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史可法传·明史》
- 格式:ppt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史可法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1. 求文言文阅读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的答案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
世锦衣百户。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八年,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
其秋,*** 侍郎卢象升大举讨贼。
改可法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
黄梅贼掠宿松、潜山、太湖,将犯安庆,可法追击之潜山天堂寨。
明年,祖宽破贼滁州,贼走河南。
十二月,贼马守应合罗汝才、李万庆自郧阳东下。
可法驰驻太湖,扼其冲。
十年正月,贼从间道突安庆石牌,寻移桐城。
参将潘可大击走贼,贼复为庐、风军所扼,回桐城,掠四境。
知县陈尔铭婴城守,可法与可大剿捕。
贼走庐江,犯潜山,可法与左良玉败之枫香驿,贼乃窜潜山、太湖山中。
三月,可大及副将程龙败殁于宿松。
贼分其党摇天动别为一营,而合八营二十余万众,分屯桐城之练潭、石井、陶冲。
总兵官牟文绶、刘良佐击败之挂车河。
当是时,陕寇聚漳、宁,分犯岷、洮、秦、楚、应、皖,群盗遍野。
*** 卢象升既改督宣、大,代以王家祯,祖宽关外兵亦北归。
未几,上复以熊文灿代家祯,专抚贼。
贼益狂逞,盘牙江北,南都震惊。
七月擢可法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之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之蕲州、广济、黄梅,江西之德化、湖口诸县,提督军务,设额兵万人。
贼已东陷和州、含山、定远、六合,犯天长、盱眙,趋河南。
可法奏免被灾田租。
冬,部将汪云凤败贼潜山,京军复连破老*** 舒城、庐江,贼遁入山。
时监军佥事汤开远善击贼,可法东西驰御,贼稍稍避其锋。
十一年夏,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2. 文言文翻译史可法《戴南山集》部分节选及光斗逮系,可法已举于乡矣。
可法知事不可为,乃衣青衣,携饭一盂,佯为左氏家奴纳橐饣者,贿狱卒而入,见光斗已裂,抱之而泣乃饭光斗。
光斗呼可法而字之曰:“道邻宜厚自爱,异日天下有事,吾望子为国柱石。
史可法,吴郡人。
弱冠之年,以进士及第,初任福建邵武知县。
时值明末,国势日衰,可法痛心疾首,遂辞官归里,闭门读书,潜心研究兵法。
未几,李自成起义,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中原大地陷入战火。
史可法闻讯,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清事业。
初任南明弘光帝左都御史,后又升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
可法一心为国,招募义士,组织抗清军队,与清军展开激战。
顺治二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政权覆灭。
史可法率领残余部队,退守扬州。
扬州城内,军民一心,誓死抵抗。
可法身先士卒,亲自率军巡城,激励士气。
时值寒冬,士兵衣衫褴褛,可法不忍心,亲自为士兵缝补衣物,以示关怀。
顺治三年,清军再次围攻扬州。
史可法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坚守城池。
然清军势大,扬州城破在即。
可法知事不可为,遂召集将领,商议退路。
部下纷纷请命,欲护送可法突围,可法断然拒绝,曰:“吾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尔等各有家室,勿为吾所累。
”众将领感其忠义,含泪而退。
是夜,史可法身着戎装,独自骑马出城,欲前往南京,寻求救援。
然途中遭遇清军伏击,可法力战不屈,最终被俘。
清军将领劝降,可法宁死不屈,曰:“吾身为大明臣子,岂能降贼!”遂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四岁。
史可法以身殉国,忠魂不泯。
后世追思其忠义,称其为“扬州城守节烈公”。
其事迹流传千古,成为民族英雄的典范。
可法虽死,但其忠诚、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吾辈当铭记史可法之忠魂,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译文:史可法,吴郡人也。
弱冠之年,登进士第,初任福建邵武县令。
时值明末,国势日衰,可法痛心疾首,遂辞官归里,闭门读书,专心致志研究兵法。
不久,李自成起义,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中原大地陷入战火。
史可法闻讯,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清事业。
初任南明弘光帝左都御史,后又升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
可法一心为国,招募义士,组织抗清军队,与清军展开激战。
顺治二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政权覆灭。
《明史》全文及译文《明史》是明代朱熹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
该书共计(不包括补编本)420卷,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事件、皇帝事迹、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明史》全文及译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明史》的全文分为朱熹主编的原稿和明代之后新增的补编本。
在朱熹的原稿中,文献记载了明朝自洪武元年开始至万历三十年(公元1368年至1602年)期间的历史事件。
补编本则进一步增加了万历三十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02年至1644年)的历史材料。
全文共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和志四部分。
其中,本纪是按照各个皇帝的年号来编写的,对于明朝的20位皇帝有详细地记载了他们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事迹。
世家记载了明朝皇族和王侯达官贵人物的家世及其事迹,也有一些法家、兵家、纵横家等思想家的列传。
志部则是按照具体的内容分门别类,包括经籍、礼仪、音乐、兵器、地理、官制等等。
《明史》全文的翻译涉及其体量大、内容广泛的特点,因此对于整个全文进行翻译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相关的译文版本有吕嘉问先生的《明史全译》,刘学勤先生的《明史译注》,杨文元等人的《明代实录全译编年译注》等。
这些译文版本在语言表达、注释解析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供读者参考。
《明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独特的史书风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杰作。
它不仅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具有许多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尽管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记载的主观性和偏见,但整体来说,《明史》仍然是了解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综上所述,《明史》全文及译文是一部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史书。
对于学者、研究人员和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文化成就等方面的情况。
《明史》原文及翻译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史》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
从俞通海来归。
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瓶,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何所窘,遣通海问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样,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渡江,祥为水寨管军镇抚。
数从征有功。
洪武元年转滑河南,夜半抵蔡河。
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
帝阁大喜。
以方用兵,供亿艰,投京钱都滑运使,分司淮安。
泼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丢役均平,民无怨言。
有劳者立奏,授以官。
元都下,官民南迁,道经淮安,祥多方存恤。
山阳、海州民乱,骑马都尉黄琛捕治,诠①误甚众。
祥会鞠②,元验者悉原之。
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
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
八年投工部尚书。
时造凤阳宫殿。
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
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
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
营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帝怒其罔,命齐市。
祥在侧,争曰“奏对不实竞杀人,恐非法。
”得旨用腐刑。
祥复徐奏曰“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
”帝可之。
明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司。
以北平重池,特授祥,三年治行称第一。
为胡惟庸所恶,坐营建扰民,滴知嘉兴府。
惟庸诛,复召为工部尚书。
帝曰“详臣害汝,何不言?”对曰“臣不知也。
”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
子四人,询琼州,遂为琼山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二一、二六)〔注]①i圭:guii,连累。
②鞠:ju,审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喜曰“天赞我也!” 赞:帮助B.授京最都糟是使,分司淮安司:掌管C.民相劝为善善:好的D.坐营建扰良,滴知嘉兴府坐:因……获罪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以方用兵,供亿艰夫夷可近,则游者众B.苛怒其罔,命弃市以乱易整,不武,吾莘还也C.帝可之且罪侯单于初立,恐汉袭芋D.为胡位庸所恶身死人手,丰天下笑者,何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干正确的一项是()T分)A.薛祥原先可能参加水军,后来跟俞通海归顺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后担任水军小头目。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二年夏,丁外艰去。
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
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
”既朝,议战守。
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王唯唯。
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王嘉答之。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
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
杰大感悟,奉约束。
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
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
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遂如徐州。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
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
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一定昌盛。
”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他的屋舍,生史可法。
(史可法)以孝顺闻名。
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脸黑,双目烁烁有光。
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
军队出行,将士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得到将士的拼死作战。
崇祯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
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二年夏,丁外艰去。
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
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
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
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
”既朝,议战守。
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王唯唯。
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王嘉答之。
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
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
杰大感悟,奉约束。
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
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
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
”遂如徐州。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
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B.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 /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C.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 /道路感动 /若躬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D. 陛下践阼初 /祗谒孝陵 /哭泣尽哀道路 /感动若躬 /谒二陵 /亲见泗凤蒿莱满目 /鸡犬无声 /当益悲愤 /愿慎终如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字和名有关联,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
明史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原文:程启充,字以道,嘉定州人。
正德三年进士。
除三原知县,入为御史。
嬖幸子弟家人滥冒军功,有至都督赐蟒玉者。
启充言:“定制,军职授官,悉准首功。
今幸门大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
此皆坏祖宗法,解将士体,乞严为察革。
”帝不能用。
十一年正旦,群臣待漏入贺,日晡礼始成。
及散朝,已昏夜。
众奔趋而出,颠仆相践踏。
将军赵朗者,死于禁门。
启充具奏其状请帝昧爽视朝以图明作之治都督马昂进妊身女弟启充等力争。
既又极陈冗官、冗兵、冗费之弊,乞通行革罢。
帝皆不省。
以忧归。
世宗即位,起故官,即争兴献帝皇号。
嘉靖元年正月郊祀方毕,清宁宫小房火。
启充言:“灾及内寝,良由徇情之礼有戾天常,僣逼之名深乖典则。
臣谓不正大礼,不黜邪说,所谓修省皆具文也。
伏望陛下仰畏天明,俯察众听,亲大臣,肃庶政,以回灾变。
”报闻。
寻出按江西。
得宸濠通萧敬等私书,欲亟去孙燧,给事中汪应轸讼守仁功,言:“逆濠私书,有诏焚毁。
启充轻信被黜知县章立梅捃摭之辞,复有此奏,非所以劝有功。
”主事陆澄亦为守仁奏辨。
御史向信因劾应轸与澄。
帝曰:“守仁一闻宸濠变,仗义兴兵,戡定大难,特加封爵,以酬大功,不必更议。
”帝从太监梁栋请,遣中官督南京织造。
启充偕同官及科臣张嵩等极谏,不纳。
启充素蹇谔,张璁、桂萼恶之。
会郭勋庇李福达狱,为启充所劾,璁、萼因指启充挟私,谪戍边卫。
十六年赦还。
言者交荐,不复用,卒。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
(选自《明史·程启充传》) 译文:程启充,字以道,嘉定州人。
正德三年者中进士。
授于三原知县的官职,后来调入朝廷担任御史。
当时很多受皇上宠爱之臣的子弟、家人浚冒军功,有人甚至升到都督的职位井且获得御赐的蟒袍玉带。
程启充上奏说:“按照制度,朝廷给武职人员授子官职,都以斩获敌人首级为凭。
现在宠幸的大门开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的弊端。
这些都破坏了祖宗立下的法度,使军队瓦解,乞求皇上严格地审察并革除这些不好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
举崇祯元年进士。
八年,迁右参议,监江北诸军。
黄梅贼掠宿松、潜山,将犯安庆,可法追击之潜山天堂寨。
可法廉信,与下均劳苦。
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风阳总督马土英潜与既大绒计议主立福王。
士英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
可法仍掌兵部事,士英仍督师凤阳。
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
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书奏之王。
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
十五日,王即位。
可法去,士英辈益无所惮。
得功、泽清、杰争欲驻扬州。
杰先至,大杀掠,尸横野。
泽清亦大掠淮上。
临淮不纳良佐军,亦被攻。
朝命可法往解,得功、良佐、泽清皆听命。
六月,大清兵击败贼李自成,自成弃京师西走。
可法请颁监国、登极二诏,慰山东、河北军民心。
开礼贤馆,招四方才智。
八月出巡淮安,阅泽清士马。
比大清兵已下邳、宿,可法飞章报。
士英谓人曰"渠欲叙防河将土功耳。
"慢弗省。
而诸镇逡巡无进师意,且数相攻。
明年,正月,饷缺,诸军皆饥。
时大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
四月朔,可法移军驻泗州。
可法檄诸将救盱眙。
俄报盱眙已降大清,泗州援将侯方岩全军没。
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
可法撒各镇兵,无一至者。
二十日,大清兵大至。
诸文武分牌拒守。
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
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
可法自刎不殊,遂被执。
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遂杀之。
可法死,觅其遗骸。
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选自《明史·史可法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B.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C.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D.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九州"之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至史可法书文言文解析1. 文言文阅读张慎言,字金铭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答案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内容包括张慎言传。
1、原文:张慎言,字金铭,阳城人。
祖升,河南参政。
慎言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除寿张知县,有能声。
调繁曹县,出库银籴粟备振,连值荒岁,民赖以济。
泰昌时,擢御史。
逾月,熹宗即位。
时方会议三案,慎言言:“皇祖召谕百工,不究张差党与,所以全父子之情;然必摘发奸谋,所以明君臣之义。
至先皇践阼,蛊惑之计方行,药饵之奸旋发。
崔文升投凉剂于积惫之余,李可灼进红丸于大渐之际,法当骈首,恩反赐金。
谁秉国成,一至此极!若夫鼎湖再泣,宗庙之鼎鬯为重,则先帝之簪履为轻。
虽神庙郑妃且先徙以为望,选侍不即移宫,计将安待。
无何,贾继春以请安选侍被谴,慎言抗疏救之。
帝怒,夺俸二年。
天启初,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万顷,可垦为田。
近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其沟洫庐舍之制,种植疏浚之方,犁然具备,可仿而行。
”因列上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
又言:“广宁失守,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
宜招集津门,以无家之众,垦不耕之田便。
”诏从之。
尝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铨大恨。
五年三月,慎言假归,铨属曹钦程论劾,诬盗曹县库银三千,遂下抚按征脏,编戍肃州。
庄烈帝即位,赦免。
崇祯元年起故官。
会当京察,请先治媚珰者附逆之罪,其他始付考功,报可。
旋擢太仆少卿,历太常卿、刑部右侍郎。
谳耿如杞狱,不称旨,并尚书韩继思下吏,寻落职归。
久之,召为工部右侍郎。
国用不支,廷议开采、鼓铸、屯田、盐法诸事。
慎言屡疏陈奏,悉根本计。
大学士杨嗣昌议改府州县佐为练备、练总,慎言以更制事大,历陈八议,其后卒不能行。
由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七疏引疾,不允。
就改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
十七年三月,京师陷。
五月,福王即位南京,命慎言理部事。
上中兴十议:曰节镇,曰亲籓,曰开屯,曰叛逆,曰伪命,曰褒恤,曰功赏,曰起废,曰惩贪,曰漕税。
皆嘉纳。
时大起废籍,慎言荐吴甡、郑三俊。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周嘉谟、张士隆、罗喻义、袁化中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
隆庆五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陇川宣抚多安民叛,入缅,据蛮湾。
嘉谟讨擒之,立其弟安靖而还。
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黔国公沐昌祚侵民田八千余顷,嘉谟劾治之,复劾其孙启元罪状。
久之,改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满考,加右都御史。
广西土酋引交址兵内犯,官军拒退之,嘉谟为增兵置戍。
迁南京户部尚书,寻召拜工部尚书。
孝定后丧,内廷宣索不赀。
嘉谟言丧礼有中制,不当信左右言,妄耗国帑,不纳。
俄改吏部尚书。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
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
郑贵妃据乾清宫,且邀封皇太后。
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贵妃从子养性,示以利害。
贵妃乃移慈宁宫,封后事亦寝。
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天启元年,御史贾继春得罪,其同官张慎言、高弘图疏救,帝欲并罪之。
嘉谟等力为解,乃夺慎言、弘图俸而止。
朱钦相、倪思辉被谪,嘉谟亦申救。
给事中霍维华希魏忠贤指劾王安,置之死。
嘉谟恶之,出维华于外。
忠贤怒,嗾给事中孙杰劾嘉谟受刘一燝属为安报仇,且以用袁应泰、佟卜年等为嘉谟罪。
嘉谟求退,忠贤矫旨许之。
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嘉谟竣大计事,不听。
明年,广宁陷,嘉谟忧愤,驰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战误国罪。
五年秋,忠贤党周维持复劾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荐起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明年,卒官,年八十四。
赠少保。
(节选《明史·周嘉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B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复多尔衮书文言文原文翻译复多尔衮书文言文原文翻译《复多尔衮书》是明代末年抗清将领史可法回复敌军劝降书的一封书信。
1644年,清军进攻南明政权。
1645年四月,史可法镇守扬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
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致意。
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
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
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
法待罪南枢,救援莫及,师次淮上,凶问遂来,地坼天崩,山枯海泣。
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市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皇帝于地下哉!尔时南中臣民,哀恸如丧考妣,无不拊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翦凶仇。
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家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
今上非他,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
名正言顺,天与人归。
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
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
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气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
大江涌出楠梓数十万章,助修宫殿,岂非天意也哉!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
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发丧成礼,扫清官阙,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
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缮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
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者言乎!推而言之,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乎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卒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
《明史》者,乃吾国之正史也。
始自洪武之基,终至崇祯之末,上下四百年,凡十八帝,纪事之详,议论之博,可谓备矣。
今以文言文译之,以飨读者。
洪武元年,太祖高皇帝即位,国号大明。
太祖起自布衣,一统华夏,开创洪武之治,奠定大明基业。
文治武功,垂范后世。
其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太祖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以兴邦治国。
洪武二年,太祖定都南京,开科取士,选拔英才。
自此,大明国势日盛,四海归心。
太祖崇尚儒术,推崇道学,提倡孝悌忠信,使百姓安居乐业。
洪武十三年,太祖亲征,平定云南,开疆拓土。
十四年,太祖又亲征,荡平江南,设立两京。
自此,大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永乐元年,成祖文皇帝即位,迁都北京。
成祖开疆拓土,征服四海,开创永乐盛世。
成祖崇尚文治,重视科举,选拔英才,使大明国势更加繁荣。
永乐十九年,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中外交流。
郑和七下西洋,历经三十余年,航行万里,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宣德十年,宣宗宪皇帝即位。
宣宗崇尚节俭,勤政爱民,使大明国势稳定。
宣宗在位期间,推行“一条鞭法”,减轻百姓负担,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正统十四年,英宗睿皇帝即位。
英宗在位期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古瓦剌部入侵,英宗被俘。
景泰帝即位,扶持英宗复位。
景泰帝在位期间,推行“景泰中兴”,使大明国势逐渐恢复。
天顺八年,宪宗纯皇帝即位。
宪宗崇尚儒术,重视科举,选拔英才。
宪宗在位期间,大明国势稳定,经济繁荣。
嘉靖二十年,世宗肃皇帝即位。
世宗崇尚道教,推行“嘉靖中兴”。
世宗在位期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疆域扩大。
隆庆二年,穆宗庄皇帝即位。
穆宗在位期间,推行“隆庆中兴”,使大明国势稳定。
万历二十年,神宗显皇帝即位。
神宗在位期间,推行“万历中兴”,使大明国势繁荣。
然而,神宗晚年,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
泰昌元年,光宗贞皇帝即位。
光宗在位仅一个月,便驾崩。
熹宗天启皇帝即位,天启帝年幼,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导致国势日益衰落。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萧近高、袁忠彻、彭时、张罗彦(一)萧近高,字抑之,庐陵人。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授中书舍人。
擢礼科给事中。
甫拜官,即上疏言罢矿税、释系囚、起废弃三事,明诏已颁,不可中止。
帝怒,夺俸一年。
顷之,论江西税使潘相擅刑宗人罪,不报。
既而停矿分税之诏下,相失利,擅移驻景德镇,请专理窑务。
帝即可之,近高复力争。
后江西抚按并劾相,相以为近高主之,疏诋甚力。
近高疏辨,复劾相。
疏虽不行,相不久自引去。
屡迁刑科都给事中。
知县满朝荐、诸生王大义等皆忤中使,系狱三年。
近高请释之,不报。
辽东税使高淮激民变,近高劾其罪,请撤还,帝不纳。
又以淮诬奏逮同知王邦才、参将李获阳,近高复论救。
会廷臣多劾淮者,帝不得已征还,而邦才等系如故。
无何,极陈言路不通、耳目壅蔽之患。
未几,又言王锡爵密揭行私,宜止勿召;朱赓被弹六十余疏,不当更留。
皆不报。
故事,六科都给事中内外递转。
人情轻外,率规避,近高自请外补。
吏部侍郎杨时乔请亟许以成其美。
乃用为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
以病归。
起浙江左布政使。
所至以清操闻。
泰昌元年召为太仆卿。
廷议"红丸"之案,近高言崔文升、李可灼当斩,方从哲当勒还故里,张差谋逆有据,不可蔽以疯癫。
历工部左、右侍郎。
天启二年冬,引疾去。
御史黄尊素因言近高暨侍郎余懋衡、曹于汴、饶伸,太仆少卿刘弘谟、刘宗周并辞荣养志,清风袭人,亟宜褒崇,风励有位。
诏许召还。
五年冬,起南京兵部,添注左侍郎。
力辞,不允。
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
崇祯初,乃复。
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卷》,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B.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C.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遂落职/D.时魏忠贤势/张诸正人屏斥已尽/近高不欲出/迁延/久之/给事中薛国观劾/其玩命/ 遂落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B.中书舍人,舍人始于先秦,南朝梁时称中书舍人,明清时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称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为七品官。
《明史·史可法传》述评作者:裴偲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2期【摘要】过去历朝历代的新朝君主,罕有褒奖旧朝死难之臣的,而《明史》则为一些忠明反清臣子如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等作传并弘扬其忠义精神。
以《史可法传》为例,清修《明史》列《忠义传》以及对忠明反清人物的叙述包含其政治宣传需要,从其叙述手法、表达的思想观点也可看出清修《明史》的特点。
【关键词】明史;史可法;忠义;南明朝廷【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在历代正史的记载中,凡新朝对旧朝某一人物记以“忠”而大加宣传的记载实属少见。
而明一代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这样的情况实令人深思。
清统治者为何要建构出忠明反清的人物形象并加以宣传?明末激于义而死焉者多矣,为何史可法的形象备受宠爱?史书中对他的描述是否准确,史可法真的如史书中所言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爱国将领,对于南明政权的失败是否负有责任?下面的内容将探究以上问题并从《史可法传》中探寻《明史》编修的特点。
一、《明史·史可法传》中对史可法的人物塑造历来不凡人物的出生史书多饰以传奇色彩,史可法也不例外,在《明史·史可法传》开篇即有这样的描述: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
世锦衣百户。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
以孝闻。
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这一段字数虽少,然信息颇多。
首先,史可法出生时其母梦到文天祥入其舍,文天祥何许人也,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领兵抗元,誓死不事二主,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形象的代入隐含了史可法后来抗清牺牲之意。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
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
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
”事竣,还京师。
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
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
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
宣宗三年,从北巡。
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
”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
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
同列有善,即采纳之。
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
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
”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
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
吕震尝倾原吉。
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
平江伯陈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才。
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
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
”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
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
”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
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
”其慎如此。
夏原吉,以才学著称,历仕数朝,辅佐皇帝,治国有方,功勋卓著。
其在朝中,不谋私利,公正无私,深受皇帝赏识。
民间亦称其为贤臣,其德行和政绩,至今仍为后人称颂。
夏原吉,幼年丧父,孤苦伶仃,却能刻苦自励,力学成才。
入仕后,秉持公正,关心民生,以国事为重,为国家安宁、百姓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治世之能,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更体现在其为人处事之道上。
夏原吉一生清廉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堪称一代贤臣。
在明史中,夏原吉被誉为治世能臣,其事迹流传千古。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无私奉献。
他的品德和才华,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夏原吉,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明史翻译全文阅读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以下是对明史的全文翻译。
明史是明朝的官方编纂的一部历史文献,全名为《明史传》,又称《明书》。
它是我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编纂完成于1644年,由明朝末年的文官傅柏编修。
《明史》以朱元璋开创明朝,一直到朱厚熜亡国为止的历史事件为核心,详尽地记录了明朝历代的皇帝、宰相、军事将领、文臣等各个方面的事迹。
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共236卷,包括80个本纪、150个世家、6个列传。
全书以正史的形式编写,承袭了史书的古典文风,文字简练、明晰。
《明史》主要以年代为序,记述了明朝历代君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斗争,对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的价值。
《明史》以其权威性和全面性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完整地记录了明朝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还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在《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强盛时期和衰落时期,了解到明朝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度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
同时,通过阅读《明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和科技成就。
明朝历代的将领和战争经历都在《明史》中有所记载,如韩文公、李文忠、吴三桂等军事将领的事迹都被详细地记述下来。
而在科技方面,明朝的发明创造也都在《明史》中有所体现,如明初的四川盐井工法、明代的士绅起义等。
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学者来说,《明史》是一本必读的经典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阅读,《明史》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我们对明朝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明史》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全面阅读和研究《明史》,我们可以对明朝的历史、政治制度、军事和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产生更深远的理解和认识。
明史者,纪传体史书也。
始自太祖洪武元年,讫于崇祯十七年,凡三百一十八年,历十三帝,纪其事,传其人,共三百二十卷。
太祖高皇帝,姓朱,讳元璋,字国瑞,吴人也。
少孤贫,以织席为业。
及长,志向远大,始有帝王之志。
时元季世衰,天下大乱,元璋起兵响应,遂统一中国,建立大明。
其初定国号大元,后改为大明。
太祖治国有方,尊儒重道,崇尚节俭,奖励农桑,使国力日益强盛。
成祖文皇帝,名棣,太祖第四子也。
继位后,平定南方,开拓疆土,成为一代明君。
成祖勤政爱民,广开言路,选拔贤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仁宗洪皇帝,名炽,成祖长子也。
继位后,继续推行成祖之政,使国家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宣宗宣皇帝,名瞻基,仁宗长子也。
继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臣,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经济更加繁荣。
英宗景皇帝,名祁镇,宣宗长子也。
继位后,因年幼,由太皇太后张氏摄政。
后英宗亲政,重用宦官,导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
宪宗宪皇帝,名见深,英宗长子也。
继位后,重用贤臣,推行改革,使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逐渐繁荣。
孝宗孝皇帝,名祐樘,宪宗长子也。
继位后,继续推行宪宗之政,使国家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武宗正皇帝,名载垕,孝宗长子也。
继位后,荒废朝政,宠爱宦官,导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
世宗嘉靖皇帝,名厚熜,武宗长子也。
继位后,勤政爱民,推行改革,使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逐渐繁荣。
穆宗隆庆皇帝,名载垕,世宗长子也。
继位后,继续推行世宗之政,使国家政治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神宗万历皇帝,名翊钧,穆宗长子也。
继位后,推行改革,使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逐渐繁荣。
光宗泰昌皇帝,名常洛,神宗长子也。
继位后,因年幼,由皇太后李氏摄政。
后光宗亲政,因政事繁忙,过度劳累,导致病重,不久驾崩。
熹宗天启皇帝,名由俭,光宗长子也。
继位后,因年幼,由皇太后张氏摄政。
后熹宗亲政,重用宦官魏忠贤,导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
思宗崇祯皇帝,名由检,熹宗长子也。
继位后,力图挽救国家危局,但已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