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 格式:pdf
- 大小:30.15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对于白居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诗,对于他的生活可能并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白居易,在历史上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如何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元稹与白居易的诗,希望能帮到你!《江楼月》原文: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简介: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
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
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白居易,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后来,白居易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标注:“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
”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赏析:元稹与白居易是诗道好友,他们的诗风格相近,时世称元白体。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
元白和诗,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
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好友,彼此的诗歌风格相近,常常相互唱和,形成了许多和诗。
以下整理几首元白和诗:
1、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白居易《赠元稹》
2、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
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
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
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
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元稹《种竹》。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但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一直传承到现在。
今天小编来告诉大家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有哪些吧,请阅读下面的内容!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禁中作书与元九》::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拓展阅读】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赠樊著作]白居易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
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
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
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
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
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
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
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
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
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 悼念元稹的诗是《梦微之》,著名的元白,元指的是元稹,白则是白居易。
虽然年龄相差七八岁,但是两人却是至交好友,而且情趣相投,无论是写诗,还 是纵情享乐,两人都可以相互切磋。
而一对好友,如果死去一个,对于另一个来 说,可谓极尽悲伤。
元稹去世,白居易给他写出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 雪满头”的悼亡诗。
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到无以复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白居 易悼念元稹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梦微之》 注释 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 生诗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微之的小儿子。
韩郎:微之的爱婿。
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 阴间。
茫昧:模糊不清。
《梦微之》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梦微之》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
其中颈联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往今来更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伤怀! 公元 801 年,30 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 23 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 采精华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
真是相见恨晚!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 考试, 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
虽是个闲官, 倒也可自得其乐。
饮酒赋诗赏花听书, 好个诗酒风流!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 效。
白居易墓志铭翻译及原文白居易墓志铭是白居易的墓志铭,由元稹撰写,白居易生前好友、唐代文学家元稹撰写了《白氏长庆集序》,并为其墓志铭撰书,记录了白居易一生的经历和作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生于772年,去世于846年。
他与刘禹锡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又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他还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以下是白居易墓志铭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如下:乐天乐天,爱文好学。
童颜皎皎,不衰朱线。
玉骨珊珊,半销香雪。
激浊扬清,穷妖极怪。
道足于身,名垂于代。
乡校之上,俾我谈话。
太学之中,坐为博士。
辞格二韵,将为四海名公之游谈。
岁课三篇,有为六义师之言匠。
矢词盟约,必答恩仇。
寒附火驰,若同云雨。
官自左补阙、太子少傅分司。
地是河南尹、荥阳郡别驾之里。
两疏乞告,一命犹存。
三纪吏名,四经移考。
贱不能难,贫无足耻。
事果报效则为福德胜门。
迹异动摇则为山水游人。
斗何算而合者三三?马何知而嘶者百八?两鬓苍苍,余以假年方壮;一毛绀緅,君之宿疾皆除。
魂梦既清,形骸不病。
尚闻孔释之言乎?唯信抱谦之令矣!岁在甲子三月十日夜半,河南尹卢贞殡乐天于嵩阳山足之下。
唯以布衣窬挽杠之礼奉而葬之。
哀诗断章以送之曰:“以君行止厚于德故凡在行止皆有终焉。
”翻译如下:白居易啊白居易,你热爱文化学习。
童年时你就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精神抖擞,丝毫不亚于儿童的天真烂漫。
你骨骼像玉一样致密,肌肤像珊瑚一样粉嫩。
虽然年事已高,但你的容颜并不衰老。
你正直的品格和廉洁的作风也闻名于当世。
你在家乡被乡亲们尊重、爱戴;你在太学为博士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你被提升为补阙、太子少傅时没有贪图名利地位;你请求告老还乡后仍然发挥余热;你不为名利所动摇的品格成为了一代楷模;你两鬓斑白时仍然勤勉工作;你因为过度劳累而积劳成疾;你肉体和精神上的疾病都不能使你停止工作;你离开人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家产;你的墓志铭是由你的好友、当朝重臣元稹撰写的;你的墓地在嵩阳山脚下;你的墓穴按照平民的礼仪安葬;我为你的高尚品德而感动并写下了这首诗篇以寄托哀思:因为你的品行厚重所以你的一生才如此完美!。
白居易和元稹是唐代著名的好友,他们之间有许多互相寄赠的诗作。
白居易写了许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例子:
1.《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2.《别元九后咏所怀》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3.《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不知不觉,写了一夜的信,天亮了。
4.《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游玩。
在酒醉之余,白居易想起了远行的元稹,写下这首诗。
以上这些诗词,都表达了白居易对元稹深深的思念之情。
他们的友谊被称为“千古绝唱”,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古诗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酬乐天频梦微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前言】《酬乐天频梦微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约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前后。
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
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
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并作诗相告。
这首诗就是酬答乐天“频梦”之作。
【注释】1、乐天:白居易的字。
2、微之:元稹的字。
3、书:信件。
4、念:思念。
5、病:诗人在通州得过一样严重的疟疾,病后身体一直很差,记忆衰退,同时也包含内心的苦闷。
6、闲人:不相干的人。
【翻译】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
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鉴赏】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
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
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
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
诗的第二句乃说:“念君怜我梦相闻。
”元稹在通州害过Org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
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
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元稹何事忆他,致使他昨夜梦到元稹,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元白互写的诗
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互相唱和、赠答的诗歌很多。
以下是其中几首著名的元白互写的诗:
1. 白居易《与元九书》: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封信,其中表达了对元稹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2.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这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其中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
3. 白居易《梦微之》: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首诗,其中表达了对元稹的思念和追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珍惜当下的感慨。
4.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是元稹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其中表达了对白居易遭遇贬谪的同情和安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元白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风貌。
元稹和白居易互赠的诗
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
——《唐才子传.卷六》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
他们一起入朝为官,又一起被贬落魄。
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一生通信1800多封,互赠诗篇近千首,还将彼此写进自己的诗篇里。
若说二人之间最有传奇色彩的事,莫过于元稹在出骆谷至汉中时,一夜梦见白居易与他人同游慈恩寺,醒后写下了一首诗: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而当日白居易在长安,却恰好和弟弟白行简等一干人去曲江慈恩寺游玩,忆起相隔千里的密友元稹,赋诗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元稹梦到白居易在何处与何人游玩,而白居易正在那处与他人游玩时也想起元稹,千里共此良辰。
一首写于梁州,一首写于长安;
一写行人之思,一写居者之忆;
一写梦境,一写真事。
两地相思入梦频。
若非感情至密,情逾骨肉,怎会有如此奇遇!。
元⽩唱和诗 [赠樊著作]⽩居易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如屈轶,举必指佞⾂。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其⾝。
其⼼如肺⽯,动必达穷民。
东川⼋⼗家,冤愤⼀⾔伸。
刘辟肆乱⼼,杀⼈正纷纷。
其嫂⽈庾⽒,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潜负恩。
其佐⽈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与⼥,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辈,⾝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所申。
何不⾃著书,实录彼善⼈。
编为⼀家⾔,以备史阙⽂。
「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
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失,冰⽟不断痕。
谬予顽不肖,列在数⼦间。
因君讥史⽒,我亦能具陈。
羲黄眇云远,载籍⽆遗⽂。
煌煌⼆帝道,铺设在典坟。
尧⼼惟舜会,因著为话⾔。
皋夔益稷禹,粗得⽆间然。
缅然千载后,后圣⽈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
是时游夏辈,不敢措⾆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
如何⾄近古,史⽒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笔权。
由⼼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相并传。
⼈⼈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褒贬,不如都⽆焉。
况乃丈夫志,⽤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
出⾮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逸,不如万物安。
解悬不泽⼿,拯溺⽆折旋。
神哉伊尹⼼,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独善,善⼰不善民。
天地为⼀物,死⽣为⼀源。
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
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
舍此⼆者外,安⽤名为宾。
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感鹤]⽩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
饥不啄腐⿏,渴不饮盗泉。
贞姿⾃耿介,杂鸟何翩翾。
同游不同志,如此⼗馀年。
⼀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
委质⼩池内,争⾷群鸡前。
不惟怀稻粱,兼亦竞腥膻。
不惟恋主⼈,兼亦狎乌鸢。
物⼼不可知,天性有时迁。
⼀饱尚如此,况乘⼤夫轩。
「和乐天感鹤」元稹 我有所爱鹤,⽑⽻霜雪妍。
元稹和白居易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白”的美称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津津乐道的话题,元稹和白居易之间有什么超越友谊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元稹,字微之,在家排行第九所以也称元九,河南洛阳人。
没错就是他写了“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让多少文艺青年用来装逼做个签。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
相比于元稹,大家可能更加熟悉他。
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很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语文教科书。
但是今天要讲的不是他们各自在文学上的成就,而是深扒一下他们之间的那段‘基情’。
白居易和元稹在公元802年相识,那年他们同时考上科举,一起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
那年白居易30岁、元稹23岁,年龄相差7岁的两个人开始了长达30年的‘基情’。
可能同时参加了高考然后又考进了同一个大学,没准还分到同一个宿舍,然后就一见倾心,一眼万年,开启了至死不渝的‘基情’。
在一起作为校书郎的这段时间,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有诗为证,从白居易的《赠元稹》中“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这几句,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一起花前月下,鞍前马后,吟诗作对的场景。
白居易在这首《赠元稹》的最后两句写到“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这是要私定终身了吗?就不怕别人说你们有龙阳断袖之好吗?公元809年,白居易升迁为左拾遗,元稹调任为监察御史。
白居易留守京城,元稹却要前往各地办案。
没有了元稹的陪伴,白居易是饭不想,茶无味。
从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怀》中的“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多能体会老白对元稹的思念。
一日,远在梁州的元稹非常想念好友白居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就真的梦见和白居易一起游曲江、慈恩寺,醒来后便写了下面这首诗:《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必须打三个感叹号才能凸显神奇)白居易在这天真的和一群朋友在游玩曲江、慈恩寺这个地方,而且也在想着身在梁州的元稹。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但是白居易 和元稹的友情一直传承到现在。
今天小编来告诉大家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有 哪些吧,请阅读下面的内容!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禁中作书与元九》: :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拓展阅读】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 [赠樊著作]白居易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
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
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
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
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
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
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
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
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
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
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
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
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
元稹与白居易的长篇排律诗
元稹和白居易都写过长篇排律诗,例如:
元稹的《泛江望月十二韵》、《江边四十韵》、《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春游》等。
白居易的《蔷薇花一丛独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九日醉吟》、《对酒自勉》、《与诸客空腹饮》、《新秋病起》、《洛下寓居》、《洛城东花下作》、《对酒吟》、《夜归》、《六月三日夜闻蝉》、《宿杜曲花下》、《晚起》、《晚归早出》、《西街渠中种莲叠石颇有幽致偶题小楼》、《喜闲》、《闲园独赏》、《闲游即事》、《幽居早春闲咏》、《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春池闲泛》、《对新家酝玩自种花》、《闲居贫活计》、《喜老自嘲》、《斋居偶作》、《听芦管》等。
白居易的杂律诗包括称为“千字律”的长篇排律,以及一些较为短小的律绝。
其中流传较广的是一些写山水风光和友情的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钱塘湖春行》等。
而元稹的诗作也有长篇排律,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1。
思念沉寂中——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篇
引言:
在岁月的长河中,文坛曾有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共同奏响了一曲千古绝美的诗篇。
然而,当元稹的离去让世间再也无法听到他激情澎湃的音符时,白居易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白居易心灵深处对兄弟的深深感慨和痛切悼念,也留下了历史的珍贵记载。
正文:
岁晚暮寒霜雪落,仙离人世气若歇。
如椿兄弟情殷殷,白头齐坐论纷纭。
元君才华举世知,千古佳作传无疑。
风华终逝如流水,诸子悲鸣似夜枝。
云散天空万里明,独留千古魂一颗。
挽联上题寂寞眼,思念心魄难撇落。
揽琴得伴虎溪庐,醉看斜阳云汉初。
明月当空情为谁,一曲离歌共孤舟。
结语:
在悼词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元稹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念。
题联悼友,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用以铭记这不朽的友谊。
白居易的诗词流淌出的不仅是对朋友的悼念之情,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深邃和坚韧。
元稹的离世对白居易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白居易用自己的才华向友人致敬,以永恒的诗篇赋予了元稹不朽的传世之名,也让友谊的火焰在诗歌里熊熊燃烧,一直传颂至今。
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交之事甚多,然文人之情,莫甚于元白者。
不同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友情,子期伯牙的是知己之情——这世间只有你理解我,所以我愿意为你不再抚琴,所谓心心相惜是也。
而元稹和白居易,以志同道合为始,却以更为真挚深刻感情结束,两人唱和长达三十年,诗篇加起来有近千首,堪称一对“极品”好友。
白居易与元稹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当时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
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那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只是在翰林院编书,对官场黑暗腐败,当朝者昏聩无能,宦官横行朝野只是旁观。
相伴他们最多的,是长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这也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两年欢乐平稳时光。
二人深厚的友谊由此开始,好的形影不离,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后来元稹虽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阳,但校书郎的职位还在,屡次来往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直到贞元二十一年稳定在长安。
元白两人相交的原因是什么?白居易在《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里说过:“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
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想象当时还未而立之年的元稹抱着一腔热血,踏进庙堂,面对黑暗朝堂时不屈又执拗的身影,令人称赞的风骨,耿直且孤高,也易倒。
他遭到了第一次打击。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遗,有了上折权,他连续上书,文采太好,受到了皇帝召见。
此举被朝中宰臣权贵注意到,当年九月十三日元稹被贬到河南当县尉了。
白居易更直接更果断,尚未授官,就因“对策语直,不得谏官”,外放去周至做县尉。
被贬的元稹没过几天就得到母亲逝世的消息,唐朝丁忧需要二十七个月,元稹回故乡,白居易此时恰好被调回长安做拾遗,两人擦肩而过,迎来聚少离多的岁月。
白居易元稹诗
白居易与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诗才出众,并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有讽喻时事、抒写真情实感的作用。
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以下各举一首他们各自的代表作: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两位诗人不仅在创作上互相激励,在生活和文学观念上也多有交流,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
烟波尽处一点白,
应是西陵古驿台。
知在台边望不见,
暮潮空送渡船回。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
贺上人回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
厌看冯翊风沙久,喜见兰亭烟景初。
日出旌旗生气色,月明楼阁在空虚。
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
夕因题卷后封寄微之
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东楼明月时。
去我三千六百里,得君二十五篇诗。
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坐到天明吟未足,重封转寄与微之。
醉封诗筒寄微之
一生休戚与穷通,处处相随事事同。
未死又邻沧海郡,无儿俱作白头翁。
展眉只仰三杯后,代面唯凭五字中。
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除夜寄微之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答微之见寄
可怜风雪浙东西,先数余杭次会稽。
禹庙未胜天竺寺,钱湖不羡若耶溪。
摆尘野鹤春毛暖,拍水沙鸥湿翅低。
更对雪楼君爱否,红栏碧甃点银泥。
早春忆微之
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
声早鸡先知夜短,色浓柳最占春多。
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
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
重寄别微之
凭仗江波寄一辞,
不须惆怅报微之。
犹胜往岁峡中别,
滟预堆边招手时。
河阴夜泊忆微之
忆君我正泊行舟,
望我君应上郡楼。
万里月明同此夜,
黄河东面海西头。
元稹和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
与元稹是当时唐代齐名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
理论观点相近,共同提倡新乐府,下面小编收集了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供大家欣赏。
《梁州梦》
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作品鉴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
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
》,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
上屡有反映。
此诗为元稹感梦而作。
第一、二句“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写入梦。
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公元803年(贞元十九年)制举“拔萃”登科。
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
名留念。
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
元稹
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
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
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
“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
此是虚景,虚中有实。
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写出梦。
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
此
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
“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
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
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