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8.56 KB
- 文档页数:3
计成叶园冶曳的美学分析作者:朱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4期朱琳(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园冶》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园林艺术美学理论框架的建构和相关概念范畴的使用,能为当今社会的环境利用和开发提供极为重要的理论参考,能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园林艺术美学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园冶》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园林艺术;意境美1《园治》美学分析明代的园林营造大师计成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于崇祯七年写成中国最早的和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
《园冶》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等;第二卷是栏杆;第三卷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园冶》全面论述了中国园林的风格、理论依据、建造法则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环境、人力、财务等条件来建造园林,凝聚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粹,是园林艺术的经典文本。
在《园冶》中,计成全面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园林艺术美的创造、技巧、图式和境界等问题。
充分地吸收了中国古代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观念,尊重自然,巧妙运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作为目的,体现着很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与当今西方社会所倡导的生态理论暗合。
计成在总结造园经验时,提出园林建造的理想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地解决了人工制作和自然天成的矛盾,要求造园师通过把握自然规律,合理适度地利用山石花木的特性,尽量去除人工制造的痕迹。
在园林艺术美的创造上,计成从园林的选址、法则、资源运用、理水、花木等角度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美和艺术境界的创造问题。
他提出,要营造幽静的意境之美,在园林选址时要“地偏为胜”,以山林地为最佳;造园的重要法则是“不拘方向”,“得景随形”,按照自然地势的情况来因势利导,建造景物,而不是任意地改造自然状况。
论《园冶》的“真”与“假”的审美关系作者:孔德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真”与“假”,主要表现在艺术对现实自然的审美关系上。
计成的《园冶》,其园林美学强调艺术创造的“真”。
中国古典园林像古典绘画那样,以自然生态为范本,追求神韵和意境的创造的“真”。
《园冶》的“真”与“假”,在“以假拟真”、“以假胜真”、“真假虚实”的关系中,展现了园林美学中对自然美的追求。
关键词:真假;自然美;神韵;虚实相生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98-02艺术总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艺术或是美学中,对“真”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为合规律性,有的理解为真实性,有的理解为艺术与科学、自然的审美联系,等等。
然而,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真”,主要表现在艺术对现实自然的审美关系上。
一、真与假在古典造园艺术中,“真”,即自然现实存在的,天然的、非人造的。
“假”,非真也,也就是像而不真。
这里的像又分两种:形象和神像。
“形象”即为外形相似,这类大多为世俗匠人所为,只一味盲目模仿“真”的外形,而并没有理解“真”的本质;而“神像”,即为神韵相似,形并不一定要遵从真的形态,所谓“大象无形”,但只要富有神韵,能够产生真实的感受,能达到“真”的境界,“假”的也便可以为“真”的了。
计成的《园冶》,其园林美学强调艺术创造的“真”。
中国古典园林像古典绘画那样,以自然生态为范本,追求神韵和意境的创造的“真”。
所谓“师法自然”、“外师造化”、“法天贵真”。
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立体的绘画,与天然之真融为一体,而且和绘画艺术的真与美紧密相联。
在造园过程中,计成一直用中国古典绘画的手法来造园。
他认为,造园应做到人造园林的神韵和意境堪比自然景致便可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园冶》园林美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摘要: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实质上是如何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优良的规划和建设,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游赏设施,提高旅游风景区资源的审美利用价值,避免“破坏性建设”的弄巧成拙。
旅游风景区的建设与审美利用的关系,一定要从理论设计和项目实施上来把握。
关键词:园林美学;旅游风景区;审美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一、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思想的文化渊源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表明了他对“天开”与“人作”的关系和处理。
所谓“人作”就是人工所为,“天开”指的是天工开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说园林虽属人力所为,但是却如天然生成一般。
首先,“宛自天开”需靠“人作”完成。
“宛自天开”是人工造园的艺术理想,追求“宛自天开”非但不排斥或否定人为,而且还要借助精心构思和实践操作才能化为现实。
自然美要优于精巧繁琐的人工美,因此,造园师要竭力师法自然,努力达到“天开”的效果。
二、《园冶》园林美学的审美体验方式和山水景观特征(一)《园冶》园林美学的审美体验方式1、“天人合一”的基本审美体验方式。
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中,力求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从园林山水审美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是古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形态,山水自然景物,不是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而存在,而是与人共同作为审美的主体力量,构建起一种万物同源、同生并存的审美关系,从而达到一种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雅”为格调基本审美思维模式。
中国文人园林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譬如有村庄园林的疏朗自然、山林园林的雄起俊俏、江湖园林的平远开阔、城市园林风景区的小巧精致等。
总而言之,园林最基本得审美品格是“雅”。
从思想根源来看,“遵雅”、“从雅”的造园理念,源于文人士大夫所秉承的儒道文化传统。
《园冶》设计理念的思考1 计成和《园冶》一部《园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从事园艺艺术的著作,但自从《园冶》出现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了近300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刚刚从日本传回中国,在此期间,日本许多园林的创作和研究也深受《园冶》的影响。
在国内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苦心研究之下,最终认识到了《园冶》的价值及其作者计成。
计成,苏州吴江人士,字无否,号否道人,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1582年),卒年不详,推测应活了60岁左右,老年生活在明末时期。
代表作品为扬州影园,作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园冶》一书成书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出版于1634年,全书共分为三卷,约一万四千字,并附有各类插图共235张,卷一包括三个序言和六章正文,分别是《冶叙》、《题词》、《自序》、《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和《装折》,并且配有屋宇、梁架、地图、木门扇和风窗图样共73幅;卷二是《栏杆》一章,总结了栏杆图案的设计经验,并附有栏杆图示共100张;卷三包括《门窗》、《墙垣》、《铺地》、《选石》和《借景》六章,绘有门窗洞、漏砖墙和铺地图样共62张。
在《园冶》一书中,计成不仅提出了古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规律,更是理想的描绘了17世纪江南文人园林的意境、生活功能与审美情趣,整理出古代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图案,总结出山与水的类型和技术原理,展示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深厚认识。
与其他古人提出的园林造诣相比,只有《园冶》一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园林的哲理和手法。
2 《园冶》的造园思想园林设计的思想在明代许多名人的著作中也有反映,例如,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房宇,植物,水石等的组成,为后人了解明代园林设计有着显著的影响。
但作为创意和技术园林的最高水平的规范,首推最重要的《园冶》。
《园冶》最重要的是它完全的深园思想以及与众不同的规划造诣。
《园冶》中有云“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而其中的“能主之人”是说明了人作为造物的主人,最大限度的符合“能主的审美需求”,“能主”既包含主人,也包含设计造园的主要工匠。
《园冶》中所体现的虚与实的意境之美
《园冶》中所体现的虚与实的意境之美
《园冶》是吴承恩先生所写的一部古典名著,其中写到了虚与实的美。
这篇古
典名著的特点是用一种诗意的文字来深深地把真实世界融入虚幻的丰满之中。
虚与实在《园冶》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古书中描述的文明辉煌却是虚无缥缈、向大自然低头的,正好形成了一种虚与实的讴歌,让人们把生活中珍贵的却容易被遗忘的事物把握住。
而古书里提及的庭院,更是世外桃源般地让人向往,尤其是描写的阶梯非常生动、绚艳,这也让人看到了一种虚实的美,一种永恒的真理。
另外,《园冶》中的虚与实的美不仅仅是描写庭院的格局,而是结合了多种因素。
例如,描写花卉的颜色非常逼真,让人们感受到朝阳下花开时的明媚,仿佛花卉是唯一真实却又总有一种虚无的感觉;而石桥清晰地临近碧荷池塘,让人们可以挥洒思绪,感受到了宁静而虚无的美妙。
总的来说,《园冶》中的虚与实之美,就是一种把生活中神圣的真实和令人向
往的虚幻融入一粹的造境,让世俗的事物焕发出更多的神秘和美感的歌颂能力,以及无形中一种把过往无尽想象和实际承受相结合的美。
《园冶》的生态设计思想《园冶》是我国关于古典园林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技巧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作为一个文人建筑学家,计成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将园林建筑中隐藏的生态危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作《园冶》这一书中关于生态设計思想的部分对现代城市建设也有着启示意义。
标签:《园冶》;生态设计一、生态设计哲学思想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就十分注重人的能动作用。
如《周易》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论述,意图在于启示人们当面临残酷的自然环境时,要坚持“自强不息”,在与自然万物的相处之中做到“厚德载物”,如此就能实现天道、人道、地道的和谐统一。
置于当下来看,《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学说,与我们今天讨论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是相通的。
在建造园林时,时常会面临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时便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然条件的劣势转化为园林独特的内在风景。
通过自身的运筹帷幄,认识到环境因素与规划设计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考察自然环境,加上结合自身所长,“巧于因借”,就能建设出具有独具特色的园林。
二、《园冶》中的生态设计思想(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园冶》中,计成关于造园方法论,提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借”指的是指园林设计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设计园林风格,它要求设计师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地貌特征和地势特点等综合考量后,决定园林的大小、形状、风格和位置走向。
同时,园林的内部装饰也要适应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比如不论是选用的花草树木还是假山石块,都要与园林的整体美学风格搭配,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以增强园林的整体美学效应。
正如《园冶》中提到:“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1],要求造园时要根据地形条件和地势特征,调整园林的结构,使之符合当地的地理特征。
因此,计成在《园冶》中就特别强调不要逆先天条件而行去人为的改变地理特征,破坏当地的生态,而是要把建筑与当地的地貌特征融为一体。
摘要:《园冶》是中国第1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被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重读《园冶》,对《园冶》中所体现的生态审美观进彳亍探索。
从《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溯源、《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及《园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个方面来解读《园冶》。
呼吁当代人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关键词:园冶;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谐1计成及《园冶》概述1.1计成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
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生。
然“不知所终,卒年未详”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喜好绘画并远近闻名。
众多画家中尤爱荆浩和关仝。
受良好教育,对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同时游历大江南北,中年时期回到家乡吴江,开始了园林设计,并创作了《园冶》一书。
然其一生未成就功名,艰辛坎坷。
1.2《园冶》《园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1本造园理论的专著。
由计成所著。
全书共分为3卷,235幅附图。
主要内容为兴造论和园说2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2《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溯源2.1中国古代诗画的生态意境中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家。
中国的诗画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人、画家向往自然风光,把这种感情寄托在诗词及绘画上,通过诗画所创造的“意境”超越自然山水的空间限制,来达到心灵的满足。
在众多诗画中,留恋、赞美自然景观的可谓比比皆是。
在这些诗画中更是亲近自然,吟咏自然。
这些诗画所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并非人类要征服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正是生态自然观的体现。
在生态保护观中更是不乏诗句。
王建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以及《题金家竹溪》中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都劝诫人们应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荆浩,关仝是计成所追寻的2位著名画家,其绘画风格对计成产生深厚的影响。
自然在园林设计上更是深受启发。
荆浩北方山水画鼻祖,画风大气且严谨。
关仝师从荆浩,画风朴素,形象鲜明且充满灵气。
这些绘画的风格、意境及构图对计成后来创作《园冶》产生了深远影响。
2.2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含有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具有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之后由董仲舒发扬。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在改造大自然时,应尊重大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
不能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同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同生态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从《园冶》一书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思想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都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所主张合于义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而这种思想在《园冶》中更是有所体现,“随曲合方,当要节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对《园冶》的创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2.3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风尚《园冶》成书于明晚期,在这一时期,明朝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追求自然之趣,新奇之趣。
正如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这种自然之趣,新奇之趣也是计成所追求的趣味。
崇尚自然的生态审美风尚必然与《园冶》息息相关。
3 《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本文从4个方面论述《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生态自然观、生态保护观、生态节制观、生态审美观。
在生态自然观上,主要从《园冶》一书的核心思想及造园手法上表现。
在生态保护观上,主要分析在造园过程中对动物及植物的保护。
生态节制观上,从园林考察、规划及资源的利用上进行分析。
在生态审美观上,从计成本人所表现的审美来叙述生态审美观在《园冶》一书中的应用。
3.1《园冶》中生态自然观的体现3.1.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思想。
在生态自然观中,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劳动也创造新的环境。
这个过程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类不能一味地去征服自然,应以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全书的核心思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思想贯通于全书之中。
一切以这句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延伸和具体运用,是生态自然观的具体体现。
古人“企图逃离城市宫室……去过乡村士绅的生活”,然而,当他们真正生活到山林之中则会感到孤独寂寞,于是选择了把自然景观引进自家庭院的方法,开始了造园。
造园要创造一种宜人的环境。
这种环境要满足人的需求,然而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则需要人与自然的高度配合,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宛白天开的目的。
而这种思想理念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也是生态自然观的完美体现。
“虽由人作”中“人作”是表现人要创造环境,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过程。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
但要做到“宛自天开”。
显然包涵着对自然环境利用和自然资源索取的“度”的内容。
就需要去保持自然风貌,保护自然环境。
不仅在外在上做到与自然的一致,更深一层需要人类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达到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灵共同对自然界的友好态度,共同去接受大自然,即不是一切以人类为中心,又不是单纯的自然化,正是生态自然观的完美诠释。
3.1.2“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就是说园林设计要因地制宜,巧而得体。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巧而得体?计成曰:“‘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即随地势、地形进行设计,砍掉有妨碍的树木的枝桠,将流动的泉水引入石上,景观要相互借用,适合建亭处建亭……这就是“精而合宜”。
从全书的造园手法看,很多方面并不是完全按照人的意志进行建造。
在园冶卷三造园组景中,强调“合宜则立”“临机应变而立”、“随意合宜则制”、“制亦随态”、“随形而弯”,这种“随机”、“随意”、“随态”、“随形”都是生态自然观的体现。
3.2《园冶》中生态保护观的体现在《园冶》中更可以看到计成对动植物的保护观念。
《园冶?相地》中说“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
”容易规划的新建筑,只能栽植易于成活的杨竹。
翻新改造旧园,原有的古树木发芽,繁花似锦,自然更具时间感,更有韵味。
当代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在设计上也是坚持保留原有老树木,通过实际行动发扬着生态保护观念。
这种保存古树,翻新旧园的现象表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及保护。
《园冶?相地》中“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看出,自然景观得到了尊重,植物的存在优于建筑,建筑要避开古老植物,合理保护植物,植物的生长周期远远长于建筑,是有生命的自然景观。
因此其存在优于建筑,优于亭台楼榭。
计成的园林里动物是无可或缺的对象。
“好鸟要朋,群麇皆侣”、“养鹿堪游,种于可捕”、“看竹溪湾,关于壕上”、“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这种人与动物如亲如故的场景令人陶醉。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计成在造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动物的生活环境。
如在《园冶?掇山?金鱼缸》中“如理山石池法,用糙缸1只,或2只,并排作底。
或埋、半埋,将山石周围理其上,仍以油灰抿固缸口。
如法养鱼,胜缸中小山。
”这种方法更加接近鱼群原来的生活环境,让鱼类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而不单单只是为了人的审美。
3.3《园冶》中生态节制观的体现在园林的建造中要做到生态节制,“就应该考察所造园林之地的地形地貌,然后因地制宜,合理地规划原有地形地貌,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布置,尽量减少对原自然环境的改造及自然物栖居环境的破坏”。
《园冶》开篇兴造论中“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建造房屋,首先就要考察基地,有所规划,然后再根据地基进行房屋的建设。
考察地形,因地制宜,可以更好地节约时间、节省资源只有按照原有的地基建造房屋才更加合理,才能在以后的建造过程中避免浪费。
在《园冶?相地》中“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在地形高的地方可以建造亭子,而在低洼之处可以挖掘池塘,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同时也可以节省自然资源。
《园冶?兴造论》中“随曲合方”就是根据地形来建造建筑,这种尊重自然的做法可以更好地节省自然资源,同时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4《园冶》中生态审美观的体现《园冶?屋宇》中“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
”体现了对“天然”的追求,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同时受中国古代诗画的影响,计成的《园冶》也具有如画的审美性,中国诗画是诗人画家心灵向往的精神世界,中国山水画“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计成撰写《园冶》时,语言精妙之处,更是如诗如画。
《园冶》的审美思想得到了提升,不是一切为我所用,也不是纯碎的自然化,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4 《园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接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贯通于全书。
从生态自然观上,应正确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建造宜居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不能妄想征服自然。
应结合自然,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
在生态保护观上,应该去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纵观近几十年来的生态环境,人类无休止地破坏,为了建造房屋而砍伐的树木不计其数,淡水资源严重缺失。
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
《园冶》中的“好鸟要朋,群麋皆侣”是人们奢侈的画面。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如今应为动物打造一个栖息之地。
在生态节制观上,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努力,爱护自然资源,做到节约而反奢侈。
在造园中,则需要设计者合理的规划,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更好地节约自然资源。
在生态审美上,作为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更多的诱惑,在众多的选择中,应该注重良好精神世界的构建。
5结论《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智慧的结晶。
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的建设更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保护观、生态节制观、生态审美观4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园冶》生态美学的体现。
重读历史,希望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画面。
同时意在通过此文,让人们明确《园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吸取经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来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