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问答题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0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问答题(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二)轮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接洽。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名词解释1、藏象2、藏象学说3、脏腑4、五脏5、六腑6、奇恒之府7、神8、血府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中医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a) 雷诺病理论b) 远红外线理论c) 阴阳五行理论d) 社交媒体理论答案:c) 阴阳五行理论2. 中医药学的四大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个?a) 病因病机b) 病症诊断c) 现代医学理论d) 药效学答案:a) 病因病机3. 中医中的“寒凉”是指以下哪种属性?a) 温热b) 冷湿c) 冷阳d) 冷寒答案:d) 冷寒4. 以下哪个是中医对于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a) 手术治疗b) 放射治疗c) 药物治疗d) 化学治疗答案:c) 药物治疗5. 中医常用的八纲辨证中,哪个描述了疾病的发展速度和程度?a) 外里b) 寒热c) 虚实d) 上下答案:c) 虚实二、填空题1. 中医中的“气”是指一种存在于人体内外的________。
答案:能量2. __________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穴位达到治疗目的。
答案:针灸3. 中药材中的“黄芪”属于中医中的________。
答案:补气药4. 中医认为,疾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体内部的________和外部的________。
答案:内因、外因5.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指的是________。
答案:脉诊三、解释题1. 请简要解释中医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答案: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阴阳是指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对立面,代表着相对、不断变化的属性。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根本物质,代表着事物的五个基本属性。
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分析疾病的发展和人体的病理状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请简要解释中医的“八纲辨证”。
答案:中医的八纲辨证是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八纲分为表里、里外、寒热、虚实四对对立面,通过观察病情的表现,分析病情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以及病情的属性,从而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通过八纲辨证,中医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阴阳学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阴阳是世界上相对而言的事物 B.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C. 阴阳是具有否定性的 D. 阴阳是一成不变的答案:D. 阴阳是一成不变的2.下列哪项不属于《黄帝内经》的内容? A. 阴阳学说 B. 五行学说 C. 经络学说 D. 针灸学说答案:D. 针灸学说3.下列哪种脉象对应疾病“气郁”? A. 涩而紧 B. 滑而满 C. 濡而缓 D. 紧而散答案:A. 涩而紧4.“藏匿侵蚀,精神恍惚”是哪种疾病的症状? A. 阴虚阳亢 B. 阳虚阴盛C. 痰浊内蕴D. 气滞血瘀答案:C. 痰浊内蕴5.下列哪种不是中医辩证法中常见的“四诊合参”? A. 问诊 B. 望诊 C. 试诊 D. 嗅诊答案:D. 嗅诊二、填空题1.中医的治疗原则有_______和_______两大原则。
答案:辨证论治、三因制宜2.五脏对应五行,心属_______,肝属_______,脾属_______,肺属_______,肾属_______。
答案:火、木、土、金、水3.中医认为脉搏共有_______种类型,其中之一是_______。
答案:六、滑4.“郁则痛,痛则胀,胀则属于气”所描述的是_______。
答案:气机郁滞三、问答题1.请简要解释中医的“阴阳学说”及其作用。
答:中医的“阴阳学说”是指阴阳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应用,表明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体现为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学说帮助医生理解身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辨证施治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
答: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诊、问诊、望诊等情况,根据中医独特的辨证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上火引起的口干舌燥、口苦等症状,中医会辨别为“上火”,采用清热泻火的治疗方法。
以上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题库及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医基础知识问答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何谓五脏六腑答:心、肝、脾、肺、肾称五脏。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气主升,喜躁恶湿。
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主皮毛。
7、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肾藏精,主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8、如何理解脾统血答:脾主统血的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9、肾阴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
10、肾阳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11、肾精的概念是什么答: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2、如何理解肾主水答:肾主水,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13、如何理解“肝主藏血”答: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14、如何理解“肝主疏泄”答: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15、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答:上焦部位划分为横隔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
中焦部位划分是指隔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部位划分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膀胱。
16、上中下三焦各自生理功能如何答:上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故有“上焦如雾”的说法。
中医经典课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经典中的“四气”是指:A. 冷、热、温、燥B. 寒、热、暑、湿C. 辛、酸、苦、甘D. 忧、怒、喜、思答案:B. 寒、热、暑、湿2. 以下哪部中医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金匮要略》D. 《本草纲目》答案:A. 《黄帝内经》3. 中医经典中的“五脏”不包括:A. 心脏B. 肺脏C. 脾脏D. 大肠答案:D. 大肠4. 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医学家:A. 李时中B. 张仲景C. 华佗D. 江湖郎中答案:B. 张仲景5. 中医经典中的“经络”是指:A. 骨骼系统B. 血管系统C. 神经系统D. 气血循环系统答案:D. 气血循环系统二、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 《黄帝内经》是一部记载针灸知识的中医经典。
答案:错误2. 中医经典中的“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
答案:正确3.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记载中医诊断方法的经典著作。
答案:错误4. 中医经典中的“经络”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相符合。
答案:部分正确,部分不正确5. 中医经典中的“气血”理论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基础。
答案:正确三、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最早、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素问》,即《黄帝内经素问》,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二是《灵枢》,即《黄帝内经灵枢》,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的理论、针灸和推拿等疗法,以及养生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首,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保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医经典中的“阴阳”理论对中医诊断与治疗有何作用?答案:阴阳理论是中医经典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通过描述事物的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比如寒热、进退、表里等,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中药学B. 中医诊断学C. 中医治疗学D. 中医学养生学答案:B. 中医诊断学2. 中医四诊法中的“问诊”是指()A. 观察患者舌苔情况B. 询问患者病史C. 患者脉搏诊断D. 实地考察患者生活环境答案:B. 询问患者病史3.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A. 针灸B. 草药煎煮C. 推拿按摩D. 太极拳答案:A. 针灸、B. 草药煎煮、C. 推拿按摩二、填空题1. 中医学中,四平八稳指的是四个诊断要素:望、闻、问、切,和八个治疗原则:升、降、温、清、补、泻、攻、和()。
答案:和、补2.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环境的关系密切,根据四季和气候变化调整养生方法,这就是中医的()养生学。
答案:气三、问答题1. 简述中医学的整体观。
答案: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强调人体的内外环境相互影响,身体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中医强调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
2. 中医常用的中草药煎煮方法有哪几种?答案:中医常用的中草药煎煮方法有水煎、蒸煮、煲炖等。
不同的草药和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
四、案例分析题某患者来就诊,主诉头疼已有一周,时有恶心呕吐。
经望闻问切等诊断,发现患者舌苔偏黄,脉象滑数。
请根据中医学知识,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答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分析,患者可能属于中医学中的“湿热”体质。
建议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同时,采取针灸疗法辅助治疗,以促进体内的气血循环,缓解头痛和恶心的症状。
五、综合题中医学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请阐述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给出适当的养生方法。
答案:在中医学中,“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外的相对变化保持平衡状态,人体的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平衡。
而“五行调和”则强调人体五脏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在健康状态下,五行之间相互平衡,相互调养。
中医理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A. 藏象理论B. 阴阳五行学说C. 十二经络学说D. 气血津液理论答案:B2. 气的运动形态有()A. 上下行B. 收敛C. 运化D. 平衡答案:A3. "阳盛则外感,阴盛则内伤"是指()A. 阴虚症状出现后易受外感邪气B. 阳虚症状出现后易受外感邪气C. 阳虚症状出现后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D. 阴虚症状出现后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答案:A4. "藏者为脏,宗者为腑"是指()A. 六腑所主B. 六腑的功能C. 人体脏腑的分布D. 脏腑的联系和依赖关系答案:D5. 中医六淫学说是指()A. 六纲辩证学说B. 气候病原因素学说C. 六淫邪气的分类D. 六淫病候的诊断方法答案:B二、填空题1. 中医学的三大基本理论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学说。
答案:气血津液2. 阳虚证的主要表现是头晕目眩、畏寒喜暖、()。
答案:腰膝酸软3. 脉搏的主要特征有三,分为有力度、有()和有律动三个方面。
答案:有长短4. 中医六淫学说包括三寒三()。
答案:热5. 形寒证的主要表现是畏寒怕冷、肢冷口黏、小便清长、()。
答案:舌苔白三、问答题1. 简述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阴阳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用来描述事物相对、对立、互相依赖、制约和转化关系的术语。
中医学中的阴阳理论是通过观察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归纳事物的相对性和运动规律,以阴阳为中心来分析和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什么是中医学的六淫学说?中医学的六淫学说是指根据自然界六种气候状况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类的理论。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它们可以引起人体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通过六淫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进而采用相应的调理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学考试题目和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A. 五行学说B. 脏腑学说C. 经络学说D. 身心学说答案:D2. 中医的四诊法是指以下哪四项?A. 观、闻、问、切B. 观、听、问、摸C. 望、闻、问、吃D. 望、听、问、抠答案:A3. 中医学的病因分析主要依据的是哪个理论?A. 阴阳学说B. 五行学说C. 气血学说D. 脏腑学说答案:A4. 中医学中的四气是指以下哪四种?A. 阳气、阴气、升气、降气B. 气虚、气滞、气郁、气湿C.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D. 平和、寒凉、热烈、温和答案:C5. 中医学中的药物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 降低剂量、加强剂量、保持剂量、调整剂量B. 大剂量、小剂量、适量、中剂量C. 升调法、降散法、固定法、提取法D. 化痰法、温补法、凉血法、攻下法答案:D二、填空题1. 中医的基本治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针灸、草药疗法、推拿、气功2.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3. 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__________条经络。
答案:124. 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是《黄帝内经》,共分为__________篇。
答案:815. 中医学的基本药物分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中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三、问答题1. 请简要描述中医学对疾病的病因分析。
答案: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情绪、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面色等,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2.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案: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草药疗法、推拿按摩、气功等。
中医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1.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
A. 中药治疗B. 针灸疗法C. 四气调神D. 中草药治疗答案:C2. 以下哪个不属于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A. 望B. 闻C. 问D. 切答案:B3. 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是()。
A. “阴阳”平衡B. “五行”理论C. “经络”理论D. “气血”充足答案:A4.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内有多少条经络?A. 6条B. 12条C. 18条D. 24条答案:B5. 中医的脉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什么部位来判断病情?A. 眼睛B. 脸部C. 脉搏D. 耳朵答案:C6. 中医的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的是()。
A. 化学合成药C. 生物制品D. 营养补剂答案:B7. 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什么方式治疗疾病?A. 借助草药煎汤B. 通过按摩手法C. 通过针刺穴位D. 借助电疗法答案:C8. 中医的邪气主要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 外在环境B. 饮食习惯C. 遗传疾病D. 气候天气答案:A9. 中医的精神疾病诊断主要依据()。
B. 面色C. 舌苔D. 问诊资料答案:D10.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 药物治疗B. 辨证论治C. 食疗调养D. 针灸疗法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题)1. 中医学是一种传统医学,没有科学依据。
()答案:错误2. 中医与西医相比,更注重人体整体的平衡和调节。
()答案:正确3. 中医针灸疗法主要靠插入针具来治疗疾病。
()答案:正确4. 中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和“五行”理论等。
()答案:正确5.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答案:正确6. 中医主张平衡饮食,强调五谷杂粮的重要性。
()答案:正确7.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神经系统。
()答案:错误8. 中医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中草药,而不依赖化学合成药物。
()答案:正确9. 中医的脉诊可以通过观察人体眼睛来判断病情。
()答案:错误10.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
中医学问答题库1、中医学有什么显著特点?答: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阴阳学说有哪些内容?答: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混长转化,自与平衡等方面。
3、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制定治则是什么?答:治则是补母深子。
4、相乘与相侮有何区别与联系?答:区别是:相乘是顺五行相克次序发生克制太过,相侮是遍五行相克次序而出现反克。
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出现相化现象。
同样,在产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现象。
5、阴阳学说概话人体病理变化总纲是什么?答:中医学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纳。
6、阳盛则热,与阴虚则热有何不同?答:阳盛则热,“盛”指邪气盛,表现为实热证;阴虚则热,“虚”指阴虚,表现为虚热证;两者临床表现不同。
7、阴阳特征是什么?答:凡是运动、外向、上升、湿热、无形、明亮、兴奋均属于阳。
凡是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晦暗、有形均属于阴。
8、阴阳转化内在根据是什么?答:是阴阳互根互用,互藏互寓。
9、发生阴阳转化条件是什么?答:是“重”与“极”。
10、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治疗基本原则是什么?答;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深其有余,恢复阴阳相对平衡。
11、如何运用五行母子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答:是“补母”与“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2、如何用阴阳属性归纳药物性能?答: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
寒凉属阴,湿热属阳。
五味有辛、甘、酸、苦、咸五种。
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13、如何对中药五味进行五行归类?答: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七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14、什么说必为“君主之官”?答:主要是心藏神,能主官人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15、哪一脏称为“娇脏”?答:肺。
16、肺肋心行血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表现在一是全身三四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二是全身三四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
三是肺生成宗气,宗气贯通心脉而肋心行血。
中医学问答题1.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大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2.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么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个大体认识4.为什么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5.简述无形之气与形质之气的异同点。
6.你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是如何认识的7.气运动有何意义8.如何理解气运动的普遍性9.气化的形式主要可概括为哪几种10.为什么说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11.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什么12.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13. 如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哪几方面试举例说明之。
1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16.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7.人体五脏阴阳是怎样划分的18. 你对阴阳的对立和制约是如何理解的19. 你对阴阳的互根与互用是如何理解的20. 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21. 何谓阴阳互为消长举例说明之。
22. 何谓阴阳皆消皆长举例说明之。
23.阴阳转化的条件及形式如何举例说明之。
24.何谓“阴阳自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有何意义25.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概括分析药物的性味及功能26.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27.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何临床意义28. 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29.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30.何谓”取象比类法”举例说明之。
31.何谓“推演络绎法”举例说明之。
32.何谓所胜与所不胜33.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和原因如何34.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和原因如何35.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
36.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
37.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3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39.何谓“五行制化”其规律如何40.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41.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针灸取穴中有何指导意义4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几个方面六、论述题1.试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古代哲学中精和气各自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3. 为什么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4.气的运动与气化之间的关系如何5.如何区别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精、气概念6.古代哲学之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如何7.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举例说明之。
8.怎样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举例说明之。
9.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和条件是什么10.何谓阴阳交感其内在机制是什么11.何谓阴阳互藏有何意义12.何谓阴阳自和其意义如何13.何谓阴阳平衡有何意义14.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及其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15.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确定治疗原则16.如何运用阴阳理论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7.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诊断疾病18.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概括为几个方面19.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之。
20.何谓“五行胜复”其规律如何21.如何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2.如何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举例说明之。
23.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有何意义举例说明之。
24.如何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25.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指导脏腑用药26.试述在中医学中应用较多的思维方法。
27.你对“中和思维”是如何理解的试举例说明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8.何谓“类比思维”在中医学中是如何应用此思维方法的试举例说明。
---------------------------------------------------------------------1.大体可分为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层次。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3.中医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受当时实验科学尚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古代哲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理病理现象。
因此,在中医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古典哲学被运用于中医学中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离开了这些哲学思想,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4.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互化;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则统驭精与气,故三者不可分离。
精为生命的基础(本原);气为生命活动的动力(维系);神乃生命活动的主宰。
5.二气共同之处均为细小而分散的物质。
不同之处:无形之气以弥散而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且肉眼难以看到。
形质之气以凝聚的状态存在,且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6.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①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②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③精气有“有形”与“无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7.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几种。
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体宇宙充满了生机,推动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维持着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
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了生生之机。
8.气的运动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宇宙中的任何事物自身都具备运动特性及升降聚散等运动形式,即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②气的运动使宇宙充满了生机,促进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引致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平衡;③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
9.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化的形式主要有气与形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气与气之间的转化,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四种。
10.精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包括:①精气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精气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11.①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即(周易)所谓“同气相求”;②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精气或气。
1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其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3.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和以比较分阴阳三个方面。
15.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六个方面。
16.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
如以人体内外而言,则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以内脏而言,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气血而言,则气为阳,血为阴;五脏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等等。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7.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肝、脾、肾居于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18.阴阳之间的对立,是指阴和阳的属性是相反的,主要表现于二者之间的互斗争、相互制约。
如寒与热、水与火、动与静等。
所以,只有相反的的事物和现象,才能区分其阴阳的属性。
阴阳之间的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着的相互对持,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阴可以制约阳,阳也可以制约阴。
如寒可以制热,热也可以制寒;动可以制静,静也可以制动等等。
19.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上与下、寒与热、明与暗、升与降等阴阳关系中,主要是因相互依赖而存在。
若阴阳互根关系被破坏,变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阴精与阳气的关系中,阴精能促进阳气的化生,阳气又能固护阴精。
主要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若阴阳互用关系失常,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20.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21.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称之为阴阳互为消长。
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22.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称之为阴阳皆消皆长。
例如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则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的消长变化。
23.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这里的“重”、“极”就是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点而导致阴阳转化发生的条件。
若没有消长的量变过程,就不会有转化的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转为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24.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恢复健康的内在机制。
25.中药的性能,主要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