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13.74 KB
- 文档页数:3
河南农业2015年第10期(上)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南省农业干部学校河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办2014年,洛宁县农广校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实际,对农村农民现状及现代职业农民中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员教育培训形式及内容进行了调研,在对大量详实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开展的各类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结合洛宁县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农民问题研究专家朱启臻教授认为: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特征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
该类培训不但需要知识技能的培训,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经营意识的培训。
国家不但要重视教育的具体环节,更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洛宁县农业局 赵阳春洛宁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郭兵兵洛宁县农广校 李学来程和战略任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实用人才“非农化”发展,农村“能人”大量外流。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智化,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但是,现代农业的现代科技集约性,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性质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会经营、善管理的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从事农民培训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明确培训目标,有的放矢农民培训工作首先要明确培训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民培训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增强依法维权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农民培训工作要注重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有效方法:1. 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到农业生产现场、科技示范园区等地进行实地观摩、操作,提高农民的实践能力。
2. 专家授课与农民互动相结合。
邀请农业专家、技术推广人员为农民授课,同时鼓励农民提问、交流,使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 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使农民既能掌握农业技术,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4. 个性化培训与普遍性培训相结合。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兼顾普遍性培训,提高培训的覆盖面。
5. 远程教育与现场培训相结合。
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使农民在闲暇时间也能学习到农业生产知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质量农民培训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以下是我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1. 建立健全师资选拔机制,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农业专家、技术推广人员。
W e n h u a j i a n s h e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有18个乡(镇),323个村,农业人口49.59万,总耕地面积106.36万亩,其中水浇地38万亩,人均耕地2.21亩。
全县农村劳动力25.4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3.10%,其中男劳动力14.07万人,占劳动力资源55.24%,女劳动力11.4万人,占劳动力资源44.76%。
农村劳动力数额庞大,农民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民培训工作现状1、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进一步加大对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科技扶贫力度,切实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贫困户素质及科技应用水平,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019年,马铃薯、玉米、中药材、蔬菜、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旱作农业等方面,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10期,培训2.6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9万余份。
2、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为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化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稳定脱贫保障机制,提高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贫能力,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激发贫困村创新活力,不断加快扶贫对象增收脱贫步伐,组织开展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培训班共6期,参加人员583人。
通过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贫困户致富增收。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9全年培训435人,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带头人完成110人,专技型贫困户150人,生产经营型加工人才4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50人,专技型农机手80人,青年农场主5人,其余70人于10月底完成。
深入乡镇开展摸底调研工作,遴选的学员主要以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为主。
二、主要做法1、根据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产业总体部署,临洮农广校立足县情农情,根据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贫困村产业实际情况、贫困户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发展摸底调查,突出百合、中药材、蔬菜等产业开设培育班。
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4篇)【篇一】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通过参加20***年12月份安陆市农机推广中心举办的生产经营性职业农民培训班的培训,使我们对“农民”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层次的理解,深刻领会到了一个新型农民的使命、责任。
通过培训,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更准确的掌握了农业的.一些新技术、技能,为今后在农业实践中的运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通过学习,我得到以下几点体会:一、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充分理解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同时也意识到农业在社会地位中“重中之重”的含义。
二、通过参加经营性农民的培训学习,提高了我们对新型农民的认识,使我对作为一个当代新型农民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加明确。
三、通过学习,学到了一些新技术、新技能,为今后在农业上怎样把新技术、高技能运用的更好,怎样发展农业生产的高产、增效,这个主题有了更深更明确的领悟。
四、在学习过程中,所有老师都严格教学,“手把手”传授技能,“一对一”讲解农业技术,让我们学员很受感动,让我们在认真学习,轻松学习中,既掌握了技术,学到了技能,也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提高我们当代农民素质专业技能的重视。
最后,感谢农广校各级领导对我们学员的爱护和关心,我们一定把握机会,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社会、为农业、为国家做贡献,为“新型职业农民”这个光荣的称号而努力!【篇二】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我有幸参加了为期5天的四川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学习。
5天的培训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每一天都很充实,很快乐,并受益匪浅。
几天来,从教学培训内容的精心编排,到农技专家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悉心辅导,无不体现了学校对本期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栽培,使学员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培训,端正态度,自觉学习,上课认真做好笔记,下课相互交流和沟通,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学习培训的良好氛围。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与建议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问题备受关注。
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思考与建议。
首先,改变培训方式。
传统的“集中培训、批量培训”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求。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中,应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方式。
与新型农业经营技术密切结合,根据每个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在线培训资源,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因此,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
可以通过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设立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亲自参与实践;鼓励农民参加培训课程,提高其农业科技素质。
第三,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有农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农产品加工等综合素质。
因此,培训中应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全过程培养,使农民具备从生产到销售、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能力。
可以将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纳入培训体系,让农民与企业合作,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因此,培训中应注重农民的职业素养培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农民的诚信、合作意识,提高其服务态度。
同时,可以通过导师制度和实践教育,引导农民的职业发展。
最后,要加强农民培训的评估与监督。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跟踪和指导。
要建立健全的培训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培训效果,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
同时,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洛南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及思考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一、洛南县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洛南县25个乡镇381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303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数98182个,农业人口358625个,农村劳动力总资源190208个,适龄劳动力168318个,从业人数170769个,其中务农127731个,务工5182个,从事建筑业16314个,其他21542个。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根据上级要求,我县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创新和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思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农民、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余元。
首先,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培训项目。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农村科技、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全县认真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工程”及“职业技能鉴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人人技能工程”等,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
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素质。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近期,笔者从全县13个镇中抽取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本县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镇、**镇、**镇3镇为调研对象,对34个村农户进行了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走访、座谈、随机访问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资料,反映了本县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一角。
一、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表明,本县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年,成为直接影响其收入增长和农业先进科技知识普及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本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仅7年,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半文盲占10.5,%;初中以下占87.7%;高中及以上仅占
12.2%。
二是培训的覆盖面不宽。
尽管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人数迅速增长,但仍有近30%农民未能接受任何培训,存在培训盲区。
三是教育成果转化率偏低。
通过技能培训,农民基本补充掌握了所缺知识的空白,对指导生产、技术革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60%以上的农民仍未能很好地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将其转化成财富。
四是农业技能人才缺乏。
由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直接成为新型农民,而现有的农村人才又大量非农化,致使农村面临新旧两代农业专业人才枯竭的严峻形势。
五是机制管理与资源配置不相适应。
从横向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妇联、林业等部门共同参与,但力度不够明显,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舆论支持;从纵向看,农业系统内部的推广体系、农广校体系等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实现资源整
合和优势结合,造成教育培训目标脱节、质量不高,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六是资金投入与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由于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才资本投资,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和自愿投入严重不足,调查中,无钱和不愿出钱培训的农民占了56%,愿意出100元钱以内的占36%,从总体上制约了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影响了培训任务的如期完成。
二、愿望和要求
目前,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愿望和要求主要有:
一是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
通过调查,农户中72%的人愿意参加短期培训;70%人愿意参加一事一训;仅有8%愿意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
在培训时间上,要求4-5天的占到45%;5-8天占30%;2-3天的占40%,而选择更长培训天数的仅占3%左右。
二是对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需求大。
从种植业技术看,对粮食种植技术的培训占60%;蔬菜占53%;水果占36%;从养殖业技术看,对养猪技术的要求最高,占73%。
其次是养鸡技术占37%,养牛占22%;在其他培训中,农产品加工培训占31%,农产品贮藏占30%,农业机械类占10%。
三是希望少出钱或接受免费培训。
调查发现,42%的农户只愿出10元以下的费用参加培训,有9%的要求免费培训,17%的农户也仅愿意出20--50元以内参加培训。
四是多数要求能够就近参加培训。
调查还发现,农民参加培训的地点86%选择在本村,57%选择在本镇,24%选择在本县,仅有7%选择在异地发达地区,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选择就近进行培训。
三、意见及建议
从对本县农民教育培训现状调查来看,迫切需要认识农民教育现状的严峻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是培养带头人队伍。
培养深受农民欢迎、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镇村干部,使多数镇村干部熟练掌握1-2门农业致富技能。
二是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
主要培养一批掌握农业专业知识,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技术型农民,作为农技推广队伍的补充,成为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培养农民企业家队伍。
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
四是培养能工巧匠队伍。
培养一大批农村建筑、装饰、修理、铸造及手工业等行业能手及能工巧匠,掌握某一特长或技能,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
五是推行田间课堂。
农民培训机构先深入到农户中,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结合本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培训项目菜单供农民选择。
按照农民选择较多的菜单,以村为单位分批集中在示范户基地现场培训;对一些农户选择的个别菜单,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解疑培训;所点菜单在本地没有或难以解决的,邀请外地专家进行特邀培训。
六是实行流动课堂。
利用上级部门配备的远程教育电视、投影仪、电脑、图书资料、光碟等,在农民方便的任何地点设置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条件允许下,将其搬到田间地头,让农民边学边实践,加深巩固,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