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储收购政策取消价格重回场定位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9
玉米收储政策调整之后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6年第9期《民生周刊》记者于海军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之后,玉米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
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将被“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取而代之。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近日表示,新机制将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行业库存。
“市场化收购”+“补贴”让玉米价格和收储政策走上市场化之路,这较当年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更加市场化。
目前,相关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只是明确了玉米是由市场定价,对于种植户的补贴标准则并未透露。
对于新政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出现价格严重偏低,相关部门将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进行托底收购。
不过,届时政策给出的玉米托底收购价,可能只能够弥补玉米种植户的种植成本。
”习银生认为,政策调整后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震荡,不过从长远来看,玉米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
新政落地近年,我国粮食产品出现“三高”局面,产量、库存和进口量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2008~2014年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
其中,东北产区面积增加35%,产量在全国的份额,由2008年的39%,增加到2014年的43%。
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国内玉米进入国家库存,国外玉米价格相对较低,进而压缩了国内玉米的需求空间。
农业部是参与制定玉米政策改革的重要部门之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表示,“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现象使玉米产业链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对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进行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政策调整后由市场决定玉米价格的走势,由市场调节资源的分配,通过这种机制来调节,进而使整个产业顺畅地运转起来。
粮食与油脂362010年第5期今年临储收购政策对后期油菜籽、菜籽油价格走势影响陈艳君(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河南郑州 450046)中图分类号:TS2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578(2010)05―0036―02收稿日期:––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政策措施。
会议决定继续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收储价格由1.85元/斤提高至1.95元/斤,升幅5.4%。
虽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表示“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且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2010年将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市场也因此普遍预期今年将继续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但200元/吨涨幅,及如此早的公布,仍出乎市场预料。
1今年油菜籽收购政策新特点1.1对比前两年,今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公布时间再次提前2008年10月20日,在2008年下半年国内外粮油价格大幅下跌背景下,为保护农民种植利益,国家首次在油菜籽主产区,按2.20元/斤价格向农民收购油菜籽,以充实食用植物油中央储备,总量达150万吨。
2009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
继2008年国家首次将油菜籽纳入临时收储范围后,2009年国家继续在油菜籽主产区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并在2008年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一是综合考虑农资化肥价格、种植效益,确定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为1.85元/斤;二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兼顾企业利益,对符合规定企业给予200元/吨收购补贴,若油菜籽市场价格回升到2元/市斤以上,停止补贴;三是扩大收购范围,实现油菜籽收购全覆盖。
其中,冬播油菜产区托市收购期限为2009年6月1日~9月底;春播油菜产区为2009年9月1日~12月底。
国家先后发布两次公告,下达收购计划500万吨,折油166.6万吨2010年,国家将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公布时间提前到4月19日,较2009年提早41天。
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谢幕发改委启动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持续三年的棉花、大豆临时收储制度正式谢幕。
国家发改委获悉已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具体方案。
6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
棉花、大豆目标价格先行先试,究竟能不能保障农民收益?能不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理顺上下游关系?记者前往新疆、黑龙江等地实地调研探访。
临时收储制度取消农民自己谈价格暗补变明补50多岁的阿布力肯是新疆库尔勒市的棉农,种植棉花400多亩。
2011年以来,国家指定企业按临时收储价格入市收购,他几乎不操心销路。
阿布力肯:敞开收的,不担心,种多少不愁卖不出去。
不过,今年临时收储制度取消,政府不再是“买家”也不再托市干预价格,这意味着阿布力肯得自己和收购企业谈价格。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对于价格波动,国家通过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补贴农民。
发改委: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
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之前托市“暗补”变成了“明补”种植户。
中国价格协会会长王永治:目标价格既考虑了市场决定价格供求问题,也考虑了政府必要的补贴,体现了对农业对农民的支持。
收储政策常态化导致下游企业受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放开大豆、棉花市场和价格。
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价格相继出现暴跌,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国家开始实施临时收储政策。
初期效果立竿见影,但随着临时收储政策常态化,负面效应渐显。
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下游棉纺企业。
棉花收储价格从2011年的19800元/吨提高到20400元/吨。
但国际棉价却一路下行,2013年进口棉比国内棉每吨低4420元。
为了减轻棉纺企业压力,国家允许企业按照配额购买进口棉。
福建某纺织企业负责人介绍,每买3吨国内棉,才有1吨进口棉的配额。
玉米收储市场定价取代“保护价”-价格行情3月中旬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传闻不断。
3月28日,相关政策终于坐实。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当天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2022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把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所谓“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是指: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兑付给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在我国玉米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情况下,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可谓正当其时。
推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既可以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体现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同时又有利于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由我国当前玉米面临的形势决定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玉米产量为2245.8亿公斤,同比增加89.35亿公斤。
但由于市场消费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等原因,2022年玉米消费仅为1750亿公斤,阶段性过剩问题突出。
我国从2007年起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也就是农民口中所说的玉米“保护价”政策,其后国内外玉米品种连续4年出现价格倒挂,价差一直保持在每吨数百元的水平。
虽然去年的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但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
由于收储价格高,国内玉米价格没有竞争力,致使大量低价玉米从国外涌入。
据统计,去年玉米品种进口和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种进口,达到了440亿公斤,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安全储粮压力进一步加剧、加大。
玉米库存居高不下,不仅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国家每年还需要付出约250元/吨的库存成本。
刘小南指出,此次改革,是让更多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竞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推动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流通业发展,调动玉米流通、加工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
我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改革评价及探索作者:王辽卫胡文忠高笑天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08期摘要:2015年国家取消实行了7年的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油菜籽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进一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促进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落实,减轻了财政负担。
面对农民收益下降的影响,本文提出要继续推进油菜籽市场化改革,完善补贴政策,通过降低种植成本等措施增加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价格改革油菜籽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国产油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自2008年以来,我国油菜籽生产一直实行临储收购政策,有利地保护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也对调控物价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全球油脂油料大幅增产,价格下滑的冲击,国内外油菜籽价格大幅倒挂,国产油菜籽价格形成机制完全扭曲,既不利于产业发展,也给财政带来较大负担。
2015年临储收购政策调整后,理顺了国产菜籽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农户收益受到影响,但随着油菜籽价格改革的深入,产业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市场对菜籽的需求将支撑价格稳定运行。
一、我国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改革背景及内容(一)油菜籽临储收购政策改革势在必行2008年以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户种植收益,稳定油菜籽播种面积,连续7年实施临时收购政策,且收购价格连年提高,但由于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进口油菜籽成本远低于国内临时收储价格,导致进口油菜籽大量涌入,2014年我国油菜籽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508万吨,对国产油菜籽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一方面临储菜籽油成本高企,过去几年入库的菜籽油成本都在10000元/吨以上,而进口油菜籽加工的菜籽油价格目前仅5700—6000元/吨,导致国产菜籽油除了农户自用外,其他几乎全部进入临时储备,散油流通领域很少有纯国产菜籽油。
另一方面国家在连年收购后积累了大量临储菜籽油库存,由于成本较高,出库困难,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负担,油菜籽临储政策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刻。
(二)我国菜籽临储收购政策改革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完善油菜籽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油脂油料市场顺畅有序流通,推动油菜籽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2015年有关部门调整了实行多年的油菜籽收储政策。
解读《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11.14•【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回购存量优化供需关系注入活力促进止跌回稳——解读《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与相关部门密切协同,研究切实有效的增量政策。
近期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提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自然资源部明确了收回收购的范围和基本要求,阐明了政策目的和作用。
11月7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各地启动开展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提供政策指导和工作依据。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有关负责同志对《通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一、优化供需,注入活力,发挥一举多得的政策效应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若干政策措施,推出了帮助企业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鼓励并购转让、支持地方政府收地等三方面18条政策措施。
各地普遍欢迎,但同时也反映收回收购土地缺乏资金。
《通知》鼓励各地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土地,盘活存量,能够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是减少市场存量房地产用地规模,更好发挥土地储备“蓄水池”和投放调解的功能,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增加资金流动性,有利于房企集中资金用于保交房。
三是收储后形成“净地”“优地”,既有利于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善环境,满足居住需要,也可以腾出空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有效投资。
二、规范程序,明确标准,保障回收土地顺利实施《通知》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充分结合各地工作实际,明确了收回收购土地的关键环节和操作要求,为各地推进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2年我国玉米行业收储政策分析“这几年,玉米的价格从来没有像2022年这样廉价。
”25日下午,在德州市夏津县双庙乡范楼村的玉米地里,农夫王秋霞看着即将丰收的玉米,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
2022年玉米价格下挫的导火索,是国家将收储价格由2220元至2260元/吨下调至2000元/吨,并直接带动了市场上玉米价格的整体下行。
玉米价格的下滑,对苦于种粮收益本就不高的农夫来说颇难接受。
“原来我们这里是种棉花的,棉花价格低就改种了玉米,没想到玉米价格也下滑。
照这样的状况,明年就不准备种地了,出去打工一个月的工资就赶上种地一年的收益了。
”王秋霞埋怨道。
隋忠修也切身感受到了农户及商贩们的委屈。
他向记者表示,假如玉米都像今年这样的价格,农夫的乐观性会大受打击。
“他们会调整种植结构,甚至不排解消失土地撂荒的现象。
”记者留意到,在玉米收储价格下调之前,棉花、大豆等农产品的收储均已取消,且伴随着收储的取消,棉花、大豆等的价格均消失大幅下滑。
为弥补农夫的损失,国家在取消棉花、大豆收储时,以目标价格制来补贴农夫。
所谓目标价格制,即国家为市场价格确立一个目标价,当市场价格低于该目标价格时,国家以财政资金将差价补贴给农夫;假如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国家就不下放补贴。
玉米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相较于棉花、大豆,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要高得多,所涉及的农夫也更多。
在玉米收储价格下调乃至将来可能取消的状况下,农夫正在期盼着国家尽快制定出相关配套政策,以避开消失粮贱伤农,甚至危及国家的粮食生产平安。
业内人士分析,玉米收储价格的下调甚至收储政策退出可谓势在必定,但其后如何避开粮贱伤农,仍待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
都在压价25日下午,在夏津县双庙乡祥源油脂厂大门口,小商贩郭军刚刚从农户手里收了一车玉米,预备卖给祥源油脂厂。
可当他问了价格之后,却愣住了:“我从农夫手里收的价格是3毛7至3毛8一斤。
卖给这个厂里,他们给我的价格只有3毛5一斤。
算下来,我一斤还要赔上2分多钱。
临储政策改革启动玉米市场依然承压作者:刘国信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6年第5期刘国信今年以来,随着库存持续增加,终端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仍在走低。
最近,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行了9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取消。
预计在国内市场利空的背景下,今年后市玉米行情仍不容乐观。
从临储量看,库存还在不断增加。
当前,玉米收储量已远超去年总量。
有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3月25日,东北玉米临储累计入库量达到10352万吨,目前国内玉米总库存已经超过2.5亿吨,供大于求的格局进一步加剧。
从市场需求看,玉米消费依然不强。
尽管当前生猪价格不断高涨,但因生猪存栏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对饲料的消耗明显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末,全国生猪存栏36671万头,环比减少672万头,同比下降5.9%;与2013年11月46856万头的高点相比,下降10185万头,降幅高达21.7%。
能繁母猪存栏3760万头,较上月减少23万头,同比下降8.5%;与2012年年末5078万头的高峰相比,下降1318万头,降幅达26%,且已连续30个月下降。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3月末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2.01元/公斤,同比下降17.3%。
育肥猪配合饲料、肉鸡配合饲料、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分别为3.02元/公斤、3.07元/公斤、2.80元/公斤,同比分别下降7.9%、8.9%、9.4%。
近年来,由于国产玉米与进口玉米价差进一步拉大,导致进口玉米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市场,而国产玉米被束之高阁,库存严重积压。
显然,政府高价托底的临时收储政策,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适应供求关系的自我调整。
近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已经实行了9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取消。
业内人士表示,将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既有利于鼓励饲料和深加工企业等多元市场主体多收粮、多存粮、多用粮,还能释放积极信号,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妥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国内玉米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对玉米现货市场的影响摘要: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出台,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目标,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对玉米现货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通过选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四盟地区和非东北地区不同产地的玉米现货价格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分析了在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玉米价格的变动情况,发现东北地区玉米受政策影响较大,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价格出现下降情况。
一、引言:一直以来,玉米临储制度作为保障农业劳动者的重要制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国家层面看,玉米临储制度在保障市场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与其他粮食产品相比,在玉米临储政策的加持下,玉米现货市场呈现出高度的饱和状态,总量超过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
2016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召开媒体通气会,正式宣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于引导调减玉米产量,减少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促进玉米国内需求和去库存化的目的[2],本文研究了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玉米现货市场的价格会受到怎样影响。
二、研究设计2.1双重差分模型在实施一项政策后,往往比较关心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
双重差分法一般用于评估随机试验或自然实验(例如法律、法规的调整)的效果,而试验的效果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往往需要实验前后几年的数据,用以评估被解释变量试验前后的变化。
双重差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为平行趋势假设,即实验组与控制组在事件发生之前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否则经过差分之后表现出的效应中存在一部分因自身差异导致的效应,难以准确反映出事件带来的影响。
在满足平行趋势假设的条件下,将共同趋势扣除掉即可得到事件的影响。
模型建立如下:其中,为区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变量,=1表示实验组,即受到事件冲击的组别,=0表示控制组,即未受到政策冲击的组别;为区分事件发生前后的变量,=1表示此时为事件发生之后,=0表示此时为事件发生之前。
搞好粮食收储保障农民利益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玉米收储政策调整的重大决策。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要求,认真抓好秋粮收储,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妥善安排收购资金,全力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日前,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就我省新粮收储方面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今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目的、意义是什么?答: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市场定价”就是取消临储,国家不再定价托市收购,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形成,农民随行就市卖粮,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粮食收购由“政策市”变为“市场市”。
“价补分离”就是把对农民的补贴从价格中剥离出来,原来的临储价格高于当期市场价格,实际上高出的部分就是对农民的补贴,现在让价格回归市场,国家另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既有利于解决粮价倒挂问题,又兼顾了农民基本收益。
问:改革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之处?答:从有利条件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优质优价。
我省的玉米品质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黄金玉米带”、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突出地位。
二是有利于粮食市场流通。
实行市场定价,产销区价格不再倒挂,可以顺价销售,为贸易企业经营、粮食外销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三是有利于加工业发展。
玉米价格回归市场,我省加工业可以发挥产地粮源和价格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即使收购期结束,销售我省临储库存对本地加工企业也是非常有利的。
四是有利于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
通过市。
价格下跌补贴能否稳收入?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6年第25期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
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民生周刊》记者于海军数据显示, 2 0 1 5 — 2 0 1 6 年度国家临储玉米收购量有1 . 2 5 亿吨,除去临储拍卖加上临储转国储等消化的库存,尚剩余约8300万吨。
加上上年度结余的1 . 5 亿吨,玉米临储量仍在2 . 3 亿吨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面临品质安全隐患。
巨量库存不仅使国家背负沉重的财政压力,也使加工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窘境。
在此背景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3月,实行多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迎来重大调整,玉米“托市”取消,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政策。
眼下,新玉米上市后购销价格开始下跌,而且继续维持弱势依旧是大概率事件。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
而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增产减收东北地区作为全国粮食产量、商品量、调出量最大的地区,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玉米是该地区最大的粮食品种。
10月上旬,《民生周刊》记者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走访时看到,大部分地区呈现玉米增产的状况。
四平市伊通县种植户王长林告诉记者:“玉米产量受气候的影响很大,今年气候适宜、后期雨水充沛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
”而时下东北新玉米陆续收获上市,增产未能给种植户脸上带来一丝笑容。
今年是我国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第一年,市场情况较为复杂。
截至目前,供应压力集中释放,加之各需求端担忧价格进一步走低,不愿增加库存,市场看跌新玉米价格较为明显。
据了解,今年主产区新玉米上市后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华北玉米新粮上市后重演“断崖式”下跌。
东北新玉米从南至北陆续收获上市,开秤也呈现“高台跳水”,目前价格相对混乱。
据业内人士介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部分深加工企业开秤收新玉米,开秤价同比下跌500~600元/吨不等。
Effec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Corn Temporary Purchasing and Storage Price
Policy
作者: 张莹莹
作者机构: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出版物刊名: 价格月刊
页码: 37-4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0期
主题词: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成效;收储价格
摘要:中国自2008年开始实行两批中央储备与国家临时收储政策,主要是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等4省区执行,成为我国玉米价格宏观调控政策的新举措。
从政策的成效来看,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有效促进了玉米的种植生产、保护了农民合理收益、稳定了玉米市场价格。
从政策存在的问题来看,产生巨大的玉米库存压力和财政负担、市场有效供给与总体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玉米消费不旺与玉米价格创新高矛盾比较突出、以玉米为原材料的下游加工企业受冲击较大、玉米市场的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比较突出、玉米的替代消费现象日趋突出等现象,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不得不解决的突出问题。
应该从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推进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大扶持社会化仓储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维护玉米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临储收购政策取消价格重回市场定位一、2016年玉米行情走势回顾第一阶段:2016年年初至2016年4月初此阶段,玉米价格承压下滑为主。
尤其2月初春节过后,大量玉米上市供应,市场需求恢复较慢。
玉米价格快速下跌。
到4月出期货价格指数跌去200元/吨之上。
市场利多因素匮乏,并且供大于求特征更加明显。
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临储玉米收购将改为直接补贴,由于政策的变化,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导致下跌加剧。
政策粮定向销售消息,令期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
尤其基层余粮水平偏低的华北地区,而又以山东省表现最为明显。
东北产区在基层余粮见底的情况下,价格受到支撑甚至些微提振,部分深加工企业在库存偏低的情况下价格反弹。
其他销区市场及南方港口受华北降价影响,偏弱运行。
3月份,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深度下跌,受国家将对淀粉、酒精、饲料企业定向销售超期临储玉米消息影响。
第二阶段: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此阶段,玉米价格开启了小幅的反弹,玉米期货指数从最低的1500元反弹至阶段性高点1700元。
主要是对前期大幅下跌的一个修正。
此时出现阶段性供应偏紧的情况,尽管定向玉米在5月中下旬举行,其中针对于酒精和乙醇企业的拍卖提早进行,但由于所拍玉米质量相对较差,其他企业无法进行使用,所以并未缓解整体供应紧张状况。
5月底的全国性超期和蓆茓囤储存粮食拍卖展开,由于第一次拍卖公示时间仓促,大部分企业没办法去看粮食质量,加上底价未知,所以需求企业普遍观望,这导致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所有需求企业都可以参加的定向拍卖成交率不足50%。
再加上拍卖粮源从办理出库手续,到运回至厂门,还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所以首次拍卖并未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状况。
供大于求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市场只是在阶段性缺粮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小幅上涨。
第三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此阶段,国内玉米现货市场跌势明显,政策粮持续且加码泄库,以及不完善粒小麦替代量增加,进口高粱和谷物供应充裕,再加上终端需求疲软,以及国内较多区域暴雨天气,又再度使得终端需求受损。
无论现货与期货,玉米价格又开启了新一轮下跌。
主要原因是新玉米生长期间并未受到严重的干扰。
丰产预期较为强烈。
而在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产量又一次得到保证,加上临储玉米收购不会继续实施。
等等一系列利空再度侵袭市场,玉米价格此时跌至全年最低点,期货指数在9月末创出1385元/吨的全年最低价。
第四阶段: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此阶段,新粮开始逐步供应市场。
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取消,但由于前期跌幅过大,继续下行空间缩窄。
而天气等原因导致了新粮上市推迟。
雾霾、降雪等问题影响了新粮供应。
并且,汽运及铁路运费的上涨传导至终端消费,玉米价格出现了短暂的反弹。
图1:玉米期货指数走势第一阶段图2: 玉米期货指数走势第二阶段资料来源:文华财经图3: 玉米期货指数走势第三阶段图4: 玉米期货指数走势第四阶段资料来源: 文华财经二、影响玉米价格因素1、临储收购政策取消截至4月30日,临储玉米收购工作全面结束,15/16年度累计收购12543万吨,其中黑龙江省4697万吨、吉林省4536万吨、内蒙古2186万吨、辽宁省1124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370万吨。
至此,全国临储玉米库存总量达到28000万吨。
10月14日-10月20日,中储粮内蒙古、黑龙江分公司分别明文下发通知,要求中储粮直属库以及分库即日起启动中央储备玉米轮换收购工作,缓解农民玉米销售压力。
其中黑龙江省启动库点挂牌收购价为1400元/吨,启用库点哈尔滨、双城、宾县、通河、五常等直属库质。
此批库点当地贸易粮价格均高于库点挂牌收购价,且收购量较少,对于市场并未有显著的价格提升以及销售进度促进作用。
11月份,东北地区两大补贴政策将相继落实,首先是针对东北深加工企业的收购补贴,据了解,将给与符合条件的深加工企业,在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4月底,收购、运回并在6月底前进行加工使用的玉米,分别给与补贴,其中内蒙古补贴200元/吨、辽宁省补贴100元/吨、吉林省补贴200元/吨,黑龙江深加工补贴300元/吨。
政策落实后,部分企业提价收购,以实现社会责任。
对阶段性玉米价格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另外,针对东北农户的种植补贴公布,其中黑龙江统一补贴153.92元/亩;而吉林省据农户反馈来的情况看差异非常大,从137-333元/亩之间;辽宁省彰武县148.71元/亩,阜蒙县为136.63元/亩、朝阳145.78元/亩;内蒙古赤峰补贴为169元/亩。
补贴政策落实,虽然对当前现货市场走势无影响,但是对于稳定农户种植效益起到一定作用。
图6: 东北地区临储玉米竞价交易投放量、成交量及成交价格图5:国家临时存储(含跨省移库)玉米竞价交易投放量、成交量及成交率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图7: 移库玉米竞价交易投放量、成交量及成交率图8: 国家临时存储进口玉米竞价交易投放量、成交量及成交率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养殖业低谷本年度,养殖业恢复进度较慢。
新玉米生长期间,高温天气席卷国内多数地区,南方省区温度飙升,抑制居民肉制品消费,生猪报价持续下行。
养殖行业为规避疫情风险,压栏减少。
同时为回流资金,近期出栏热情较高,内贸玉米终端饲用需求持续缩减。
同时豆粕、DDGS价格冲高回落,进口高粱大麦供应充足,不完善粒小麦取代玉米作为禽类、水产类饲料使用,内贸玉米市场份额继续被挤占。
而当前大型饲料企业原料库存相对充足,近期部分企业关注春玉米上市,同时中小型企业国产小麦、进口谷物替代现象依旧普遍,企业对于内贸玉米采购心态依旧谨慎。
016年8月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数量依旧处于低位。
8月能繁母猪存栏3729万头,同比减少3.4%,环比减少0.6%;8月生猪存栏37671 万头,同比减少2.8%,环比增长0.2%。
能繁母猪淘汰量上升,是8月份母猪存栏数据环比下滑的主要原因。
玉米饲用需求终端持续处于较弱格局,饲料企业下游产品销售不畅,养殖业对于玉米原料需求表现疲弱,玉米现货需求长期处于低谷,现货行情下滑节奏明显。
图9:生猪出厂价图10: 猪粮比价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图11: 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图12: 鸡蛋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3、下游产品不旺玉米淀粉销售旺季不旺、玉米蛋白粉、纤维价格不断下跌,企业加工利润持续处于亏损状态,限产现象增多。
本年度大部分时间企业亏损难以扭转。
山东河北等地加工企业陆续进入例行检修期,停产、减产现象增多;同事阶段性降雨天气也抑制了酒精消费,在消费持续偏弱的情况下,企业运营艰难,酒精厂开机率持续下滑。
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企业下游需求寻找不到利好支撑。
加工效益欠佳,影响企业整体开工积极性,原料玉米需求同样缺乏有力提振,深加工企业在保有一定玉米库存的情况下,厂门收购意愿不强,玉米工业需求量呈现下滑趋势。
图13: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图14: 酒精加工企业开工率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图15: 淀粉加工利润图16: 酒精加工利润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4、运费上涨成本增加《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自2016年9月21日起施行,该规定在超限方面明显收紧,六轴货车车货总重由原来的55吨降为49吨。
这意味着,公路货车运输运费单价将会上调,变相增加了玉米市场汽运到货成本。
9月21号起半挂车减吨,总重不得超49吨,原来总重(55T)-车皮(15T)=实际载重(40T),运费成本将比现在高出每吨约35元。
按照新标准,2轴货车车货总重不得超过18吨;3轴货车不得超过25吨,3轴汽车列车不得超过27吨;4轴货车不得超过31吨,4轴汽车列车不得超过36吨;5轴汽车列车不得超过43吨;6轴及6轴以上汽车列车不得超过49吨,其中牵引车驱动轴为单轴的,其车货总质量不得超过46吨。
图17:大连青岛价差图18: 大连广东价差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5、当前现货情况东北产区: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2月20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3274万吨。
其中,内蒙古收购419万吨,辽宁772万吨,吉林751万吨,黑龙江1332万吨。
进入12月下旬后,基层农户卖粮积极性更高,而烘干塔多处停机、下乡收购粮商报价持续下跌且挑选收购,造成东北多地卖粮难现象依旧持续。
用粮企业处报价周内继续下调,验车速度较慢,贸易商发运利润缩减,购销动作趋于谨慎。
周内黑龙江、吉林两省相继出台政策减免省内新玉米外销高速公路费用,利好贸易商本地粮源外发。
预计下周,随节日趋近,农户售粮心态转为恐慌,贸易商收购节奏依旧缓慢,现货价格仍有走弱空间。
关注各地国储库收购进度。
关内产区玉米现货价格窄幅震荡。
华北多数地区遭受雾霾天气影响,区域市场物流受限。
深加工企业厂门上量分布不均,挂牌收购价格走势不一致。
山东少数企业因厂门到货量不足,报价在前期碎步下行基础上,出现窄幅回弹,潍坊、德州企业收购报价周比上调20-40元/吨;河北地区企业本地玉米上量不多,到货以东北玉米为主。
在港口价格下调背景下,部分东北贸易商玉米转向发往河北。
秦皇岛地区企业报价周比下跌80-100元/吨。
现阶段华北环保监察严格,除部分企业生产受监督外,部分烘干塔被要求停机、基层收购点脱粒机被要求限用,华北基层玉米销售进度再次放缓。
下周环保检查行动依旧,关内市场整体仍将维持弱势,区域市场企业报价走势依旧分化。
南方销区市场玉米主流成交价格依旧走弱。
销区市场供应粮源以东北玉米为主,随产区玉米专列陆续抵达南方各省,在产区价格持续下行压低到货成本的情况下,贸易商现货报价整体趋弱,实际成交尚存在高报低走现象。
当前供应层面后续粮源依旧充足、市场主体购销心态悲观、进口谷物元旦节后陆续抵港、企业多数预计后期价格续跌等因素继续打压企业采购热情,多数企业在现有一定安全库存基础上,不愿额外多做备货。
下周南方企业年前备库工作陆续启动,预计市场购销活跃度继续提振,但在市场整体利空氛围凝重、现价仍存续跌空间的背景下,销区市场行情趋弱走势不变。
南方港口内贸玉米销售价格下行。
供需格局严重失衡。
需求企业观望后市,采购谨慎,贸易商销售压力巨大,报价累日下滑的同时,实际成交多高报低走。
从当前港口库存以及下周到货船期来看,下周玉米报价依旧趋弱,但下跌空间收窄。
北方港口玉米主流收购报价周比下调。
至本周五,锦州港口主流收购报价1450-1470元/吨,报价周比下行100-110元/吨;鲅鱼圈港内收购报价1430-1450元/吨,报价周比下行100-120元/吨。
南北贸易利润倒挂,企业收购态度谨慎、收购标准严格,周末玉米汽运集港数量较周初明显缩减。
港口收购报价下跌后,产区贸易商发运积极性下降,预计下周港口企业收购报价或将筑底企稳。
图19:东北玉米价格图20: 华北玉米价格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图21: 销区玉米价格图22: 港口玉米价格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三、2017年度市场关注的主要因素1、今年春节较早,农户多要在年前销售手中地趴粮,在整体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如果没有突然事件以及恶劣天气状况出现,现货市场价格将维持偏弱走势,春节临近需求企业备货工作也将陆续展开,尤其饲料企业对优质东北玉米需求量增加,因华北、黄淮玉米毒素超标现象普遍,所以东北好粮价格具备较强抗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