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秦议帝号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③、御史大夫劫④、廷尉斯⑤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⑥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⑦,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⑨,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
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
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
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
其意即如上述。
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
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
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
④废除谥法。
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至高无上的皇权1. “始皇帝”的来历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2.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⒈郡县制的职能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教学方法】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秦的统一2.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3.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学习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难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自主先学】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1)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2)秦国实力:秦国经过_________,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人民需要: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秦始皇锐意进取,励精图治。
2.过程:先后灭韩、赵、____、楚、燕、齐。
3.结果:________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咸阳。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_______”。
从此,“皇帝”成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朝的中央官制:___________(1)构成: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_____处理全国的政事。
②__________:副丞相。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_______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_______。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①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使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______裁决(3)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____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秦朝的地方官制:郡县制(1)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_____。
秦统一后,秦始皇据李斯的建议,在___________推行郡县制。
(2)内容: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人教版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过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的标志,也可以说本课就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始。
因此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历史学习和其他途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秦朝历史、秦始皇等都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评判能力。
但是学生也是才接受高中历史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不是熟悉,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说出秦统一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皇帝制度的内涵,了解秦朝主要官职和地方郡县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能列举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正确评价秦始皇。
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识图和分析材料,了解秦皇帝制度和中央官职的内容和特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及与分封制的异同点,从而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的、全面的评价秦始皇功过。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研读分析,强化——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态度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重点:皇帝制度的简历、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五、教学环境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本课的板书设计、历史图片、材料解析题的文字材料。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结合问题探究,分组讨论法,列表归纳法,设问导思,讲述法相结合。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①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1宗法制与□2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3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1)条件①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②秦国经过□4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过程: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5221年,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6咸阳。
特别提醒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宗法、分封等旧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原因:秦王嬴政认为□1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2)权力:大权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并控制军队。
(3)特征:皇位世袭,□2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三公九卿(1)职责①□3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为百官之首。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4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特别提醒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对澄清吏治,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有积极作用。
但它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机构,专制主义的本质决定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5军务。
④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特别提醒秦朝中央官制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行: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2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郡又分为若干县。
3.职能: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3丞相汇报工作。
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重点关注了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宋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的特点,以及等级森严和血缘纽带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介绍了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皇度和郡县制的实施,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和影响。
作者指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部分介绍了唐宋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包括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宋朝的分割相权措施,以及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作者强调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最后一部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者列举了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设置史实,强调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央政治权力的集中和对社会发展的限制。
1.在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的举措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2.在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来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然而,军机大臣均由皇帝任命,只能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因此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4.自秦朝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也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然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全面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定意志。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梳理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课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预习指导:带着下列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完成秦国统一过程表2.郡县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吗?为什么?3.简述秦朝郡县制度设置的基本情况有哪些?4.秦代施行的郡县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5.秦代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与秦朝略有区别的地方在哪里?7.简述秦朝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官员及其职责。
8.在秦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下,皇帝裁决军国大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它有哪些好处?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一制度后来被秦始皇破坏?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9.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习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讲述如下:西周灭亡以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的东周开始。
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空前混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
说它空前混乱,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实力大为衰落,再也无力控制各地诸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课标考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解析考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①皇权至上。
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又一表现。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②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实行郡县制。
①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②基层机构:乡、里等;③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
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和直道;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④严刑峻法。
(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释疑】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
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
【考点综合】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选题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深厚的贵族色调,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 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C. 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D. 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始终到20世纪,中心政府能向每个农夫干脆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缘由在于()A. 宗法制B. 中心集权制C. 世袭制D. 分封制3.《秦统一2234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退了旧宗制的羁绊,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
”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 “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B. 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心政务C. 严格嫡庶权益安排,“封建亲戚,以为屏藩”D. 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4.实行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体制的一大进步,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 郡县长官干脆由中心任免B. 贵族不得担当地方行政长官C. 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 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限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现代化”理解精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6.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调B.都加强了中心集权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7.学者王亚楠指出,“有了这一项根本确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课标考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掌握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及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解析考点】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具体表现
(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为:①皇权至上。
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又一表现。
2.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中央:①实行皇帝制;②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其地位、职责、权力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地方:实行郡县制。
①地方政权机构:郡县两级政权;②基层机构:乡、里等;③政令下达:三公九卿——郡、县---乡、里-----百姓。
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①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②修建驰道和直道;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并是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④严刑峻法。
(2)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释疑】
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力分散相互制约。
设三公,分割事权,有利于皇权集中、大权总揽。
地方上设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始终存在两个基本矛盾:相权与皇权(专制)、中央和地方(集权)。
【考点综合】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春秋后期即已开始出现。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王室衰微,政令不行,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
从春秋后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官僚制度,推行郡县制度,形成新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后,集战国时期新制度之大成,加以改进、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