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我们身边的植物》表格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1课向日葵人美版(北京)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向日葵为主要内容,以人美版(北京)的教材为主要教学依据。
通过对向日葵的观察、分析、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和认知向日葵的组成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
2.能够运用素描、彩铅画等绘画技巧表现向日葵的外形和特征。
3.能够运用简单的手工制作技巧,制作出立体的向日葵作品。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他们的自由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向日葵的观察与分析、绘画和手工制作。
2.教学难点:向日葵的结构和特征的表现、手工制作的合理设计。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向日葵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向日葵的组成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
2.绘画法:通过素描、彩铅画等绘画技巧,让学生掌握向日葵的形态和特征。
3.手工制作法: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技巧,制作出立体的向日葵作品。
五、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和简单介绍引入向日葵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向日葵的一些特点和习性。
2. 观察阶段(20分钟)教师现场带领学生观察向日葵的形态、结构和颜色。
通过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向日葵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3. 绘画阶段(3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绘制向日葵的形态和特征,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练习素描,再进行彩铅画,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向日葵的美丽和神奇。
4. 制作阶段(35分钟)教师讲解制作向日葵的步骤和技巧,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
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来进行制作。
5. 总结阶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赞赏。
同时,教师可以发表一些感想和总结,让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向日葵的图片2.素描和彩铅画的颜色笔和纸张3.手工制作用的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七、评价与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观察、绘画和手工制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美版(杨力)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向日葵》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向日葵》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11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向日葵的特点,掌握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表现向日葵的形象。
教材中提供了凡·高的名画《向日葵》作为参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向日葵的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线条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勇于表达,乐于创作。
但部分学生对向日葵的特点了解不深,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还需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向日葵的特点,欣赏名画《向日葵》。
2.掌握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表现向日葵的形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向日葵的特点。
2.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向日葵图片和名画《向日葵》,了解向日葵的特点。
2.讲解法:讲解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向日葵画作。
4.评价法: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向日葵图片和名画《向日葵》的复印件。
2.准备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材料。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名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向日葵图片和名画《向日葵》,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介绍向日葵的特点,如花瓣、花蕊、颜色等。
2.呈现(5分钟)向学生讲解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包括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填充等。
同时,展示勾染结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绘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按照勾染结合的绘画方法,绘制向日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绘画后,相互展示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向日葵,或者让学生谈论对向日葵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更有个性的向日葵画作。
12 我们身边的植物(教案)人美版(北京)(2013)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和爱护。
2. 培养学生观察、描绘植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2.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观察和描绘植物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绘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植物的美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图片、实物植物、多媒体设备2.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画笔、水彩颜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植物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观察植物- 分发实物植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
- 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细节。
3. 讲解绘画技巧- 演示如何用铅笔勾勒植物轮廓,再用水彩颜料填充颜色。
- 强调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线条的流畅、颜色的搭配等。
4. 学生实践-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观察植物并运用所学绘画技巧进行描绘。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欣赏。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植物2. 插图:植物图片、实物植物3. 重点内容:植物的特点、绘画技巧、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名称、特点。
2. 运用所学绘画技巧,描绘一幅自己喜欢的植物画作。
八、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能。
3. 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边的植物》(第1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
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深入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在写生过程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习惯和线造型能力,为学生熟练的掌握线造型的方法打下基础.(二)理论依据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
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设计和建构学习框架,使教学环节设计更趋于科学性和学科化。
利用支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设计一个易于掌握的知识框架。
本课教学设计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分析、体验等研究,进一步学习线造型的方法.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由学生通过尝试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方法。
3、贯彻启发性原则,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和分析能力启发学生思考、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教学生学会学习.本课教学中,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并结合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我们身边的植物》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美术学科第八册造型。
本课教学内容侧重于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分析、研究,利用线条对植物进行生动细致的刻画。
通过法国画家卢梭和中国画家黄永玉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热爱大自然情感。
激发学生用线造型表现植物的热情。
(二)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能力,例如他们在第七册中学习过《厨房一角》和《画画我喜欢的玩具》,学会用线条表现成组物体的遮挡关系,但在细节和前后的穿插时还存在一些的问题。
学生在本课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欠缺生动:植物的叶片表现的缺少变化;2、观察不细:叶片的翻转表现不出来。
小学五下美术《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学设计提出: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预习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特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和作用,自然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编入了法国画家卢俊和中国画家黄永玉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小学美术四年级第八册第11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通过图片及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和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是运用线条完成植物写生作品,也是线条训练系列课程中的一部分。
本课之前的一些课程都涉及到了线与写生,第七册《我设计的鞋》、《小小旅行壶》两课已经使学生对线描有了浅显的认识,因此本课在此对线与线的运用知识起到了贯穿衔接的作用,使学生对线描有了多元化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情况分析:优势:1、能运用点、线、形状等美术造型语言进行简单创作,画出各种形态的线以及图形。
2、学生有用线造型的能力。
3、能区分植物形态特点,对身边的植物有基本的认识。
困难:1、对植物结构的造型特点把握不十分准确。
2、用点、线、面进行装饰,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线的变化不能灵活运用。
3、线条变化把握缺乏预知性。
教学方式与手段:1.采用查阅资料形式进行课程导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与图片为学生提供植物的知识和创作临摹的原型。
引导学生通过看、说、对比、分析、创作、赏析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感知,多角度、多层面的体验由线带来的线描艺术的美感,体会线描造型植物带来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了解线描的含义、线的表现手法。
人美版(杨力)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向日葵》教案6一. 教材分析《向日葵》是四年级下册的一堂美术课,通过学习梵高的名画《向日葵》,让学生了解向日葵的特点,学习通过线条、色彩表现向日葵的美丽。
教材中附有梵高的《向日葵》图片,以及向日葵的相关知识,方便学生观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线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梵高及其作品不熟悉,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同时,学生对向日葵的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梵高的名画《向日葵》,欣赏其艺术特点。
2.学习向日葵的特点,通过绘画表现向日葵的美丽。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学习向日葵的特点,表现向日葵的美丽。
2.难点:通过线条、色彩表现向日葵的生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梵高的《向日葵》及其艺术特点,讲解向日葵的特点。
2.示范法:老师示范绘画向日葵的过程。
3.练习法:学生动手绘画,老师指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图片、画纸、画笔等。
2.梵高的《向日葵》相关资料。
3.向日葵实物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向日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让学生欣赏其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老师示范绘画向日葵的过程,讲解绘画技巧,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绘画。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绘画,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向日葵作品。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向日葵的特点,以及绘画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向日葵作品,下周课堂展示。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估计值,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身边的植物》教案教案:《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的常见植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长环境。
2.通过观察和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意识。
3.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引出话题:“我们身边的环境中有哪些植物?你们都知道它们的名称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看到过一些特别美丽或者特别有趣的植物?你们对它们了解多少呢?”3.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第二步:认识身边的植物(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长环境。
2.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种植物的名称、特征和喜欢的原因。
3.学生可以用口头、书面形式进行描述,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后展示。
第三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身边的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2.学生观察植物的种子、根茎、茎、叶和花等部分的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3.学生每周观察一次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花朵的开放情况等。
4.学生可以通过绘图、拍照、写日记等形式,将观察记录整理好。
第四步:分组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观察记录的植物生长过程。
2.学生可以使用图片、绘制的图表或者口头描述的方式进行展示。
3.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者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共同学习。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学习到的内容,如植物的名称、特征以及它们的喜好环境等。
2.学生自主小结,记录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带上植物种子到家中,进行种植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生可以制作植物标本,进行植物的分类和比较研究。
3.学生可以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和记录更多不同的植物种类。
生物教师授课部分一引入课题教师引言:滑坡是我们周边重要的地质灾害,为了防止滑坡,就要开展植物栽培,那么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植物呢?它们在环境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了解周围的植物和它们的特点吧。
二师生互动1幕燕风光带的变迁幕府山是位于南京市北郊的小山,历史上环境优美,植被丰富,中国人命名的第一种植物,秤锤树就是在幕府山被发现。
但由于开采白云石,导致环境被破坏。
海拔205米高的主峰,被削成38米高的小山头,经历开采磨难的幕府山,要想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估计还要等上200年。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和幕燕风光带的建设,尤其是幕府山东部的建设,使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绿化率提高,据调查,幕府山有种子植物483种,我们昨天对周围的植物进行了识别和调查,通过搜集资料,认识了很多植物,请小组长介绍一下我们身边的栽培植物。
2 我们身边的栽培植物小组长展示植物的图片和标本,介绍它们的形态结构和作用。
樟树:有芳香的气味,能够驱虫,过去用来做樟木箱,存放衣服。
一年四季常绿,是良好的行道树,不过不耐寒冷,南京基本上是分布的北限。
女贞:一年四季常绿,能够吸收污染气体,也是很好的行道树种。
小叶女贞:是一种灌木,一年四季常绿,能够作为绿篱植被。
大叶黄杨:常绿灌木,能够吸收污染气体,能够作为绿篱植被。
麦冬:常绿草本植物,可以作为花圃的配草。
侧柏:我们常说松柏长青,侧柏树形庄严,是常见的行道树。
二球悬铃木:我们经常说的是法国梧桐,实际上法国梧桐是三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俗称英国梧桐。
它速生,树冠高大,吸收污染气体,遮荫效果好,但是初夏刮毛毛很让人不舒服。
桑树:它的叶子能够养蚕,所以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迎春花:在三月份开黄色的小花,十分美丽。
剑麻:一年四季常绿,花朵洁白,既可以观赏,剑麻的枝叶也可以用来制作缆绳。
紫薇:它的树干很光滑,也叫光皮树,花朵美丽可爱,象一串小灯笼。
鸡爪槭:鸡爪槭的树叶有红有绿,红槭是很美丽的观赏树种,一大片鸡爪槭如同火焰,是很好的观赏植物。
12 我们身边的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
2.学会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2.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学会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最常用的分类法是按照植物体的特点、形态、生长环境和发育阶段等进行分类。
2. 植物的形态结构植物由根、茎、叶和花果等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部分的形态特征,来区分不同的植物。
(1)根根是植物吸取水分和养分的器官。
不同的植物根部的形态和结构都不同,比如有长形的、粗壮的、纤细的等等。
(2)茎茎是植物承受重力、支持、传输物质的器官。
不同的植物茎部的形态和结构也各不相同。
(3)叶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不同的植物叶子的形态、大小、颜色都有所不同。
(4)花花是植物进行生殖的器官。
花的形态、颜色、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有的植物的花是单瓣的,有的植物的花是双瓣的。
(5)果实果实是植物进行繁殖的结果。
不同的植物的果实形态、颜色和味道都有所不同。
3. 植物的作用植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如:(1)提供氧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
我们的呼吸需要氧气,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得以继续就离不开氧气。
(2)吸收有害物质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比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甲醛等。
通过植物的吸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3)提供食物和药材很多植物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蔬菜、水果等。
同时,许多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比如中药材、香料等。
(4)美化环境植物能够美化环境,使人们感到愉悦。
比如公园、花园等绿化带,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缓解生活压力。
教学方法1. 游戏式学习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图片描述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来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
第11课我们身边的植物
课时:1课时
新课标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
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
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法国画家卢梭和中国画家黄永玉的作品,日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
另外,教材中还选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幅是变色木,一幅是网纹草;—幅图片是箭兰,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及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习材料:植物、有关植物的图片、图画纸、彩笔等。
板书:我们身边的植物
教学反思:通过欣赏,了解植物的特点,能用线描的方法表现植物的大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