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诊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0.30 KB
- 文档页数:2
格林-巴利综合征一、定义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二、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迟发性过敏性自身免疫疾病。
三、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病前患者可以有感冒、流涕或腹泻等病史。
1~2周后患者出现双手和/或双足的无力,并逐渐向双上肢及双下肢发展,同时可以伴有麻木感,病情严重时可以累及呼吸肌而导致呼吸困难,此时患者感到咳痰无力、气憋,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本病还常累及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出现面神经麻痹、说话声音嘶哑、饮水进食发呛;一部分患者有双手、双足的痛觉减退伴有肌肉疼痛。
病情在1周内可以继续发展,4周后开始恢复。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上述的表现,经过医生的检查,患者的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腰椎穿刺后脑脊液化验显示"蛋白-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白的含量超过正常值而细胞数在正常范围)。
五、治疗①对症治疗。
最重要的是防止呼吸肌麻痹。
重症患者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以机械呼吸机维持,并预防感染给以抗生素。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这是减低病死率的关键。
②支持疗法。
加强营养,不能进食者要及早插鼻饲管,灌以牛奶、菜汤及高营养物质;还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运动以及步态训练,并配以针灸、按摩。
③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疗效较好,并且安全,副作用少,但是价格昂贵;激素也广泛应用于治疗本病,但副作用较多,应慎重使用。
六、护理本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N根N炎,主要侵犯运动系统的下运动N元。
表现为神经组织水肿、充血等病理变化,可能为神经组织对机体内外有种致病因素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故称为综合症。
起病急骤,且多在呼吸道感染后发病。
以四肢、躯干肌的对称性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呼吸肌受累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和严重缺氧,甚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故呼吸麻痹和心脏并发症为本病最常见的死因,在护理中应倍加注意。
一、心理护理:病人意识清醒,常因呼吸、咳痰和翻身困难而心情烦躁、紧张、周身乏困不适。
急性多发性神经炎治疗措施【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062-01【摘要】:急性多发性神经炎是一种病因未明、急性起病的以周围神经及脑神经损害伴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已成为威胁生命健康的一种主要的周围神经病。
本文结合临床表现、病因机理、诊疗方法、治疗手段四个方面谈谈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的治疗经验【关键词】:急性神经炎;中药治疗表现检查急性多发性神经炎是一种病因未明、急性起病的以周围神经及脑神经损害伴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已成为威胁生命健康的一种主要的周围神经病。
一临床表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变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颅神经,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诱发,主要症状为肢体对称性瘫痪,呼吸肌麻痹,面肌瘫痪,吞咽和发音困难等。
病机早期主要为湿热浸淫、湿邪侵袭,不能约束筋骨、关节,故肢体痿软无力。
1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进行性,可在几周或几月内发展,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2 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如刺痛、蚁走感、烧灼样疼痛、麻木等)首先于肢体远端并且逐渐向肢体近端发展。
客观检查进可发现有手套-袜套型深浅感觉减退,病变区皮肤触痛及肌肉压痛、神经压痛。
3 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无力,病程较久则出现肌肉萎缩。
四肢健反射减弱或消失。
4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变部位皮肤干燥、变冷、苍白或青紫、少汗或多汗,指甲粗糙、松脆。
二、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病理病机1、周围神经的直接感染。
2、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猩红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3、细菌分泌的毒素对周围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白喉、破伤风、菌痢等。
4、其他原因: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异常球蛋白血症。
慢性进行性或复发性多发性神经炎等。
三、诊断多发性神经炎的方法1、免疫检查:对疑有免疫疾病者,可作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等检测以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花矩形成试验。
多发性神经炎的治疗多发性神经炎又称多发性四周神经炎,属中医痿证、痹证范畴。
可由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引起,损害多数周围神经末梢,从而引起肢体远端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运动、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另外,躯体各种癌症也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多在原发症状出现前发生,应引起警惕。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也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一)普通康复疗法急性四肢瘫痪者应卧床休息,加强皮肤护理,急性期过后常常按摩及活动四肢,饮食应营养丰富。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1.寒湿侵袭,气血瘀阻手足麻木、疼痛、汗出、对称性的手套样或短袜样感觉减退、肢冷,手或足无力,甚四肢无力,四肢末端皮肤变嫩,红紫血肿,纳呆便溏。
[治法] 散寒除湿,理气活血。
2.湿热侵淫,筋脉弛缓肢体远端不完全性瘫痪、麻木不仁,手足肿胀汗出,疲倦无力,腹胀便溏,小便短赤。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3.气血亏虚四肢无力,远端较重,麻木不仁,手足肿胀,出汗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眼花。
[治法] 益气养血。
4.瘀血凝滞肢体作痛,不能入睡,肢端麻木不仁,手足无力,肿胀汗出,皮肤色暗或有瘀斑。
[治法] 活血通络。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1)病因治疗:应根据原发病或致病因素进行治疗。
如系药物所致,应立刻停药;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有机磷中毒者,应用解磷定或阿托品。
(2)B族维生素:维生素Bl或维生素B12。
(3)大剂量激素治疗:用于急性病毒感染者,地塞米松或泼尼松。
(4)其他药物:地巴唑10~20毫克,每日3次;加兰他敏2.5—5.0毫克,每日1次,肌注:烟酸50-100毫克,每日3次。
(四)针刺穴位疗法取穴:脾俞、肝俞、曲池、外关、合谷、八邪、足三里、悬钟、解湲、承山、八风。
(五)理疗酌选红外线、超短波、离子导入、电光浴疗法、场效应、音频电疗法、电水浴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护理心得目的:研究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护理方法。
方法:对本院护理的16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在护理的16例患者中有14例疗效明确。
结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护理应以综合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标签: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临床表现;护理心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是由病毒感染或感染后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以周围神经炎症改变并伴有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对称性近端无力、末梢型感觉障碍、可同时伴有颅神经受累。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
四季均有发病,夏、秋季节多见。
一一般资料从2013年8月到2014年三月,我院共收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患者16例,其中26岁到46岁患者8例,50岁到70岁患者4例,70岁以上患者4例。
在相关医生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我院组织力量进行专门护理,其中14例有确切的疗效,2例护理后治疗效果不明显。
现对其中的14例护理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护理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以资今后的护理。
二临床表现本病一般为急性起病,多数患者在5—10天内达到高峰。
该病青少年居多,其他年龄发病不多,且夏、秋季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劳累、雨淋、游泳常为诱发主要因素。
据观察,患者发病前常有病毒感冒及肠道感染表征。
在临床观察中,常见下列表征:1、前驱感染:患者可有受凉或劳累等诱发因素。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高峰为7—9月;起病前1—6周为非特异性病毒感染。
起病前几天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轻度肠道感染。
2、起病初期:患者肢体感觉变化先是肌肉不适或轻微疼痛,常出现有下肢肢体无力、麻木、疼痛等症状,大腿前后侧疼痛感觉尤为明显。
同时伴有发热,2周内达到高峰。
3、运动障碍:从肢体远端开始,先下肢无力,后以近端为主;行走困难,易摔倒;肌肉无力呈对称性,继而四肢远端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瘫痪;2~3天内,可发展到上肢、腰背、躯干等部位,此时患者不能坐起和翻身,常手足下垂,肢体瘫痪等,病情的发展,可见肢体近端也呈弛缓性瘫痪等。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雨季为多。
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
以四肢软瘫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
痿证。
范畴。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前,多因感受六淫之邪,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鼻塞,咳嗽等表证;亦有见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腹泻下利者。
1.急性期一般在上述外感症状愈后1—2周,突然出现四肢软瘫,多以下肢开始,起病较急而且渐进性加重。
同时,可有肢体远端麻木感。
烧灼感或者疼痛及有蚁行般感觉,并渐渐向躯干发.展,出现或长或短的手套或袜子样感觉减退.以痛觉减退较明显.大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腹胀的表现。
轻者,发音、呼吸正常,吞咽自如,仅有下肢瘫痪而已。
重者,有发音嘶哑。
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的表现;若出现胸部束带感及呼吸困难,为呼吸肌麻痹的表现,是一极端危重证候,可危及生命。
2.恢复期急性期过后,症状逐渐好转。
这一时期的主症是四肢瘫痪,或有麻木。
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一般可在1--6个月内渐渐恢复。
[诊断要点]①起病前多有感冒,腹泻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也可以有着凉,受湿、涉水。
淋雨等先驱史。
②起病迅速,对称曲四肢远端麻木,瘫痪;而且可迅速向近端或向上发展和加重。
③脑脊液检查常有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即蛋白明显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病机分析]本病的病因有内伤和外感两个方面,内伤以脾胃虚弱和肝肾不足为主,外感以感受湿邪为主。
细分之,可有暑湿、湿热、寒湿之异。
暑湿:指本病发生在盛夏,暑气当令,气候炎热而潮湿.暑湿外侵,出现倦怠乏力、胸闷气短、舌苔白腻等。
因暑湿留恋,耗气伤阴而致。
湿热:指本病常见腹胀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不同程度的湿热症状;或因本病起于湿热痢之后.因湿热乘虚下注肝肾,阻遏经脉,经脉失于濡养而致。
这是本病病机的主要方面,笔者曾观察40多例,约有80%以上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湿热征象。
寒湿:指本病兼见手足发冷、冷汗频出等症,因寒湿留滞脉络,气血为寒湿所阻,无以温煦濡养筋骨。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是神经系统由体液和细胞共同介导的单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神经系统的病变广泛而弥漫,病变主要侵犯脊神经根、脊神经和颅神经,有时也累及脊膜、脊髓及脑部。
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腱反射消失,面瘫及周围性感觉障碍。
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病,发病率约为10万/年~10万/年(Schonberger,1981),1982年我国6城市调查结果,患病率为10万/年,1985年全国21省农村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为10万/年。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根据调查发现4~6岁及青年组为两个发病高峰,男性多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略多发。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
临床以四肢软弱无力为主证,尤以下肢痿软无力及不能行走较多见,故亦称“痿躄”;伴有肌肉疼痛者称“痿痹”;有颅神经损害者,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麻痹,出现吞咽困难,称为“噎证”,面神经麻痹者称为“口僻”等。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外感、内外合邪及内伤因素。
外感由于温热、湿热之邪;内外合邪,可因素体阳虚或气虚感受寒湿之邪;内伤多见于脾虚、肝肾阴虚所致。
温热之邪犯肺,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于濡养发而为痿。
湿热浸淫,多系夏秋季节感受湿邪,湿留不去,湿郁化热,浸淫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肌肉迟缓伴疼痛,渐成痿证。
再者因素体阳虚或肺肾气虚,感受寒湿之邪,继而浸淫肝肾,寒湿阻滞经络、筋骨成痿。
寒湿留连不去,甚至可见呼吸困难的肺肾阳虚之危证。
内因方面多由于平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四肢以及久病体虚,肾精不足,肝血亏损,血行不畅,瘀血内停,筋骨失养而成痿证。
总的说来,肝藏血主筋,肾藏精生髓,津生于胃,散布于肺,本病病位在经络,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病因和发病机制】西医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支持以下两种学说:一、病毒感染说其理由:(一)发病前数天或数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患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带状疱疹、腮腺炎等;(二)有人发现本病和其他外周神经病伴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三)病人血中发现有抗EB病毒和抗巨细胞病毒抗体增高。
神经内科诊疗常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病史采集】(一)发病较急,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其它发热性疾病史。
(二)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工人、农民占多数;全年均可发病,但以8~11月发病者稍多。
(三)病情发展迅速,起病时常先有神经根性痛和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常先是下肢无力,逐渐加重并上升累及上肢及颅神经,数日内发展至高峰。
(四)一般3~4周后开始恢复,但也有持续时间更长者,严重病例出现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病人生命。
【物理检查】1、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也有近端重于远端)。
重者呼吸肌麻痹而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2、以主观感觉障碍为主,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面部也可出现感觉异常;偶见疼痛如头痛、腰背部痛;神经根牵引痛明显,并可出现肌肉压痛,客观检查感觉障碍不明显,若有感觉障碍,多呈手套式或袜套式感觉减退。
3、颅神经以第7、9、11、12对受损较为常见,以运动障碍为主,多数为双侧对称性,表现为面肌、软腭、声带、咽喉肌肉瘫痪。
除嗅神经以外,其余各对颅神经均可受累。
4、反射改变为四肢深反射对称性减弱或消失,浅反射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常保存,但也可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肢体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偶见,常有手足出汗、发红、肿胀及皮肤营养改变。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和呼吸困难表明病变已累及延髓,一般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脑脊液压力多数正常,发病早期蛋白可不升高,7~10天后蛋白开始上升,而细胞数一般不增多(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含量可在80~1000毫克%之间,糖和氧化物含量正常。
(七)心电图可见心肌受损。
【治疗原则】(一)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褥疮和防止畸形。
(二)有呼吸困难时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射呼吸兴奋剂,严重者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早期做气管切开。
(三)激素疗法:氢化可的松1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20~4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两周后根据病情渐减量或停用。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及治疗关键字:GBS神经04:37爱爱医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acute infectious polyradiculoneuritis)。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理特征为累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多灶性炎性脱髓鞘,故又名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炎。
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进行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麻痹。
以10岁以下儿童为好发人群,男孩较女孩多见。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因与发病机制】确切病因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从病毒、免疫、病理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提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可能与病毒等感染后所诱发的脱髓鞘病变有关。
已证实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儿在发病前多有空肠弯曲菌感染,除此之外,其他一些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弓形体等也可能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免疫机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免疫机制参与了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发病过程,其中CD4+细胞(Th1和Th2)及其细胞因子起着重要作用。
Th1细胞是炎症T细胞,诱导并直接参与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其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起着关键性作用,而Th2细胞的作用是抑制疾病的发展。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发病可能是感染等因素诱发的一个连锁反应,感染激发了机体潜在的变态反应,释放出封闭抗原而使自身致敏而发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临床表现】起病急,但疾病进展较慢。
病情的发展速度、神经受累程度和恢复时程有显着的个体差异,通常病情多在数日至1~2周中进行性发展并维持数周至数月。
1.前驱感染:多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为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持续数日,常表现为轻度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水痘等。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点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伴有周围感觉障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肌麻痹而危机生命。
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小儿。
【临床表现】发病前1~6周内有持续数日的上呼吸道、胃肠或其他部位感染史。
1.运动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自肢体远端开始呈上行性麻痹进展,首先表现为行走无力,易跌倒。
2~3天内发展到上肢、腰背、躯干,不能坐起和翻身,手足下垂、肢体瘫痪等。
从不完全逐渐发展为完全性麻痹,麻痹呈对称性、迟缓性,一般远端重于近端,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急性起病者在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严重的肢体瘫痪以及呼吸肌麻痹。
2.颅神经障碍可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常见由面神经受累引起的面瘫,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累及Ⅸ、Ⅹ、Ⅻ对颅神经时,患儿呼吸浅表、咳嗽无力、声音微弱、呼吸困难。
3.感觉障碍较运动神经障碍轻,多出现在疾病早期,持续时间较短。
年长儿可诉手足麻木、疼痛,手套或袜套状分布感觉减退。
4.植物神经障碍可出现视物不清、多汗、面色潮红、腹痛、血压轻度升高、心律不齐。
本病病情发展的速度及神经受累的程度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大多数患儿的症状经3~4周的进行性加重后停止进展,逐渐恢复肌力。
一般3~6个月内完全恢复,少数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的肌肉麻痹后遗症或因合并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而死亡。
【治疗要点】1.支持治疗摄入足够的水、能量及电解质,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
注意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理疗等,促进瘫痪肌群的恢复。
2.保持呼吸功能对咳嗽无力、粘稠分泌物聚积、呼吸困难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3.药物应用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的缩短病程,降低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一般应用24~48小时症状可停止进展。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躯体移动障碍与瘫痪、感觉障碍有关。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炎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炎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治疗药物为地塞米松,观察组37例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为60.6%,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X2=6.428)。
结论对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炎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预后,优化生活质量,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炎;地塞米松当前临床尚未详细阐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发病机制,多认为密切关联于感染现象,且最常见的为空肠弯曲菌[1]。
该病好发于学龄期与学龄前儿童中,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发病率更高,患儿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预防接种、腹泻等。
临床主要有肢体瘫痪且表现为对称性、迟缓性、急性、周围感觉障碍且为程度不一、不存在腱反射等特点,蛋白-细胞分离则为脑脊液改变的主要现象[2]。
若患儿病情严重还可出现呼吸肌衰竭与延髓病变等症状,对于该病一定要尽早诊断与治疗,对病情予以密切观测。
当前临床有效疗法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为探讨其效果,现选取患儿70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炎患儿7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分组依据主要为治疗方式,对照组33例治疗药物为地塞米松,观察组37例治疗药物则主要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对照组患者中男患20例,剩余13例为女患;年龄为1至11岁,平均(6.3±1.2)岁;临床表现:10例表现出难以呼吸,声音嘶哑20例,5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现象,17例四肢出现瘫痪,表现为双下肢瘫痪共15例,4例则为双上肢。
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诊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05T11:05:10.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祁光博
[导读]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患者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诊疗。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小儿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0.5~1.0mg/(kg·d)地塞米松,实验组采取400mg/(kg·d)人血丙种球蛋白。
结果:经治疗,实验组48小时内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8小时内总有效率为37.5%,两组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治疗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患者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临床诊疗;分析
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又被称为格林-巴利二氏综合症综或者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病毒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损害多数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经常累计伤害颅神经,是多发性神经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1]。
现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小儿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32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血丙种球蛋白(Immune globulin IM,IGIM)对治疗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小儿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6.12±2.68)岁;实验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6.32±1.98)岁。
所有患者都符合《实用儿科学》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0.5~1.0mg·kg-1·d-1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连续使用5~8天,接着以泼尼龙维持。
实验组采取400mg·kg-1·d-1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连续使用5天。
两组患者在其它改善微循环治疗、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上都相同。
1.3评价标准
治疗后24小时内,说话声音小、肌无力、呼吸吞咽困难、呛咳、感觉障碍等状况开始缓解为显效;治疗后24~48小时内上述状况开始缓解为有效;上述状况在治疗48小时后才开始缓解为迟效。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比较。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实验组48小时内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8小时内总有效率为37.5%,两组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治疗后,对照组肌力、行走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为31.27天,然而实验组只需17.98天,两组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轻度增高在治疗组只出现3例,其余患者均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出现。
因此,人血丙种球蛋白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32例患者出院后均有3个月的随访,对照组肌力正常有9例,能正常活动玩耍,其余7例肌力V-级,上学则需家长接送,治愈率为56.25%;而实验组全部16例患者均肌力正常,12例学龄儿童独立上学,治愈率100%。
3讨论
目前,对于引发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的原因尚未明确。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同时伴有发热症状。
因此,该病多与病毒性感染有关。
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患者发病多呈急性或者亚急性。
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包括肢体瘫痪、躯干肌瘫痪、脑神经麻痹等)、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
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一种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
以前多采用多种B族维生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进行治疗,而且该治疗方法病程较长、显效慢、副作用多等缺点,并有一定的致残率[3]。
研究证实评分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正常人血中存在的多种抗体,具有杀菌广谱、抗病毒强等优点,另外,它的独特型抗体可以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有增强体液免疫之效,从而保护机体不受病毒侵害。
本研究中,笔者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疗效明显优于使用地塞米松治疗的对照组。
绝大多数实验组患儿于用药24~48小时内病情明显好转,麻痹、感觉障碍、肢体瘫痪开始恢复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3天,尤其是肌力、行走完全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这表明说明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使得患者恢复进程加快。
经研究表明,人血丙种球蛋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晓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26):56-56,58.
[2]Murata KY,Miwa H,Kondo T et al.Polyneuritis cranialis caused by 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 the absence of rash.[J].Neurology,2010,74(1):85-86.
[3]张桂芹.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J].医药导报,2003,22(11):79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