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6《逍遥游》教案2套
- 格式:pdf
- 大小:107.82 KB
- 文档页数:13
《逍遥游》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与要点分析:1.知识与能力:⑴注意积累其、而、之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⑶学习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2.教学重难点:⑴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⑵学习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使学生能达观地对待人生。
二、教学策略设计、过程设计:1.策略设计:本节课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加深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鉴赏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⑴课时安排:一课时⑵课前准备:让学生整理文中含有“其”、“而”、“之”的句子,辨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庄子的材料。
⑶教具:提问的内容采用投影仪。
2.过程设计:⑴导语设计: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于丹庄子心得》)⑵关于庄子的思想(板书):思考并讨论A:文中哪一句,体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就是道。
•••••••••••••••••《逍遥游》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逍遥游》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的: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一、导入:《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1、解题:“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能够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逍遥游》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3)阐述《逍遥游》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
(2)如何分析《逍遥游》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逍遥游》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讲授: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教材《逍遥游》篇目。
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逍遥游》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逍遥游》,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对《逍遥游》中的关键词汇、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深入剖析《逍遥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逍遥游教学目标:1、通过课下注释,积累有关《庄子》的文学知识。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1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第1段。
教学难点掌握第一段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原创,而是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积累有关《庄子》的文学知识。
2、掌握课文第一段重点字词知识。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阅读《逍遥游》全文,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画难点字词。
时间: 3分钟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时间:6分钟1、默读阅读全文两遍以及课下注释,了解《庄子》的篇目总数及分类。
2、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3、翻译第一段。
方法: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翻译第一段。
①通假字:冥、邪②古今异义词:怒、野马③特殊句式:《齐谐》者,志怪者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实词:海运、培、息等⑤虚词:其、也、之等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1、《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2、译文: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
南海就是天的池。
《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
《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
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
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逍遥游》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术:初步认识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商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认识文章的整体内容,经过怀疑、议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评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要素。
二、教课要点:疏导文意,掌握文章的要旨和说理方式。
三、教课难点:对文章要旨的理解,资料和看法之间关系的整理。
四、教课方法:朗读、议论五、教课过程:第一教时一、讲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久舒长的境界。
逍遥就是徜徉、闲步、遨游,那种安闲自得优游光阴的情形,就是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向来往,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 )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能够叫做“逍遥”主义。
下边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详细内涵。
二、作者简介说明①。
庄子名周,战国期间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
生活年月与孟轲相仿,可能年纪略小。
他出生于一个衰败的贵族家庭,一世多数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在《读本》里有对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重申字音、停留。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
3、提读课文,进行朗诵指导:⑴“大鹏怒飞” :读出气概和力量。
⑵“蜩与学鸠”:读出其微小。
⑶“大年小年” :读出鲜亮的对照。
⑷“汤之问棘” :读出对鲲鹏的赞叹,对斥鴳的歧视。
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一定。
四、师生怀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议论解决。
2、教师以第 1 节为基础,指引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灰尘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可以远飞,是由于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经过三个案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照,为我们揭露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灰尘,它们的运转都一定有所依靠,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意义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逍遥游》中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课文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万物皆内含天地,观其外者,皆见其形,因此失之;观其内者,皆见其神,故归之。
”等重要语句的理解和解读。
2.阅读分析教师通过对于《逍遥游》文本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这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特别着重讲解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乾坤无偏,而人有偏”、“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让学生对于《逍遥游》中的这些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中的哪些思想和观点有所感悟和领悟,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逍遥游》中的角色和立场,讨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言语表达能力。
4.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让学生以《逍遥游》为启示,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思想,还发扬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总之,适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
高中《逍遥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逍遥游》。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提炼观点,表达自己对《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了解《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分析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庄子。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章内容、修辞手法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对比分析:比较《逍遥游》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对《逍遥游》与其他作品异同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