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知识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重要知识点总结1.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
6.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7.建设法治中国有哪些要求?(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8.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工作要求分别是什么?(1)权力来源: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3)工作要求: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9.依法行政的地位、核心分别是什么?(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0.如何厉行法治?(1)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知识点】01、我会写称chēng(称象、称一称、自称)柱zhù(柱子、石柱、支柱)底dǐ(底层、到底、底下)杆gǎn(笔杆、枪杆、杆子)秤chèng(秤杆、大秤、称秤)做zuò(做工、做事、做衣服)岁suì(岁月、几岁、周岁)站zhàn(站起、站立、站队)船chuán(轮船、大船、船只)然rán(然后、忽然、当然)02、我会认曹cáo(曹操、曹冲)员yuán(员外、队员、人员)根gēn(树根、根本、根治)议yì(议论、商议、提议)论lùn(言论、论文、论述)重zhòng(重量、重力、举重)砍kǎn(砍伐、砍柴、砍树)线xiàn(画线、线条、直线)止zhǐ(停止、阻止、截止)量liàng(力量、重量、数量)03、多音字杆gǎn (一杆秤)gān(旗杆)称chēng(称呼)chèn(称心)04、近义词高兴——开心议论——讨论办法——方法微笑——浅笑果然——果真05、反义词高兴——难过下沉——上浮06、理解词语官员: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
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船舷:船两侧的边儿。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07、句子解析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有的……有的……,说明官员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2.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这句话中的“才”强调了曹冲的年纪小。
他小小年纪却能想到称出大象重量的办法,说明曹冲不仅聪明,而且善于思考。
3.曹操点头微笑。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事实证明曹冲提出的果然是个好办法。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难点: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即汉高祖
(二)汉初的统治
1.汉初经济(“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与民休息”(休养生息)政策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吸取秦速亡的教训
2.汉初政治: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的产生“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二)对外:巩固边防,拓展疆域
三、东汉的兴衰
(一)王莽篡汉
1.西汉后期境况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
(二)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知识一、生字词:1、多音字:铺pū 铺路pù 店铺尽jǐn 尽管jìn 尽责倒dǎo 倒闭dào倒立2、近义词朴素—简朴沉积—沉淀3、反义词:整齐—杂乱二、课文分析:1、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村子附近有一眼“珍珠泉”。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4至6自然段):表达了喜爱珍珠泉的情感。
本文通过描写珍珠泉的水很绿、很深、很清,潭底冒出的水沟很美等特点,表达了喜欢珍珠泉的思想感情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珍珠泉读后感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喷泉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就像书上说的那样有“白马泉”“犀牛泉”“双泉”“灯笼泉”等等,好多好多哪!春天到来的时候喷泉最好看,有的喷的高高的,有的斜着喷,喷泉在喷射时还可以看到热气,还有的吹起小泡泡,喷的像一朵朵小花,落下来的时候非常的快,像泉水姑娘一样,从这个泉眼里跳出,又从那个泉眼里钻回来,非常有趣。
泉水不仅好看还有许多用处。
泉水冬暖夏凉,还是酿酒、调配饮料的最佳水源,还能治疗多种疾病,用来发电、取暖。
在农业上,可以用来浸种、育秧、等等用途。
谢谢你泉水,你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甜美,带来了欢乐!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课练习1. 把下面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x q ai j h y h镶嵌青苔蕨草青褐色缘故干涸答案:iang ian t ue uan e解析:分析:“j q x”跟“v”相拼的时候上面两点应该省略,“yuan ”是整体认读音节。
在做“xiang”“qian”拼音时候,注意不要漏掉了字母“i”.点评:考查“j q x”跟“v”相拼的规则,此题从字音和字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答案,应注意读准字音和看准字形,就找出答案了。
2.拼一拼,选一选。
绽(dìng zhàn)开镶嵌(kǎn qiàn) 朴素(sù shù)清泉(quán chuán) 泼(pō bō )洒青苔(tái tāi)答案:zhàn qiàn sù quán pō tái解析:分析:“绽”加偏旁后读音变为“zhàn”,“嵌”在“镶嵌”中应读为“qiàn”;“青苔”的“苔”注意是“艹”,不要写错了。
初一历史第4课知识点总结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 夏朝的建立。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 “家天下”的形成。
-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商汤灭夏。
1. 夏朝的灭亡。
- 夏朝后期,桀是有名的暴君。
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
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
2. 商朝的建立。
-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三、商朝的统治。
1. 盘庚迁殷。
-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 商朝的政治经济。
-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 商朝的经济发达,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青铜铸造业是商朝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武王伐纣。
1. 商朝的灭亡。
- 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
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2. 西周的建立。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Hán lěng zèng sòng ( ) ( )júhuāshíjìng ( ) ( )xiéyáng gài ( ) ( 膝)jūn zǐchéng zi( ) ( )二、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要求。
(29.2)2、民主当以人民利益为重,法治当以公平正义为念。
人民不仅是民主法治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29.3)3、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44.1)4、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45.1)5、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即:实施法治的意义)(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45.1)(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会予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7.2)6、法治的要求:(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45.2)(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关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6.1)7、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47相关链接)8、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7.3)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8.1)10、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四个“每一”)(49.1)(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四季》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一、我会写天tiān(天上、白天、天空)四sì(四个、四边、四季)是shì(不是、就是、是的)二、我会认尖jiān(尖尖、尖的、尖刀)说shuō(小说、说话、不说)春chūn(春天、春日、春风)青qīnɡ(青青、青草、青山)蛙wā(青蛙、牛蛙、蛙人)夏xià(夏天、立夏、夏季)弯wān(弯弯、弯曲、弯路)地de(飞快地、开心地)就jiù(就是、成就、就学)冬dōng(冬天、冬季、立冬)三、多音字地dì(天地)de(轻轻地)四、认识偏旁言字旁虫字旁折文儿五、理解词语四季:春、夏、秋、冬,叫作四季,每季三个月。
草芽:春天刚刚发芽的小草。
鞠着躬:弯下腰,表示尊敬。
本文中指谷穗沉甸甸的样子。
顽皮:爱玩爱闹,不听劝导。
青蛙: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或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雄的叫声响亮。
吃田间害虫。
六、句子解析1.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尖尖”是小草的形态,写出了小草的生机与活力。
2.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弯弯”是说谷穗成熟时的形态,“鞠着躬”形象地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
3.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挺”是雪人的动作,这是作者大胆的想象,把雪人当成人来写。
七、问题归纳走进课文,看看四季都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春季:草芽夏季:荷叶秋季:谷穗冬季:雪人八、课文主题这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等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特征,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教材课后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
柳枝青青,他对黄鹂说:“我是春天。
”荷花盛开,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菊花金黄,他对蜜蜂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麻雀说:“我是冬天。
”【同步练习题】一、看拼音写句子。
wǒ xǐ huān chūn tiān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二、比一比,再组词。
高二历史第四课总结知识点第四课总结知识点高二历史第四课是关于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建立和发展的内容。
本文将对这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一、夏朝的建立与发展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建立与夏禹有关。
夏禹是夏朝的奠基人,他治水有功,受到尧舜的任命,建立了夏朝。
夏朝时期,以奴隶制为主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并采用了族长制政治体制。
二、商朝的兴起与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封建王朝,其兴起与大禹后裔商汤有关。
商朝时期,社会出现了氏族分封制、封建等级制度,并开展了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活动。
商朝的衰落主要是由于王室腐败、奴隶起义等原因导致的。
三、周朝的建立与三维图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东周延续至公元前256年。
周朝建立者是周武王,他发动了革命战争并推翻了商朝统治。
周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等级制度。
东周时期,唐、宋、卫、郑、晋、秦等诸侯国日益强大,周朝逐渐衰落。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合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诸侯国争霸,形成了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
此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等因素,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孔子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秦朝的统一与秦始皇的改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以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秦始皇还修筑了连接北方与南方的万里长城,加强了对北方民族的控制。
六、汉朝的兴起与经济发展汉朝由刘邦建立,历经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
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外族政策保障了边疆的稳定,并且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东汉时期,经济进一步发展,与西域进行了广泛的商贸活动。
七、三国时期与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分为魏、蜀、吴三国。
此期间曹操、刘备、孙权等人控制了各自的地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 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朝。
2.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取代了禅让制。
3.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这里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
4.夏朝末代君主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
1.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建立,以为都城。
2.商王将都城迁到。
3.末代商王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施行
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
1.西周的建立: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与商军展开决
战,并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2)分封的依据和对象:根据远近和大小,将和
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3)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权力: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可以在封地内进行再
分封。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要服从周王调遣。
(4)周朝的贵族等级:天子、、、士。
(5)作用: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和统治秩序。
3.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
王时,西周被犬戎所灭。
四、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1)原因:
(2) 启示:。
第四课知识总结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
(1)原理内容: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注: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本动力、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
内因的作用是: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的作用是: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的原理)(1)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2)方法论:
①要坚持适度原则。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质时)(哲学依据: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
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哲学依据: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发展里有质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和结构的优化。
(哲学依据: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ⅱ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
)
注: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原来的事物;在质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改变,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①数量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②结构次序的改变: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比如田忌赛马。
3.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
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波浪式前
进,螺旋式上升。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
(2)方法论:
①要正确对待人生路上的曲折。
②要正确对待我过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注:①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其一,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根本原因)
其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抛弃的同时吸取和发扬,在此基础上增添。
)
其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②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的原因:
其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其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灭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这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其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对立:
(1)具体分歧有三:
其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其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其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和最根本的观点。
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所以,归根结底是矛盾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或者原因,其中,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4)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中的两个对立: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对立;其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不同回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于对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
所以,辩证法不等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不等于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