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案3(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爱迪生及其成就,汽车及飞机的发明和使用。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电力的应用,认识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2)学习“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事迹,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情况。
【自主预习】1、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2、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3、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4、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5、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6、汽车的动力机器是什么?第一辆汽车在什么时候、由谁试制成功?7、飞机在什么时候、由谁发明制成?【合作探究】一、“电气时代”的到来:教师简洁、生动、形象讲授电力发明、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本课积累感性认识,并提问:“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二、“发明大王”爱迪生1、发明大王“爱迪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讲故事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爱迪生”让学生尽己所知,畅谈爱迪生的感人事迹及其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2、组织学生讨论“动脑筋”体会电力给人类带来的影响3、教师提问:“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开放性话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使本节知识得到提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第七单元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授课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简况1、时间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大范围内确立3、表现(1)、新能源的利用(2)、电讯业的兴起(3)、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温故知新1.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并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以后)2.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情况。
请大家打开课本124页,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运用于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的?(课件展示,分层提取信息)A.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B.谁研制出发电机?(西门子)C.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9世纪70年代)D.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E.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F.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美国、德国)“发明大王”爱迪生1.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电灯等许多电器产品,其中正式注册的就有1300种之多)2.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新人教版)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具: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复习旧知识。
然后指出,这节课要讲的是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3)讲授新课:一、“电气时代”的到来:提问学生:“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接下来出示问题:请你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请学生比较“使用电力生产的工厂比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哪个更先进?”使学生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也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开放性话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早期的电话”既属于电力的应用,又属于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简单了解就行,不必过多介绍。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目,一方面需要了解爱迪生做出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着重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广泛建立;第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第三: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第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讲授新课】(一)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3.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4.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与成果1.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2.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3.成果:(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爱迪生—电灯(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三)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对世界的影响:(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2.对中国的影响(1)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四) 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五)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兄弟-飞机力工业、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泛,发展迅速;展进程相对缓慢。
20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 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
3)讲授新课:一、“…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一目,教学中要避免让学生直接学习“电气时代”这个历史概念,应尽力增加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
(1)提问学生:“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出示问题:请你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请学生比较“使用电力生产的工厂比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哪个更先进?”使学生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也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课文中没有蒸汽动力工厂生产的材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结合现代工厂使用电力生产的了解,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及其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学生讨论“汽车和飞机的应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1)通过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的目的。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电力的应用,认识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2)学习“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事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有句话叫“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家都很熟悉但大家知道这种今天看起来毫不稀奇的现象最早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导入新课。
(生:读“导入框”内容)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学生自学,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A、“电气时代”的到来提问学生:“你的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生:说出电器名称及用途)指导学生看教材内容,介绍电力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逐步取代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B、“发明大王”爱迪生出示幻灯片《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讲授新课(第一目:电气时代的到来)世博探微、合作探究世博会的繁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密切相关。
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2.哪两个国家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能源、新动力是什么?4.新动力与蒸汽相比有哪些优点?学生回答后,引导讲授。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电气时代的到来”一目。
分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ppt展示出示自主学习提纲,目标明确,知识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学习阅读。
讲授新课(第二目:发明大王爱迪生)世博回眸之巴黎世博会1.这项在世博会引起轰动的发明是()2.发明者是()。
电灯的成功要攻克哪一难关,你能讲述这一过程吗?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提示讨论回答学生讲述电灯发明,理解其艰难过程学生观看爱迪生发明学生讨论回答1.ppt展示《巴黎世博会早期电灯》2.ppt展示爱迪生其他登上世博会的发明《蓄电池、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直观感受爱迪生是一个发明大王。
出示爱迪生在世博会展示的其他发明。
世博会为爱迪生提供了展示才华舞台他被誉为?我们应学习他什么精神?爱迪生去世后美国政府本想停电一天哀悼,却发现做不到。
最后决定熄灯一分钟。
为什么?没有电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出示图片《地球的夜晚》哪些国家和地区比较明亮?西欧、美国、日本也是举办世博的常客。
2015年的世博会再次回到欧洲,举办国是意大利。
学生同位合作交流后回答。
学生看图回答西欧、美国、日本。
3.ppt展示《地球的夜晚》,使学生直观感受电是文明与发达的象征。
联系现实,使学生理解电力的重要性。
对经济生活有所了解。
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学科交叉。
讲授新课(第三目: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我要看世博出示米兰世博会会徽2015年世界博览会在意大利的米兰举办。
各地的人们会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到达意大利参观呢?世博回眸之巴黎和圣路易斯世博会巴黎和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早期汽车和飞机1.()国的()在()年发明汽车?2.汽车的动力机是()。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程序课前引导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照明,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科技革命”。
新课教学一、“电气时代”的到来提问:“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气?它们有什么作用?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p124 小字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工业重心: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出现电气、化学、石油等。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时代”。
请问,电力在产领域中的作用?(自由发挥)二、“发明大王”爱迪生学生阅读本目,想一想:讲: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发和利用了哪两种新能源?2)在电力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发明和新的机器问世?3)哪位科学家的新发现为电能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4)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爱迪生说:“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6)从爱迪生的事迹,大家讨论一下,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应具备哪些素质。
7)在利用电能以前,人类主要开发和利用了哪些能源?8)举出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电的现象和用电的例子。
第 20 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知识与技术(1)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含电力的宽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及其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
(2)经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育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徙能力。
(3)经过学生议论“汽车和飞机的应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育学生独立思虑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着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采纳分组导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式学习。
(1)经过采集资料,整理有关信息,让学生参加教课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指引学生疏组议论,沟通学习成就,以培育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达到开放和创新的目的。
(3)教课中采纳多媒体协助教课,加强直观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学习电力的应用,认识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2)学习“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事迹,培育学生踊跃研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进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要点电力的发明和宽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解。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知有句话叫“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家都很熟习但大家知道这类今日看起来绝不稀罕的现象最早有可能出此刻什么时候吗?导入新课。
(生:读“导入框”内容 )二、自主学习,感觉新知学生自学,达成《研究在线·高效讲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A 、“电气时代”的到来发问学生:“你的家中或四周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看教材内容,介绍电力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教师总结指出:19 世纪 70 年月,电力作为新能源逐渐代替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余国家的前方。
B 、“发明大王”爱迪生出示幻灯片《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卡尔·本茨的汽车发明等。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爱迪生、卡尔·本茨等发明家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
(3)利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技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1)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是否会止步于第一次工业革命?(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创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如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卡尔·本茨的汽车发明等。
(2)阐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广泛建立;第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第三: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第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讲授新课】
(一)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4.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二)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2.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3.成果: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爱迪生—电灯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三)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2.对中国的影响
(1)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四) 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五)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四、板书设计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四、两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五.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