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138.61 KB
- 文档页数:43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归因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如何运用学习动机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动机的含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以及运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种方法。
目的在于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提供借鉴意义;同时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含义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简而言之,动机就是我们做某件事的倾向,以及我们做这件事的原因!2.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分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根据动机的意义,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这里着重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解释说明。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维持行为。
比如,一个学生喜欢化学,他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学习复习。
外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原因所引起的动机。
这时候,学生不是因为对学习有兴趣,而是因为通过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内部动机可以持续的时间更长,外部动机一旦在学习者的目的达到后,动机水平就会降低甚至消退。
二、学习动机理论不同的人对于学习动机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对于学习动机的作用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因此,产生了多种学习理论。
本文主要对强化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经过刺激(S)以后直接做出的反应(R),也就是说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其他中间过程,所以受到刺激后做出相应反应并不是个体内部支配的,而是由外部控制的。
因此,行为主义者把人类出现某种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
所谓强化,就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
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运用摘要: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发展轨迹和研究方法等。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历来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十分关注学习动机,相关理论有多种,本文主要就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运用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动机缺乏动机过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既重视教育中人的心理的理论研究,又重视教育中与人心理功能的发挥有关的应用研究。
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教育心理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虽然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林,也只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1],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
关于教育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丰富多彩,个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用心理发展的观念来看待问题,发展表现为:“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原则的获得或变化”[2]。
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往,对此,钟启泉从沟通、合作与语言活动两方面作了分析[3],即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裨就是师生间的一种平等对话。
教学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容忽视,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不可抹灭,归根到底末寻求好的发展就要主动地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
在教学原则和基本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的放矢,而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的意义重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内驱力和外部诱因两个基本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学习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又可将其划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周国韬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外部目的、知识价值观[4]。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少有单一的动机,往往更多的是复合性动机,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问题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学科,扮演着教
育改革和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
本篇文章将探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展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皮亚杰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孩子通过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结构。
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动机和积极性,认为学生的动机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学习
成绩。
因此,教育者需关注学生的动机来源,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生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者应关注
学生的社会互动,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情绪教育理论
情绪教育理论认为情绪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教授情
绪管理技巧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相辅相成,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者应不
断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将文章保存为education_psychology.md文件并发布即可。
1、根据学生的归因可预测未来的学习动机。
通过韦纳的归因模式,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归因倾向,更可以预测到他以后的学习动机。
比如:两名在考试中获得了同样好分数的学生,如果前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后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到前者将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为他把成功归因于努力——一个内部而可控的因素。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自己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事情,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再度获胜。
而后者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一个外部而不可控的因素,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下一次的成功只有听天由命。
2、学生的自我归因未必正确。
人们有时对自己的能力与周围环境并不十分了解,难免在成败归因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归因。
因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不屈服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3、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其成绩做出的反馈的影响。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反馈中给与的鼓励、支持、指导,应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4、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一个内部但可变的归因。
最重要的做法是在鼓励和表扬时,强调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勤奋,而不是表扬他们天生聪明;在批评孩子时,强调它们的
失败是因为用心不过,不够努力,而不指责他们脑子笨。
这样,不但给孩子成功的自信,在成功时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且在失败时也能反省自己,预期到下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教育意义: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美国-马斯洛:七种基本需要: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学校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哪些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让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安全”的选择,即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是热爱和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被嘲笑和惩罚。
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
教育心理归因教育心理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归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归因,即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或运气等因素。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类型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教育心理归因的相关内容。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解释和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对于成功的归因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对于失败的归因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根据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和智力等。
外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和运气等。
内部归因倾向于使个体对自身有更高的自信和责任感,有利于个体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提升;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责任的转嫁。
教育心理归因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来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对于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他们会明白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运气。
这样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减少对自身的自责和自卑感。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又称原因推论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在人们进行行为和结果的解释时,注重的是探寻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对结果的反应,并根据行为的原因把行为归结到某一种类型中。
归因理论是给予人们思考和行动有一定引导性作用,也是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基础现象。
在教育教学中,归因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被用来帮助学习者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影响学习与行为,发展学习者的希望、动机及兴趣,对比这些动机和兴趣影响学习者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以及转移新知识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针对这些优势和劣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具体的应用措施有很多,可以从行为上进行不同的操作:
第一,通过回顾学生历史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成绩较差的原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并和学生一同制定改进计划,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善于思考,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以及影响成绩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失误,可以调整自身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等;
第三,教师要尽可能拓展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多使用游戏、情境和表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尽可能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及时给予对学生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赞赏,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成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受挫而影响表现。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归因理论,从内部因素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激发内在动机,调节学习态度,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建构自我、延伸思维、发展技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归因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行为结果时,会根据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判断:稳定性、可控性、普遍性和内在性。
2. 归因的分类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个体的归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稳定的,如智力、性格等;不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稳定的,如努力、运气等。
(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策略等;不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可控制的,如命运、环境等。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积极的归因环境(1)鼓励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结果,如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3)营造一个包容、理解、鼓励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张小玲(湖南财经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归因理论的内容有: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期望和预测。
归因理论把人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难度和机遇。
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能有效地指导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归因理论;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46(2000)03-0015-03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罗斯和安德鲁斯共同研究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们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能否对教育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能否正确运用归因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活动服务,往往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归因理论概述归因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归因,即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行为的归因,即根据行为和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因果推论;3)期望和预测,即从过去的一定行为和结果推测在某种状况下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任何行为的归因可分为两种类型:外部归因(情境归因)和内部归因(主观倾向归因)。
前者是指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界环境,后者是把个人的主观因素如信仰、态度、性格等作为个人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依照此理论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功失败归因模型。
韦纳认为,人们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难度和机遇。
四者可划分为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从内外因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难度和机遇属于外因;从稳定性看,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则属于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看,努力是可控的因素,难度和机遇则是不可控因素,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个教育战线上的人都非常清楚的一点,也是做教师孜孜不倦去追求的目标,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具有长久的学习兴趣呢?现在只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效果微弱。
对一个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要产生兴趣,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三个:崇高理想、利益、成功。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主要是成功,所以本人让学生体验成功,正确引导学生定位成功,正确引导学生成功归因三个步骤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认为归因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是学生产生长久兴趣的关键。
1、背景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抢走了中职招生的一大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我校主要招护理专业和药剂专业,药剂专业开设物理课,护理招生录取线是500分,药剂专业录取线是400分。
据我调查:由于药剂专业招生情况不是很好,实际招下来的学生就是300多分、200多分和没能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60多人的班级,物理中考及格人数每班就是3~5人,有80%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或产生畏难情绪,在初中时,由于升学压力,这些学生几乎没感受过成功的喜悦,所以更谈不上兴趣。
对物理老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没有兴趣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简直就是句空话。
2、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
当时有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
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
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丁肇中之所以能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肯定是对物理研究的兴趣在支撑他,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我认为丁肇中不断取得成功是产生兴趣的主要因素。
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摘要]归因理论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窗生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在专门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表现。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并按照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忙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适当的归因,从而避免学业上的挫败感,尽可能地取得成功。
[关键词]归因期望归因训练人在生活中总会面临成功或失败,不同的人对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会有不同。
这种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或推论就是归因。
归因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落实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也都会遭遇成功或失败,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表现。
此外,归因还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教师运用恰当归因对于学生学业的成功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寻找合理的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归因理论概述1.归因理论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于1958年创建了归因理论,并对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提出了许多探索性问题。
后来,罗特(Rotter)又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以成功和失败的认识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
所以,当活动较成功时,个体就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活动失败时,个体就会认为失败是由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
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失败的学生会试图寻找一个理由,以使自己在同伴面前挽回面子。
”2.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成败归因模型,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以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比较稳定,其他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动机归因理论简介动机归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海德·李奇(Heider, 1958)首先提出的,它探讨了个体对行为的动机的理解和解释。
该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发生行为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
动机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通过分析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揭示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因素。
动机归因方式根据动机归因理论,个体对行为的动机归因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1.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内在的特质、态度或能力。
这种归因方式认为行为是个体内部因素的结果,反映了个体的目标、动机和动力。
例如,一个学生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将其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努力。
2.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他人的影响。
这种归因方式认为行为是外界因素的结果,与个体内在特征无关。
例如,一个学生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将其归因于老师教得好或考试题目简单。
动机归因理论的意义动机归因理论对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了解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以及背后的动机和动力。
此外,动机归因理论还有以下几点意义:1.教育实践:了解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其自我评价和自尊心。
通过了解和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个体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并保持积极的心态。
3.团队建设:在团队合作中,了解成员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解决冲突,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效率。
4.领导才能:了解员工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提高组织绩效。
动机归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动机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例如,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教师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按照著名的归因研究者韦纳(B.Weiner,1972)的观点,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归因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归因是上一次行为和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对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因为聪明和笨是自己无力控制的;相反,如果他将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他就会为了获得下一次的好成绩而付出努力,刻苦学习。
从这个角度而言,归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归因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归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归因理论。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常识心理学归因最初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海德(F.Heider,1958)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
海德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周围的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和推断。
他还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需要,那就是预测和控制环境;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
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控制环境。
某个事件为什么发生?海德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事件的原因是在于个人(内部原因)还是在于环境(外部原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内部原因包括动机(想做这件事)和能力(能做这件事)。
例如,小华可能具备完成家庭作业的能力,但他却没有完成作业的动机和愿望;相反,小东可能想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根本不会做这些题目;而且,即使动机和能力都具备了,也未必就一定会完成作业,因为这件事情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作业太多、时间不够、身体不适、停电等。
海德除了研究事件发生的原因之外,也探讨了对事件后果责任的知觉。
他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明确谁应该对事情的后果负责比谁引起事情的发生更重要。
例如,童童在投铅球时砸了元元的脚,在这个情境中,事情是童童引发的,但责任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海德假设一个人对他引起的事件所负的责任有不同的程度,最低的责任程度是联想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责任者其实与事件根本没有关系,只是被别人错误地联想成与事件有关。
例如,元元的脚是自己走路时扭的,并不是童童砸的。
第二级是因果责任,此时责任者的确引起了事件,但他事前并不知道会导致这个后果,事情的发生完全是偶然事故所致。
例如,童童的确把铅球砸到了元元的脚上,但在童童投出铅球之前,元元并没有出现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元元是在童童投出铅球之后跑进了危险地带正好迎上铅球的。
第三级是可预知责任,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但仍然采取了这一行为。
例如,有一条疯狗正冲向元元,童童本来是想用铅球赶走狗──尽管他知道可能会伤着元元,但仍然投出了铅球,不幸砸了元元的脚。
第四级为故意责任,采取某种行为的目的就是要造成这一后果。
例如,童童想报复元元,因此故意将铅球砸向元元。
第五级责任为正当责任,在特定的情境中,这件事情的发生可以认为是正当的。
例如,当人们遭到歹徒的袭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海德对于归因研究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很多基本问题,他关于因果及责任的探讨启发了后来的研究者。
(二)一致性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E.E.Jones & Davis,1965)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我们习惯于对别人稳定的、富含信息的行为寻找有意义的解释。
所谓富含信息的行为,是指他人的行为被认为是故意、有意的,也就是说,是由于某种持续一致的重要意图而产生,与情境的变化无关。
简而言之,一时出现的念头不如时常出现的意图更能说明一个人的本质。
他们认为,归因活动的目的在于对他人作出一致性推断,即行为和引起行为的意图总是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的特点(即倾向性)相一致。
所以,对他人行为的倾向性的归因使我们能够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判断行为原因的若干线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非共同效应”。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有多种可能的原因,那么,比较这种行为与其他行为在后果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推断这一行为的意图。
例如,某个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在两所学校中挑选了其中一所,这两所学校的名气、专业水准、校园环境都相差无几,只是其中一所离学生的家近一些,而另一所离家很远。
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他之所以选择了这所学校,可能是因为这所学校交通更便利。
他们进而认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越少,行为的倾向、意图就越明显,我们作出的推测也就越准确。
并且,某种选择中的不利因素越多,这种意图对他人而言就越重要。
例如,尽管这所学校的学费比其他学校都高,但他仍然选择了这所学校,那么,我们就知道他的确是非常想选择一所交通方便的学校。
可见,进行这种“非共同效应”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明确行为的原因何在,所找到的非共同效应越少,归因就越有把握。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不同原因往往难以确定、难以穷尽,非共同效应的分析带有较大的模糊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其他一些进行一致性推断的线索和条件。
其一是行为的可选择性。
要推断一个人行为的意图,关键的一点是要确定他的行为是受环境的限制而被迫产生还是出自他自己的选择。
例如,一个人在周围无人时拾到钱包交给了失物招领处,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他是一个无私的人;可是,如果一个人在周围有很多熟人的时候拾到钱包交公,这种行为就不一定反映了他内心的意愿,而有可能顾虑到别人对他的看法才这么做。
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传统也是我们用来判断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统通常会对人的行为带来限制,如果行为不遵循传统就要冒不良社会后果的风险,诸如遭到他人的批评、拒绝或不理解。
所以,当人们的行为打破了常规或传统时,就可以说,这种行为反映了他真正的面貌。
比方,下课时同学之间相互聊天谈笑,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某个学生在上课时也与同桌聊天讲话,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学生的确是非常健谈、“话多”。
行为是否是社会角色的一部分也能提供有关行为倾向的信息。
例如,如果一个消防队员扑灭了一场火,我们并不能完全断定他是乐于助人的,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如果某种行为是由本来不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来完成的,我们就可以基于这一行为作出推断他的倾向性。
例如,如果救火的人根本不是消防队员,而只是一个普通的路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助人为乐、勇敢无私的人。
(三)协变分析理论凯利(Kelley,1967)对于归因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协变分析模型。
协变是指多个事件之间同时出现的现象,如果两件事情总是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就是高协变性,如果只是偶尔同时出现则是低协变性。
例如,每次我穿皮大衣时,小狗都会打喷嚏,这就是高协变性,而如果它只是有时在我穿皮衣时才打喷嚏,这就是低协变性。
我们想要了解某个结果出现的原因,就应该考察结果与各种可能的原因之间的协变性,将结果归因于协变性最高的原因。
例如,如果小狗打喷嚏和我穿皮衣之间的协变性很高,就可以推测它打喷嚏是因为对皮衣过敏。
凯利认为,人们在进行协变信息评估时,会考虑与行为相关的三种因素即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
特异性指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方式做出反应;一贯性指在其他情境、其他时候行动者的这种行为是否发生;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三种因素以及如何根据三种因素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例如,小裕在遇到菲菲时没和菲菲打招呼。
在这个事件中,特异性是指小裕是否今天跟所有人都不打招呼?如果是则为低特异性,如果不是则为高特异性;一贯性指小裕在遇到菲菲时是否总是不招呼?如果是则为高一贯性,否则为低一贯性;一致性指是否今天所有遇见菲菲的人都不跟她打招呼?如果是则为高一致性,如果不是则为低一致性。
凯利认为,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基础,三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能为归因提供特定的信息。
例如,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小裕从来不跟菲菲招呼(高一贯性),其他人也都不和她招呼(高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事情的原因在于菲菲,比如,她可能总是板着脸,或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让人感到难以接近,所以别人不敢和她打招呼。
如果今天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并且小裕以前遇见菲菲时打招呼(低一贯性),而今天所有遇见菲菲的人都不跟她招呼(高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事情的原因在于菲菲,她可能做错了什么事情得罪了大家,所以大家不愿意理睬她。
如果小裕今天只是不跟菲菲招呼而和其他人都招呼(高特异性),小裕遇见菲菲时从来不打招呼(高一贯性),而且今天只有小裕不和菲菲打招呼,其他所有人都跟她打招呼(低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小裕和菲菲之间可能有宿怨,所以他不理睬她。
如果今天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小裕以往都会和菲菲招呼(低一贯性),今天其他人遇见菲菲时都打招呼(低一致性),那么,事情的原因可能在于小裕,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适,没精打采也就顾不上和菲菲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