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活着》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TT HEORETICAL HORIZON5从以1987年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步入文坛,到以中篇小说《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融入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潮流,再到以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融入9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看作是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那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道路的缩影。
在主张打破文学创作传统与常规的先锋文学潮流中,余华和苏童、莫言、格非、残雪这批同期作家一样,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的实验,追求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这场持续五六年的文本形式的实验中,余华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为他之后形成成熟的文学创作风格夯实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先锋文学的潮流开始衰退,文学创作开始转向关注平凡人物在历史和当下的生活,新历史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中国文坛兴起,在这两个潮流之中,余华选择进入了有厚重叙事背景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从最初的《活着》,到之后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余华的创作都选择了关注文革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还有浓厚的先锋文学痕迹,到了《活着》,余华成功完成了从注重叙事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转变,显现出成熟的创作风格。
不难看出,这部在余华作品中非常有份量的《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活着》的文本内容在《活着》中,余华的关注视角放在了文革背景下的平凡人物身上,这也正是90年代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方向,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大社会的变迁。
福贵曾经是一名家境富裕的地主少爷,成天混在青楼、赌场,浪荡不羁。
他在赌场上输掉了家里全部的田产、房产,当他变卖完家产,准备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时候却又被抓去做了壮丁。
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后,才知道在他被抓壮丁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母亲已经离他远去。
当完壮丁回到家乡后,本想好好过上太平的日子但变故却接连不断:妻子家珍得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致死,女儿凤霞也因有病变成了哑巴,可喜的是凤霞找了个好丈夫,而她却因为生孩子难产后死亡,这沉重打击导致妻子家珍凄然离世。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活着余华长篇小说赏析《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通俗的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历尽繁华、破落、战争、困顿、亲人一个个死去后所领悟的生命的本质:人生最大的恩赐就是活着。
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福贵上学时看过这本书,没啥感觉,就听潦倒老头讲他浪荡的往事。
最近重新翻看,泪中带笑,感触很深。
真应了那句话:有些书不是不好,是你还没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福贵当少爷时好气人。
吃喝嫖赌,气死老爹。
看他败光家业受苦,真想骂句“活该”!福贵也可怜。
战场上跟死神擦肩,侥幸逃回家,苦日子如影随形。
老娘病死了,儿子献血死了,闺女难产死了,妻子病死了,女婿意外死了,外孙吃豆撑死了……他没再浪荡,可命运不依不饶,塞给他各种不幸。
福贵又算幸运。
他重新适应了劳作,从尸骨战场捡回条命,各种艰苦岁月也挺过来了。
目睹旁人、亲人去世,只有他,活下来了。
这位洗心革面的少爷,为何能超脱常人,活到最后呢?大概因为遇到这几人。
父母“福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低押出去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
”……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
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到这时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福贵当少爷时,太混账了。
吃喝嫖赌打老婆,金山银山也得败光。
好在老爹不糊涂:他教儿子欠债还钱,坦荡做人。
叫儿子挑着铜钱去还账,让他知道钱来的不易。
从此,福贵生活态度变了,走上了正途。
所谓“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昔日的少爷,也不得不下地干活。
而他的地主婆老娘,亲自坐地头陪着。
“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笨鸟先飞,还要多飞”,一定是母亲的坚韧,让他变得乐观和勤劳。
余华老师活着作品赏析余华老师的《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这部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深入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
首先,余华老师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责任。
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时,福贵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着一家人,尽管生活艰辛,他依然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信念。
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其次,余华老师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动荡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无助。
在这个时代,农民们被夺取了土地,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对着无尽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变得麻木和冷漠。
余华老师通过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面对无尽的磨难和困苦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深情。
他用自己的坚韧和顽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强。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冷漠,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会变得自私和冷漠,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余华老师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让读者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对自己的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活着》赏析影片摘要: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
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简析: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
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就写完了主人公一生的苦乐哀愁.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遭龙二等人算计,输光了财产,于是悲剧便接踵而至,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本以为命运会放过福贵,可他没有,他将福贵最后的孙子也抢走了。
回头再看看福贵,他还活着,这不禁让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就像书中福贵知道他儿子友庆死后说的话":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儿子死了他又何尝不痛苦可痛苦并不能代表活着的意义。
人类最终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诞生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福贵一家人,尽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无助漂浮,却一直有一份满足存于心中。
家珍即使在儿女丧尽,重病将死之时,仍然可以满足的总结自己的一生,并在生命的最后深刻,无比温情的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这一句话,胜过多少金山银海,胜过多少海誓山盟。
即使在无边的黑暗中,人生也总有一丝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缆绳,给人活下去的力量。
当福贵一次次亲手埋葬至爱的亲人,苦难无数次叠加,可现实仍然为他保留着一丝若有若有无的希望。
他被这一丝希望牵引着走过大半生。
可到最后,孙子也没了。
《活着》电影赏析——悲喜人生当耳边响起悠长悲怆的二胡弦音,眼前黑幕上映出两个鲜红如血般的两个大字——“活着”。
触目惊心的红,让人感到沉重无比。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在小说以文字的表现基础上,增加了电影独有的画面感、音乐感,从一开始就让人卷入时代的漩涡之中,并且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令人深陷难以自拔。
之前就听人推荐过这本书,但因了解到书中的结局很令读者受折磨,就不忍心去品读。
所以对于电影,我一开始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试着用心去欣赏完《活着》。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人生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何生活让无数人受尽折磨?我们究竟是在为什么而活着?我想每个观众,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主题对于这部电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1)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活着即是承受着所有的一切。
生活也是个不断获得的过程,活着就是积累教训,不断反省,终方能领悟人生之真谛;电影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有钱地主人家的长子,却因为嗜赌,最后把自己的祖传家宅输给了皮影戏班子的班主龙二。
在失去了财产的同时,他的妻子家珍对他失望了,带着女儿凤霞,未出世的孩子离开了他,然后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他最后只能带着生病的老母亲和大包小包的行李搬去了贫民房。
而他自己只能靠在街上摆摊维持生计。
在他越来越落魄的时候,家珍却带着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福贵在尝到了妻离子散的痛苦之后,终于反省,发誓再也不赌,只想带着家人一起过安生日子,在失去了之他还是获得了教训,明白了家人的重要。
解放后,幸好输掉了那座宅子,不然被枪决的那个人就不是龙二,而是他了。
他失去了房子,却捡回了条命,同时也获得了自己讨生活的能力,获得了想活下去的意志。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的人生历经波折,至亲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但他却在苦难中坚持着希望,失去了至亲但他却有了活着的坦然。
(2)一个家庭的悲剧,反映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家庭的变故,无数个变故凋零的家庭代表着这个时代;电影是沿着时间顺序叙述的,从四十年代开始到以后,福贵一家的变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
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观《活着》有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活着的确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生命里总会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残酷,会有令人欲哭无泪的人生况味。
尽管一切都会与善良人们的愿望相反,但却能提醒人们从绵延不绝的苦难中懂得珍视生命,懂得坚强地活下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该影片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活着》改编的,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
影片主角是没落地主徐福贵和他坚毅的妻子陈家珍。
30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每一次历史事件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
余华在小说中曾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年轻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破落了,这样反倒好。
看着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得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性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可我还活着。
福贵在经历了家道败落、女儿变哑、儿子被车撞死、妻子去世、女儿难产而死……一系列生命的陨落之后,我想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懂得活着的意义。
电影《活着》里面许多细节都能传达出“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这种思想。
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逃回来再之后,看着女儿凤霞对他笑,只是笑,没有说话。
当他得知凤霞因病变哑之后,这时候来了一个特写镜头,福贵也只是咧开嘴,对着女儿貌似十分轻松的笑了一下,然后赶紧避开她的目光,低下头去,就像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躲避威严的法官的目光一样。
表面上看福贵的一笑一低头十分简单,但他的内心深处情感的波涛是怎样的汹涌澎湃啊!孩子的目光是纯洁无知的,她不知道自己以后将会受到怎样的歧视,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而此时福贵也许在想作为一个父亲,由于命运捉弄人,他无法听到这么可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无法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她无法放声歌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但是还好,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妻子儿女都还好好的活着,他们的家还在,这多多少少给了他一点安慰。
赏析-《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斗争史。
老人的亲人相继离去,直到他惟一的孙子也走了,他买了一头垂危的老牛,从此二者相依为命。
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他的活着是一个结局,也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
这篇关于《活着》的故事是这位活着的老人向作者讲述的。
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
他的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
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孙子,也就是徐福贵成了彻底的败家子。
吃,喝,嫖,赌,无一不做,也只会如此。
终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
从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贫穷了起来。
他爹也就被气死了。
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三人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
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已经死了。
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
但祸不单行,他儿子出意外夭折了。
他是多么伤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击。
但这就是他的命运,他还要活着!在好不容易把又聋又哑的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过多少幸福日子,女儿也因难产死了,仅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条苦命的根。
他老伴不久也伤心地走了,接着,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他的孙子,最后一个亲人,也意外地死了。
命运是如此的捉弄福贵!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旧活着,否则,作者又怎么能听他讲述自己。
就是那段艰苦的日子,中国政局不稳,苦了老百姓的安稳生活。
但是,人间的情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
这种情不管是深是浅但确定的是一定是真情!伟大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交织在这个故事里,文字叙述的突兀感一直压迫着人的心灵,使人欲罢不能。
文字间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读者的心田。
没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当你看到福贵的儿子与孙子都是懂事且孝顺时你总会发自内心的愉悦,看到凤霞找到了一个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时,你总会为之而喜;但同样,当你看到那些可爱的子孙和孝顺的女婿一一离去时,又会有种揪心的离别的痛楚。
终于,当福贵唯一的孙子也有些死亡的征兆时,你会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别再让苦根死掉了!”但,接下来的文字已无法改变,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东西依旧活着,比如那头即将被人宰杀死的老牛,为人类辛勤劳苦一辈子,最终逃脱不了被贪婪的人吃掉的命运。
但它遇到了福贵,他在众人的嘲笑和不解下买下了它。
也许它不会死了,至少不会死在人类残忍的刀子下。
它最后会在活着的状态下死去,归于尘土,像人类一样。
我的眼睛至今还保留着泪痕,这种泪痕是不会消失的,它渗进了我的肌肤直达心脏。
这是种绵长的感动,而不是短暂的冲动。
因为,看这部小说的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冲动。
但看这前,我是有点冲动的,那是为了寻找一份亘古不变的情怀,如今,我想我找到了。
《活着》是部伟大的作品,它以平淡的中国汉字表达了人间至高无上的情感。
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
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更多的只
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
读完《活着》后,便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去舔尝故事的凄楚,想洞彻“活着”的意义。
这是一部满溢血泪,用死亡做脚印在冰冷中叙述残酷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福贵,从富家子弟到倾家荡产,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好不容易浪子回头勤勤快快跟家人过活却被拉去当壮丁,几经周折回到家,母亲已不在人间,女儿也变得又聋又哑,儿子刚懂事,却因为救人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无辜的死去,女婿因意外而不幸身亡,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去,妻子操劳成疾而去世,最后连可爱的小孙儿也死去这一血淋淋的生命过程。
读完全书,一种从未有过的“失重”的感觉让我觉得,我曾经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世上最痛苦的莫过于亲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
“家里的人全是我送的,全是我亲手埋的。
”福贵这样淡淡地诉说死亡。
他依然地活着,他以笑的方式哭,用“活着”这一亘古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最真实的状态。
我总在想,也许,生命中的每一处伤痛、挫折和打击都有他的意义吧。
我们总是企图努力地去抚平这些滴血的伤口,那么为何不往伤口里种一粒种子呢?用我们的心血去浇灌它,让伤痛开成美丽的花朵。
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仅仅只是生命的一个开始,人生的旅程还有许多故事发生,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间。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
”从你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须活下去,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责任和使命。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不需要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理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我们看不到生命的方向,于是我们开始迷茫,我们对于生命有了质疑,我们的痛苦是无以掌控命运,于是生命有了不幸有了绝望。
福贵的命运昭示“活着”的意义。
生命只是静静地“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我们不要对生命有太多的奢望和追寻,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幸福和不幸的,生命只有一种存在,不要沉迷于舔尝痛苦,如福贵一样笑着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