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先民的语言交流,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在文学发展的同时,文学批评也逐渐形成,并且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史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阶段:《诗经》时期的文艺批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被誉为“乐府之宝”、“文学瑰宝”,在我国古代文学史和文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重要的文艺批评著作。
《诗经》的注释和解释是古代的文艺批评活动。
在《诗经》时期,文艺批评的重点主要是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释。
它不仅针对于诗歌,也包括了乐曲、舞蹈和礼仪。
《诗经》的注释者和解释者对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有着深刻的发现和研究。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的说明,它不仅仅是解释了关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还对于乐曲的演奏方式和民歌的传承方式做了详细的说明,这种注释方式在古代文学批评中非常常见。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的文艺批评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批评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
在唐宋时期,文艺批评主要是分析和评价诗歌,涉及到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了小说和戏曲等各类文学作品。
在唐代,文艺批评的代表性作品是《全唐诗》的注释和评价。
《全唐诗》编选出了诗歌的优秀作品并进行了分类。
注释者不仅对于诗歌的字句用法进行了详细解析,更重要的是对于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宋代的文艺批评则更注重对于诗歌的创作和修辞手法的研究。
在宋代,文艺批评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价。
例如唐宋八大家对于诗歌鉴赏和价值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文艺批评的发展。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元明清时期的文艺批评,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元代,文艺批评对于诗歌的创作和诗人的形象刻画更为注重。
清代古文选本的文化文学批评论文一、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1.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是清代古文选本编选的重要宗旨唐宋以来,古文与道有密切的关系,古文家标举“文以明道”或“文以载道”,道学家则有“文从道出”的看法。
清王朝从康熙开始定程朱理学于一尊,“尊孔崇儒”是其基本的思想文化政策。
编选古文选本也是清代统治者宣传其思想文化政策的重要方式。
清王朝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敕修《古文渊鉴》,乾隆三年(1738年)敕修《唐宋文醇》,这两部由康、乾二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古文选本,都以表达对程朱理学的崇尚、发挥教化作用为编纂宗旨。
方苞《古文约选》是为国子监学生编选的古文教材,在代果亲王和硕所作序中说:“群士果能因是以求六经、《语》、《孟》之旨,而得其所归,躬蹈仁义,自勉于忠孝,则立德立功以仰答我皇上爱育人材之至意者,皆始基于此。
是则余为是编以助流政教之本志也夫。
”表明其以古文选本发挥政治教化作用的编选宗旨。
乾隆三年(1738年),清帝下诏,允许民间书坊翻刻内府所藏书版,称《古文渊鉴》《古文约选》等书“具于学术有裨,自宜广为传习”。
表现出对于古文选本宣扬儒家思想,发挥教化作用的高度重视。
除官修古文选本以外,清代产生了大量坊刻和家刻古文选本,这些古文选本也以崇奉理学、发挥教化作用为编选宗旨。
理学名臣蔡世远所编《古文雅正》以“文辞典雅”“思想纯正”为选篇标准,张廷玉序谓:“醇正典则,悉合六经之旨”,“是文之选也,其帙简,其义精,而崇实学以黜浮华,明理义以去放诞,信足以赞襄文治,津梁后学。
”指出了《古文雅正》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的编选宗旨。
吴震方《朱子论定文钞》将朱熹言论涉及之文章,汇为一编,序文说:“我皇上睿学渊深,崇儒重道,右学吁俊,首重理学,两闱以性理试论童子兼小学命题,士风一轨于正。
”表明其所编古文选本也是以“崇儒重道”为编选宗旨,以与国家的文化政策相呼应。
《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为清初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其编选者储欣在序文中述其编选原因是不满意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大抵为经义计”的特点,也就是不满意已往古文选本只以提升八股文写作水平为目的。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一直是一个备受研究的领域。
它包括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以及相关的史料研究。
现代研究者往往从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个方面入手,试图揭示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规律、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评判、评析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文学批评的篇目。
而唐宋时期的文坛上,文学批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如刘勰、韩愈、欧阳修、苏轼等。
此后,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批评也都有了自己的特点和成就,例如元代的蒋梦麟、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龚自珍等。
这些批评家的批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二、文学批评的史料研究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批评文本本身的分析和解读上,还需要通过史料的考证和研究,了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欧阳修的文学批评是与他主持编修《新唐书》、《新旧唐书》密不可分的,这些历史文献中的有关批评性质的记载,是深入探究欧阳修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必要前提。
又如,明代杨慎的《世说新语笺注》中虽然对世说新语的注解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但是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评价和批评思路,需要从史料上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
三、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它与其他文学文体交融、相互借鉴的特点。
例如,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以文会友”、“以文会家”等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互动性和文学界的群体性。
其次是它强调文学创作的价值和作用。
在文学批评中,对于作品的评价和理解不仅是一种审美行为,更是对文化历史的把握和推动。
再次,古代文学批评的主题和内容涉及广泛,不仅包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批判和指导,还涉及到对作家的评价、对文学史的解读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质的领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从清初到道光二十年(1840),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清代前中期,这是我国各种文学样式大总结的时代。
古典小说的创作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尤为辉煌的成果,《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作巨著相继出现。
这一阶段的小说批评,也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批评家们不仅对问世不久的小说名著和其他小说作品发表心得,而且对以前的小说,尤其是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名著也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
甚至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不仅小说作者能扬名于世,而且小说批评者亦可垂范后人,当然,有的小说作者本身又是批评者。
就其荦荦大者而言之,当时的小说批评主要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评点派的兴起与“读法”论的提出小说评点虽在清代以前就已出现,但评点派的形成却在清代。
金圣叹之评点《水浒传》、毛宗岗之评点《三国演义》、王士祯之评点《聊斋志异》、张竹坡之评点《金瓶梅》、蔡元放之评点《东周列国志》和《水浒后传》、脂砚斋之评点《红楼梦》、无名氏(疑即闲斋老人)之评点《儒林外史》、董孟汾之评点《雪月梅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么多的批评家,分别对某一部小说作品进行逐回逐篇、乃至逐字逐句的评点,可见当时评点风气之盛,足以名之为“派”。
评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批评方式。
它虽然在严密的系统性方面显得有些不足,但更能体现批评者对小说艺术领悟的随机性,而且相当自由灵活。
批评者对小说作品中某一具体情节乃至细节描写所发表的见解,往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甚至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批评者艺术灵感的触发。
这种方式,对于一般读者阅读原著常常能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
甚至可以说,评点家们的某些精彩言论直到今天仍被小说研究者们广泛使用。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似乎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而轻视之。
评点派也有系统的理论,除了一些序跋和总批而外,还有所谓“读法”论。
“读法”论的始作俑者是金圣叹,他的《读第五才子书法》可视为“读法”论之滥觞。
所谓“读法”,就是在阅读某部小说作品时,先提出一些读者应注意的问题,而谈得最多的乃是人物性格问题和“文法”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繁荣与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代表性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家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开端。
《诗经》中的注疏和赋释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开始了以鉴赏批评为主导的文学理论倾向。
汉代的刘向以及魏晋时期的皇甫谧、陆机等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并结合他们对《诗经》的研究,形成了“伦常研究”和“象谓学”的理论体系。
随着唐宋时期的到来,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进入了黄金时期。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入的思考,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论。
而宋代的苏轼、欧阳修、曾巩等人,在借鉴唐代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文学理论的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二、代表性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其中,唐代的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提出了“文心雕龙”和“古文运动”的理论,对古代文学流派的定义和文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苏轼则以其才情横溢和独特的见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对古代文学的评论,还有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文学理论体现了以“真情实感”为核心的立意,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元代的钱穆、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人也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各自对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意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作家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的精髓。
一、教案简介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3. 理解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4. 掌握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
2. 第二章: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教学重点:理解汉代至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掌握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观点。
3. 第三章: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演变教学重点:掌握宋代至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了解重要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贡献。
4. 第四章: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鉴赏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 第五章:文学批评与批判性思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学会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观点。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五、教学评估1.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期末考试:设计相关的试题,评估学生对文学理论批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教学重点:了解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过程,掌握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认识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7. 第七章: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化教学重点: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化趋势,掌握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和成就,了解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理论是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与评论,它后于文学创作,但又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它是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升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东西,它蕴含了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对文学的体会,对文学的审美评价、价值评价等等主观情识,因而它也必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批评”一词,源于英文“Literary Criticism”,Criticism的原意乃指裁判,冠上“Literary”,意为“文学的裁判”,因其为“裁判”,便扩充到文学裁判的理论以及文学本身的理论。
“文学裁判的理论”,即裁判者所依凭的理论依据,即批评原理,批评理论;另一方面,对文学作批评,必然要涉及文学理论,所以,罗根泽先生以为:“广义的文学批评,则文学裁判之外,还有批评理论及文学理论。
”▪陈钟凡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辨析西方“批评”一词的涵义,以为有五,即:“指正,一也;赞美,二也;判断,三也;比较分类,四也;鉴赏,五也。
”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与西方的“文学批评”相比,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就批评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侧重于文学理论的阐发,不侧重于文学的裁判。
即通过某一理论的阐发,对某一文学现象、作家创作情况的诠释,来表达自己对文学诸问题的看法,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未来文学创作。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裁判他人的作品。
▪—就批评的内容而言,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文学问题上,诸如文学观、创作论、言志论、载道论、缘情论、音符论、对偶论、神韵论、性灵论等等;而对于批评理论的建设,与西方相比,则暗淡得多。
西方批判理论极为丰富,所谓“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鉴赏批评、科学批评、演绎批评、归纳批评、性格批评、形式批评、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等等。
▪—就批评形式而言,西方多是理论形态的东西,而中国则多是感悟似的东西,理论思辩形式不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