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州城市的形成与旧城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515.00 KB
- 文档页数:10
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介绍(一)引言概述:福建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
首先,从福州的起源说起,介绍福州的历史渊源;其次,从福州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入手,说明福州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然后,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几个方面,细致地介绍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对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展望福州未来的发展。
正文:一、福州的起源1. 福州的名字由来2. 福州的历史渊源3. 福州的古代国家和朝代4. 福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二、福州的地理环境1. 福州的地理位置及交通2. 福州的地貌特征3. 福州的气候类型及对文化的影响4. 福州的自然资源三、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1. 福州的历史政治地位2. 福州的经济特色及发展3. 福州的文学艺术传统4. 福州的宗教文化5. 福州的建筑风格四、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1. 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2. 福州的古建筑及其特点3. 福州的名人故居4. 福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五、福州的历史文化展望1. 福州的历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2. 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3. 福州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研究4. 福州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5. 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总结:通过对福建福州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介绍,我们得知福建福州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和建筑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展示了福州独特的魅力。
同时,福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福州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最后,福州的历史文化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旅游开发,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并增加福州的文化旅游价值。
浅谈城市规划中对于旧城的更新与保护摘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城市开始不断地进行规划建设,对旧城区进行更新与保护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很多城市旧城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是需要保护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达到了全新的高度,由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投入少、盲目低层次的改造,使很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古迹和具有文化内涵等特色的建筑被拆毁,失去了旧城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主要针对旧城的更新与保护进行分析,分析在城市的规划中旧城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更新保护措施,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中旧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更新;保护旧城区普遍存在城市混乱、房屋老旧、交通拥堵、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很多城市已经将城市中的旧城更新与保护提到日程,让旧城的更新与保护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点工作。
在我国之前的城市化发展建设中,对旧城的改造观念不是很高,经常忽视对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同时,对旧城的管理机制也不是很成熟,导致在对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实施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让旧城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特点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让具有城市特点的风景逐渐淡出城市的发展中去。
所以,要充分重视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协调好旧城的规划,减少对旧城本身的破坏,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1.在城市规划中旧城更新的含义以及必要性1.1旧城更新的含义所谓旧城的更新就是对具有历史文化的旧城进行整治、开发和保护。
根据旧城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更新办法,有针对性地对旧城中的建筑以及名胜古迹,民居等进行更新。
但旧城的整治并不是对旧城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有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的同时进行整治,从而提升旧城的整体质量。
1.2旧城更新与保护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的城市化不断地发展,在城市的不断规划中对旧城进行更新与保护是很重要的。
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2021年第01期总第271期No 01 • 2021Vol - 271城市双修背景下福州旧城区空间重塑策略研究----以金鸡山南片区为例陈晨(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旧城发展矛盾问题的探索性规划实践。
基 此,以福州市旧城更新面临的矛盾问题为切入点,以福州金鸡山南片区为研究案例,整合融入城市设计手法,将城市双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重塑,提出以区域整体统筹为前提,以专项系统规划为基础,以城市设计要素 控制和开发建设控制为手段的空间重塑策略,构建纵向、横向交叉并行的技术框架的旧城区空间重塑的新技术思路。
关键词:城市双修;旧城区;城市更新;空间重塑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21)01 -0001 -05Research o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Fuzhou Old Cit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 UrUan Double Repair " ------Taking Jinjishan South Area at An ExampleCHEN Chen(Fuzhou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 Fuzhou 350001)Abstract :H Urban double repaic" is an importani means of urban renewrl and developmeni undec the new normrl of China's economy & andis an exploratory planning practice te solve tie contradiction of olO city developmeni. Based on this ,thm paper takes tie contradiction of olOcity renewaV in Fuzhou at the breakthrough poini ,takes tUe south area of Jinjishan in Fuzhou at the research case ,inteerates the urban de- si )n techniques ,applieo the concept and methode of urban double repair te the specific urban space reconstruction & and puts forward the i dea of taking the reaionai overall planning as the premise & taking the special system planning as the basis & and taking the urban desicn ele ments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ntrol as the core. It is a new technical idea te reconstruct the space of the olO urban areaby mean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ross parallel technical Oramework.KeyworUt :Urban double repair ; Old town ; Urban renewal ; Spacc remodelingo 引言经过40多年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 发展水平已进入中高级阶段,开始了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的转变。
引言概述:福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以福州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进一步探讨福州的历史渊源、文化遗产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正文内容:一、历史渊源1. 历史起源: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秦朝统一中国后,福州成为中国最早的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边疆城池。
2. 国家的重要地理位置:福州坐落于闽江河口,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3. 历史变迁:福州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先后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文化遗产1. 建筑文化:福州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古建筑保护城市,拥有众多古代建筑群,如三坊七巷、马尾古城等,这些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展示了福州独特的建筑风格。
2. 语言文化:福州在语言方面有独特的福州话,是汉语方言之一,它影响着福州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
3. 艺术文化:福建木偶戏、福建腔和大闽剧等是福州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们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传承了福州的历史和文化。
4. 宗教文化:福州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的重要聚集地,这些宗教对福州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对中国的影响1. 经济影响: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福州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了福建省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文化影响:福州的建筑、语言、艺术和宗教等文化元素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世界文化多样化起到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
3. 教育影响:福州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如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对世界的影响1. 经济影响: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D o o rs& W in d ow s建筑规划与设针浅谈城市规划中对于旧城的更新与保护赵耀中石家庄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摘要:旧城更新和保护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极为重要。
本文主要对其内涵和使命作了了解,并就城市的保护、整治、开发和 蔓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曰城更新;保护1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于精神 文化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要 不断根据社会要求和民众需求及时调整规划设计,加强对旧 城面貌的改造、更新和保护,这也是城市“新陈代谢”的一个重 要过程。
2旧城更新的内涵人们应该从旧城更新的内涵来赋予其定义,对其进行深 人探究。
保护、整治、开发和蔓延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旧城更 新的主要内容。
对不同类型的更新内容采用不同的更新方 式,而保护是针对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和历史性地段而言。
原 封不动地维持它们的原来面目就是对文物建筑以及名胜古迹 的保护。
那些涉及面相对较广的,诸如历史文化特色浓厚的 老旧小区,要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原有的特色形态,当然也必须 要保证相应的现代化设施管道的畅通,以便更好地发挥城市 效能。
由此可知,旧城整治不是对所有的旧城风貌进行创造,可以在维护原有的历史风韵的情况下对某些地段的完整性进 行全面保护,在综合治理等方面注重发挥城市现代化功能,以此开展环境改造和整治。
当然旧城开发是对于新城扩建而言 的,在旧城改造中要敢于坚持政策,对原本建筑质量相对差的 老旧房子为了提高居民安全指数必须进行拆除重建,从而更 好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居民提供安全的住房保障。
3旧城更新的使命在开展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那些 以满足城市功能要求为理由而大量拆除旧建筑所带来的不必 要的破坏和浪费现象的发生,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明确旧城 改造中每一个街区和每一幢建筑物,是需要改造还是修复,或 者是保护还是整治,需要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同时,建筑师 对于建筑风格的设计需要进行创新,不能对传统形式的一味 摹仿,历史是在不断更新中成长。
引言: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福州的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建筑风格和宗教信仰等五个方面阐述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概述: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它是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都,同时也是福建省的省会和重要的现代化城市。
福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正文:一、历史渊源1.文化背景:福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其历史渊源非常丰富。
2.古代建城: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左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发现这个地方并建立城市的。
3.重要历史事件:福州曾经历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传统文化1.文化传承:福州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中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地。
2.文化特色:福州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语言、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3.传统艺术:福州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如福建木偶戏、坛山戏、闽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三、历史名人1.文人雅士:福州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2.名人故居:福州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这些故居是了解福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3.名人事迹:福州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拥有令人瞩目的事迹,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影响了福州和中国的历史进程。
四、建筑风格1.传统建筑: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以福州土楼和闽南建筑为代表,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
2.历史遗迹:福州保存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遗迹,如三坊七巷、鼓山等,这些遗迹展示了福州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3.建筑保护:福州不仅注重保护传统建筑,还积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二轮志书应加强对老城区改造的记述郑敏良李升宝提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象征,显示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因此,续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内容上加强对老城区改造的记述,以彰显志书资治、教化、存史之功能。
关键词:老城区改造、内容、记述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经济社会以迅猛的态度发展,随之城市建设也发生亘古未有的变化。
以福州为例,从地域上,福州城区已扩大至1倍以上,而在提升城市水准,扩展新城过程,对老城区的改造是至为繁重的任务。
城市建设,不言而喻,很大一部分是改造旧城,扩建新城。
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也是改革成果的充分体现,是改革开放时代的鲜明特色,象征着我们时代新的腾飞。
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编修的第二轮志书,客观、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辉煌成就是各级修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记述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必要性城区改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老城区内孕蕴着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等诸多遗迹和故事以及区内市民千姿百态的生活和居住状况,更其主要的是有许多显赫的文物、名人故居等,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记录和充分展现。
中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明的开化相对较早,商业流通的集散需求又必须建立在一定人口密度的基础上,城市化运动便自然而然随着商业的繁荣而循序渐进地出现,并且发展起来,而这种发展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规模化的建筑群的出现。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经济文化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和烙印,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只有这些城市有历史建筑,才能够树立起一个城市的形象。
城市通过更新持不断的繁荣和发展,只有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有选择地、有序地更新城市形态及其结构布局,才能避免没落,所以更新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但是,更新是有前提的,理智的更新方式应是有序文化脉络的延续。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着城市建筑每年数以百万甚至上千万平方米开工量的速度急剧增长,到处都可以看到高耸的吊车和不断延伸的脚手架,到处都可以听到搅拌机热烈的轰鸣声,到处都可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尘土飞扬。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初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文物保护等有关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其中涉及文物、古树名木的保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格局和城市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古镇古村、不可移动文物、水下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遵循“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第五条市政府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协调、审议、指导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
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工作。
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本条例的职责负责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保护工作,参与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措施的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及名录的认定等工作。
发展与改革、建设、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国土、财政、文化、教育、旅游、市容管理、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本市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由规划、文物、文化、建筑、园林、旅游、宗教、历史、民俗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对保护规划、保护名录等事项进行论证和评审。
具体组成办法和工作规则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七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财政投入。
保护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濒危历史建筑的认定与抢救工作;(二)对历史院落、历史建筑的收购;(三)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和历史建筑等进行维护和修缮;(四)对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六)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其他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的变化福州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城市拓展史,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旧城改造,到90年代末掀起的新区建设,城市的路网、水电、桥梁、公园、广场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民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使福州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对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综合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城市的景象、规模和格局;同时,城市景象、规模和格局的改变又都引导和决定着城市综合建设的布局。
对福州这座城市来说,不论城市格局还是城市综合建设的布局,都是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破题和书写的。
这两个方面或平行或错落地铺展而开,便拉开了变革福州城市格局的大银幕,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戏。
一、旧城改造告别“纸裱福州”时代“纸裱福州”是人们对老福州的一种形象称呼,因为,在老福州的中心城区,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木结构棚屋,让人感觉福州就是一个木屋子遍布的城市,以至于在那个时候,福州遍地可见另一样东西,就是用来储水灭火的大水缸。
福州的旧城改造,正是针对这种状况铺展而开的。
历经近10年的大规模旧城改造,让福州这个城市几乎彻底改变了木屋遍布的“木屋”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林立、整洁的高楼。
截至目前,福州市已经改造了苍霞、上渡、菖蒲、安平等几大旧屋片区,累计搬迁了12050户、84.5万平方米。
在这个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江苍霞新城改造工程。
2000年的7月,占地218亩、历经300多年风雨的苍霞棚屋区正式拆迁改建。
次年8月,41幢住宅楼和1幢写字楼组成的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苍霞新城全面落成,3400多户居民顺利回迁。
3400多户居民,13000多人口,众多原来居住在棚屋的当地老百姓终于告别了怕风、怕雨、怕太阳、怕火灾的无奈生活,住上了崭新、整洁的高楼。
除了木屋子遍布的“纸裱福州”特征之外,老福州的另一个特点是中心城区面积小,几乎只有东街口、五一路之间的一个极小范围,就像一个巨人蜷缩成了一小团。
因此,在大规模进行“纸裱福州”的旧城改造工程的同时,福州市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市区“拓城运动”。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城市更新指的是通过对城市现有建筑、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住环境。
历史保护则是致力于保护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区和风貌,以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城市更新需要充分考虑历史保护,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的历史遗迹、文化资源,使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历史连续性和文化特色。
历史保护则需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恢复和改善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保护历史建筑不被废弃和破坏。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关系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保护可以保护城市中独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城市的独特象征和参观景点,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更新则可以为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提供更新改造的机会,让它们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2. 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更新可以改善老旧地区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而历史保护也可以借助城市更新的机会,将历史建筑和街区与现代的城市规划相结合,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将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更新的范围,使其与现代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既能保护历史文化,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3. 城市形象的建设: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形象代表之一。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树立城市的品牌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将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更新的范围,通过改善和更新这些建筑,使城市形象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对于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可以带动投资和就业机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而历史保护则可以激活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将其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老旧、落后的建筑、街区以及社会服务、公共交通、环境设施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城市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
城市更新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更新过程中,与历史保护的平衡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更新的难点和瓶颈。
历史保护是指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传统建筑和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记忆。
历史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涉及到城市形象、文化底蕴等方方面面。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提高居住、工作和生活品质,但是历史保护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弘扬,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更新中,如果忽略历史保护,就可能破坏城市文化和历史底蕴,影响城市形象和品质。
相反,如果过度保护历史遗迹,也可能会限制城市更新的空间和发展。
因此,在城市更新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之间的平衡关系。
历史保护现状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重视,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比如国家文物局下发的《2016年国家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就明确提出,要统筹城市更新与文物保护,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工作。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更新步伐也越来越快,一些城市更新工程中涉及到历史文物遗迹保护问题,如北京南城墙外西河沿地块、上海杨浦区天通苑及近郊老洋房等,这些城市亦都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历史保护工作。
历史保护的挑战在城市更新中,历史保护并不容易。
历史建筑和文物多具有复杂的技术特点和保护难度,同时如果一味保护会产生沉重的保护成本,如果整合不当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的保护计划和贫民的流失,出现一定的社会矛盾。
在这个挑战下,历史保护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寻求合理的保护方式,同时,在保护过程中要与城市更新形成合力,根据更新需要和文物保护的实际,共同探求出一种平衡的方式。
简述福州城市的发展史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
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古代福州城市的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
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
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
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
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
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
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
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
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
元至元十五单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
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
明洪武四单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历史城市保护其真正价值在于城市历史特征景观的再塑,即当代生活与历史遗产结合,延续古城传统特征,强化城市个性与文化认同。
传统街巷网络系统反映城市整体格局及形态变迁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形成城市整体景观意象的重要组成。
历史上形成的街巷随时代变迁不断演化更迭,其间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是重要的城市遗产。
结合近年福州历史城区传统街巷保护整治实践,探讨传统街巷的保护整治与城市总体格局、景观意象塑造结合,实现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街巷;保护整治;福州实践Abstract : City is the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real value of historical city protection li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landscape.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y, strengthen the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the network system reflects the city overall pattern and form change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iden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forming the city overall landscape image. The streets and lanes in history have evolved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which contain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important urban heritages. 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in fuzhou historical district for nearly 7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es urban overall pattern and landscape image building, combinating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lanes conservation,to realize 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organic renewal of historical city.Key words :raditional streets;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Fuzhou practice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4144(2019)-10-70(9)作者简介严龙华,福建工程学院城市与人居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
浅谈福州城市的形成与旧城保护On the formation of Fuzhou City and the Old City Protection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FuZhou cit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tectionof the city asproposed.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human- oriented environments,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future city's trans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uzhou city as probed.Key words: FuZhou; the formationof FuZhou City;protection1 福州城市的形成福州的城市建设始于汉初,闽越王在福州屏山南向约一公里的冶山周围建城, 取名冶城。
冶城位于三山(屏山、乌山、于山) 之间,并且位于屏山与闽江的垂直线上, 其独到之处是,乌山和于山的对称轴恰好与此垂直线相重合,冶城作为福州的雏形,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过人智慧, 确立了福州城市三山一水的格局, 明确了以现八一七路为城市中心主轴的主导思想。
西晋时期在冶城南侧中轴线上建子城。
经多次拓修, 城区较冶城扩大了近三倍, 设置了6 个城门, 城外有护城河, 设桥与城外相连,当时的福州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的都市。
唐天复元年( 公元901年) ,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创建罗城,城廓近似圆形, 方圆约40 里, 北边冶山为罗城的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把子城包在其中。
城墙中设有8个城门,罗城内整个城区规划仍然严格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城北沿轴线布置衙署,城南中轴两侧,形成街、坊、巷, 其布局严谨,纵横有序, 为现存的古民居三坊七巷的雏形。
公元908年, 闽王王审知扩建罗城, 建立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使福州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北宋又增筑了东南向夹城, 并广植榕树。
后经历了元明、清近千年的历史变迁, 直至清道光23年( 公元1843年) 七月,福州正式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成为进一步发展闽江两岸的街市新区,台江一带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仓山成为图1 福州古城变迁示意图文化、涉外政治经济中心,马尾成为工业、外贸中心。
老城区与南台商业区仅以位于中轴线的狭长的茶亭街相联, 整个城区形成哑铃形。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先后进行了六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并经多次的修订完善,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福州市区沿四周迅速扩大,形成了现有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逐步发展了鼓山、新店、金山等新区, 2005年福州市区人口已突破200 万,建成区面积已超过170 平方公里。
2 福州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1986 年12 月8 日,国务院批准福州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中, 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名寺古刹、旧坊古里、名木古树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可是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福州掀起城市建设的高潮,东扩南移与旧城改造同时进行, 尤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 大量的历史建筑惨遭破坏, 甚至素有福州名片之称的三坊七巷也被严重破坏。
因此, 在旧城改造执行过程中,如何保持福州城市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保住古城的城市肌理和建筑遗产的精髓,是福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命脉所在, 是城市建设者理当慎重考虑的首要问题。
2.1 福州古城区的保护范围从上述福州城市发展史可清晰看出, 在整个城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城市布局是北向以屏山为屏障, 于山、乌山之间的南街为中轴,随着城南水面逐渐淤积成为陆地,城区也不断沿中轴往南扩展,前后经历了6 次扩建城垣逐渐形成当今的城市格局。
由此可见,福州城区主要重点保护的原真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应沿三山两塔和这条中轴线展开。
其原真保护区应当包括三山、两塔、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两个传统街坊;主要风貌协调区有屏山风貌区、于山风貌区、乌山风貌区、传统街坊风貌区、西湖风貌区以及由八一七路历史传统轴线上的众多遗迹形成的古迹风貌区。
2.2 福州古城区的保护原则与全国其它古城保护一样, 福州古城区也面临着旧城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如处理不当,将铸成不可逆转的错误。
因此, 旧城保护与改造必须十分谨慎,首先必须深刻了解福州城市形成的历史, 充分认识整个城市自古以来的格局。
除了要精细设定保护对象外, 还要重点保护原真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
对古迹古建无条件地保护维修的同时,必须控制对之有影响区域的风貌协调, 包括建筑高度、风格及肌理上的统一,同时要考虑城市-建筑-地景三者的完美和谐, 最大限度地挖掘与衬托古城的魅力。
2.3三坊七巷的保护原则三坊七巷作为重点的原真保护区, 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笔者将重点探讨其改造保护的一些思路。
2.3.1三坊七巷的现状三坊七巷占地40 公顷,拥有268 处明清时期的建筑14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25个挂牌保护点,被建筑界喻明清年代建筑博物馆,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典型代表之一, 也是中国南方现存较完备的古街区之一, 理所当然成为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2.3.2 三坊七巷建筑肌理的保护三坊七巷的保护改造要以修缮、改善基础设施和保护三坊七巷建筑群的肌理等为主导,切忌大拆重建。
改造中应当重点保护好三坊七巷的坊巷结构、空间格局和其中的水巷风情、园林民居。
2.3.3 三坊七巷坊与巷的保护三坊七巷的保护除了要保证其建筑群的肌理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应将重点放在坊与巷保护上,三坊七巷中的坊与巷是该建筑群外立面最直观的体现,其极具个性, 富有地方建筑特色的马头墙高低错落, 白墙黑瓦顺着深深的坊巷曲折蜿蜒。
因此, 改造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留住人们对坊与巷原风貌的感受上。
2.3.4 三坊七巷的历史传承三坊七巷具有1100 多年历史,其建筑独特, 名人辈出,作为福州古代的名流故居及商贸中心,它浓缩了福州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 因此三坊七巷的保护改造还要重点考虑历史文脉、风俗民情的传承,将原住民全部迁出,进行格局重组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35三坊七巷建筑风格及材料工艺的选择三坊七巷的保护要在材料选择与工艺方面,尽可能与原建筑相一致。
但一些已修缮的古建,应用许多现代建筑的材料,与原貌格格不入,效果不佳。
2.3.6三坊七巷的改造应是政府行为三坊七巷的保护改造应当政府牵头负责。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要求较高的出房率和经济回报,因此不宜充当旧城保护的主角, 香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投资保护改造三坊七巷的失败就是典型的例子。
3 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福州旧城区的发展与保护随着海峡西岸城市口号的提出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建立, 福州市将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福州未来该如何发展,新的城市规划与旧城区的发展与保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新课题。
笔者运用所学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谈谈自己粗略的见解:3.1 应用城市- 建筑- 地景三位一体的理论来指导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吴良镛先生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一文中提及了福州古城的传统的人居环境规划理念,他认为福州城是城市- 建筑- 地景的紧密结合在地方城市中,其主导思路是:福州城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巧妙的利用三个山峦(于山、乌石山、屏山),上建宝塔或楼阁之类,形成全城构图的标志性建筑物。
城市中央有南北大道为主轴。
城外有旗、鼓两山屹立,东西两湖流水映带。
城市中遍植榕树等, 可以暑不张盖。
可以说,福州城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城市设计佳例。
的确如此, 福州城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当看到1880年福州宁越门(今南门兜) 附近的老照片时(见图3) ,我想不少人会为这座美丽的古城所折服。
因此, 福州在做大做强的同时, 要时刻牢记其文化历史名城的精髓所在。
充分利用福州城的江、海、山、湿地、温泉以及古建等自然资源, 形成城市特色景观; 做好地方建筑的保护和延伸,弘扬地方传统建筑风格; 城市规划更应该尊重历史,保护好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格局和固有的城市肌理。
而且这三者要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3.2 要用区域的观念研究城市、从全球的观念鸟瞰区域高度来要求旧城改造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势必会影响国际活动领域的变化, 因此城市战略有更准确的定位, 必须从区域乃至全球的高度来研究,着力探讨区域内各城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之间的联系, 取得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随着海峡西岸城市口号的提出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的建立,加强区域联系尤为重要。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必然要求其旧城改造的规划部署要站在一个区域乃至全球的层面上, 才能使传统的精华得以发扬, 特色得以保存, 历史文化得以有价值地延续, 才能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名城的附加值。
3.3 城市改造规划要满足其他学科的要求, 要为来发展留有余地福州旧城区改造规划在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的同时,必须要兼顾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其他外围学科的影响, 使之融入到大福州的总体规划之中, 让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全面。
同时, 旧城规划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做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1]刘润生等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 1998[2]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J]建筑学报,2003(11):[3]吴良镛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J] 世界建筑,2000(01):[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作者简介: 邱晓晖(1971- ) ,男, 一级注册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