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速作文素材:传统文化及典故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7
主题9:忠勇与勤勉1.作壁上观【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释义】壁:营垒。
此典指楚军奋战秦军时,各诸侯军的将领都在军营壁垒上观看成败,不参加战斗。
后以此典比喻坐观成败,置身于事外。
秦末,秦军围困赵王歇于巨鹿,项羽率楚军北上救赵,与秦军大战于巨鹿城下。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驻扎有十多座军营,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各军将领都从营垒中观望。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的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于是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进入军门时,没有一个不是用膝盖跪着向前行走的,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此开始成为诸侯的上将军,诸侯军都隶属于他。
【适用话题】奋发有为逐梦有我青春无悔【速用片段】佛系青年与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时代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时代,不朽的青春应当是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和时代共鸣,与潮流并进。
弄潮儿在时代大潮中大显身手,而自己仅仅是一个观潮者;工地上热火朝天,人们纷纷为在建的大厦添砖加瓦,而自己躲在一旁,自顾逍遥:这样的青春在子孙后代面前有何骄傲可言?想起壁上观的故事,楚军英勇攻击秦军,而各路诸侯的将领却从营垒中观望。
英雄和狗熊,泾渭分明,前者流芳,后者遗臭。
人生短暂,无论是奋斗者、进击者,还是观望者,遁逃者,我们都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但我们在历史上留下的身影是不同的,对后代的影响也觉不一样。
2.敢死之士【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
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4:方正与贤良1.木人石心【出处】《晋书•隐逸列传》充欲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
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
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译文】贾充想炫耀自己带来的文武仪仗队,希望夏统前来观看,就下令竖起朱红大旗,高举各种仪仗,将骑兵排列成行,队伍肃然待立。
不一会儿,军鼓号角响声大作,胡笳长鸣,车马涌动,在大道上纵横驰骋,又派歌伎舞女穿着艳丽的服装,点缀着耀眼的首饰,绕着夏统的船三周。
夏统还是像原来一样正襟危坐,好像是什么也没有听见。
贾充等散去后说:“这个吴地的小子是木头人石头心啊。
”【材料点读】“木人石心”意为木做的身体,石做的心,比喻人心志坚定,不受利诱;夏统在诱惑面前确实是木人石心。
他多才善辩,颇有名气。
一次,他来到了京城洛阳,太尉贾充听说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被他婉言谢绝。
贾充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又招来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以权力和美色来诱惑夏统。
夏统不为所动,而贾充斥之为“木人石心”。
所谓“木人石心”,其实正是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适用话题】面对诱惑清醒理智抗拒腐蚀【速用片段】毛主席称赞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诱惑面前有一副铁石心肠。
晋朝的贾充为扩充自己的势力,想让夏统到自己身边任职,“建朱旗”,“举幡校”“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向其炫耀权力,再招来美女在其面前轻歌曼舞,诱以美色。
但是夏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贾充斥之为“木人石心”。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林总总的诱惑时时刻刻都在挑战人们的神经,引诱人们驱而前往。
传统文化高考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内涵。
在高考作文中,传统文化常常被作为素材之一,因为它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在高考作文中的一些常见素材。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常常成为高考作文的素材。
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哲理思想,常常可以为作文增添深度和内涵。
比如可以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谈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也可以引用老子的“道法自然”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些经典著作中的智慧,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节庆习俗也是高考作文的常见素材。
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可以利用这些节庆习俗来谈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从中探讨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
比如可以以春节为题材,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和亲情的作文;也可以以端午节为题材,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作文。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也是高考作文的常见素材。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诸葛亮等英雄人物,或者《水浒传》中的宋江、吴用等英雄豪杰,都是可以为作文提供立意和情节的素材。
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来谈论忠诚、勇敢、仁爱等传统美德,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是高考作文中的重要素材,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内涵,可以为作文增添深度和内涵。
通过经典著作、节庆习俗、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传统文化素材的运用,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和有趣,也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因此,在写作高考作文时,我们可以多多利用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为自己的作文增添亮点和魅力。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传统文化励志故事一、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
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二、从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三、陶侃励志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
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
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
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
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
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
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主题12:壮志与雄心1.中流击楫【出处】《晋书•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释义】故事说,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发给他1000人的粮食,3000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行招募士兵。
祖逖带领原来迁移江南的100多家私兵,北渡长江,船行到江中时,他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迭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渡此江!今有大江为证。
”他的辞句悲壮,神情激昂,众人听了,都慨然叹息。
“中流击楫”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它的本意是,船行到江中时,敲打着船桨发誓。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适用话题】慷慨志节壮怀激烈报效家国【速用片段】中国人在建筑上是颇为讲究的,门楣要高,屋宇要广,庭院要深,然后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惟其如此,才能壮观。
其实人生也要有大格局,正如西谚所说,再大的饼大不过烙它的锅,大格局的人生,才能有辽阔的内心,就会有逍遥的精神,就会有自由的灵魂。
何为大格局?大格局,就是内心的大气象,大境界,大趣味。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收复失地,报效家国,如此激烈壮情,慷慨志节,这便是大格局。
大格局是磊落坦荡、无私无畏和志存高远的品格,也是不为一时之利争高下、不为眼前小事论短长的气量,还是“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风度,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家国抱负。
2.扫除天下【出处】《后汉书•陈蕃传》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sao,同“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主题8:哲理与思辨1.商丘大木【出处】《庄子•人世间》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将隐芘其所藾。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释义】南伯子綦来到商那地方的一个山丘上游览,看到一棵大树,长得特别与众不同:可以将上千辆四匹马拉的大车集结在它下面遮荫。
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呀?其材质一定很特殊吧?他抬头向上看它的枝桠,都弯弯扭扭的,不可以用来做房屋的栋梁;俯身向下看它的树干底部,则周围全是裂缝,不可以用来制作棺材;再舔舔它的叶子,觉得会使人口烂嘴伤;闻一闻它的气味,更感到会让人头昏脑胀三天都好不了。
于是子綦说:“这真是棵无用的树,难怪它长得大到如此地步。
啊,恐怕神人都没法给它派上用场!”【适用话题】有用与无用无用之用不同角度看问题【速用片段】南伯子綦看到的大树,无论是枝叶还是根基都称不上是优质木材,也正因为无用而长得如此高大,可以使千乘车马隐蔽在其树荫下。
这个故事,形象地揭示“有用”与“无用”的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相辅相成的,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只看一时人无用,而看不到长远的“有用”。
但是,在这个成功、金钱、权力、名位充斥的时代,这样短视的人何其之多。
在个人层面,功利化认识,功利化做人,结果成为扁平人,甚或空心人,信誉不佳,美誉不足,交不到真朋友,不会有大格局。
政府层面,功利化发展,为了眼前的税收和产值,破环环境,高耗资源,不顾子孙后代。
教育方面,功利化教育,对就业无用的不学,结果就是创新能力不足,人文素养欠缺,人格发育不健全,很多成为问题孩子。
可怕的功利观害人害己,误国误苍生。
2.枉学屠龙【出处】《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主题2:人才与作为1.伊尹负鼎【出处】《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译注】伊尹名叫阿衡。
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
奸(gān,干):求,请求,求见。
媵(yìng)臣: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
【典故评读】伊尹要想达到把自己的理论灌输给成汤的目的,可以有很多的途径,比如可以在半路上拦住成汤的车子,或者到成汤的家门口求见,等等。
可是,伊尹深知要想使这样一个有兵权、有实力的夏朝重臣接受某种理念或者理论,绝非三言两语那么简单。
所以他在若干种接近成汤的方案中,选择了最优的一种,那就是假装成一名厨师,每天都有时间、有机会跟成汤在一起,这样就有条件长期接近成汤,加速自我理念对他的灌输。
果然在伊尹不断的努力下,成汤终于推翻了夏桀,成了一代明君。
【典故运用】◎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
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
(李白《送梁四归东平》)——当今皇上正期待能人,就像殷王期待伊尹负鼎一样,你在汶水边就收起你的钓鱼竿吧。
莫学谢安东山高卧,那样会老却英雄的。
◎桑林之祷,炎灾克偿。
伊尹佐治,可谓贤相。
(曹植《般汤赞》)——连年大旱,粮食绝收,汤亲自在桑林祈雨,旱灾得以终止,大雨如愿而至。
而又得到伊尹的辅佐,天下太平,那可真是一代贤相啊!【适用话题】志向机遇自信与自为【速用片段】成功需要机遇,但是如果对机遇视而不见,或者机遇就在眼前却懒得伸手,那就不是命运作弄他,而是他在糟蹋机遇了。
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终于得到成汤的信任,成为一代名相。
在纷纭世事之中,往往有一个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就是机遇。
抓住机遇,你就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与机遇插肩而过,你就只能在成功的门外翘首张望。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典故解析与运用:主题11:为人与处世1.季札挂剑【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释义】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挂剑也成为不忘故约,诚实守信的历史象征。
【适用话题】诚实守信至仁至爱【速用片段】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
有个季子挂剑的故事,说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虽然他并未作言语上的承诺,而且徐君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金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
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崇敬与感动,真可谓“大信不约”。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
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备战高考】高考传统文化链接作文素材:材料+讲析+范文写作素材中有一类素材,是具有文化因子、富含文化底蕴的素材。
这一类素材把古典的意境、闪烁的古诗词、熟悉的历史名人、精致的文言句式集中在一起,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音律中,直奔一个主题,那就是让它们的组合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文化氛围,让文化的芳香蒸腾成一种绚丽斑斓的祥云,成为与个人思想结合的有机载体,成为考生写作作文的一种鲜明特色。
这样的素材教材中随手即可拈来,是高考作文制敌取胜的又一绝招。
文化符号:汉字名作链接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也好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雳,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材料讲析《仓颉造字》《语言的演变》1.汉字与爱国情怀。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战争时期,一个被侵略的民族,往往会被剥夺学习和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
因此,汉字作为一个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更体现了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和对国家的爱。
2.汉字体现民族性格。
汉字“横平竖直”,这是每个初学汉字的人都知道的要诀。
中国字讲求四平八稳,这正体现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沉稳和大气。
细细解读汉字,不管是象形字还是形声字,笔画里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经历,蕴涵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3.汉字与传统文化。
汉字,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主题10:品德与操守1.杨震却金【出处】《后汉书·杨震列传》(杨震)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释义】杨震曾推举秀才王密,四次升官,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在他往郡中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老朋友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愧疚地出门走了。
【适用话题】不忘初心信守侥幸【速用片段】人们犯错,常常不是因为他们不明事理,而恰恰是由于他们心存侥幸,“哪有那么巧?”“只此一回,下不为例”,就这样原谅,迁就自己,于是误入歧途。
罗曼·罗兰说:“用一只干净的手和一颗纯洁的心去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发扬神圣的正义,这真是优美的事情。
”无视法律道德,抱着侥幸心理行事,无论东窗事发与否,都是对真善美的背弃。
《后汉书》记载了杨震却金的故事。
杨震所推荐的秀才王密夜里持金前来行贿,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好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也许受贿未必就会东窗事发,但是一旦成为事实,那就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客观存在,抹不掉,洗不净,成为终身的耻辱。
2.百里负米【出处】佚名《二十四孝》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释义】周朝的仲由,表字子路。
他是孔子的学生,他年轻时家里很穷,经常吃嫩藜叶和野藿叶等野菜做的饭,他把自己的俸米从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给双亲吃。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
"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
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现在,舒乙在北
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书五经。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
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
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
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
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
《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 首,李白有诗900馀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
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
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
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
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关于传统文化作文素材【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
"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
是的,传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
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
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
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40节课,每天要练3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12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
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
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
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 《楚辞》屈原、宋玉等著
《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
的巨大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
《天问》中的反复追
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作者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4. 《老子》李聃著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
向。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
5. 《庄子》庄周著
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
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
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
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 《史记》司马迁著
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
精华。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
著作,更是一本文
学著作。
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作者所倾注
的深深情感。
7.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
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
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 《颜氏家训》 [北朝]颜之推著
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 《唐诗三百首》
识字的中国人,谁没有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样的诗句呢。
而这样的诗句,因为你的反复诵读而失去韵味了吗?没有,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10. 《宋词选》
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宋词中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
想境界。
宋词是适合于大声朗读的,不要为应付任何考试,去读读宋词吧!
11. 《元曲选》
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
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
12. 《菜根谭》 [明]洪应明著
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是这本书得名的由来。
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学
术著作,而是一部谈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
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好处。
13. 《古文观止》
上大学是我外公送给我的《古文观止》,至今仍放在我案头触手可及的地方。
外公送书给我的初衷是希望我能够学会写文言文,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大学生应掌握的
基本技巧。
虽然我至今也没有学会,但我却从这本书中窥探到了一个博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