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区理论对_素问_皮部论篇_解读的启示_刘斌
- 格式:pdf
- 大小:214.44 KB
- 文档页数:5
养生知识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温馨提示:本站发布的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仅供参考,若按摩、刺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专业医师。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
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阳主外,阴主内。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
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免责声明:发布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且不可直接作为疾病治疗依据!更新时间:2010-3-2感谢您的分享: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与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相关中医养生名模护肤美容妙方春末夏初养生有讲究常拍胸部振精神泡脚的好处,泡脚不出汗怎么办?夏天可降火的时令蔬果健美健身中医养生常见病症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白领保健推荐图文自我按摩解决老年人久坐伤腰寒冷天女性如何预防痛经图解颈椎病的症状及自我治疗常按摩男女人体五个部位可治百病相关阅读不变的健身目标新潮的健身方法中医推拿方法治疗小儿疳积健身引发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在登山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上班族补觉早睡比晚起有效巧下五火冬季养生射精疼痛肥胖病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人的感情象小孩一样,与中年人相比,有以下特点:养生知识问题: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
十二皮部简介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
故《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考,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所以各经皮部就是该经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
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
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
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
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
”反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根据皮部的病理
反应而推断脏腑病证。
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
此外,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
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何谓“皮部”?其临床指导意义如何?皮部,是指体表按经络系统分部。
《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并提出了分部的依据:“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意思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就是十二皮部。
皮部的分区以经络的分布为依据,其范围则较经络为广。
如果把经脉比拟作线状分布,络脉为网状分布,皮部则是面的划分。
近人从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也说明,感传路线多数呈带状分布,有的还有较宽的皮肤过敏带或麻木带;在循经皮肤病中,皮疹的出现也多呈带状分布,这些现象认为与皮部有关。
由于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六经上下相通,即所谓“上下同法”(见《素问·皮部论》),所以一般只称六经皮部。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阳明名“害(阖)蜚”,少阳名“枢持”,太阳名“关枢”,少阴名“枢儒”,厥阴名“害(阖)肩”,太阴名“关蛰”。
皮部理论的重要意义,不只是作为体表的分区,而且把这一分区看成是反映疾病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外邪从皮部通过经络可影响脏腑。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另一方面,脏腑病变也能通过经络反应于皮部。
这样,从体表的诊察和施治就能推断和治疗内部疾病。
从六经皮部的排列名称可以看出,这里已不是指单纯的体表部位(病位),还反映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程),以及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情变化(病机),这将在以后“关、阖、枢”一题时另作讨论。
先略谈皮部诊察与皮部施治两方面:(1)诊断方面皮部是医者“审、切、循、扪、按”之所在。
《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观察皮和皮肤表面浮络的色泽变化,是中医望诊的一项重要内容。
《灵枢·五色》篇专论观察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如“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等。
《素问·经络论》还提到五色与五的对应关系,即“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
《黄帝内经--皮部论》
《黄帝内经--皮部论》一篇古代中医学经典,是对中医理论方面的重要探讨,这篇论文对称皮和五智并列为五脏六腑之外的第六脏。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体皮肤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学这样认为:形体外倚于皮肤,面部、头发以节制气机,全身的气血都有赖于皮肤进行交流、代谢和调节。
因此,皮肤在中医学中既是一个独立的器官,也是人体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黄帝内经--皮部论》论述了皮肤的构造、生理、病理与治疗。
其认为,皮肤构造与生理功能状况影响身体的液态代谢、血流循环、防御与感觉等多个方面,所以,皮肤病或部位病变关系到全身的机能状况。
作者根据中医的病机理论对皮肤病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重点提出对皮肤病治疗的原则,即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整皮部的功能,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机能。
阅读《黄帝内经--皮部论》让我获益匪浅,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身体的皮肤对于整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方法。
中医疗法悠久,经验丰富,值得我们信任和
学习,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中医药的理念和贡献,为遏制和治疗皮肤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如何读懂素问知识点总结一、了解《素问》的背景《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医学的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素问》的内容主要包括《内经》和《外经》两部分,前者包括《阴阳二十五篇》、《五脏十二节十五篇》和《六经发挥》等,后者则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素问》全书共81篇,内容非常丰富,覆盖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如何读懂《素问》1. 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素问》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
在读懂《素问》之前,我们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了解《阴阳五行》、《经络腧穴》、《藏象学说》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了中医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素问》中的内容。
2. 善用工具书辅助阅读《素问》内容繁杂,古文较多,因此在阅读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的帮助,比如《素问注释》、《素问译注》等,这些书籍对《素问》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
此外,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等工具来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
3. 多重复阅读,理解思想内涵《素问》内容深奥,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在阅读时,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然后再针对每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深入去体会其中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不断重复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素问》的内容,从而掌握其知识点。
4. 结合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素问》作为一部医学经典,其内容不仅限于理论,还包括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在阅读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素问》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掌握《素问》的知识点。
5. 寻求专业人士指导在阅读《素问》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比如老师、导师等。
他们由于具有丰富的学术经验和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疑问,更好地理解《素问》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皮部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
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
”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
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
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
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
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
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
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
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皮部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
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有十二经分属部位,脉络的分布纵横有序,筋有结聚连络,骨有长短大小,其所发生的疾病的开始和预后,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翻译】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所属部位,他是以经脉循行部位为纲纪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它的络脉之色多青的,则病痛;多黑的则病痹;色黄赤的病属热;色白的病属寒;若五色兼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若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因为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
【原文】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翻译】少阳经的阳,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阳的络。
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于经,所以邪在阳分主内传入经,邪在阴分主外出或涌入于内,各经的内外出入都是如此。
【原文】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
【翻译】太阳经的阳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阳的络,在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原文】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
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翻译】少阴经的阴,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
皮部的命名对六经辨证有何启示意义?《素问·皮部论》专论十二经脉所属的络脉在体表的分部,称为“皮部”。
手足六经“上下同法”,合之则为六经皮部。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可惜历代注家对此没能作出很好的解释。
这里只要将各专名按六经辨证的顺序排列就可看出其中的重要意义。
皮部作为经络的最外层,经络病症反映到皮部,从外部的征象可分析各经的病理。
“皮部”是作为六经病症所表现的部位,谈六经而不联系皮部会显得不够具体;谈皮部而不联系六经也会忽略它的整体联系。
关于这一点,柯韵伯《伤寒论翼》是最为重视的,他首先指出《素问·皮部论》是“仲景创六经部位之原”。
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
”他所说的“六区”、“地面”,以及在他之前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所说的“部属方位”都是指的六经皮部。
谈经脉而不扩及到皮部,不免失之于局限;分部位而不联系到经络,则不免失之于空泛。
六经皮部理论则可为六经辨证作出较好的说明。
它既表明六经病症反映于一定的部位(病位),还可以从皮部的命名来说明六经病症的一些机理(病机)。
对六经皮部的命名应当结合六经病症去理解。
现将六经皮部名称结合《伤寒论》六经分证进行讨论。
六经与皮部名称见下表。
(1)太阳病太阳是三阳之首,又称“巨阳”。
《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也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表证初起,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这些病症主要反映在头上及身后,故属于太阳皮部。
太阳是三阳之始,对于外邪是一道防卫,柯韵伯说:“太阳主表,为心君之藩篱,犹京师之有边关也。
”边关,这是对“关”的最好解释。
风寒外感常先犯太阳,如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鼻鸣、干呕、汗出、恶风、无汗而喘等均属太阳病。
皮部名为“关枢”,既表明这是三阳之“关”,又表明在寒热症候上有恶寒发热的“枢”(转)特点。
(2)阳明病阳明是阳气最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