修造动土栽种安葬破土启攒除服成服入殓立碑忌:探病纳畜伐木起基作梁造屋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进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重阳节可不可以扫墓祭祖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重阳节,如今还是关爱中老年人的敬老节。
而在我国民间,历来还将重阳节作为与除夕、清明节和盂兰盆节并称的祭祖节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关于重阳节扫墓祭祖的传统。
重阳节扫墓问:重阳节可以扫墓吗?答:重阳节是可以扫墓的。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旧时按惯例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辟邪避灾。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和盂兰盆节三节合为我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在重阳节扫墓祭祖还是颇有渊源的。
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而如今珠三角地区的孔子后裔,每年重阳也会到广州白云区的凤鸣古冢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
香港重阳拜山祭祖重阳拜山祭祖,是香港在地的传统风俗。
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
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
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
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
廖族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的场面甚为浩大。
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重阳祭祖时,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
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
为何有些地区选择重阳节扫墓重阳扫墓,切合山区实际,大有好处。
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
关于中元节和清明节的区别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相传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
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元节和清明节的区别吧!中元节和清明节的区别1、节日时间不同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2、俗称不同清明节:俗称踏青节、行清节。
中元节:俗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佛教称盂兰盆节。
3、祭祀的对象不完全相同清明节:。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
中元节:传说中中元节是“地宫赦罪日”,而民间俗信中,这一天祭祀的鬼并不专为祖先亲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4、主要祭祀方式不同清明节:清明主要修整坟墓,以祭祖扫墓为主。
在清明,还有踏青、植树的习惯。
中元节:中元节以祭祀和烧纸钱为主。
扩展资料中元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
佛教《大藏经》中记载了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翻译如下:据说当时佛陀的学生,大比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目犍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
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
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
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四大祭祖节日
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除、清、旧、余)是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代,这种习俗非常流行。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这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榆社县等地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原宪还注重清明节的前一天的寒食节,以及前一天的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
中秋节,俗称鬼节、石鼓、七月半,在佛教中称为兰盆节。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我国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有燃放河灯和焚烧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庆祝元宵节,自古就有。
7月15日被称为中秋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是吃寒食纪念先贤。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有些地区是七月十四。
中秋节本来就是小秋,一批庄稼成熟了。
按照习俗,人们必须祭拜祖先,献上新米等祭品,并向祖先报告秋成。
所以每逢中秋,家家祭祖,行礼为礼。
7月15日,我去扫墓祭祖。
海外华侨华人在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除夕节都会发一批白银。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祖先、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没出息的人。
传说所有的鬼魂都会在中秋节那天从冥界释放出来,人们一般会进行拜鬼活动。
每个有新葬礼的家庭都要去新坟,但总的来说,这是中国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重阳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旧时按惯例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据了解,如今珠三角的孔子后裔,每年重阳也会到广州白云区的凤鸣古冢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中国政府也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引导人们尊老、爱老、敬老。
重阳扫墓,切合山区实际,大有好处。
因为山区的墓葬大多位于山边、岭上,周边基本上是草木丛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走多有不便,爬山越岭扫墓难免把衣衫都弄湿了。
重阳则不同,正是秋高气爽之时,雨水偏少,这时扫墓不仅出行方便,还可登高远眺,欣赏各处美景。
况且,重阳节一般与国庆节相距很近,这时外出工作的人也容易安排时间回乡与亲人一起扫墓祭祖。
重阳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风俗。
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
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
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在香港祭祖的习俗,起源于最早定居新界的家族之一上水乡廖族。
廖氏族至今仍保留这一习俗,其秋祭场面十分巨大。
不过,从参与人数、祭祀形式和规模来看,它与新界原居民的祖先崇拜活动有所不同。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会随身携带烧猪、三祭酒以及碗、筷子、杯子、盘子和镰刀等器具。
到了祖坟,有的人拿石头建炉子,做传统菜,有的人清理坟边的杂草和垃圾。
除夕
除夕夜,又称新年夜、新年夜、新年夜等。
是每年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另外,也就是去除的意思;晚上意味着夜晚。
也就是说,除夕是一个辞旧迎新、新的开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是我国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因为除夕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庆祝,所以也被称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汉族人最重视它。
家家户户或忙着打扫衙门,或迎祖归家过年,或献年糕三祭。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