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上教案10.成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1)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2)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夸口、戳穿、腮帮、俸禄”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4)指导写字。

三、精读《自相矛盾》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9.揭示道理:

(1)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2)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四、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 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

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戳穿盾:①对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错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滥竽充数

宣王必三百人混

缗王一一听之逃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强调要注重学生阅读体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这两者又经常会发生抵触。如课堂上,学生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这肯定是与社会价值观相违背的。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在这里,我并没有强压给学生我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自身去讨论,去发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南郭先生是有点小聪明,又强调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这是狡猾、投机取巧,这种聪明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