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作斗拱精简版《中国建筑史》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15
第四节 大木作大木作指木结构建筑中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
同时也是建筑比例、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基本构件的认识柱、梁、枋、檩、椽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最早见于西安兴教寺唐玄奘塔,宋辽开始使用渐多。
•断面变化:由扁宽变高窄,明清时宽度已窄于额枋。
•角柱处变化:从不出头到出头,出头形式有垂直截割或刻成海棠纹。
3)雀替(宋称绰幕枋)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或)在额枋之下,由柱内伸出,承托部分额枋的构件。
(清)雀替的长度定为该间面阔的四分之一,各开间的雀替取相同的高度,为柱径的四分之五,厚为柱径的十分之四。
而长度随面阔递减。
雀替的种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牙子2、梁(宋称梁或栿)宋朝按梁所承椽数命名; 清朝按梁所承檩条数命名。
直梁5:4或6:5明栿(露明)3:2(直梁、月梁)草栿(不露明)3:2清宋七架梁六椽栿五架梁四椽栿三架梁平梁双步梁乳栿单步梁(抱头梁)剳牵4、椽椽为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位置可分为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顶)。
椽子首尾钉在上下两条檩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檩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
椽子截面圆形,如有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其他构件的认识1、瓜柱(宋称蜀柱或侏儒柱)梁上架叠梁或承檩所用的短柱。
最初瓜柱仅用于脊檩下,其它部位用驼峰或短木加斗拱承叠梁。
元时,开始用方形的短柱。
2、驼峰形如骆驼之背,在“彻上露明造”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为上下叠梁间的联系物。
3、叉手和托脚叉手一般在支撑脊槫的侏儒柱两侧,加强稳定性。
托脚 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
唐宋用;明清不用4、替木支持在栌头或令拱上的短木以承托梁枋(冠木)。
二、斗拱斗拱为柱与梁檩间的过渡构造。
由斗、拱、昂、组成。
斗,“盛米的斗”;拱,“肘形的短木”;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2)斗拱上次给大家介绍了梁和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大木作里'最难'的部分——斗拱。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三、斗拱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二类。
从具体部位分又有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拱等。
这里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
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
这些都表明当时的斗拱乃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
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撑。
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担负。
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的。
斗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架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
大木作斗拱精简中国建筑史1. 引言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大木作斗拱是中国独特的建筑特色之一。
斗拱是一种用于支撑建筑物屋顶的结构,它由两个斜塔形木柱和一个横梁组成。
大木作斗拱建筑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大木作斗拱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国建筑史进行精简的介绍。
2. 起源与发展大木作斗拱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首次出现在晋代(公元265-420年),随后在唐朝(公元618-907年)达到巅峰。
唐朝的大木作斗拱以魏征寺为代表,该寺庙使用了大量的大木作斗拱结构,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唐代大木作斗拱犹如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巍峨雄伟,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
3. 结构与特点大木作斗拱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大木作柱、横梁和斗拱三部分组成。
大木作柱是斗拱的支撑,通常采用方形木料或圆柱木料;横梁承受上层结构的重量,连接两个斗拱;斗拱则是最具特色的部分,通常为折线形曲线结构,通过斗栱的交叉支撑实现整个建筑的稳固性。
大木作斗拱具有以下特点: - 结构简单:大木作斗拱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作和施工。
- 抗震性强:斗拱的多重交叉结构使其具有出色的抗震性能,适应了中国地震频发的地理环境。
- 形式多样:大木作斗拱的形式多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各种形式的设计和变化。
- 丰富的雕刻装饰:大木作斗拱往往伴随着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华丽和精湛的工艺。
4. 文化传承大木作斗拱不仅是中国建筑的一种结构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并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大木作斗拱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古代建筑通过保护修复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努力,得以保存下来。
同时,大木作斗拱也不断融入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
5. 结论大木作斗拱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文化内涵。
绪论1 .建筑风格: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
)2 .木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 .木建筑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受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
4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5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8.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9.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构件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与华栱作用相同。
6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情况7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为何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8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9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式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斗拱—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构建(一)阳高云林寺中国古代建筑凡大型者均施用斗拱,它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种伟大创意和独特创造。
因着这些小木作的使用,加大了建筑物的跨度,拓展了建筑物的高度,增加了建筑物的柔性,增添了建筑物抗震动的力度。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吸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斗”是两层拱之间的斗形方木,属于铺垫物件;“拱”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加施的一层层逐渐出挑十字交叉的弓形短木,是前后悬挑并且左右拉接的构件,也就是里外悬挑起杠杆作用的构件。
斗拱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柱头斗拱、补间斗拱、转角斗拱等。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为皇室所独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应用斗拱结构的经典案例1.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是唐代武宗灭法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佛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和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比佛光寺还早75年。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之作,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3.广仁王庙为一座典型的唐代建筑,它的建筑年代(唐太和五年即831年)比佛光寺还早了23年,仅晚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在我国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
4.天台庵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
斗拱形式的牌楼运城解州关帝庙石牌楼运城解州关帝庙木牌楼临汾襄汾丁村民居牌楼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临汾尧陵木牌楼。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大木作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还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
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
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
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
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
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