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有几个舱段
- 格式:docx
- 大小:15.01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空间站时政述评400字
2021年4月29日,22.5吨重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我国迄今为止最大航天器进驻太空,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造已进入实质性“施工”。
对设计为3个舱段基本构型的空间站而言,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既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生活。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在太空生活,靠货运飞船实现推进剂和消耗品的补充,可以通过航天员进行设备维修与更换而延长寿命或改变、扩充功能,堪称太空定居点。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
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
揭秘中国空间站作者:余建斌刘诗瑶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29期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戰略。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
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而且,通过太空维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也可以扩展其规模。
整体呈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
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
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 编辑|彭扬|封面故事|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这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
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
空间站整体呈T 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2020年5月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
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第一次飞行任务,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终于拉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规划了“三步走”战略。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随着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按规划,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
届时,它将运行在高度340~450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飞行可达10年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而且,通过太空维修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也可以扩展其规模。
———————————————空间站长什么样?———————————————整体呈T 字构型,有三个舱段。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进军空间站The SpaceStation Era22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神奇的中国空间站1.神奇的中国空间站——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成功,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
这座空间实验室是一个3个舱段、重13.5吨的空间站,主要用于进行航天医学、空间生态、太空物理等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天宫一号具备自主供电、自主修正轨道、自主筹措资源等多项太空技术,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这座神奇的空间站有着很多引人注目的特点。
首先,天宫一号拥有高度自主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任务要求自主调整工作模式,并能实现自主对接和分离。
其次,天宫一号配备了富含中国特色的舱内生活设施,包括独立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实用设施,为航天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最后,天宫一号在太空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航天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2.神奇的中国空间站——天宫二号天宫二号是中国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的空间实验室,是中国在天宫一号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产品。
天宫二号以重量轻、技术先进为特点,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飞跃。
这座空间实验室与天宫一号相比,更加先进,能够承载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
天宫二号的最大特点是其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任务需要自由组合。
其次,天宫二号拥有更加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更高级的自主操作。
此外,该空间站还具备自主光学测量、自主对接和分离等技术能力。
天宫二号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配备了更加先进的舱内生活设施。
3.神奇的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根据中国航天局的规划,中国空间站将分为核心舱、实验舱和货物舱三个部分,总质量达到60吨以上。
该空间站将支持长期驻留、多功能科学实验等多个任务。
中国空间站具备自主控制、自主对接和分离、自主供能等多项技术能力。
在生活条件方面,中国空间站将有更加高级的舱内设施,包括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为未来的航天员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条件。
作文素材:中国空间站新时代,2021高考语文必然涉及的主题!中国空间站新时代解读我国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
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举下,从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又一项突破性成就。
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将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新时代优质时评01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4月29日11时许,中国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
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尽管人们已经习惯了中国航天的高频次发射,但是此次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意义特殊。
时间回到1992年,那时中国载人航天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把人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突破空间站建造一些关键技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正是第三步的关键环节。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当年,中国被排斥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
不仅如此,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发展的西方政客,将太空领域作为未来战争和军备竞赛的主战场,在太空技术领域对中国严防死堵。
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与之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同中国航天机构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
理由是莫须有的“国家安全”。
《时代》杂志特约编辑杰弗瑞·克鲁格曾发文嘲讽道,那些疑虑者担心中国所有的技术知识,无论如何获得的,都具有多种用途,可以用在善意或者邪恶的目的上,但“这是所有科学技术的共同特性,用火和用苹果手表都有同样的问题”。
中国空间站小知识中国空间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它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标志之一。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将为全球航天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飞行阶段、长期驻留阶段和拓展应用阶段。
任务飞行阶段是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主要目标是验证空间站的功能和性能,并进行相关科学实验。
长期驻留阶段是指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驻留,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并进行空间站的维护和更新。
拓展应用阶段是指将空间站作为国际合作的平台,开展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中国空间站的核心构件包括核心舱、实验舱和货物舱。
核心舱是航天员的居住区域和控制中心,实验舱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货物舱用于运送物资和设备。
空间站的核心构件通过航天飞船进行运输和组装。
航天飞船将航天员和物资运送到空间站,然后与空间站对接,航天员通过舱门进入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在空间站上,航天员可以开展微重力科学实验、空间生物学实验、材料科学实验等。
这些实验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宇宙中的物理规律和生命机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空间站还可以应用于地球观测、气象监测、通信导航等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也将为国际航天事业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空间站将开展与国际合作伙伴的联合实验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计划,并与联合国合作,推动航天技术的全球应用和普惠发展。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站的建设需要各类高科技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同时,中国空间站还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航天科学研究和航天工程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人才。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空间站冷知识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将建成,成为中国载人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们迈向星空的路上,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建造一个空间站则需要涵盖诸多领域的技术知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有趣的、冷知识。
第一步,空间站的构成中国空间站由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
其中核心舱长为约18.1米,直径为约4.2米,总重量接近22吨。
实验舱则是在核心舱两侧各安装一个的模块,长度和直径与核心舱相同,质量也非常接近。
空间站共有三个节点,分别在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之间,用于连接不同的舱段或作为维修点。
第二步,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站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包含空气调节、饮用水处理、厕所处理等多个子系统,为宇航员提供具有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居住环境,保障其健康和安全。
空气质量的保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宇航员将在舒适的氧气环境中居住和工作。
空间站上还配备了射频干涉平台,可以通过地球大气层的无线电透视来探测震荡、电离层等天气。
第三步,科学实验和应用空间站将成为中国航天科技的世界级标志,也将成为全球航天科技的参考和合作平台。
在空间站的实验舱中,研究人员将进行各种不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应用,探究新材料、新能源、新医学等各种领域,这些实验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空间站还将开展一些应用实验,例如空间旅游、空间制造、空间物流等方面,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步,空间站的维护和升级空间站的维护和升级可能是一项最具挑战性和受限的任务。
由于空间站是在太空中運作,大部分维护和修理工作必须由宇航员在空间进行,这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
据了解,空间站还配备了多种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可帮助宇航员进行一些简单维护和服务工作。
未来,研发更多符合长期太空驻留要求的技术设备,将是中国空间站维护和升级的关键。
总之,建造中国空间站是一项科技难题的集合,只有团结一致、有远见的工程师才能靠前。
随着未来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相信中国空间站也会有更多的成就和进步。
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作者:暂无来源:《党政论坛》 2016年第12期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实现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以及第二步第一阶段航天员出舱、飞船与空间舱交会对接。
目前,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第二步第二阶段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设。
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说,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 字构型。
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周建平认为,中国的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
空间站的研发,遵循了规模适度原则。
这么大的工程,适度规模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成本,重点突出载人航天的特色,突出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
同时,建设空间站,意味着需要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
我国“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
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
”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设计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
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空间站建成后,将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
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材料科学的实验设施设备,能够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制备新材料,研究材料的空间使用性能。
中国空间站,英文名China Space Station,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多舱段在轨组装建造的空间站,也是世界上第三座多舱段在轨组装建造的空间站。
空间站运行在距离地面400公里、倾角41°至43°的近地轨道上,轨道周期约90分钟,空间站的设计在轨运行寿命大于10年。
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型采用三舱“T”字构型,由核心舱“天和”、实验舱I“问天”和实验舱II“梦天”组成,“天和”居中,沿飞行方向看去,问天舱在右,梦天舱在左;三舱构型总重约68.5吨,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时可达6人。
中国空间站始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规划中“第三步”,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工程空间站阶段的任务目标。
2010年9月25日,中国的空间站工程批准立项。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顺利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任务正式启动。
2022年7月4日和10月31日,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先后顺利发射入轨,并完成了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和转位,宣告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全面建成。
2022年11月29日,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入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成功,下一步将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开始常态化运营。
2023年6月,中国空间站在同时对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情况下,实现了“三舱三船”构型。
中国空间站相关知识介绍中国空间站是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将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空间站的相关知识。
1. 中国空间站的背景中国空间站计划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中国已开始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为开展空间站计划奠定了基础。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空间站的国家。
2. 中国空间站的构成与规划中国空间站计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核心舱、实验舱和运输舱,预计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
核心舱将提供乘员居住与工作的空间,实验舱将用于进行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运输舱用于补充货物和燃料。
中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名为“天和”,未来还将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开展空间科学研究。
3.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进展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进展迅速。
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进行多次载人飞行任务,以逐步扩大与完善空间站的功能。
目前,中国已先后发射了天舟一号、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进行了自动对接与供给任务,验证了中国空间站的关键技术。
4. 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与影响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国际航天领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
中国已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包括联合国、俄罗斯、法国等。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航天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空间站的意义与作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 科学研究与技术验证平台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中国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的重要平台。
通过在太空中进行实验,科学家们可以开展微重力实验、空间生物学研究等,推动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发展。
2. 国家安全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空间站为中国提供了独立的太空实验室与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家安全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
中国空间站干字型
中国空间站为“T”字形,可以拓展为“干”字形。
T字构型,有三个舱段。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当于一室一厅,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实验舱Ⅰ名为“问天”,主要任务是开展舱内和舱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也是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场所和应急避难场所。
实验舱Ⅱ名为“梦天”,具备和实验舱Ⅰ类似的功能。
实验舱Ⅱ还配置有货物专用气闸舱,在航天员和机械臂的辅助下,支持货物、载荷自动进出舱。
中国空间站的名字颇具中国特色,命名为“天宫”,一般情况下驻留3人,在航天员轮换时最多可达6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XX介绍,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
每个舱都是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
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中国空间站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据柏林厚介绍,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
其中,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主份舱段,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能力;“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均作为支持大规模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荷支持舱段,同时问天实验舱还作为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备份舱段,具备出舱活动能力,梦天实验舱具备载荷自动进出舱能力。
中国空间站三舱飞行器依次发射成功后,将在轨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形成“T”构型组合体,长期在轨运行。
组合体在轨运行寿命不小于10年,并可通过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空间站有什么用?“开展空间站工程,将从国家全产业链角度,极大地引领和带动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和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柏林厚表示,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据了解,中国空间站主要有五大工程目标:一是建造并运营近地空间站,突破、掌握和发展大型复杂航天器的在轨组装与建造、长期安全可靠飞行、运营管理和维护技术,提升国家航天技术水平,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
二是突破、掌握和发展近地空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解决近地轨道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有效工作。
三是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能力,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应用,以及科普教育,获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和重大战略意义的应用成果。
四是开展国际(区域)合作,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做出积极贡献。
五是以在轨服务、地月和深空载人探测需求为牵引,试验和验证相关关键技术,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积累技术和经验。
与国际空间站有何不同?柏林厚表示,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
热点12 梦天实验舱及中国空间站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也是第二个科学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为舱内外科学实验提供支持。
后续,梦天实验舱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
完成有关功能测试后,梦天实验舱将按计划实施转位。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梦天实验舱来访的准备。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5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6次飞行。
本次发射,意味着天宫空间站建设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
三个关键问题,带你了解中国航天这次“梦天”发射。
01.“梦天”和“问天”有什么区别?天宫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自1992年起步以来连续发展30年的成果,它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一个航天员长期驻留的空间站平台。
这里能提供长时间的微重力环境,免于绝大部分地球大气层的干扰,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太空实验室”,进行各类科学研究。
而从最长远的目标来看,人类要离开地球这个“摇篮”,大型空间站也是必备的“太空之家”。
它有三个最核心的构成:“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核心舱是航天员们主要工作与生活的地方,也是整个空间站的控制中心。
而两个实验舱,则主要负责完成复杂的空间科学实验,它们共携带了25个大型的实验柜。
简而言之,只有实验舱的存在,才能让天宫空间站孕育出各类太空科技产出,从而反哺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两个实验舱也有各自的分工。
其中“问天”可看作是核心舱的备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带有航天员生命维持系统,也可用于航天员出舱行走,同时主要负责生命科学类实验。
中国空间站的基本组成
中国空间站的基本组成包括核心舱、实验舱和货运舱。
1. 核心舱: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要部分,具有生活和工作功能。
它提供了乘员的居住空间、生活支持系统、通信和控制设备等。
核心舱还包括控制舱,是乘员进行航天任务操作和控制的地方。
2. 实验舱:实验舱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为乘员提供了进行各种实验的环境和设备。
实验舱通常包括实验室、仓库和设备管理系统等。
3. 货运舱:货运舱用于运送必需的物资和设备到空间站,以及处理垃圾和废弃物。
货运舱还可以用于运送燃料和推进剂来维持空间站的轨道和姿态。
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可能包括带有机械臂的航天器及其控制系统,以便实施航天任务和进行航天器的维护和修复。
这些基本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有所改变和扩展。
中国空间站有几个舱段
中国空间站有5个舱段,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扩展资料
中国空间站一般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中的一个空间站系统。
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
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到450公里,倾角42到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9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
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初期将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每个规模2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