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四下《土壤里有什么》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7.《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里有什么》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植物与土壤》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是“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此部分要求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土壤,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自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征,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此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土壤里有什么?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土壤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并继续观察土壤。
它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各种资料来认识土壤;二是直接观察土壤样本。
活动二:我们来设计实验继续研究。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三个实验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
第三部分自由活动。
自由活动以“我们去观察校园的土壤”为主题,旨在让学生走出教室,回到大自然中,对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则是通过“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
”的活动指向,在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探究,让学生搜集查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土壤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
然又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所以说学生对于土壤来说又是陌生的。
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的研究兴趣还是有的。
经过1年多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但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2.了解土壤的相关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二)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观察、触摸等方法比较沙土与黏土的差异。
2、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3、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三、教学难点收集到证据后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土壤、烧杯、水、玻璃棒、三脚架、酒精灯、火柴、蒸发皿、、胶头滴管、试管夹、试管、三脚架、放大镜、药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视频导入,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神奇过程吗?(没见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植物的成长,想不想看?教师播放视频。
师:通过这段动画片,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下?(我看到了一粒种子先是发芽,长成一株幼苗,然后长成一棵大树,开花结果。
)师:是啊,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从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们知道是谁养育了它吗?(是土壤)师小结板书。
(对,是土壤的功劳。
板书:土壤)2、提出问题师:那土壤——这位伟大的母亲(指板书),她是用什么来养育世间万物的呢?土壤里到底含有什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土壤里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土壤里有什么。
(二)猜想与假设1、教师提问: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及平时对土壤的观察猜一猜,你以为土壤里会含有什么?2、学生猜想,教师随机副板书:(我认为有细小的黏土,还有沙子;我认为会含有枯枝烂叶;因为我们经常给花浇水,所以我猜土壤里会有水;我觉得里面应该充满了空气;因为我们在栽花的时候要施加肥料,所以我猜土壤里会有肥料。
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中有什么教案青岛版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中有什么教案青岛版《土壤中有什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生:我看到过石块。
板书:石块生:空气和水。
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
板书:杂物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
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
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7《土壤里有什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3、培养学生爱提问题的习惯和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材料准备:学生准备: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记录表、放大镜、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水槽、纱布等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玩过什么?生答(地球仪、冲锋枪、玩具熊……)2、你们真幸福有那么多的玩具,我小时候玩的就很少,因为那时很穷没钱买,但是我小时候玩过一种不用花钱买的玩具,你猜是什么?我玩的是泥巴。
你玩过吗?真玩过?还想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玩一玩能够在地面上生长植物的泥巴土壤,这种泥巴在科学课上叫做土壤。
(板书:土壤)3、关于土壤你想知道什么?生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补充课题,板书:里有什么)二、猜想假设。
1、现在桌子上都有我们课前在校园里采集的各种不同的土壤,仔细观察,看土壤里都有什么?学生分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你发现土壤里有什么?(板书:砂、水、腐质殖……)三、实施探究。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就发现土壤里面有这么多成分,如果我们动手玩一玩,会有更多的发现。
想玩吗?那在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生答。
老师还有几点小建议,请看大屏幕:(1)小组分工合作,组长负责填好记录单;(2)实验时注意安全;(3)玩完后,收拾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交流。
1、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生1:发现土壤里有埋的树叶,腐烂变软,有腐烂味。
生2:矿物质生3:加水变得很粘生4:砂子生5:空气生6:烧土壤(腐殖质)……2、(指板书)看来通过我们的研究知道土壤里含有的成分太丰富了,除了腐质殖之外,还有水、黏土、砂、空气等等,所以人们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课件播放土壤资料)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她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作为我们该如何做呢?生答。
青岛版科学四下《土壤里有什么》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过程:到花园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看土壤;会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2、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看、描述、记录自己的观看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看结果;明白土壤是一种混合物;明白土壤和动植物的紧密关系;3、重点:让小孩们靠近土壤;认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在黑板上写“土壤”。
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明白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二)、提出问题,推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觉什么: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第一应该亲自去观看。
要观看就要到别处去挖土,依照同学们的体会,大伙儿来猜猜看:大伙儿能在土壤里发觉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明白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觉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照。
学生的依照确实是学生已有的体会。
(三)、学生课前到实地去挖土壤同时观看土壤。
学生观看土壤并发觉它包含什么,放大镜能够让他们观看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看它们能够了解到:1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2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3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4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5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看收成。
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许多惊奇和感叹,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实施探究,观看土壤的样品观看土壤,做好观看土壤的记录,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讨论土壤里有什么,再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每组学生都观看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
鼓舞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然后用手持放大镜观看,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看,一个人记录自己观看到的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7 、土壤里有什么课型:实验课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1/ 6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教学难点:依据收集到证据后得出结论;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让学生搜集有关土壤的资料。
2、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师准备:放大镜、镊子、水槽、土壤(新鲜土壤和干燥土壤各一小袋)、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纱网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平常最喜欢玩什么玩具?你们知道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是什么吗?泥巴,科学课本中称之为土壤。
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采集了一份土壤,在采集土壤时你有什么发现?(发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等动物;有发芽的种子、蘑菇等植物。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能⼒⽬标:能⽤各种感官直接感知⾃然事物并⽤语⾔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擅长的⽅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标:知道⼟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半⽔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镜 1组-4组砂⼟、5组-8组粘⼟、9组-12组⿊⼟、湿抹布、⼩盘 演⽰:滴管、装有⼟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泥塑图⽚】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些⼿⼯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叫做粘⼟,你知道粘⼟有什么特点吗? 2.学⽣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还具有颗粒细、耐⽕度⾼等特点。
所以⼈们经常利⽤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导⼊ 1.谈话:在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些⽼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的⼟壤,根据你⽣活中的观察,判断⼀下这些⼟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前的⼟壤是⽼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结:究竟这些⼟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屏幕:【出⽰图⽚】1-4组⾯前的⼟是⽼师从学校花坛⾥取来的;5-8组⾯前的⼟是⽼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前的⼟是⽼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壤⾥都有什么。
(板书:⼟壤⾥有什么?) ⼆、学习新课 (⼀)⽤眼睛观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看、摸⼀摸、捏⼀捏的⽅法,观察你⾯前的⼟壤⾥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师给你准备的放⼤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中的第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的组成,由此建立土壤是一个混合物的概念。
并且初步学会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以达到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目标,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课前,学生自己采集了土壤并观察,已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土壤里面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因此对土壤里的成分,学生的猜测有些就是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的是学生的推测,激发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索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够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初步了解地球上土壤的组成和土壤的成分。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质,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空气的特点,植物生长的原因等作为猜测的依据。
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土壤的破坏,具有参与保护土壤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保护土壤。
四、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
课前准备:烧杯(内装水)、搅拌棒、酒精灯、不锈钢匙、火柴、土壤、铁丝,筛子,放大镜,镊子,小铲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主题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万物吐绿、春暖花开,小草从哪里钻了出来?土里农民伯伯在春天里也在田野里忙碌起来,请看大屏幕,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耕地,浇水、施肥……,期待秋天有好收成。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能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能够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相关信息,形成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三)科学态度:1、能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能持之以恒的进行科学观察。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土壤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2、采取正确措施,保护土壤。
二、学习者分析土壤是生活中他们常见的物质,但由于没有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所以只有一些零乱的、粗略的感知。
家长经常对孩子“泥土脏”、“泥土里有细菌、病毒”的教育,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激起他们对泥土的心理排斥和反感。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同学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土壤亲切的情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一)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二)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解决措施:1、有目的地观察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土壤进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图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体会土壤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自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深次加工。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7 、土壤里有什么课型:实验课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1/ 6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教学难点:依据收集到证据后得出结论;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让学生搜集有关土壤的资料。
2、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师准备:放大镜、镊子、水槽、土壤(新鲜土壤和干燥土壤各一小袋)、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纱网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平常最喜欢玩什么玩具?你们知道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是什么吗?泥巴,科学课本中称之为土壤。
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采集了一份土壤,在采集土壤时你有什么发现?(发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等动物;有发芽的种子、蘑菇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