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室膈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74 KB
- 文档页数:1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伴随着一些并发症。
其中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是腹腔室隔综合征。
腹腔室隔综合征是指腹腔内压力升高导致严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下面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进行详细介绍。
腹腔室隔综合征与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胰腺炎患者在炎症过程中,胰腺组织受损,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引起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可使胰腺组织肿胀,增加胰腺内压。
如果胰腺炎程度严重,肿胀程度显著,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的产生。
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多为胃肠道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同时由于腹腔内压力升高,还可出现腹部胀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肾功能异常等多种表现。
对于疑似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治疗,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是关键。
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可以有效维持组织灌注,预防器官功能损害。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患者,应该进行腹腔内压力监测,以及控制腹腔内压力升高。
常用的方法包括尽早实施开腹或腹腔减压术,帮助减轻腹腔内压力。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容易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
对于这类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及时积极的液体复苏和减轻腹腔内压力是治疗的关键。
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重症患者的腹腔隔室综合征在重症患者中,腹内高压(IAH)和腹腔隔室综合征(ACS)常常是插管和液体复苏等干预措施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重症监护室(ICU)中有25% 的患者受到这些症状的影响。
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些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在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最初一周内就会出现IAH。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诊断IAH 至关重要。
如果被忽视,IAH 可演变为ACS,进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这种恶化会严重影响危重病人的预后。
Reintam Blaser 等人报告说,在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最初 2 周内,IAH 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会独立提高28 天和90 天的死亡率,当出现ACS 时,死亡率会飙升至38.6%。
根据临床指标和风险因素及早识别ACS 可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
及时发现这些临床症状可立即进行急诊开腹手术以缓解压力。
然而,在实际临床环境中,测量危重病人的腹内压(IAP)是一项挑战。
虽然IAP 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有约3%-5% 的患者因IAP 而病情恶化。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IAP 的测量、IAH 的风险因素和腹腔隔室综合征。
2013 年,世界腹部综合征学会发布了IAH 和ACS 的最新共识定义和临床实践指南。
此后,IAH 和ACS 的治疗方法也根据这些指南进行了制定和修订。
在这些指南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些病症的早期检测、预防性治疗措施和明确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见解。
病理生理学在无病理情况下,IAP 为0 mmHg。
在标准呼吸功能期间,正压通气对IAP 有直接影响。
IAP 基线为5mmHg;但某些情况下,包括咳嗽、肥胖和怀孕,会使IAP 基线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IAP 增加的因素可分为五类:(1) 腹壁和横膈膜的弹性(腹壁顺应性减弱);(2) 腔内内容物增加;(3) 腹部内容物增加;(4) 引起毛细血管渗漏/液体复苏的全身状况;(5) 潜在原因。
在腹腔内,内脏在影响压力动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肠道的尺寸及其腔内内容物的体积会对压力产生重大影响。
最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完整版)导言当人体固定腔内压力增加,导致缺血、肌肉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时,就会发生间隔综合征。
这些“固定”空间受到肌肉和筋膜的限制,当它们肿胀时顺应性的改变十分有限。
腹内高压被定义为持续的腹内压力(IAP)超过12mmhg。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于危重病人的严重疾病。
ACS是由于腹腔内稳态压力发展到反复病理升高以上(>20mmHg),并伴有相关器官功能障碍。
不识别和立即管理ACS可能导致不良的预后,因为ACS 被认为是死亡率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在治疗危重病人时,特别是那些有明显液体移位的病人时,应临床高度怀疑并经行常规监测和管理。
临床诊断在不稳定的患者有相关的腹部紧张或扩张时应该考虑;然而,有时它也可以没有腹胀。
定义ACS的确切临床条件是有争议的。
这种功能障碍可能与呼吸问题有关如高气道峰压和通气氧合不匹配,或肾灌注下降引起的尿量减少,但这些问题在干预后通常是可逆的。
腹部间隔室综合征有内科和保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识别和治疗间隔综合征的原因。
然而,临床恶化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病因腹部隔室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ACS。
原发性ACS的原因包括腹部钝性或穿透性创伤、出血、腹主动脉瘤(AAA)破裂、肠梗阻和腹膜后血肿。
继发原因包括怀孕,腹水,肠梗阻,烧伤,腹腔内脓毒血症和大量补液(>3L)。
腹内压升高的慢性原因包括妊娠、肝硬化、肥胖、腹内恶性肿瘤和腹膜透析。
这些都是导致腹腔内高压的原因,腹腔高压被定义为>12mmHg。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压迫症状而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定义为腹部间隔综合征。
研究表明,由AAA破裂引起的ACS后死亡率接近47%。
一旦其他器官系统由于压迫而受累,这种疾病就会变得具有毁灭性,原发性ACS的结果往往越来越差。
流行病学所有ICU患者都可能出现ACS。
在一系列已确定的混杂疾病的ICU 人群中,35%的通气患者被发现有腹内高压(IAH)或ACS。
体长度,有利于晚期植骨。
外固定架另一优点是膝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甚至可带支架行走。
从结果看,由于严格遵守使用外固定架的基本原则:早期无痛性运动,减少制动的并发症,如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僵直已不存在。
小腿外固定架的位置,螺钉从前内侧进针,螺钉不会损伤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
胫骨的前内侧面全长均表浅,骨性标识明显,便于定位进行外固定架的螺钉插入,简单易行、安全,对大多数病例,单侧固定器构型已足够,安全有效,硬度足以维持,有利于完全负重。
术后早期开始主动关节活动、肌肉强度练习,拄拐部分负重,随骨折愈合逐渐增大伤肢负重。
螺钉入口部位保持清洁,用无菌敷料覆盖。
外固定架固定通过二期长愈合连接。
在软组织愈合后鼓励病人部分负重行走,往后完全负重,一旦能完全负重,即逐渐拆除固定器支架,进一步增加活动,一直至完全拆除外固定架。
(收稿日期:2004210225)作者简介:梁冰,男,1971年12月生,主治医师,大同煤矿集团第一职工医院,037003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030200) 张红强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发生率低,病死率高。
国外报道病死率高达62%~75%[1,2],国内为40%[3]。
我院1992—2003年发生腹腔间隙综合征4例,其中误诊2例,确诊2例。
另结合国内文献[326]介绍的7例综合总结共计11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326]:本组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3~67岁。
原发疾病为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胆管炎1例,肝、脾破裂,左侧肋骨骨折血气胸1例,骨盆骨折、右尺骨骨折、右桡骨骨折、肾挫伤、后腹膜血肿1例,脾破裂、肝破裂、肝后下腔静脉破裂1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升结肠及横结肠断裂1例,肝破裂、血气胸、肋骨骨折1例,脾破裂、腹膜后血肿1例,全身重度烧伤2例。
你这样一说我就想起了这个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1.什么是ACS?ACS是由腹内压升高导致的。
表现为呼气末压升高以及继发于低心排血量的低灌注。
呈现静脉回流障碍以及高吸气峰伴高碳酸血症的严重肺功能不全。
必须及早强制性外科手术减压,手术越早预后越好。
缓解腹内压可以纠正器官功能不全。
少尿是ACS的早期征象,但最为可靠的临床指征为进行性的呼吸功能衰竭。
ACS病例的典型表现为吸气峰压在85cmH2O左右,并伴有PaCO2的升高。
开腹减压的指征包括:腹部胀大,高碳酸血症,高吸气峰压。
2.病因以及诱因:急性腹腔大出血(风险极高);后腹膜出血;使用充气抗休克服;关腹时腹壁张力高的高危患者;腹腔手术部位持续出血;开腹控制损伤采用填塞包裹控制出血;无腹部外伤但需要大量液体复苏的情况,如大面积烧伤、急性重症胰腺炎等3.分型:原发/继发/复发型4.ACS有何表现?呼吸系统:膈肌抬高,胸腔容量和顺应性降低。
气道峰压升高和肺血管阻力增加最为常见;心血管系统:CVP升高,PA WP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
CO随之逐渐减少,并取决于血管内的容量状态;肾脏:早期征象表现为少尿,可进展到无尿状态;其他:腹内压的升高,可导致内脏血量减少,存在小肠缺血的潜在可能(动物模型显示:腹内压增加时,所有腹腔内主要器官<除肾上腺外>的血流指数均降低,肝动脉、门静脉以及微循环中得血流量减少);ACS患者还可出现神经病理生理学改变,腹内压升高导致胸内压升高,颈静脉回流受阻,ICP升高,脑灌注受影响;眼部同样也可能受累,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导致中心视觉下降。
5.诊断:病史+病因/诱因+临床表现+膀胱内压>25mmHg(强烈提示存在ACS)6.治疗:减压性剖腹术是治疗的金标准。
恢复容量状态,恢复和纠正灌注不良,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是复苏急性期的重点步骤。
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腹腔穿刺术;灌肠;胃肠促洞里剂(西沙比利,胃复安,多潘立酮,红霉素);结肠促动剂(新斯的明);速尿,用或不用20%的人类白蛋白;持续静脉-静脉血液过滤,伴积极超滤;镇静;解痉;体位;肛门括约肌内注入肉毒杆菌毒素。
作者:高丽萍,常桂芳,冯月华
【摘要】目的:总结腹腔室膈综合征(acs)的诊断治疗经验及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23例acs病例以临床特征及腹腔压力得出诊断,行开腹减压,用3 l静脉营养输液袋暂时关腹。
结果:未手术组10例,死亡8例,病死率80%;手术组13例,死亡2例,病死率15.4%。
结论: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全身变化,腹腔测压是发现acs的关键;acs一旦确诊应及时开腹充分减压,可用3 l静脉营养输液袋暂时性关腹。
【关键词】腹腔室隔综合征;诊断;治疗;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16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
2.3∶1;年龄35岁~64岁;1998年前收治10例均保守治疗;1998年后收治13例,全部手术治疗。
1.2 病因未手术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4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4例;腹部外伤、肝破裂、脾破裂1例。
手术组:急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胰床引流术后4例;腹部外伤、脾破裂腹膜后血肿行脾切除术后4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2例;腹部外伤行肝破裂修补术后1例;绞窄性肠梗阻肠切除吻合术后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例。
1.3 acs诊断标准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进行性腹胀和腹肌紧张;心律加快、血压下降;少尿和无尿、利尿剂治疗无效;吸气压峰值增加(&85 cmh2o)、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腹内压>25 mmhg(膀胱内压+4.0=腹内压),同时具备以上五项指标的可诊断acs。
1.4 手术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及时开腹减压,除处理原发病外,用静脉营养专用3 l袋,根据切口大小将之于腹壁全层缝合作暂时关腹。
待患者呼吸缺氧症状改善、腹胀减轻、血压心律平稳、膨出的肠管回落入腹后,取出3 l袋,作减张逢合关腹。
1.5 结果保守治疗10例,死亡8例,病死率80%;手术治疗组13例,11例痊愈,2例死亡,病死率15.4%。
1.6 护理抢救acs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开腹减压。
在护士的临床工作中,早期发现患者的腹胀、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少尿、休克等临床表现则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及时准确的膀胱测压是开腹手术的关键指标,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各种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重视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