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
20世纪20年代,攻击性行为被定义为“避免痛苦与寻求快乐的行为遭受挫折时的基本反应”;30~70年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序列”。
之后,L.D.Eron讲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
”如今心理学普遍把攻击性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讽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在背后说别人的是非,告状等)。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尤其当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其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咬人、推人、踢人、大声叫喊抢别人的东西等。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能够分为目的性攻击(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并以此乐。
)和手段性攻击(也存有伤害他人的动机,但伤害是为了达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以手段性攻击居多,因为幼儿间的争吵打架很多是为了争抢玩具或者游戏中的角色分布不均造成的。
从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来分,攻击性行为能够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型攻击。
敌意性攻击多指嘲笑、谩骂、讽刺等言语上的攻击,而工具型攻击一般指为了某个目的而对对方实行的行为伤害。
研究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类型逐渐从工具型攻击转向敌意性攻击。
年幼的幼儿更多的用打人、咬人、推人来表示自己愤怒的情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语言水平的发展,幼儿逐渐选择言语攻击。
当然这也可能与家庭里面经常性发生争吵相关。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攻击性行为能够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
习惯性攻击行为是指个别幼儿因为多次发生攻击性行为而又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养成某种习惯,频频发生,成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
偶发性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仅仅偶然发生的一两次攻击性行为。
新闻评论【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社会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关于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及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了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行为大于女性;2.在攻击形式上女性更多地采用间接攻击;3.两性在攻击性上存在情境差异。
同时还从生理、社会认知与文化及家庭等方面,分析了两性攻击性行为差异产生的因素。
本研究对减少社会犯罪,推动社会和谐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性别 犯罪行为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作为人类行为的主体部分之一,攻击性行为成为各个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J.Dollard提出,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
一般认为,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即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
男孩受到攻击后,会很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后,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因此,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预防犯罪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在论述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的特征1974年,麦克比和杰克林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心理学著作《性别差异心理学》,他们整理了大量心理特征的两性差异,最后把这些差异归结为四个方面:女性的语言能力优于男性;男性的数学能力优于女性;男性的空间知觉上优于女性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但对于两性在攻击性行为上都表现出何种差异,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给出概括性的结论。
在此,我们从直接攻击行为、间接攻击行为及不同情境下攻击行为等3个方面具体论述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
(一)男性的直接攻击行为高于女性。
在实际的攻击行为上,自幼儿期起,男性就开始比女性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男性的直接攻击性要高于女性。
众所周知,暴力犯罪,如袭击、抢劫、谋杀、殴打致死、勒索、绑架和身体伤害等犯罪行为中,男性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女性。
2000年,美国刑事统计数据中男性谋杀犯是女性谋杀犯的7倍,被谋杀的男性是女性的3.2倍。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原因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根据研究,发现在儿童之间的攻击行为中存在着性别差异。
本文将就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及可能的原因展开探讨。
1. 性别差异的存在研究表明,儿童中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而女性相对较少。
这种性别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解释。
首先,男性儿童更具有竞争性和攻击性的生物学倾向。
男性在生理上更具有力量和肌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此外,男性儿童在激素水平和神经发育方面与女性存在差异,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展现出攻击行为。
其次,社会因素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在儿童的成长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男孩被教育以强健、勇敢和具有支配力的形象,而女孩则被强调温柔、善解人意的品质。
因此,男性儿童更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力量和支配性,而女性儿童在面对冲突时更倾向于采取其他方式,如溝通和调解。
2.原因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可以归因于诸多因素,其中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等。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性别差异可能与大脑和激素水平的差异相关。
男孩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女孩有所不同,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此外,男孩在激素水平上的变化也可能促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其次,心理学因素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起着重要影响。
男孩往往更具有竞争心理和支配欲望,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采取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益。
女孩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相对更少表现出攻击行为。
最后,社会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也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因素之一。
社会上长期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男孩被灌输了要强势和支配的价值观,而女孩则被期待要聆听、善解人意。
这种社会预期和期望使得男性儿童更容易以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形象。
综上所述,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源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及原因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一直是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幼儿园和学校等教育环境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男孩和女孩之间攻击行为上的明显差异。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统计数据表明,男孩在攻击行为上更为频繁和强烈。
他们通常更容易使用身体接触的方式,如打、踢、推搡等来解决冲突。
女孩在攻击行为上则更偏向于非身体接触方式,如言语辱骂、排斥等。
男孩攻击行为的频率和暴力程度普遍高于女孩,且往往伴随着更多的破坏行为。
二、性别差异的原因1. 生物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男女大脑发育和激素水平有关。
男孩通常更具竞争性和冲动性,而女孩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合作。
这种生物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男孩更容易通过攻击来解决冲突。
2. 社会角色认同:社会角色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主导地位,他们被鼓励表现出强悍和竞争的特质。
女性则被期望更加温和和合作。
这种社会角色认同的压力可能导致男孩更倾向于使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3. 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在性别角色、教养方式上的差异也会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一些家庭对男孩更容忍和鼓励他们展示攻击行为,而对女孩则更加限制和约束。
这种家庭环境的不平等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4. 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也是造成儿童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在学校和同龄人的交往中,男孩通常更容易受到攻击性行为的合理化和认同,他们之间的斗争和竞争被视为正常现象。
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则更加注重维护亲密关系和平衡。
三、对策和建议1. 提供性别平等的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应重视性别平等,消除对不同性别的攻击行为的歧视和偏见。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技巧,帮助他们学会以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
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1 引言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则是指攻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他人有目的地终止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拒绝他人等。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
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2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1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Ez21。
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一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存在。
“关系攻击”性别差异比较作者:白冰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05期【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界最为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但传统的学术研究没有将女孩实施的攻击行为考虑在内。
关系攻击有利于矫正在儿童期攻击行为研究中的性别不平衡现象,增加对于女孩行为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关系攻击性别差异研究重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界最为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
经验证明,儿童攻击行为对于儿童本身、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可能会产生有害影响。
虽然儿童攻击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令人瞩目,但传统的学术研究没有将女孩实施的攻击行为考虑在内,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些研究中,女孩被排除在相关的被试外;另一些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攻击形式(如身体攻击)并不是女孩攻击行为的相关特征,因此任何得出的结果都只适用于男孩。
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挑战即是矫正在儿童期攻击行为研究中的性别不平衡现象,并增加对于女孩行为问题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时,关系攻击这个概念被提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女孩之间的人际交往。
关系攻击相关问题探讨一般认为,关系攻击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
它在性质上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有研究表明,在童年早期,直接的关系攻击相对于间接的关系攻击更加普遍;但是,在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期,两种形式的关系攻击同样普遍。
关系攻击与其他形式攻击的区别在于,它将潜在的人际关系受损作为伤害他人的武器。
相反,最常被研究的攻击行为——身体攻击行为,是使用即时的身体伤害(或关于身体伤害的威胁)作为伤害他人的武器。
它不同于言语攻击、间接攻击,也不同于社会攻击。
关系攻击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于攻击发展中性别角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来讲,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关注的攻击形式对于男孩更加典型。
最为常见的即是身体攻击。
关于身体攻击的研究形成了有关男孩攻击行为的发展及其结果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验基础;但是,对于女孩生活中的敌意和攻击性行为,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同样好的理解基础。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与特点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他们对其他人或物品的敌对行为或暴力行为的表现。
攻击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但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攻击行为上往往存在一些差异与特点。
一、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孩在攻击行为上的表现相对较高。
男孩从小就更容易表现出较为激进、冲动和好斗的特点,通常更倾向于运用肢体接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女孩则更倾向于运用非肢体接触的方式,比如心理欺凌、排斥等。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生理和社会因素有关。
对于男孩来说,攻击行为往往是一种表达自己力量和支配欲的方式。
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冲动和好斗的特性,这可能与男性荷尔蒙的影响以及社会化的期望有关。
男孩在社会中普遍被人认为应该是强壮和勇敢的,因此他们更容易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女孩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她们更倾向于使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
二、特点分析1.男孩的攻击行为常常表现为肢体接触。
男孩在攻击行为上的特点是比较明显且直接的,他们更容易选择使用肢体接触的方式,例如打、踢、推搡等。
这种攻击行为往往是为了展示个人力量和支配欲,争夺资源或者维护自身地位。
2.女孩的攻击行为往往表现为间接和关系伤害。
相较于男孩,女孩对于攻击行为更注重关系伤害,她们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方式。
女孩可能会采取排斥、羞辱、散布谣言等手段,来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和社交关系。
这种攻击行为并不会直接造成肢体痛苦,但却可能对被攻击者的心理造成长期的伤害。
三、原因分析1.社会化角色期望男孩从小就被灌输着“男子汉大丈夫,勇敢而强壮”的社会化角色期望,而女孩则被期望要文静和温柔。
这些角色期望影响了儿童发展过程中不同性别的行为表现。
2.生理差异男孩和女孩在身体结构和荷尔蒙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也对攻击行为产生了影响。
男孩相对于女孩而言更具肌肉力量,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通过肢体接触的方式来实施攻击行为。
四、父母和教育者的角色父母和教育者在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
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1 引言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则是指攻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他人有目的地终止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拒绝他人等。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
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
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2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1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Ez21。
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一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存在。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对于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也开始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将提出一些针对性别差异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在男童和女童之间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在很多情况下,男童比女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男童通常更喜欢使用肢体暴力,如打斗、推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而女童则更多采取非肢体暴力,比如排挤、冷落等伤害方式。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
生理上,男童通常更具有体力优势,更容易用肢体暴力来解决问题。
而女童则更倾向于使用言语和社交手段来进行攻击。
心理上,男童往往受到社会对于男性“强壮”、“勇敢”期望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解决冲突时更倾向于表现出攻击行为。
而女童则更多受到社会对女性“温柔”、“善良”期望的影响,导致她们更善于使用非肢体暴力来伤害他人。
社会因素方面,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认知的影响也会使性别差异进一步加强。
二、性别差异背后的原因1. 社会角色期望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望有所不同,使得他们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攻击行为。
男童往往被寄予更多的体力和勇气的期望,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肢体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女童则被期望要更为温和、善解人意,因此更多采取非肢体暴力方式。
2. 外界环境刺激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也可能受到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
媒体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对暴力行为的渲染以及社交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展示都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
男童可能更容易受到暴力行为的示范和仿效,从而更倾向于使用肢体暴力。
而女童可能更容易被排挤和伤害的情境所影响,从而更善于使用非肢体暴力。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针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和干预措施来帮助儿童更健康地解决冲突。
1. 教育性别平等意识父母、教育者以及社会机构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的教育,让儿童明白男女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之分。
儿童在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作者:尹佳来源:《幼儿教学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友谊关系是指在两个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关系。
儿童在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最明显的性别差异是男孩多表现为身体攻击,女孩多表现为关系攻击。
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攻击性行为给友谊质量带来不同的影响。
我们应该帮助儿童采取合作、控制、利他的策略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友谊。
关键字:友谊关系攻击性行为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无可避免地会自己组成一个同伴团体并且玩在一起。
这种同伴的交往的经验为儿童习得社会技能、获得有关这个世界的意义,培养个人认同感构筑了重要的发展背景。
友谊作为一种特殊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两种),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已经理解什么是友谊,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
友谊在他们眼里就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伙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友谊理解更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理解。
并且友谊的稳定性会越来越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友谊都能提供给儿童积极的经历并促进个体的发展。
消极的友谊如冲突和关系的不均衡有可能会阻碍个体的健康的发展。
一段友谊的质量好坏关键看友谊中的积极特征和消极特征的比例。
研究指出,经历了一次友谊循环的儿童是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混合体,他们身上既有一些吸引朋友的行为(如会开玩笑,知道有趣的话题等),也有其他一些可能动摇友谊的行为(如专横、攻击、泄密等)。
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不同,同样,对友谊质量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一、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友谊是指在两个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关系。
表现为双方对彼此的信赖,双方相互帮助的亲密关系。
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友谊关系中男孩和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而最明显的性别差异是,男孩更多的表现为身体攻击,而女孩更多的表现为关系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使用身体作为伤害他人的武器。
比如孩子为了抢一个玩具给另外一个孩子玩而动手推倒那个孩子。
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
常见例子就是女孩子间的散布谣言、泄密、劝说他人排斥同伴等。
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已经开始显露出直接的关系攻击行为,他们清楚的在受害者面前散布谣言,而且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关系攻击。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更加隐蔽和复杂,在女孩童年中期的友谊里,我们常看到关系攻击成为了控制朋友、防止朋友建立其他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友谊关系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原因在发展友谊时,女孩子为什么倾向于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敌意,男性为什么倾向于身体攻击呢?通过文献搜索,笔者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生物因素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外显攻击行为一部分是由于生物因素——男性激素或雄性激素引起的。
实验证明,雄性激素会促进典型的好斗性格。
男孩中常出现打架行为便是如此。
(二)社会因素从婴儿一出生开始,人们对于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对待方式,就成为其后他们与人交往时不同行为模式的最初基础。
大概在六个月以后,母亲就会对女孩很典型地显示出更多的接触行为,并且要求她紧紧依偎在妈妈的身旁,而女孩也因此流露出更多的依赖、情感性的行为以及柔弱情绪的表情;相反的,男孩则会被鼓励去多参与较为主动的游戏,而且通常是那种需要粗野动作的活动。
当2岁儿童开始朦胧地意识到性别角色时,即男女被期望以不同的方式行动,在整个儿童时期,除了家庭以外,诸如同伴、学校以及各种媒体也都强调并灌输给孩子们对于自己性别“应该”有的嗜好以及行为的内容。
在这种角色化的过程中,女孩的外显攻击行为就减少了,但在男孩中的发生率却保持不变。
对男孩来说身体优势最重要,因此他们会用身体攻击来伤害他人。
而对女孩来说友谊和感情最重要,因此她们会更多地采用关系攻击来破坏他人的友谊或社交地位。
此外成人似乎更不能容忍女孩的外部攻击行为,因此当女孩想要伤害他人时必然会选择风险较小的方式,关系攻击行为正好符合此特征,能伤害到同伴成人不易觉察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伤害行为。
(三)心理因素因为性别角色的不同,男孩和女孩建立友谊是出于不同的社会需求。
女孩关心社交,男孩关心成就和状态。
更详细的说,女孩往往采取关系取向的交往目标,结果她们表现得非常关心关系状况以及同伴的评价,而这会对她们的情绪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包括担心别人的消极评价,友谊嫉妒以及自尊和焦虑;而男孩则倾向于采取社交地位取向的交往目标,即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控制地位,结果男孩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采取攻击行为。
也正是因为女孩在发展自己的友谊时比较重视人际关系,所以她们非常注意发展自己的友谊圈子。
而关系性攻击比较隐蔽而不被发现,通常情况下是以拉近一群体之间的友谊或者说满足一群体的需求为基础,而排斥另一群体,这种关系性的攻击能在某些方便加强同伴之间的友谊,促进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
故女孩通常倾向于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敌意。
三、不同攻击性行为对友谊产生的影响关于攻击性行为给友谊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虽然一个是公开的攻击,一个是隐藏的攻击,都是敌意性侵犯行为,他们对友谊产生的质量影响不同,并且这种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
研究者认为,持续的高身体攻击行为对同伴之间的友谊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因为会导致同伴消极评价的增多。
有趣的是,关系攻击对男生友谊产生消极影响,关系攻击越高的男生在友谊中的冲突和背叛越多,但是关系攻击对女生的友谊产生积极影响,关系攻击越高其积极友谊质量越高。
魏华等人在攻击行为给友谊带来的影响中的研究指出,关系攻击对儿童发展,尤其是女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意义。
这是符合性别规范的社会行为会对儿童适应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说法的。
我国学者赵冬梅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关系攻击对他们与女生的互选友谊数有积极影响,但对他们与男生的互选友谊数影响不显著。
国外研究也发现关系攻击的女生能够赢得更多同性朋友。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关系攻击会对女孩的友谊有促进作用呢?关系性攻击儿童需要朋友在实施关系攻击时给予帮助,同时她们也具有一定的关系技能懂得如何讨她想接近的小伙伴欢心,因而朋友并不少。
友谊是双方主观认可的自愿的双向的关系,两者并非一个层次,因此一个在群体中看似处境糟糕的孩子,在双向的关系中可能并不一定糟糕。
如果儿童关系攻击的对象恰恰是朋友所排斥的对象那么这种行为反而会受到朋友的支持和喜欢帮助理解。
儿童中存在小群体。
每一个孩子不管其受欢迎程度,总能在相应的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朋友。
第三,关系攻击儿童有一定的关系技能,但他们也善于支配他人这个特点并不被同伴群体所喜欢。
关系攻击儿童运用关系技能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目的,对朋友是维持友谊,对朋友之外的人则更多地是伤害。
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无论是外部攻击还是关系攻击,其发展变化对友谊质量的影响不存在差异。
他们的解释是友谊是一种双向水平的指标,并不受攻击行为的影响。
即使是高攻击的儿童,只要与他的同伴相处融洽,也拥有属于他的朋友。
2012年孙晓军等人对430名3-5岁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研究发现,持续高攻击儿童的同伴关系虽然存在影响,但是并不影响其友谊的质量。
友谊是双方的情感联系,对他人的攻击会得到朋友的理解和原谅。
四、正确看待儿童友谊关系中的攻击性行为不管是关系性攻击还外显性攻击,都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减少或者说预防这种友谊间的攻击性行为呢?首先,要选择正确群体发展友谊。
之所以能成为朋友,是因为儿童之间是游戏伙伴,而到青少年期,是因为在态度和价值上有共通的东西。
友谊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他们所归属的群体。
如果与攻击性的孩子交朋友,无疑是强化了其反社会行为。
攻击性强的女孩常常自我解揭示,却充满了妒忌,冲突和背叛。
他们常常从朋友那里引出个人秘密,然后威胁她的朋友要公之于众,从来控制她们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即便是朋友,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冲突不利于长久的友谊建立。
学会自我控制,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利用友好、合作的途径来解决冲突都会迎来同伴的欢迎。
一般来说,合作、利他型的互动模式是维持正向同伴关系的基础。
当然,这些合作、利他的意图也要通过语言或者是非语言的符号才能够表达出来给别人知道,所以,拥有一个弹性的、敏锐的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良好的沟通技巧,即使是遇到冲突场面发生的时候,它也可以利于化解冲突,甚至让孩子们学到一个宝贵的冲突处理经验。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缘的孩子或者说没有发展友谊的孩子通常在人际互动当中比较自我中心、顽固不知变通,也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而这些一般来说较不具适应性的行为策略,会使这些人缘较差的孩子们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而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儿童融入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同伴。
在儿童期乃至接近青少年期的时候,孩子们会发展出一套策略,去处理友谊之间出现的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懂得了分享,懂得了合作,学会控制,所以儿童间攻击性行为会有所下降。
一般而言,这些策略提供给孩子们一个能够逐渐发展良好的友谊,并且最后也提供了让青少年期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1]劳拉·E·贝克[美],吴颖等译,儿童发展(第五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万晶晶,初中生友谊发展及其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3]赵冬梅,小学儿童互选友谊的发展趋势及其攻击行为的影响——3年追涨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12)[4]孙晓军,范翠英,热娜古丽·艾赛提,张笑容,陈洁,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