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习题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8.24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命,需要我们去努⼒。
年轻时,我们要努⼒锻炼⾃⼰的能⼒,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
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
让我们⿎起勇⽓,运⽤智慧,把握我们⽣命的每⼀分钟,创造出⼀个更加精彩的⼈⽣。
⾼⼀频道为你整理了《⾼⼀年级地理教案五篇》,希望可以帮到你!1.⾼⼀年级地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程量和造就⽅⾯的差异,说明⼭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运⽤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
过程与⽅法 1、阅读褶皱、断层⽰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读图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3、通过分析各种⼭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4、以⼩组协作讨论的⽅法学习⼭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从⽽提⾼⼈⽂素养。
2、通过"背斜成⾕,向斜成⼭"教学,树⽴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地的三种类型。
2、⼭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法与⼿段 模拟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地是陆地地形的⾻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作⽤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量之后,本节将⼭地作为内⼒塑造地表形态的⼀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类⽣活和⽣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认识地表形态对⼈类⽣活和⽣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地对⼈类⽣活、⽣产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人教版(2023)】高一地理新教材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附课后习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特点。
2.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
2.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难点1.地球构造和地壳演化的相关知识理解。
2.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内容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1.2 地球表层的变化•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2 地理学的实地考察技能•地理学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和目的•实地考察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实地考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基本知识,介绍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2.探究法:通过观察实地考察和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有关地理学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步骤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1.1 地球的内部结构1.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分组讨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1.2 地球表层的变化1.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分组讨论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和表现,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提供一些图片和实地考察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大地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 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2.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讲解地理学的定义和定位,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习题课教案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习题课教案篇1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难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学问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爱好。
2、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化,以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多媒体课件3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探讨中不仅有定性的探讨方法,还有定量的探讨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探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学问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得、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探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获得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自然灾难防卫检测国土开发规划二、遥感(RS)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肯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地理习题课教案教案标题:地理习题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动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理习题集。
2. 准备地理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和舒适。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提出一个有趣的地理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片,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理学科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步骤三:习题练习(25分钟)1. 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地理习题集中的习题。
2. 教师辅导学生解答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习题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步骤五:拓展与巩固(15分钟)1. 教师提供额外的地理习题或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自主学习和解答拓展习题,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对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习题的难易程度。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学习动力。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优秀3篇】第一篇:了解地理生态环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3.掌握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3.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生态环境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步骤二:认知1.教师讲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2.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3.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步骤三: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小组报告;3.学生展示小组报告,进行学习交流。
步骤四: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教师讲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地理环境?四、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展示效果;2.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地球生态系统的认知;3.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二篇:地理学科的实证研究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2.了解地理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掌握地理学科实证研究与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地理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2.地球表层的人文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地理学科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案例,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步骤二:认知1.教师讲解地理学科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实证研究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层的人文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通用9篇)高中高一篇1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
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学生回答: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高一地理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气旋与反气旋
二、教学目的:
1.知识性目的:使学生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的运动及天气特征;
2.能力性目的:使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台风、伏旱等天气现象) ,并能判读气压分布图;
3.思想性目的: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三、教学重点:
1.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及特点;
2.气旋与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
四、教学难点:气旋与反气旋的运动特点。
五、教具准备:自制CAI教学课件(光盘)。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大气的运动,我们知道,大气的水平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
那么,在风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
[演示]教师用鼠标点出水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出风的受力分析图。
[导入]教师点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强调由于地球冷热不均因而形成了许多高低不同的气压区,而且各气压区的等压线均成不规则
的闭合状。
那么,在这些气压中心气流是怎样运动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用鼠标点出课题)。
[新授内容]气旋与反气旋(动画效果)
一、气旋:(通过对下面三幅图的演示进行讲授)
[教法]
1.北半球的气旋(图一)
[演示]教师点出北半球的气压区(强调: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低气压)
[提问]在这一低压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
[回答]由四周指向中心,并与等压线垂直。
[演示]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鼠标点出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箭头。
[讲述]北半球低压区的气流,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种运动就好比江河中的旋涡,故称为气旋。
[演示]教师讲授时,用鼠标点出代表气流运动的旋转箭头(动画)。
[强调]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2.南半球的气旋(图二)
[演示]用鼠标点出南半球的等压线图,并点出由四周指向中心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虚线箭头。
[提问]南半球低压区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画出。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在草稿纸上画南半球低压区气流的运动。
[演示]教师用鼠标点出代表气流运动的四个旋转箭头(动画),并要求学生对照检查自己所画内容是否正确。
[讲述]南半球低压区的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并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叫南半球的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3.气旋的天气特征(图三)
[讲述]由于气旋的气流是从四周向中心积聚,中心空气被迫抬升.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大气中的水汽容易凝云致雨。
[演示]用鼠标点出气旋的天气,并演示气旋天气形成的动画过程。
(配有风声和雨声音响效果)
[举例]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录像]播放有关台风的录像资料。
二、反气旋(通过对下面三幅图的演示进行讲授)
[教法]
1.北半球的反气旋(图四)
[演示]教师用鼠标点出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强调高气压)。
[提问]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
[回答]由中心指向四周且与等压线垂直。
[演示]用鼠标点出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虚线箭头。
[讲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北半球高压区气流自中心向四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这种运动与气旋相反,因而叫反气旋。
[演示]用鼠标点出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动画效果)。
2.南半球的反气旋(图五)
[演示]教师首先用鼠标点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然后点出从中心指向四周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箭头(虚线)。
[学生活动]让同学动手在草稿纸上画出南半球高压区气流的运动方向。
[演示]教师点出高气压区中代表气流运动方向的旋转箭头。
[讲述]在南半球的高压区气流自中心向四周逆时针方向运动,即南半球的反气旋,其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3.反气旋的天气特征(图六)
[讲述]由于反气旋的气流是从中心向四周流散,中心流散的空气由高空空气来补充,气流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雨。
[演示]用鼠标点出反映反气旋天气形成的动画过程。
[举例]伏旱,冬季寒潮。
[小结]请学生回答并完成以下表格
[练习]三道选择题,由学生举手回答。
[结束]播放天气预报录像。
点评:本节课教学设计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作者自始至终运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展示气旋与反气旋动态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分析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运动特点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征,突出了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中是难以实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本设计重视演示提问、学生活动、讲述等环节,体现了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
作者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尤其是声形并茂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动画过程的演示,有利于促使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牢固掌握及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性思维与动手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