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管理学原理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484.54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学习的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管理道德的概念、特征及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理解培育管理道德的途径,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掌握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明确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的关系,理解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管理道德概述一、管理道德的概念道德,就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和原则。
一般来说,道德是社会基本价值观一个约定俗成的表现,人们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社会认同的形态,形成与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观,大多数人能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
道德一般可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类。
其中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或履行行为标准和要求,以及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管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对管理者自身而言,可以说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发展之源;对企业而言,是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价值导向,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源泉,可以说管理道德是管理者与企业的精神财富。
二、管理道德的特征(一)普遍性管理道德是人们在参与管理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为指导而提升、概括出来的管理行为的规范,它适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
无论是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文化管理,还是单位、部门、家庭和邻里的人际关系管理,都应当遵守管理道德的原则和要求。
(二)特殊性管理道德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道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所调整的关系是管理关系,规范的行为是管理行为。
管理学原理第1章管理学原理概述第2章管理理论发展历史第3章计划第4章组织第5章领导第6章控制第7章创新第1章管理学原理概述1.1 管理的概念与作用1.2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体系与学习方法1.1 管理的概念与作用一、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认为,管理就是“明确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职能管理学派的代表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行为学派的代表梅奥认为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核心,激励员工,调动人的积极性;决策学派的代表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伯法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系统所追求的目标;近代管理大师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个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概念(宽泛):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配置与利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过程。
管理的概念(具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对管理概念的理解: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人员、资本、土地、厂房、原材料、设备、信息……)4.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6.管理者是指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 目的性2. 组织性3. 人本性4. 创新性(动态发展性)5. 科学性和艺术性三.管理的二重属性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一方面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都需要管理,它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属性。
管理学原理讲义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的特点、管理的目标和管理的职能等。
1.1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组织中的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它通过协调和领导,使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1.2 管理的特点管理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目的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普遍性是指管理活动在各种组织中都存在;系统性是指管理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目的性是指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
1.3 管理的目标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
经济目标是指组织的经济效益,包括利润、效率和市场份额等;社会目标是指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环保、公益事业和员工福利等;个人目标是指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和满足个人需求。
1.4 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规划是指确定组织的目标和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针、政策和计划;组织是指构建组织结构、分配资源、建立工作流程和制定规章制度等;领导是指激励、沟通、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控制是指监督和评估组织的活动,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和管理的人本性等。
2.1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
管理的科学性包括管理的目标科学、管理的方法科学和管理的组织科学。
管理的目标科学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方法科学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方法;管理的组织科学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
2.2 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活动应该是艺术的、灵活的。
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0001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一、管理的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组织的形态千变万化,协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加大,而且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因而,管理更显其必要性。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0002 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要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亨利·法约尔是对管理概念有重大影响的人。
他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一观点强调,当一个人在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工作时,他便是在做管理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强调,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任何工作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才能完成,管理者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决策。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哈罗德·孔茨等人的观点是: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
他们认为,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求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是各类企业中各级主管人员的一项基本任务。
第一篇基础篇本教材共五篇,十三章。
第一篇:基础篇,包括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二篇:计划篇,包括第五章决策;第六章计划;第三篇:组织篇,包括第七章组织;第八章人员配备;第九章组织变革;第四篇:领导篇,包括第十章领导;第十一章激励;第十二章沟通;第五篇:控制篇,包括第十三章控制;管理学原理课程重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管理、管理者、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的内容、方法及原理。
重要的章节:基础篇在考试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试重点在:第二篇计划和决策;第三篇组织和变革;第四篇领导、激励和沟通。
第五篇:控制经常在考试中会出现案例。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学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管理产生的原因,明确有关管理及管理者的基本内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层次、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的区别,熟悉管理学的特点及学习管理学的方法。
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一)管理的产生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要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管理学原理□课程介绍□内容体系第一篇管理的内涵⏹引言⏹第一章管理的概念⏹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第三章管理理论的发展⏹第四章管理主体⏹第五章管理风格⏹小结第一章管理的概念•引言• 1.1 管理的定义和特性•1。
2 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1。
3 管理的创新•小结□引言⏹自从人群组织的产生,便有了管理活动。
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它不同于文化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和教育活动等,他有自己的五个特性,即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经济型。
⏹管理的目标既是每一项具体管理活动欲达到的结果,又以组织终极目标作为它的终极目标。
按照管理的职能,管理活动可以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类,这些活动是配置组织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管理创新是有效管理或管理成功的根本所在。
1。
1 管理的定义和特性⏹管理:是对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特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不确定性:客体、运行时空、工具和手段、事实结果1。
2 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管理目标:实现组织目标、提高过程有效性⏹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1。
3 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内涵(或方式)□本章小结⏹管理、特性、⏹管理的不确定性⏹目标与基本手段⏹管理创新第二章管理的基本问题•引言•3。
1 资源与资源配置• 3.2 管理中的人性假定• 3.3 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小结□引言⏹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激发人的潜力,将组织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已达成组织既定的目标.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管理方式的选择实际上与组织对成员任性的假定有很大的相关性。
⏹人是有限理性的,故对环境的变化无法做出确切的估计,环境对任何组织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影响到人们决策的正确性,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人们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及资源配置状况选择管理模式,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3.1 资源与资源配置3。
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0001 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一、管理的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活动;二是使这种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是产生于作业活动并为作业活动服务的一种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伴而生,并使作业活动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组织的形态千变万化,协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加大,而且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因而,管理更显其必要性。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0002 管理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要事先安排工作,指挥他人用最好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亨利·法约尔是对管理概念有重大影响的人。
他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一观点强调,当一个人在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工作时,他便是在做管理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强调,决策贯穿与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任何工作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才能完成,管理者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决策。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哈罗德·孔茨等人的观点是: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
他们认为,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求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是各类企业中各级主管人员的一项基本任务。
第六章计划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计划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理解计划的作用、工作原理及战略计划的重要性。
了解计划制定的程序,熟悉计划的方法与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
第一节计划概述一、计划的含义与特点(一)计划的含义所谓计划是对事情进行预先筹划和安排的一项活动。
管理中的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计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等整个计划工作的全过程;狭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即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为目标的实施做出具体的安排。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计划的内容可以概括为5W1H,计划必须清楚地确定和描述这些内容:What to do―做什么?(目标与内容)即要明确计划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Why to do it―为什么做?(原因)即要明确计划工作的宗旨、目标和战略,并论证可行性。
When to do it―何时做?(时间)即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
Where to do it—何地做?(地点)即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Who to do it—谁去做?(人员)即要明确规定每个阶段计划目标的责任人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
How to do it—怎么做?(方式、方法、手段)即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
(二)计划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实现组织目标。
任何组织和个人制定计划都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的。
2.首位性计划工作相对于其他管理职能而言处于首位。
这是因为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计划工作一般要先于其他管理职能而发生;另一方面,计划工作影响和贯穿于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中。
3.普遍性计划的普遍性强调计划是各级管理人员都应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能,不论是处于哪一层次的管理者和哪个部门的管理者,都需要制定计划。
/难点决策难点、重点计划难点、重点组织重点领导难点激励难点、重点沟通控制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1.基础篇【1-4章】2.计划篇【5-6章】3.组织篇【7-9章】4.领导篇【10-12章】5.控制篇【13章】1. 2. 3.1. 2. 3. 4. 5.……第一节管理概述第二节管理者第三节管理学本章重难点分析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欲望资源矛盾协调*生产****管理(一)管理的产生1.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2.3.二、管理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管理的定义。
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三、管理的特性(征)(一)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二)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三)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四、管理的职能△1916共识的观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实现组织目标职能内容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实现组织目标四、管理的职能△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管理的有效性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
•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有效的管理效率:投入产出比效果:目标达成度怎样做……方式方法做什么……价值取向以比较经济的方法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结果:效果目标低浪费高成就资源利用目标实现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谢谢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1.(1(2(3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作业人员1.要有目标;2.要将别人组织起来;3.要激励他们;4.要检查评估工作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1(2营销专业管理者二、管理者的角色Role二、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939•••1973;•1983;•1995;••1998•管理者的三类角色10 10☞☞☞☞☞☞☞☞☞☞正式权力和地位三、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第一章管理学概论(管理是最常见、最为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
)第一节管理学的基本框架第二节管理一、管理的概念1、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对组织和信息等资源,通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责任的过程。
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康纳利:管理就是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H.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环境,使集体工作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2、管理的内涵: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其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主体是管理者对象是所拥有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全部资源其目的是高效地过到组织的目标和责任(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是一个过程二、管理的基本职能1、基本职能➢计划Planning(首要职能):通过对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和预测,确定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将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制定若干个可以实现目标的可行方案,经评价后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并制定出实施计划所需的政策。
➢组织 Organizing➢人事 Staffing(人员配备)➢领导 Leading➢控制 Controlling2、对管理职能的不同认识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管理必须具备的功能,或者说管理者在执行其职务时应该做些什么。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古利克: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孔茨: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徐国华: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
张今声:计划、组织、控制。
不管是三分法还是七分法,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分法不同,对此不必拘泥于某种具体的分法。
通过管理职能的划分,为研究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有关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程序都可以按照不同的管理职能而加以分类归纳并予以系统论述,从而为研究与学习提供便利。
第七章组织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的含义、分类、特点与职权等基本概念;理解部门设计、层级设计及职权设计的方法;掌握集权、分权、授权的内容,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及其特征(一)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有以下含义:(1)作为静态的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人与单位的有序结构,使人能在这种结构里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
(2)作为动态的组织,是指把分散的人或事物进行安排,使之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比例性,形成一个协调系统。
(二)组织的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是组织,而仅是一个人群。
目标是组织的愿望,只有确立了目标后组织才能确定方向,才能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去组建一支队伍。
2.拥有资源组织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
其中人是组织最大的资源,是组织创造力的源泉。
拥有资源是组织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同时,组织通过管理活动的配置整合,能够促进资源增值,为组织及其成员带来利益。
3.具有一定的权责结构管理组织的内涵是人们在职、责、权等方面的划分与互相联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可简称为权责结构,表现为层次清晰,任务有明确的承担者,并且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
二、组织分类组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1)按照组织规模大小,可以把组织划分为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
不同规模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不同。
这种划分具有普遍性,是对组织现象表面的认识。
(2)按照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
(3)按照组织目标的不同,可以把组织划分为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组织。
营利性组织是指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商店、酒店、旅行社、银行等。
非营利性组织指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各类社团、宗教组织、慈善机构等。
公共组织是负责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组织,如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政府机构、军事机构等。
管理学第一章管理学导论●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性●第二节管理的目标与职能●第三节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学习内容要求●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掌握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性●一、管理的定义●二、管理的特性●三、管理的作用一、管理的定义(1)●有关管理概念的多种说法强调管理者个人作用:管理就是领导。
(穆尼)强调管理作用:管理就是谋取取剩余。
强调管理工作: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完成任务。
(孔茨)强调管理过程: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强调决策作用: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一、管理的定义(2)●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包含五重含义:1.管理是为一定组织目标服务的。
(实质是手段)2.管理活动强调以人为中心。
(内容是协调)3.管理工作强调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
(有效性)4.管理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职能。
5.管理要与环境相适应。
组织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知识)、时间、关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人力资源资金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技术(知识)时间关系二、管理的特性管理有5个特性动态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经济性管理是动态的组织的外部环境、组织的资源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使用的方法手段也应是适应上述变化的管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目标科学: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艺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决窍。
管理的创造性在动态的管理环境中,管理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而社会环境不断呈现新的状况,管理也就必须适应新的环境状况,管理具有创造性管理的经济性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效的就是强调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三、管理的作用管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的存在管理和技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只车轮在中国加强管理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节管理的目标与职能一、管理的目标二、管理的职能一、管理的目标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作为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一定存在一个于达成的具体目标。
组织的目标(1)功利性: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2)非功利性:功利性目标实现的其他价值管理的目的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组织目标间的关系(1)组织的续存目的决定了组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既定目标—组织目标决定了每项具体活动的管理目标。
(2)组织既定目标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由具体的管理活动反映出来。
二、管理的职能1、西方学者关于管理职能划分的主要观点2、本书关于管理职能的观点1、西方管理学者关于管理职能划分的主要观点2、本书关于管理职能的观点(1)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预期目标和行动方案所做出的选择和具体安排。
(2)组织——从事管理活动的载体,包括对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
(3)领导——组织确立之后,各级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过程与艺术。
(4)控制——为了确保系统按预期目标运作,对其发展过程不断地调整和施加影响的过程。
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管理一个组织(Executive or top manager)管理管理者(Administrator or middle manager)管理工人和工作(Supervisor or first line manager)三、管理的基本问题资源的配置问题管理者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资源的配置问题(1)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能力与创造力的有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对组织的目标有很大影响组织应学会调动更多其他的资源支撑组织目标资源的配置问题(2)组织应充分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作用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存在机会成本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管理者管理者的概念就是:从事全部或部分管理活动的人,即:负责对人力、资金、物质和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人员。
管理者的类型TOP-MANAGER;MIDDLE-MANAGER;FIRST-LINE-MANAGER(SUPERVISOR)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三类人员的工作内容、性质有很大不同,但他们所起的作用和所需的技能大体相同。
管理者的作用人际关系方面的作用①作为组织的官方代表对外进行人际交往②作为组织领导人,负责招聘、培养和激励员工③联络作用信息方面的作用①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②传递信息③发布信息决策方面的作用①寻求机会,主动提出决策②驾驭混乱,承担责任、排除障碍、解决问题③分配资源④进行谈判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形成技能第三节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一、外部环境二、内部环境三、管理模式及其选择一、外部环境1.组织的一般环境(1)组织的政治环境(2)组织的经济环境(3)组织的技术环境(4)组织的社会文化环境(5)组织的自然环境2.组织的特殊环境(1)用户(2)竞争对手(3)供应商二、内部环境组织的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及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等。
组织文化三、管理模式及其选择(1)组织的管理模式是指组织拥有的对某一特定类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特点的概括性描述---------组织资源的配置方式管理模式简单的管理模式(直线型,集权式)在决策因素中不确定性的程度在决策因素中复杂性的程度低 高 高 功能性管理模式(职能型,授权式) 网络管理模式(虚拟型,分权式) 管理模式的选择决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组织的成熟度三、管理模式及其选择(2)直线管理系统在外部环境中,因为很少有技术创新发生,因此,企业的产品或生产过程的设计部门任务较小。
由于影响未来的因素基本是已知的,并且可以预测,所以计划部门也相对简单。
在直线管理系统中,需要执行什么样的任务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工作就可以高度的结构化。
如果组织的规模很大,就可以发展出高度理性化的任务结构,机器、程序和手段的标准化都有利于把资源集中到内部效率中去。
科层系统复杂性要求管理系统必须有能力指明这些变量,评价他们的影响,根据效率要求设计任务和工作,并且在所设计的岗位上安排专家。
对整个组织而言,环境的确定性越高,在整个系统中科层因素的比例就越大在科层系统中,有时许多部门也像简单――确定性的系统那样运作,这是因为参谋部门已经发展了规则、程序和任务安排,使得各部门在较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下运作。
直线――参谋系统参谋团体的职能就是研究外部环境中的变动。
(在科层系统中,参谋团体的职能则是使组织内部的主要活动程序化。
)在直线――参谋系统中,组织所面临的任务是不确定的,组织首要的任务是适应而不是理性化。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组织不仅需要预测,而且长期计划也有价值。
对控制的要求也就越高。
矩阵系统由于对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上述系统中处理复杂性的程序和惯例已不适合。
通过项目团队这种临时组织,处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管理模式的选择决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组织的成熟度第二章 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对人类管理的影响与贡献 第二节 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第三节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第四节 人际关系理论 第五节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学习内容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 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 掌握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贡献三、对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一、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长城(宋朝重修宫殿)等 中央集权统治 科举制 优质产品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贡献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内核(治国学与治生学)1、民本思想(重人)2、中庸3、人和4、义利5、教育6、顺道7、守信 8、利器 9、求实10、对策 11、节俭 12、法治以兵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孙武和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认识和评价认识:民族虚无论儒学复兴论中西合璧论优点: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缺点:1.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理论。
2.没有形成人们所公认的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3.有些观点带有一定落后保守成份,应予否定。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西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过四个阶段一.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萌芽阶段,十九世纪末以前)二.古典的管理理论(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韦伯三.中期管理理论(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代表人物:梅奥,巴纳德四.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二十世纪50年代后)第二节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早期的管理实践与思想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美国“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早期的管理实践与思想古埃及的金字塔建造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古罗马帝国分权统治罗马天主教会《圣经》中的记载古希腊瑟诺芬分工理论15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历史学家尼古拉·马基埃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提出领导四原则:群众认可;内聚力;领导能力;居安思危。
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工厂化欧洲成为世界中心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776)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哲学家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英]罗伯特·欧文R o b e r t O w e n1771-1885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行为学派的先驱者之一重视人重视对人的教育[英]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数学家、科学家、作家《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劳动分工使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对经理人员的建议台式手摇计算机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主要内容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3、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4、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主要内容[美]弗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1911《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泰勒的试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泰勒科学管理的分析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泰勒的试验米德瓦尔钢铁厂(Midvale Steel Works)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m Steel Company)(1)搬运生铁块试验75名工人,30米,80多斤重12.5T/天·人——47 .5T/天·人$1.15/天·人——$1.85/天·人(2)铁锹试验21磅铲铁16T/天·人——59T/天·人400~600人——140人 $1.15/天·人——$1.85/天·人(3)金属切削试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操作方法标准化,即动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