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入产出分析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702.00 KB
- 文档页数:29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也被称为投入产出法,在日本被称为产业关联法,而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
所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抽去它们在经济理论上的不同解释,就其作为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来说,原理是一致的。
本节主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定义、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概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可以用一句话给出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里的经“济系统” ,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地区、部门和企业,也可以是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国家。
所谓部“分” ,是指所研究的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般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所谓投“入” ,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其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
例如工业部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有资本、劳动等最初投入和原材料、燃料、劳务等中间投入。
所谓“产出”,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的的产出量的分配与使用。
例如工业部门的产出量中一部分作为本部门的投入,一部分作为其它部门的投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作为资本品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出口。
根据上述对投“入”和产“出”的定义,可以想见,一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由这些关系将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对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经济系统。
⒈世界范围内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Leontief )于 1931 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国 1919 年、 1929 年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 1936 年他发表了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 (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 1936.8. );1941 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 1919—1929 》;在 1942-1944 年间,他又主持编制了 1939 年美国投入产出表; 1966 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
《投入产出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060532课程名称:投入产出分析英文名称:Input Output Analyse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二、课程简介紧抓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课程思政”作为融合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主渠道,是逐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的前进方向。
本课程主要以投入产出模型的系统性为线索,探讨了建立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体系。
主要讲授投入产出预测与规划模型、投入产出技术与经济系统分析、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投入产出分块矩阵模型、投入产出方法与优化模型的结合等投入产出理论和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大纲是为高等财经类统计•学专业本科四年制开设的《投入产出分析》课程而编写的。
学分3,总课时大约48时,财经类其它专业也可使用本大纲,学分3,总课时48学时,打水号的章节省略,其中上机实验占1/3学时。
本课程以一定的课时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作业练习、上机实验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投入产出分析》课程学习的LI的:1. 为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问题特别是结构问题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就中国经济结构进行国际比较,体现我国经济制度优越性,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中国精神,锻造学生美丽而有趣的灵魂;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追梦的人。
2. 为编制投入产出表提供基本技能与方法。
3.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国民经济核算知识,具体地掌握社会再生产过程。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言(-)目的与要求1. 重点掌握投入产出分析起源及定义;2. 了解投入产出分析的特征等3. 了解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4. 了解我国投入产出发展历程,说明我国在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上处于国际前列,增强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