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参考2)江南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江南》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江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南》教学反思1经过两天的积极准备,我在小学四(2)班执教了《江南好》一课。
这课中,我带领学生在江南音乐中感受江南美、江南好。
这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下面,就这节课谈几点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一、成功之处1、目标明确,主题鲜明这节课的总课题为《江南好》,我在选用了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采菱》一课作为主材料,以江南民歌《太湖美》以及民乐合奏《江南好》作为辅助材料。
在这节课我紧紧围绕江南音乐的特点展开教学。
欣赏江南民歌、学唱具有浓郁江南民歌风味的歌曲、运用自己对江南音乐的感悟选择音乐为描写江南风景的古诗配乐,在听、看、唱、动过程中充分感悟江南音乐的美好。
2、构思巧妙、亮点突出《采菱》这首歌曲旋律婉转优美,中间还穿插了一小段轻快活泼的音乐,特别是歌中多次出现的一字多音,给学唱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
我从“菱角”入手,制造了一系列有趣的“菱角故事”,带领学生视听结合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
之后,我大胆地设计了歌词谱,不但能看到歌词在演唱时的高低变化,还通过一些点线直观形象地呈现出一字多音的旋律。
一系列有趣的.感知活动中,学生轻松感知了歌曲的旋律特点,大大降低了学唱的难度。
这些“菱角故事”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而成的,成为了本课的一大亮点。
3、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这节课中,我亲自演唱了江苏民歌《太湖美》,音画交融的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太湖,感受到浓厚的江南气息,而我声情并茂的演唱也感染了学生,赢得了他们的掌声。
在音乐课中,教师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有很多。
不过,教师自身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最好的榜样。
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会直接带给学生内心美的体验,从而折射到学生们的音乐活动中。
虽然是第一次为这个班的孩子上课,师生之间也缺乏了解,但整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江南》教学反思(精选9篇)《江南》教学反思1一、转变教学地位,要以学定教。
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是“文本”,没有想到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有自身的理解和改变,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我这节课识字教学的重点没抓住,因为“鱼”、“西”、“北”三字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字音、字形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的,学前期写字较少,我应把书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这三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节课给我一个启示,在理念上,教师应树立“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的新观念,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
在这一课,我也力图体现民主性、平等性,但由于陈旧观念影响缘故,在评价学生时,激励机制运用较少,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激发。
今后教学中,我要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出发点,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敢做。
三、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江南》一课中,我虽然有意识让学生自主识字,自己读书,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缺乏对一年级学生的信任,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使他们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尽量避免烦琐的讲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与课改一同成长。
《江南》教学反思2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江南教学反思(优秀6篇)《江南》教学反思篇一教学过程很平实。
我一改以往教诗词的老套路:解释理解——朗读背诵——写意做题(这种完全为了应付考试的做法延传至今,而且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
至少我们这里会)。
学生不会朗读——全是唱读,没有半点节奏和韵律感,这是我事先预计到的,因此有意加强了古诗词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这堂课一个重要目标。
从试读,到指导读,再到体会意境后的感情朗读,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终于能读出韵味来了。
之所以要花这么大功夫去完成这一目标,就是希望孩子们明白:书要这样读,仅仅是要这样朗读!也希望我们的一部分老师知道——朗读,朗读,还是朗读!别不在乎语感!我想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跟上,与现代教学理念近点!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让人真的很无奈。
整堂课中除了在试读环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要求读之外,在自学过程中,不与同伴交流,不与集体交流,只有一两个学生有欲望。
在体会意境环节,要求学生谈谈江南美景,居然没人主动举手。
虽然这们这里还不是典型的江南,但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他们,并不缺少那些感性认识。
他们能说上青山、绿水,能说上蜂蝶、鸟雀,还有红花、绿树。
但,没有人发言。
今天上了一节相对成功的语文课了。
今天上的是《忆江南》。
这同样是一首简单的词,词里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都能大致了解。
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
在这节课里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从网上找了许多的内容。
找了关于白居易的生平。
还有其他两首词等来丰富课堂内容。
课伊始,我就向学生介绍词人。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这首词是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写下的。
看到学生那认真的'目光我就向他们提问“你知道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吗?”学生都摇着头说不知道。
看着他们摇着头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高兴,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我吸引了,我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接着我向他们解释“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当过市长,那他一定游览过许多的地方,那他笔下的杭州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这首词。
一年级的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一年级的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
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
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
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
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
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
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
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
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一年级的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2《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全诗共7行两句话,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后5句写了鱼儿在荷叶下嬉戏。
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
江南水乡的美景被一一展现了!为了使聋生体会到这种美,教学第一句时,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
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于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美,荷叶的绿,荷叶的大,荷叶的多,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
《江南》教学反思(两篇)(一)《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要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
此诗最初为汉代民歌,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
一.教学效果: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我力图通过创设各种诗意的情境,让孩子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美丽中,在达成识字写字目标的基础上,心灵更加的清澈,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养,从小就受到文字、诗词的熏陶。
如在课堂的开头我以听诗猜花游戏导入,引出本课,在出示课题后我又引领学生配乐欣赏江南美景,让孩子们在愉悦、陶醉的心境中走进本课。
还有课中听采莲姑娘的动听歌唱,再到结尾学生简单清浅的和我一起打着拍子读诗的环节,都是基于这一整体意图的设计。
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生命质量,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且,我想这样的课堂也和我们现在所倡导和学习的高效课堂是相契合的。
因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率。
我想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不是追求创新,而是回归——回归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为本,回归课堂的本真——把它还给学生。
二.成功之处:课上我所创设的情境,出示的小组自学提示,是在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和等待,所以这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里。
但是,我也知道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我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古诗《江南》的教学反思古诗《江南》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江南》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江南》的教学反思1《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
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根据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十分注重通过课文渗透美育。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便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通过富有感情导语:江南是个好地方,瞧荷塘里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鲜艳的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翠绿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微风吹过,荷花随风摆动,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
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古人把这采莲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江南》。
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们带入了课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在学习课文时候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
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
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
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
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
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
《江南》教学反思15篇《江南》教学反思1《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
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
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生:江南好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接读:江南好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
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
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篇一」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
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
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
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
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
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
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
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
(教学反思参考2)江南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主要抓住孩子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知道诗中描绘的是怎么样一幅场景,以及对“莲叶何田田”及“戏”字等重点词句的解读。
首先,让孩子在已学拼音的基础上,自由练读诗句,并提出练读要求:将自己识读有困难的字圈出来,重点练读。
然后在小组间比一比谁的朗读最标准,声音响亮且落落大方,
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逐句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视觉感知荷塘的美丽,体会“莲叶何田田”的中莲叶的多与美。
并经由播放动画“鱼戏莲叶间”,让孩子们在动态中感知鱼儿的自由自在与悠然自得。
最后,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准确记住诗中的四个方位词,我采用的方式是动作配合。
每个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分别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作小鱼状“游走”,经过多次的动作游戏练习,孩子们都能在教室内准确辨别和掌握各个方向,同时也感受到了鱼儿们的快乐。
总的来说,这是我自己上得比较生动的一课,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然而,当我听完师傅华老师的展示课后,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是有很多。
华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意境优美,充满着童真童趣。
简笔绘画带出问题: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世界上最长的江是哪条?充分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出课题。
手绘图片贴出意境:在孩子们读课文的同时,从莲叶到莲花,从莲花到莲藕再到小鱼,一幅美丽的鱼戏荷塘图就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整个教室顿时鲜亮了起来!看着生动的图片,配上悠扬的音乐,孩子们韵味十足的朗读将每一位老师都带入了那热闹而美丽的荷塘深处。
识字教学生动实用:长江里水多,“三点水”加“工”就快速地记住了“江”的字形;鱼儿的图片与生字“鱼”结合教学,让孩子在学习象形字“鱼”的同时,脑海中有了形象的记忆。
游戏辨向、学以致用:请小朋友们做一回小鱼,快乐地游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在游戏中体会鱼儿的欢快。
这种细致认真的备课精神,多种教学手法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基本功的扎实韧劲,我都应该虚心请教、认真学习。
并努力从关注自我成长中走出,还给学生一个真正自主、完整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