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免疫系统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714.50 KB
- 文档页数:31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 ★★★知识点2:免疫器官 ★★☆1. 免疫器官(1)免疫器官主要由 构成,并借助于 和 相互联系。
(2)免疫器官包括 、 、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 并 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 的场所。
2. 人体免疫器官示意图免疫系统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作用:免疫细胞 分布的场所种类; 、 、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功能:发挥 作用种类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迁移到 成熟)B 淋巴细胞(在 成熟)来源:由 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种类: 、细胞因子、 等知识点3:免疫细胞★★★1.免疫细胞:由分化而来,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
2.抗原: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1)化学本质:大多数为。
(还包括多糖、脂质和核酸等)(2)存在形式:游离或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3)生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抗原呈递细胞(APC)(1)种类:、和。
(2)功能: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知识点4:免疫活性物质★★☆1.抗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2.溶菌酶:可破坏细菌的。
3.细胞因子:由细胞分泌的、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过程等作用的一类小分子。
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典例1】(2023春•朔州期末)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免疫器官都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C.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造血干细胞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免疫器官【变式1】(2022秋•广州期末)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B.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C.T细胞和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D.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变式2】(2023•安徽开学)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骨髓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B.免疫细胞中能摄取、处理抗原的只有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C.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向内环境中释放的有机物D.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并诱导其裂解【典例2】(2022秋•河池期末)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B.抗体可以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C.溶菌酶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其本质是蛋白质D.白细胞介素属于细胞因子,是由淋巴细胞分泌的【变式1】(2022秋•龙凤区校级期末)下列对免疫活性物质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患者不能产生抗HIV的抗体B.免疫活性物质参与免疫系统的组成C.细胞因子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细胞产生知识点5: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微点拨】➢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专家笔谈◇皮肤免疫系统张学军1999201222收稿(特约稿)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 230022作者简介:张学军,43岁,医学博士,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华皮肤科学会委员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形成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天然屏障。
皮肤也被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功能并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组织器官。
人体的皮肤不仅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而且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免疫细胞的激活及皮肤免疫应答的全过程。
1 皮肤免疫系统概念的发展1970年,F ich teliu s 提出皮肤是初级淋巴器官,类似于初级淋巴样组织的胸腺。
1983年Streilein 根据表皮郎格罕细胞递呈抗原作用、T 细胞亲表皮性和角朊细胞产生表皮胸腺活化因子等,提出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SAL T )的概念,认为SAL T 包括4种功能不同的细胞:角朊细胞、淋巴细胞、郎格罕细胞和内皮细胞,每种细胞都以不同的方式在SAL T 中起作用。
然而SAL T 概念将皮肤免疫主要局限于表皮,这是不完全的,因为排除了皮肤免疫反应和皮肤免疫细胞分布的位置。
参与皮肤免疫反应的细胞如T 细胞、单核细胞等主要分布于真皮内,参与皮肤免疫反应的细胞还有除SAL T 细胞成分以外的细胞,如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有各种参与免疫反应的介质如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Ig )等。
因此,1986年Bo s 〔1〕提出皮肤免疫系统(S IS )的概念。
S IS 由细胞和体液两大部分组成。
细胞成分有角朊细胞、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树枝状细胞和巨噬细胞)、T 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等。
体液成分有抗微生物肽类、纤维蛋白溶酶、花生四烯酸、补体、Ig 、细胞因子等〔2〕。
近10年来,大量皮肤免疫研究揭示真皮细胞在皮肤免疫生物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皮内血管外细胞,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纤维细胞等在皮肤免疫中也起重要作用。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①组成及来源②抗原呈递细胞(APC):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从功能上看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③抗原: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大多是蛋白质。
(3)免疫活性物质项目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来源由浆细胞分泌由免疫细胞、唾液腺、泪腺产生的蛋白质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举例抗毒素、凝集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而使细菌溶解,使病毒失活主要介导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判断正误(1)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2)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3)T 细胞、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4)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5)血液、淋巴液和淋巴结中都含有T 细胞和B 细胞()答案(1)×(2)×(3)×(4)×(5)√任务一:分析病原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资料一: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传播疾病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病原体表面有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称为抗原。
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集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
资料二:新冠感染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新冠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1)根据图1所示,描述病原体和抗原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示图1所示新冠病毒表面所携带的三种蛋白质即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糖蛋白(M)都属于抗原,由此说明一种病原体可以携带多种抗原。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识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 ★★★知识点2:免疫器官 ★★☆1. 免疫器官(1)免疫器官主要由 淋巴组织 构成,并借助于 血液循环 和 淋巴循环 相互联系。
(2)免疫器官包括 骨髓 、 胸腺 、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 产生 并 发育成熟 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 集中分布 的场所。
2. 人体免疫器官示意图免疫系统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作用:免疫细胞 生成、成熟或集中 分布的场所种类; 骨髓 、 胸腺 、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功能:发挥 免疫 作用种类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迁移到 胸腺 成熟)B 淋巴细胞(在 骨髓 成熟)来源:由 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种类: 抗体 、细胞因子、 溶菌酶 等知识点3:免疫细胞★★★1.免疫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
2.抗原: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1)化学本质:大多数为蛋白质。
(还包括多糖、脂质和核酸等)(2)存在形式:游离或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3)生理作用: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抗原呈递细胞(APC)(1)种类: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2)功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知识点4:免疫活性物质★★☆1.抗体:浆细胞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2.溶菌酶: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3.细胞因子:由细胞分泌的、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过程等作用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
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典例1】(2023春•朔州期末)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免疫器官都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C.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造血干细胞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免疫器官【分析】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生物高考专题七人体生理卫生基础知识(五)——皮肤、免疫与传染病[知识提要]1. 皮肤角质层:由多层角质化细胞紧密排列而成 保护分裂增生能力强的细胞再生 生发层黑色素细胞保护弹性纤维 胶原纤维 血管 调节体温、营养感觉神经末梢 感受外界刺激汗腺 分泌、排泄、调节体温皮脂腺 分泌皮肤指(趾)甲2. 免疫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计划免疫——即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3.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 传播途径基本环节 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 切断传播途径一般措施 保护易感者消化道传染病四类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皮肤 保护人体的 三道防线 免疫传染病[重点、难点知识讲解]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与病原体作斗争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抵抗力。
它可以通过遗传得来,是人人都有的,是先天性的。
其作用是对多数病原体而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因此称为非特异免疫。
其生理基础是: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以及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当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人体首先调动这些因素来进行防御。
特异性免疫是在人体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即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是后天形成的,而且并非人人都有。
这种免疫力具有特异性,通常只能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其生理基础是:病原体作为抗原,抗原刺激了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抵抗抗原的蛋白质——抗体,从而消灭第一次和再次侵入的病原体。
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再会患天花,但这种免疫力对其他病原体却不起作用。
2.抗原和抗体抗原是一类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
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
如病菌、病毒和其它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型和某些药物等都是抗原。
抗体是指受到抗原的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