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戏曲艺术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戏曲艺术面临着重新塑造自身形象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戏曲文化,更需要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重文化自信戏曲艺术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
因此,在进行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时,必须注重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发掘。
通过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挖掘其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同时注重与时俱进、与民众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的创新。
二、借鉴外部文化元素,拓展创新空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戏曲艺术也需要借鉴外部文化元素,取长补短。
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可以借鉴电影、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的元素,融合到戏曲表演中,从而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同时丰富戏曲的创作元素。
三、注重艺术表现手段的创新在推动戏曲艺术创新与发展中,注重表现手段的创新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灯光和舞美效果,运用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手段,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呈现效果,提高观众的艺术体验。
四、加强年轻人的创作和培养戏曲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关键所在。
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与传统观众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年轻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创作,让他们把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创新付诸实践。
五、加大文化保护与推广力度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个时代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资料丢失和技艺逐渐失传的风险。
因此,应该加强文化保护与挖掘,注重戏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总之,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我们保持文化自信,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加强文化保护和挖掘。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谈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摘要】淮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从淮剧的历史渊源出发,探讨了淮剧艺术的创新探索、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表演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以及艺术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同时分析了淮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展望了淮剧艺术的未来发展。
最后强调了对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的倡导,以及淮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淮剧的发展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现代元素的融入,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保留并传承淮剧艺术的精髓,使其在当今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华彩。
【关键词】淮剧艺术、创新、发展、现代化、传统、融合、表演形式、艺术传承、社会地位、未来展望、倡导、独特魅力、价值。
1. 引言1.1 华彩淮剧: 传统戏曲的现代新生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历史悠久,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淮剧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华彩淮剧便是淮剧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是淮剧的现代新生。
华彩淮剧不仅在剧情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还注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灯光效果,使整个演出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形体美和情感表达,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华彩淮剧的现代化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懈努力。
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淮剧艺术家们逐渐找到了一条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道路。
华彩淮剧的出现,为淮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传承贡献了力量。
淮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正展现着其独特魅力与价值。
1.2 淮剧的历史渊源淮剧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淮剧最早是在当地农村民间演出,后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戏曲形式。
淮剧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受到了汉族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的影响。
淮剧在演艺形式上吸收了地方民间戏曲元素,同时也融合了华北、苏南等地的戏曲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过程。
在现代社会,传统戏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例如年轻观众缺乏兴趣、缺乏创新等问题。
然而,传统戏曲在保留其独特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保持其活力。
一、传统戏曲的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宫廷文化,并逐渐向民间传播。
传统戏曲主要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的戏曲剧种。
传统戏曲以唱为主,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表演形式来表达情节和人物形象。
为了保持传统戏曲的传承,许多专业戏曲学校和继承团体成立,培养新一代的戏曲演员和艺术家。
这些学校和团体注重传统戏曲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学习并继承古老的唱腔、身段和表演技巧。
同时,一些老一辈的戏曲艺术家还会担任传帮带的角色,亲自指导年轻一代的演员,传授他们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二、传统戏曲的挑战尽管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代社会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缺乏兴趣,更喜欢现代化的形式娱乐。
此外,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戏曲的观众数量也逐渐减少。
此外,由于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语言风格,许多年轻演员对此感到陌生和难以掌握。
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然而,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年轻一代面临着种种选择和困扰,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戏曲的学习和练习中。
三、传统戏曲的创新为了应对传统戏曲面临的挑战,许多戏曲专业人士和艺术家开始寻求传统戏曲的创新。
他们试图将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为观众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演出。
一方面,一些现代导演开始将现代题材和元素引入传统戏曲中,创作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感和现代化的戏曲作品。
这些作品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目光,让他们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新的兴趣。
另一方面,一些戏曲演员和艺术家尝试将传统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舞蹈、音乐和影像等,创造出跨界融合的演出效果。
乔亚茹试论传统戏曲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一、引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受到多民族文化和不同地域的影响,同一种传统文化最终的表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戏曲是最能影响我们生活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曾经是我国人民日常接触最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流行文化时时刻刻地占据着现代人的内心,传统戏曲已经很少有人喜欢了。
为了使得传统戏曲更好地接续、传承,让我国人民重新喜欢戏曲,只有将传统戏曲不断创新,才是戏曲未来的发展之路。
二、简述传统戏曲戏曲最早的形式是由人类早期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在不同地区也形成了各自的形式和流派。
直到元朝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戏曲发展到了巅峰,也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如《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打金枝》等。
传统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分别为唱、念、做、打,戏曲人物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吟唱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通过手势、姿态等身体语言来丰富舞台表演的内涵。
传统戏曲对戏曲表演者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这里不光要有清亮的嗓音,还要有扎实的表演功底。
在道具和环境上,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曲目进行调整[1]。
三、传统戏曲遇到的困难(一)地方性限制我国的传统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地方色彩非常浓郁。
这是戏曲在演变发展中吸收当地文化造成的。
而其中最显著的地方特点便是语言特点。
我国的语言体系较为丰富,在发音和用法上更加贴近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传统戏曲在表演的过程中大都采用这种发音。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
这就使得我国传统戏曲一旦出了当地,很难受到其他地区人民的认可和欢迎,限制了戏曲的广泛传播。
如果为了戏曲流通和传播的便捷,将戏曲内容转化成现代汉语进行传唱,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难度,便于听众了解曲目的意思,但是现代汉语的重编和古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韵脚的运用上现代汉语是不突出的,如果直接进行传唱,失去了传统戏曲唱腔起承转合的独有韵味,也缺乏戏曲地方性的特色,同时传统戏曲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着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利于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京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既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注入了现代创新的元素。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京剧艺术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并阐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京剧艺术的核心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这是京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确保京剧艺术的传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学院培养:设立专门的戏曲学院,培养新一代的京剧人才,将传统技艺通过正规系统的教学传授给学生。
2. 师徒传承:京剧技艺通常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授,师傅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学徒,使其继续发扬传统。
3. 传统剧目的演出:继续演出传统剧目,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京剧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对传统的传承。
二、编排创新的策略为了使京剧艺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编排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编排创新策略:1. 转化经典: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重新演绎经典故事,使之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口味。
2. 融合元素:将其他艺术形式和京剧进行融合,如结合舞蹈、音乐、戏剧等元素,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使京剧更具时代感和活力。
3. 引入新题材:挖掘新的题材和故事,在剧作上进行创新,使剧情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吸引更多的观众。
三、文化传承与时代拓展的结合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表演艺术本身,还与文化传承和时代拓展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方法:1.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尝试在表演中引入新技术,如投影、虚拟现实等,使京剧艺术更具现代感。
2. 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京剧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和艺术家参与,推动京剧艺术在时代中的发展与创新。
3. 青少年教育:将京剧艺术引入学校教育,开展青少年京剧素质教育,培养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浅析我国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摘要]:戏曲音乐作为中国最具特色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前首要问题使要探析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现状和意义,然后立足于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来研究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42.4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
1009-914x(2012)26-0304-01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
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
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
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
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
中国戏曲是
世界上比较图特的艺术形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与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
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的大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
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
采用
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合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
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不够。
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令人担忧。
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
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
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
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3、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
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再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齐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
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
作手法。
动画使戏曲更具有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
打破传统乐队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
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段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
“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对方借鉴,广收博采。
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是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4、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
戏曲音乐的创新。
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的任务。
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的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
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
和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
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题,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
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
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
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
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
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大。
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7,09
3.赵宇,戏曲音乐发展初探,2008
4.吴洪涛,加强戏曲音乐在我国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09
5.徐亚娟,辛琳,戏曲音乐的创新,剧作家,2007,02.转帖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