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5
统计学习题一、选择题第一章绪论1.推断统计的主要功能是()。
A.应用总体的信息描述样本 B.描述样本中包含的信息C.描述总体中包含的信息 D.应用样本信息描述总体2.对高中生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85%的高中生愿意接受大学教育。
这一叙述是()的结果。
A.定性变量 B.实验 C.描述统计 D.推断统计3.某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希望估计该大学一年级新生在教科书上的花费,为此,他观察了200名新生在教科书上的花费,发现他们每个学期平均在教科书上的花费是250元。
在研究中,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变量是()。
A.该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教科书的费用 B.该大学的学生数C.该大学的新生的年龄 D.大学生生活成本4.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由150部新车组成的一个样本表明,外国新车的价格明显高于本国生产的新车”。
这是一个()的例子。
A.随机样本 B.推断统计 C.描述统计 D.总体5.为了估计全国高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是()。
A.100所中学 B.20个城市 C.全国高中学生 D.全国高中学生的平均身高6.为了估计全国高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感兴趣的总体是()。
A.100所中学的学生数 B.20个城市的中学数C.全国高中学生 D.全国的高中学生数7.为了估计全国高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从20个城市选取了100所中学进行调查。
在该项研究中,样本是()。
A.100所中学 B.20个城市 C.全国的高中学生 D.100所中学的高中学生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描述1.某城市60岁以上老人中有许多没有医疗保险,下面是10位被调查老人的年龄:67,73,89,77,81,74,68,75,82,90。
上述调查数据的中位数是()。
A.76 B.75 C.77 D.802.某城市60岁以上老人中有许多没有医疗保险,下面是10位被调查老人的年龄:67,73,89,77,81,74,68,75,82,90。
1、统计学:是收集、汇总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2、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3、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4、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5、调查方案:是指导整个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等内容。
6、组距分组的几个步骤:一、确定组数二、确定组距三、确定组限和进行次数分配四、绘制统计图五、分析。
)7、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即频数密度=频数/组距,用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8、以组中值作为代表值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
9、描述统计的内容也包括频数分布、但主要是关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描述问题。
10、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从分布的角度看,众数是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点所对应的数值即为众数,记为M.1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心位置的一个代表值。
当然,如果数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集中趋势或最高峰点,众数也可以不存在;如果有多个高峰点,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有多个众数.12、协方差的大小会受到计量单位和数据均值水平的影响,从而使不同相关总体之间的相关程度缺乏可比性。
13、时间系列:是反映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系列,也称为时间数列或动态数列。
14、用报告期水平减去基期水平,就等于增长量。
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逐期增长量,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累计增长量。
15、报告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称为发展速度。
其中,当基期水平为上期水平时,就称为环比发展速度;当基期水平为某个时期的固定发展水平时,就称为定基发展速度。
16、序时平均数也称为动态平均数,它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水平达到的一般水平.由于指标形式分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等,所以对其平均的方法存在差异性。
统计学复习题1、某企业两名职工工资分别为900元,1000元,则这两个数字是__ C ____。
A.指标 B. 标志 C. 变量值 D. 变量2、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___A___。
A.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B.数量性C.数量性、总体性D.具体性、综合性3、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个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_C_____。
A.普查 B. 典型 C. 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4、标准时间是指__B____。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调查的起始时间C.查实际登记的时间D.进行调查的时间5、统计表的横行标题表示各组的名称,一般应写在统计表的_B_____。
A.上方 B. 左方 C. 右方 D. 均可以6、组距数列中每组上限是指___B___。
A.每组的最小值B.每组的最大值C.每组的中点数值 D.每组的起点数值7、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替各组的平均数,其前提_A____。
A.各组标志值变化均匀 B. 各组均为封闭组C.各组次数相等 D. 各组标志值相等8、某企业A产品本年计划降低成本5%,实际降低了7%,则成本降低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___C___。
A.140% B.1.9% C.2.11% D.40%9、区间估计的置信度是指_ C _____。
A.概率 B. 允许误差的大小C.概率保证程度 D. 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10、满足条件___ D ___时,可以认为抽样成数的概率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A.n<30 np<5 n(1-p)<5 B.n>30 np<5 n(1-p)>5C.n>30 np>5 n(1-p)<5 D.n>30 np>5 n(1-p)>511、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 A _____。
A.前者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式表示B.前者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密切程度C.两者都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D.两者都不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12、如果物价上涨10%,则现在的1元钱__D____。
1、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实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使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
2、统计学的两个含义指的什么?1当他以名词出现时表示一门科学名称—“统计学“。
2当他以复数名词出现时,表示”统计数据“或”统计资料“。
3、统计学分为哪两大类?其含义是什么??1描述统计——是用图形、表格和概括性的的数字对数据进行描述的统计方法。
2推断统计——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假设检验、预测的统计方法。
4、解释总体,变量,样本。
1总体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所有单位的总和2变量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总体单位具有哪些特征或属性3样本就是总体的一部分。
5、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哪几种?各有哪些特点?1列名尺度—最粗略的计量程度,2顺序尺度—比列名精确性高一些,3间隔尺度—可以对数据进行精确计量的尺度,4比列尺度—和间隔差别很小,主要在于对“0“的理解不同。
6、直接获取统计数据的方法有哪几种?1普查2抽样调查7、基尼系数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当基尼系数超过0.4说明什么?当基尼系数=0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基尼系数=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分配平均,在0.2~0.4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基尼系数为0.4时,被认为是收入分配不公的警戒线,超过0.4就应该采取缩小这一差距。
8、影响加权算数平均数的因素是什么?1组中值2权数3分组的组数。
9、众数、中位数、均值的关系是什么?1对称分布MO=ME=X 2右偏分布MO<ME<X 3左偏分布X<ME<MO。
10、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主要指标有哪些?1众数2中位数3均值。
11、反映现象离散趋势的指标又哪些?1极差2方差3标准差。
12、为什么要计算离散系数而不是标准差系数?因为离散系数是从相对的角度观察变异和离散程度的,在比较相关事物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些。
13、按抽样的组织方式如何分类?1简单随即抽样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4正群抽样14、什么是参数?参数估计的方法又哪几种?参数——是描述总体数据分布特征的一个常量。
一、判断题:1.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
()2.一般地,凡是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均应以相应的基期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3.间隔相等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简单序时平均法。
()4.分布在各组之内的单位数称频率。
()5.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式。
()6.变量数列中任一组标志值为零,则无法计算调和平均数。
()7.权数的绝对值越大,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8.全距易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9. 抽样平均误差越大,样本的代表性越大。
()10.相邻两项的累积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11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8件.69件.70件.71件.72件,因此说这些是5个数量标志或5个变量。
()12变量按其值是否连续出现,可以分为确定性变量与随机变量。
()13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亿万元”是一个要素完整的指标。
14比例相对指标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计算的。
15 中位数是位置平均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7.权数的绝对值越大,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16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17 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小于.大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18 相对数时间序列求序时平均数时,根据所给数列简单平均即可。
()19 发展水平是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标志的基础,它只能用总量指标来表示。
()20 编制销售量指数,一般是用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21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与样本容量的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22建立指数体系时,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经济了解。
()23环比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24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
()25在测定相关关系之前,一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要利用相关表和相关图粗略地判断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和相关形态。
()26总指数的平均性是以综合性为基础的,没有综合性就没有平均性。
统计学复习1.简述“统计”一次三种涵义——5ʹ“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也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主题;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2.简述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
统计学的认识力首先表现在它以准确的和无可争辩的事实为基础,同时,这些事实用数字加以表现,具有简短性和明显性。
数量性的特点,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也可把它和其他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
2)总体性。
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指的是总体的数量方面。
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统计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3)具体性。
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是它不同于数学的重要特点。
4)社会性。
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点与自然技术统计学有所区别。
社会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
3.统计工作包括哪几个阶段?它们的关系如何?——论述1)统计调查,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搜集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资料的活动,是认识客观经济现象的起点,也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
2)统计整理,是对调查来的大量统计资料加工整理、汇总、列表的过程、3)统计分析,是将加工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加以分析研究,采用各种分析方法,计算各种分析指标,来解释社会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工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不是孤立、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个环节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简述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和种类。
1)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考试可能考名词解释】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成为总体单位3)注意:1. 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2. 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5.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关系。
《统计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 )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C.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预测 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预测2.统计调查按其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 C )A.普查和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3.我国编制零售物价指数是采用( C )法来编制的。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C.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指数D.固定加权调和平均指数4.某商品价格比原先降低5%,销售量增长了5%,则销售额( B )。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确定5.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最好用( 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6.欲以图形显示两变量X与y的关系,最好创建( D )。
A.直方图 B.圆形图 C.柱形图 D.散点图7.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8.统计调查表可以分为( C )两种形式。
A.单一表和复合表B.简单表和复合表C.单一表和一览表D.简单表和分组表9.大量观察法的数学依据是(C )。
A.贝努里定律B.贝叶斯定理C.大数定律D.中心极限定理10.两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1,说明两变量(C )。
A.完全正相关B.不完全相关C.完全负相关D.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11.若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理论上应该(B )。
A.小于1B.等于1C.大于1D.等于012.抽样平均误差的实质是(D )。
A.总体标准差B.样本的标准差C.抽样误差的标准差D.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13.某商品价格比上期下降5%,销售额比上期降低了5%,则销售量(C )。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确定14.几位工人的年龄分别是32岁,35岁,42岁,这几个数字是(C )。
总复习第1章绪论一、统计一词的涵义及其关系。
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三种涵义。
统计工作是基础,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结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
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人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
(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四、什么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经济统计科学是一门系统论述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五、统计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什么是统计总体?它有哪些特征? 什么是总体单位?2.什么是标志?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两种? 什么是变量、变量值? 什么是离散变量、连续变量?3.什么是指标?它有哪几种分类? (标志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它有些特点?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章名词解释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变量值本章简答题1、简述统计一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第2-3章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及种类?二、专门调查的概念及形式?●什么是普查、重点调查、重点单位、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它们的特点、区别何在?三、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概念●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三者有何不同?●什么是调查项目?●调查表的种类●调查时间与调查期限的区别四、统计资料整理●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原始资料审核的方法有哪些?五、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的作用;●统计分组的关键是什么?——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确定各组界限。
(什么是分组标志?)●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是什么?六、分配数列●分配数列的概念及种类●变量数列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种类●全距、组距、组限、开口组与闭口组的概念,组中值的概念及计算,频率与频数七、统计表:统计表的概念、统计表的构成、统计表的种类。
第2章统计数据的搜集2.1 数据的来源对使用者,数据来源有两种方式:1 直接来源2 间接来源数据的直接来源(原始数据)通过调查方法获得的数据称为调查数据,而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数据称为实验数据. (1)调查方法常用于社会科学(通常取自有限总体)▽普查▽抽样调查(2)实验数据常用于自然科学, 目前也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科学中.2.2 调查数据2.2.1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1 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概率抽样也称随机抽样,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按一定的概率抽取样本,即抽取样本时使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2)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已知(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3)按样本对总体目标量的估计,估计量与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有关.1 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抽取样本时是依据随机原则,主要方式有:(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整群样本(4)系统抽样(5)多阶段抽样2 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抽取样本时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和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式从总体中选择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主要方式有:(1)方便抽样(2)判断抽样(3)自愿样本(4)滚雪球抽样(5)配额抽样3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的比较(1)概率抽样▽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2)非概率抽样▽不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不能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第二节统计数据的类型第 3 章数据的图表展示3.1 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审核—检查数据中的错误▽数据的筛选—找出符合条件的数据▽数据排序—升序和降序▽数据透视表—提取有用的信息图3-31数据的类型与图示方法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统计数据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和描述: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如算术平均数;二是分布的离中趋势,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如标准差;三是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统计学”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在企事业单位中直接影响统计报表工作数字资料真实可靠的因素是:(A)A、高质量的原始记录工作B、建立统计台帐C、完善企业内部报表D、各种经济核算协调一致2、对占煤炭开采量75%的大矿井进行劳动生产率调查;调查几个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统计机关在拥有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各大城市的超市进行的零售价格水平系统调查。
这些都是:(C)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3、2010年7月1日零点的全国人口普查是(C)A、一次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B、经常性调查和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和全面调查D、经常性调查和全面调查4、在不重复抽样中,抽样单位数从5%增加25%,抽样平均误差(C)A、增加39.7%B、增加约3/5C、减少约3/5D、没有什么变化5、计算向上累计次数及比率时,各累计数的意义是各组(A)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比率B、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比率C、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比率D、下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比率6、2012年某集团公司A分公司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B分公司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800元,2013年各分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变,但A分公司的工人人数增加30%,B分公司的工人人数增加15%,则2013年两分公司工人总平均工资比2012年()A、降低B、提高C、不变D、不能做结论7、(甲)某高校新生1000人,从理科中随机抽取60人,文科中随机抽取40人,进行英语水平测试;(乙)从麦地总垅长中每3000市尺测竿落点处前后5尺长垅的产量进行实割实测;(丙)为研究城市青年业余时间活动情况,某城市每第10个居委会被抽取,并询问住在那里所有从16岁到30岁的青年人。
上述哪项属于类型抽样?()A、甲B、乙C、乙、丙D、甲、乙、丙=50+70x,这意味着()8、工人工资(元)倚劳动生产率(千元)变化的回归方程为YcA、劳动生产率为1000元时,工资为150元B、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000元时,工人工资提高70元。
选择20(20分)
判断20(20分)
计算3(40分=10+15+15)
案例分析1(20分)
第一章总论
统计是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科学,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其研究对象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的多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基本单位或元素称为总体单位
标志:单位的属性、特征
品质标志:用文字表示属性
数量标志:用数字表示特征
标志值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数量指标——总量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质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
第二章统计调查
原始资料:是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需要由个体过渡到总体的统计资料。
另外,在统计调查中,也必然会用到对次级资料的收集。
次级资料:是指经过加工,由个体过渡到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的统计资料。
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调查的是哪个时点哪个时间段上的数据。
调查期限是指整个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限。
包括搜集资料或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经常性调查:是连续性的调查
一次性调查:是间隔一定时间,一般是相当长时间,如一年以上,它是对事物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登记。
统计报表:为了定期取得系统、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采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某些问题,由进行调查的单位专门组织的调查。
这种调查,多属一次性调查,如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
普查
重点调查
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统计调查误差有两类:一是登记误差,一是代表性误差。
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反映组间本质的不同,突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抽象与模糊组内各单位的差异。
统计分组的方法(例子):按品质标志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
变量数列:是依据数量标志分组所编制的分布数列。
单项式数列:离散变量,变量值变动范围较小。
组距数列:注意组距;开口组的组中值;上限不包括在内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
总体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第五章平均指标
说明数据的集中趋势
种类: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
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例)
算术平均数:用于总量等于各分量加和的情形
简单算术平均;
加权算术平均。
变量值,权数,组距数列 几何平均数:用于总量等于各分量乘积的情形。
主要用于计算现象的平均比率或平均发展速度
第六章 变异指标 说明数据的离中趋势
标准差:()
N
X
X
N
i i
2
1
∑=-=
σ
标准差系数:X
V σ
σ=
用来对比不同水平的同类现象,特别是不同类现象总体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标准差系数小的总体,其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反之,亦然。
第七章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
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抽样框:①名单抽样框
②区域抽样框
③时间表抽样框。
样本:是从全及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 样本总体的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n
样本容量n 与总体单位数N 的比值(n/N )称为抽样比
样本容量n 在30以下时,称为小样本;达到或超过30时称为大样本。
样本可能数目与样本容量
总体指标:根据全及总体所有单位的标志值计算出来的,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总体平均数:X
总体比率: P 总体方差:2
σ 总体标准差:σ
样本指标:由样本总体各个单位的标志值计算的综合指标称为样本指标。
样本平均数:x 样本比率 :p 样本方差:2s =
()
1
2
--∑n x x ,
()1
2
--∑
∑f f
x x
样本标准差:s
考试中默认是重复抽样
总体平均数估计(课件p58) (1)计算样本平均数 x (2)计算样本标准差 s (3)计算抽样平均误差:n
s x =
μ
(4)计算抽样极限误差:x x Z μ⋅=∆,%951=-α时Z=1.96 (5)确定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x x x X x ∆+≤≤∆- 总体比率估计(课件p71,课后题13) (1)计算样本成数1n p n
=
(2)计算抽样平均误差:p μ=
(3)计算抽样极限误差:p p Z μ∆=⨯,%951=-α时Z=1.96 (4)确定总体成数的置信区间:p p p P p -∆≤≤+∆
第九章 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的概念 :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指数分类:按总指数的计算方法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
按所反映指标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同度量因素:指把不同度量的现象过渡成可以同度量的媒介因素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001P
Q P Q K Q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1
11
Q
P Q P K P
指数体系:由反映总体变动的指数以及总体中各因素指数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商品
销售额指数体系 基本形式:⑴ 相对数形式:——对象指数等于各个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P
Q
PQ
K P Q P Q K P Q P Q K P Q P Q 0
11
1
0010
011∑∑⨯∑∑=
∑∑
(利用已知的指数推算未知的指数)
⑵ 绝对数形式:——对象指数的增减额等于各因素指数影响的增减
额之和
)()(011100010011P Q P Q P Q P Q P Q P Q ∑-∑+∑-∑=∑-∑
如:课件上p62,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例题,计算销售总额的变动并对其进行因素分析。
(解题标准格式)。
课后题8。
第十章 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指将某种现象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而形成的序列。
构成要素:指标数值,时间
种类(区分):总量指标序列(绝对数序列):时期序列,时点序列 相对数序列 平均数序列 一般平均数和序时平均数的区别?
水平指标: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一、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的 <1> 根据时期数列计算的 <2> 根据时点数列计算的
①根据连续性时点数列计算的
间隔相等 间隔不等 ②根据间断性时点数列计算的 间隔相等 间隔不等
二、根据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的(课件p41,课后题9)
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
速度指标: 发展速度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课后题10) 定基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年距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几何平均)n
n n
n X X X a a X 210
⋅=
=
(课件p63,64)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案例: 05年~1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说明国内经济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