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
- 格式:ppt
- 大小:516.50 KB
- 文档页数:16
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二)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明确]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5)《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词,分组讨论,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重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幻灯一:出示古典画面和《妆台秋思》音乐。
)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师: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
(幻灯一:常记溪亭日暮。
)(幻灯片二:红藕香残玉簟秋)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
(幻灯三:出示课题和图片。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自由朗读,对比把握情感1、对比把握感情基调(1)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2)学生试读,并评价;(3)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4)学生再读(推荐)2、品读直抒胸臆的两句(1)师:词中哪一句最直接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呢?(学生分析此句)(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三句是怎样多角度抒写愁情的?有何特色?3、听示范朗读,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三、品读意象赏析意境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两首词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歌曲导入课前请大家欣赏了歌曲《菊花台》,歌里提到一种花,它是?菊花。
有一句歌词“菊花残,满地伤”很好的道出了菊花这一意象的深层意蕴。
菊花即是古典诗词当中的黄花。
诗人用它来表达伤感情怀。
欣赏两个李清照描写黄花的名句: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正如东方不败善用绣花针,杨过擅长黯然销魂掌,李清照也是运用黄花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思的词中高手。
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运用黄花这一个意象来表达不同情思呢?请同学们随老师欣赏《李清照词两首》,感受“一般黄花两样情”。
三、作者介绍(提问学生)李清照 (约1084--约1155)。
济南(今属山东)人,横跨两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 当时就广为流传,人们争相效仿,称其词为“易安体”。
有《漱玉词》。
李清照的生平:1、出身: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
所以少女时期的她衣食丰厚,无虑无忧;2、丈夫: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至右丞相;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故此时新婚燕尔的她嫁得才俊,缠绵婉柔;不久,丈夫就因为求学、为官等原因长时间在外,李清照饱尝甜蜜的相思之苦,此时和丈夫感情很深厚、新婚长别的李清照觉得夫觅封侯,相思成愁;3、南渡遭遇:公元1127年,金破汴京,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四十多岁的她无奈经历了金强宋弱,避乱江南;李清照在南渡初期,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了有名的《夏日绝句》,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后赵明诚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此时她满腹才情、一腔报国热血却不得不经历夫去国破,凄寂晚年;丈夫死后李清照孤身流离在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品味分析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意象,理解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愁情。
难点: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月满西楼》MTV,《声声慢》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随学生入场播放《月满西楼》。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位词人的作品吗?(明确:李清照)同学们初中时就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谁能给大家介绍下李清照呢?(学生简介)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所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愁?(相思之愁、闲愁、甜蜜之愁)二、整体感知1.齐读2.听朗诵(注意字音、语速、节奏、情感)3.再读(借鉴朗读录音的语速和语调)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
三、重点赏析大家都抓住了一个“愁”字,那么李清照再《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呢?(一)怎样入愁1.找出定下全词基调的句子(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具体分析“寻寻觅觅”3.具体分析“冷冷清清”4.具体分析“凄凄惨惨戚戚”5.分析这14个字的特点、好处(二)缘愁选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具体探究每个意象的涵义:淡酒——突出愁浓晚风——渲染愁情过雁——象征离愁黄花——憔悴容颜梧桐细雨——愁苦哀伤(三)为何生愁联系李清照具体的人生经历。
附: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2、通过品味诗歌意象、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开篇14个叠字。
2、体会作者国破家亡、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早自习进行了字词积累、疏通文意的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她精于填词,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著名作家梁衡先生说她是“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化身”。
她是谁呢?她是李清照。
我们学过她的早期作品《醉花阴》,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李清照,通过一首《声声慢》来体会她晚年的心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2、通过品味诗歌意象、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愁”之内涵。
三、回顾作者(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18岁时和赵明诚结婚。
两人志同道合,婚后过着平静富足的幸福生活。
靖康之变后,44岁的她和心心相印的丈夫赵明诚被迫从北方逃难到江南,1129年8月,丈夫去世,同年9月,金兵又犯南宋,孤苦的她继续辗转流离于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飘零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遭遇了很多巨变,她的创作风格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四、走进文本、品读鉴赏(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1、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
2、师范读,生把握字音、节奏,体会情感。
(课件投出课文的停顿划分,指导诵读)3、生个读展示、生点评、全体齐读。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师范读、个读展示、生齐读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初步体会情感。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仔细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说明抒情的不同层次。
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妙用。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1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经验。
2重点难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两地相思离愁别绪,愁是我国古代文化风景中凄凉的一角。
李煜的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崔莺莺的愁是“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那么,作为词坛愁将的李清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词——《声声慢》。
二、新课学习: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
3、教师范读。
4、疏通词意。
5、把握词眼。
﹙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常有“诗眼” “词眼”之说。
“眼”传神之所,“词眼”是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或句子,请找出本词的“词眼”。
﹚——明确:词眼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活动2【讲授】品味语言(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希望找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不但无获,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反而感到凄凉忧戚。
声声慢【学习目标】⒈学习重点:(1)审美体验《声声慢》的愁情;(2)审美领悟《声声慢》的愁意;(3)审美探究《声声慢》的愁因和愁旨。
⒉学习难点:(1)审美表达——领会意境,还原词作画面,用散文式语言予以表达。
(2)审美评价——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身世,对《声声慢》的愁做出恰当的审美评价。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设疑法、引导法、点拨法、矫正法【时间安排】一课时(40分钟)【教学活动一】情境导入在背景音乐《月满西楼》中引入“愁”情:“《一剪梅》虽是写愁,却浸透着与爱人相思的甜蜜。
可是,有一天,爱人忽然撒手人寰,留下她只身一人漂泊异乡。
半世飘零的她,到了迟暮之年,在一个阴云密布的黄昏,又会作何感慨呢?让我们走进《声声慢》,去倾听她的心音。
”【教学活动二】吟咏触“愁”用一个字概括词的情感?愁。
请一位同学朗诵,另一生点评;老师范读,学生点评;学生自由朗诵,选择打动自己的一句或多句朗诵分享。
(《弄云》配乐)小结:打动我们的愁,可以由行为显现,可以由心理描绘,还可以由景与物衬托。
这浸透了情感的景物,在诗词中称为——意象。
【教学活动三】“愁”之深品(一)意象过渡:意象是解读诗歌情感的钥匙,词中都有哪些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品读示范:以酒为例,酒本是忧愁的载体。
这里的酒,承载的愁浓不浓?浓。
哪里看出?“三杯两盏”,接二连三的下肚,身为女性,如此的狂饮滥醉,可见其愁之深;“淡”,不是酒淡,而是愁浓,浓得用酒都消解不了。
提炼方法:大家发现对意象的品析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揣摩修饰语,如形容词、动词等。
方法运用:请大家选一两个意象,分析它是如何突显愁的。
(自主探究)风——“急”,风猛烈强劲,愁猛烈强劲;“敌”,酒有暖身的功效,可那么多酒都无法抵御,可见风之寒冷彻骨,更可见心之凄冷悲凉。
雁——“旧时相识”勾起美好往事的回忆,勾起对丈夫的思念。
而今物是人非,何其悲惨。
黄花——一说“凋落”,黄花在凄风冷雨中和泥带水,委绝于地;暗喻词人在深哀巨痛中花容已谢,心泉干涸;一说“未落”,黄花枯萎却仍在枝头,理由在于若凋零于地,则应该是捡,拾。
声声慢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深入领会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情感。
2.分析《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2.难点:理解李清照的创作情感,体会其在诗中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李清照生平介绍、诗歌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声声慢》,了解李清照生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她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声声慢》中的哪个意象或修辞手法最为突出?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1.学生齐读《声声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3.学生尝试背诵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完成《声声慢》的课后练习。
2.深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和创作的了解。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典诗词《声声慢》,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
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呢?生1: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诗人,她的诗词很有感情。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教案一等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