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周维维-氯气性质的探究 1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氯气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以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水的反应),同时为接下来氯水、漂白粉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起点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氯气,知道氯气能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
在前面的一个专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并且能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其化学活性,这为理解氯气的性质打下基础。
从学生的特点分析,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刚好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但是学生本身的思维严谨性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应用。
(2).掌握氯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视频的观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视频观看氯气和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现象,感受化学的神秘。
(2).通过学习氯气的相关性质,体会它在生活中的用途。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氯气与铁、铜、钠以及氢气反应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五、教学方法视频引入→问题情境→播放实验视频→观察现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归纳六、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提到“战争”这个词,我们一般会想到炮火纷飞、弹如雨淋的场景。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战争,它没有硝烟,依然造成了重大伤亡——化学战。
PPT:播放视频——毒气弹—氯气学生:仔细观看。
教师:从视频中看到的这种黄绿色的致命气体是什么呢?学生:氯气。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角——氯气。
教师:氯气由氯元素组成,在海水中富集,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产资源宝库,含盐3%,主要为氯化钠,还有氯化镁、硫酸镁等。
3%有多少呢?有数据表示,如果将海水中的盐类全部提取出来,铺在地球的陆地上,可以使陆地平均升高150m。
高中化学课程《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实践探究作者:张李琴来源:《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第09期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几年来,探究式教学已经深入到高中课程的各个学科体系当中,高中化学的探究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以高中化学课程《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一、探究式教学概述探究即探索研究,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情境不断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和信息、提出假设、探索研究,并最终获得答案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探究式教学开始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当中.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研究.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于使学生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二、基于探究式教学的高中化学课程《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实践(一)实施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是问题.因此,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实施探究式教学首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恰当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氯和氯的化合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在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氯气的直观认识.然后,试举实例:“在2011年8月2日晚上,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山东润丰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氯气泄漏事故,一名职工在处理完氯气泄漏事故后,回到家中2个小时后身体出现异常,在滨海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等等.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氯气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具有哪些物理或化学性质?它是怎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又是什么情况下,它伤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果你在现场,能否采取必要施救措施,挽回当事人的生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提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对氯气的性质有所了解,探究式教学实践自此开始.(二)设计实验方案,进入探究式教学过程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学习中,上一步骤已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探究过程.氯气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我们知道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经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通过观察或仪器测量就可以获得的认知.因此,对于氯气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者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段内将涉及到氯气化学性质的所有实验都实际操作一遍,有必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和假设进行必要的引导,选择那些能证明氯气的化学性质的典型实验加以完成.比如,在本节课中,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有很多,我们应该选择典型的金属钠与铜丝进行实验.在所有验证氯气化学性质的实验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具体操作以及实验反思等环节,启发学生探究氯气的化学属性,即其强氧化性.氯气的强氧化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氯气的本质属性,才能举一反三,自然而然地回到上一环节的设问,有效解决本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果你在现场,将如何施救?这样,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化学知识,掌握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而且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反思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除了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应该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地引导.结语: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索研究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氯气的性质》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类型,在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定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计划.3.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论证、反思与评价.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通常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制定,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主动与组内的同学,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组内共识,并与其他小组沟通.同样一个化学实验问题,可以设计出多种解决方案.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证据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设计方案和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意见,通过反思和自评,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方法.。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通过对氯气性质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下面的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程序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量大,如果一节课要学习完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效果可能不好。
因此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第一课时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性质,着重体现氯气与水反应的探究,把这个难点吃透,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于氯水的性质待下一节课进一步探究。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的运用观察方法。
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在氯气性质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程序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培养他们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氯气与水的反应和氯气与碱的反应四、教学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氯气性质探究观察氯气的物理性质预测 1、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反应实验和观察 2、氯气与水反应解释和结论 3、氯气与碱反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认识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在认识这些物质性质的过程中用到了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也初步了解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通过本节课氯气性质的研究,学生体验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去研究物质的性质,为学生打下方法的基础。
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认识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体会到怎样科学合理的运用观察方法。
学科:化学执教者:沈丽娜年级:高一日期:
组内互评
王星蝶:1.普通话标准,声咅洪亮。
2.讲解苯的结构的时候比较生动
3.利用发现苯坏结构的发现,与知识切合的很好
1.在讲课的时候,面对黑板的时间较多扬于瑜:1.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
2 .讲解实验的过程比较仔细,实验现象明显
1.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巧妙
杨微微:1.比较有教师范
2.设计的知识点比较足量
3.开头用温度计引出硫比较好
1.板书的设计比较呆板
许莎莎:1.知识的重点把握的可以
2.讲课的条里比佼清楚
1.教学的内容略显呆板
汪欢:1.对于一节课的流程比较流畅
2.对于镁的内容准备的充分
1.对于讲的知识的重点不够图书
章鹏程:1.讲澳与碘形成了一个对比,比较有比较性
2.讲解知识点比较细
1 .对于讲解过程的衔接比较生硕。
氯气的性质探究实验设计作者:周兆彬来源:《化学教与学》2014年第11期摘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实验和实验过程中的环保问题是上课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文章以氯气的性质为例,通过实验设计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又能避免教室里空气的污染。
关键词:氯气;探究;实验设计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97-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8一、设计意图首先要消除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氯气的污染,做到无氯气泄漏(教室里闻不到一点点氯气的气味),真正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探究→得出结论→产生新问题→再假设,设计方案→验证探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二、原创或改进说明人教版化学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实验4-4、实验4-5两个实验有以下不足:1. 盛有氯气的集气瓶、盛有氯水的广口瓶都用玻璃片遮盖,实验过程中氯气泄漏很严重。
2.不适合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氯气有毒,许多人(包括一些化学教师)往往谈“氯”色变,敬而远之。
以前听有关氯气以及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公开课时,闻了整堂课的氯气,严重损害了学生、听课老师以及上课老师的身体健康。
鉴于此,作者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避免了教室里空气污染,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实验仪器、药品和装置说明医用输液袋(贮存氯气),注射器(一大一小),红纸,点滴板,蓝色石蕊试纸,小试管,小烧杯,蒸馏水,硝酸银溶液(滴瓶)。
四、实验操作程序及现象等说明(1)用医用输液袋按装置图(图1)收集一袋氯气。
(2)根据氯水样品的颜色,提出问题:氯气溶于水后与水反应了吗?五、该实验教学效果说明该实验便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教学效果好,且真正达到零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氯气的性质》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中的漂白成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研究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面对有毒气体可能会感到恐惧、缺乏科学探究方法、不熟悉实验仪器等。
研究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通过探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氯、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研究。
通过生活常识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条知识主线,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假设验证、自我反馈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2、通过对氯气与水反应、氯水中漂白性物质的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研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探究氯气性质,养成务实求真、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氯气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氯水中漂白性物质的探究。
实验准备:蒸馏水、稀HNO3、AgNO3溶液、pH试纸、红纸、点滴板、注射器、试管、小药瓶、镊子、盛有氯气的塑料瓶等。
教学流程图:1.视频探究氯气溶解性。
2.出现异常现象,提出新问题。
3.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探究氯气与水是否反应。
4.探究氯水中谁能漂白。
5.交流、小结。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观看自来水厂消毒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来水中的氯气味道是如何产生的。
探究一:氯气能否溶于水?通过实验观察氯气溶解于水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氯气能溶于水,形成氯水。
探究二:氯气与水是否反应?通过假设和实验验证,引导学生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及反应原理。
探究三:氯水中的漂白成分是什么?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氯水中的漂白成分是次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