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12.20 KB
- 文档页数:5
学习内容归纳整理每课一题已知A、B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⑴若A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IA族,请回答:①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元素A、B具有性(填“金属”“非金属”),且强于。
⑵若A的原子序数是17,请回答:①写出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②你认为A的非金属性比B的(填“强”“弱”),请写出证明该观点的化学方程式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上往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原因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同周期元素性质预测以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为例,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并预测:Na Mg Al Si P S Cl1.哪些元素具有金属性?哪些元素具有非金属性?其性质强弱顺序如何?2.从Na到Cl,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⑴结构分析: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⑵性质预测:原子由易电子递变为易电子(填“得”或“失”)元素由具有性递变为具有性(填“金属”或“非金属”)。
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⑴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证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试剂:镁条、铝片、蒸馏水、稀盐酸、酚酞试液实验方案:1.验证实验的设计步骤:⑴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可行的实验原理;⑵根据实验原理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组织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⑶设计具体实验步骤,规范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2①②3③④⑤⑥⑦⑧4⑨⑩学习内容元素周期律(2)班组姓名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P、S、C1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2.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A.4 B.5 C .6 D.7 ( )3.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B.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34.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5.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O、S、Na、K原子半径依次增大B.Na、Mg、A1、S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KOH、Ca(OH)2、Mg(OH)2、A1(OH)3的碱性依次增强6.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B.现已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C.第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9.周期表中关于主族元素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主族序数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B.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C.第n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为十n价,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为8-n(n≥4)D.第n主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2O n,氢化物分子式为RHn (n≥4)10.短周期元素X、Y和Z,已知X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则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A.X2YZ4B.XYZ3C.X3YZ4D.X4Y2Z711.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且碱性B>A;C、D两种元素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研究和应用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似元素进行分区,以此更好的分析和观察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讲授新课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存在着一定的递变规律。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化合价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1、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族序数,因为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例如:C的最高正化合价是+4,与它所处的族序数是4相等。
2、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原子所能失去或偏移的最外层电子数;而它的负化合价,则等于使原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需得到的电子数。
砷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对这个区域内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制造出新品种的农药。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案例案例三: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制造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的元素。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表时,科学地预言了11种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周期表中留下空位。
例如,他认为在铝的下方有一个与铝类似的元素“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
1875年,法国化学家发现了这种元素,将它命名为镓。
门捷列夫的预言门捷列夫还预言了锗的存在和性质,多年后也得到了证实。
:【练习】1、填空虚线左下方是______元素,虚线右上方是_______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_________元素。
虚线左下方是金属元素,虚线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最右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2. 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C、N、OB.Li、Na、KC.Cl、Br、ID.Na、Mg、Al在主族元素中,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O、F元素除外),同一周期元素,元素最高正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O、F元素除外),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相等(O、F元素除外),A.C、N的最高正化合价分别为+4、+5,但O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族序数不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Li、Na、K元素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1价,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C.Cl、Br、I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都是+7价,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Na、Mg、Al最高正价分别为+1、+2、+3,所以符合题意,故D正确。
1~~1~~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重点与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媒体及教具]:实验仪器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化学实验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过渡]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里,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板书](三)元素周期律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 ml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逐渐减弱。
[过渡]我们再研究第三周期的非金属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过渡] 如果我们对其他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思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体会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讲解]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决定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可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板书]3、元素周期律(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条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
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1、学法引导(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络化。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具准备: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4高中化学 1.2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并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证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已经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推导方法,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Na、Mg、Al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2.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3.利用教材的P16表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务实的实验态度,激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重点: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难点: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三、教学策略利用化学实验的方法突破难点教学,物质性质的递变,最直观的方法当然是实验,使学生根据直观的实验事实归纳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感知。
四、教学策略【小测】默写1-20号元素的符号【引入】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过渡】原子的结构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变化,其化学性质也会有周期性的变化吗?现在我们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用实验来验证Na、Mg、Al、Si、P、S、Cl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设问]: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酸)反应越剧烈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学生活动]:对比实验钠、镁分别与水反应,做完实验马上填下表[学生活动]:对比实验镁、铝分别与酸反应,做完马上填下表思考问题:①实验前,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镁带或铝带?②镁带、铝带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实验中,这个对比实验,应如何控制试剂的用量?[师生总结]:[学生活动]: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你能推断出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吗?得出结论:金属性:钠>镁>铝同周期左——》右金属性逐渐减弱【过渡】请大家回忆,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验证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课本P9 【学生回答】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表格3,根据实验事实、结合课本素材归纳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展示课本资料】【根据资料总结】[学生活动]:通过以上资料和讨论,你能推断出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吗?得出结论:非金属性:氯>硫>磷>硅同周期左——>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归纳结论】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
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物探中心第一分校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2.元素金属性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才能目的:通过自学、考虑、比照、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才能。
教学重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实验启发等教学过程:[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构造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小结]金属性的判断:①单质与水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单质与酸反响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①与氢气反响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讲述]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研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情况。
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请大家先填写上上下表。
填写上上以下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注:“—〞不填。
[讲述]一般,对于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金属性,对于非金属元素我们主要研究其非金属性。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Na、Mg、Al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板书]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外表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参加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 2 课时)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第 2 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 ,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2、认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教学过程】[引]从上一节我们分析3-9、11-17 号元素的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可知:当电子层相同时,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 增至8,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那么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假如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讲]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知识回答,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依据。
[投影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单质跟H2O 或H+置换出H的难易程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4、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逐渐减弱5、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单质跟H2 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易跟H2 化合,生成氢化物越稳定,说明非金属性就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说明非金属性越强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