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 新课标 鲁科版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48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课标要求]1.了解自发和非自发过程、熵与熵变的概念。
2.了解焓判据的基本内容。
3.了解熵变与焓变这两个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共同影响,了解定量判断反应方向的关系式:ΔH-TΔS。
反应焓变、熵变与反应方向1.自发过程(1)概念: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不借助光、电等外部力量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反之称为非自发过程。
(2)实例:水由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热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都属于自发过程。
2.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1)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多数是放热反应,ΔH<0。
(2)有些吸热反应在室温下能自发进行,还有一些吸热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3)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特别提醒](1)自发反应实际上不一定能够发生,非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
(2)自发过程可以是物理过程,不一定是自发反应;而自发反应一定是自发过程。
3.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熵及其影响因素①概念: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符号为S。
②特点:混乱度越大,体系越无序,体系的熵值就越大。
③影响因素a.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g)>S(l)>S(s)。
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熵值不同。
(2)熵变①概念:反应产物总熵和反应物总熵之差。
②计算公式:ΔS =S (反应产物)-S (反应物)。
③正负判断依据a .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熵变通常都是正值,是熵增加的反应。
b .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熵变通常都是负值,是熵减小的反应。
(3)熵变与反应方向①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②某些熵减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自发进行。
③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特别提醒](1)相同条件的不同物,分子结构越复杂,熵越大。
(2)S 混合物>S 纯净物。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能迅速发生B .非自发反应一定不能发生C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也可能没有发生D .常温下,2H 2O=====通电2H 2↑+O 2↑,即常温下水的分解反应是自发反应解析:选C 能否自发进行与反应进行的快慢没有必然联系,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能迅速发生,因为反应进行的快慢受反应条件的影响,A 项错误;在一定条件下,非自发反应也可能发生,B 项错误;D 项中反应属于非自发反应,错误。
鲁科版高二化学教学计划多篇__鲁科版高二化学教学计划1本学期高二化学主要教学资料有:文科班要完成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理科班完成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新课教学。
本学期文科班每两周完成一套水平测试练习,理科班每节课布置适应的作业和练习,每章要进行一次测试。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高二化学学科组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情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就化学而言,高二化学教学文科班要完成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该模块是在高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但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
理科班要完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学。
(二)学生情景分析: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高二年级共有3个理科班,其中一个理科重点班,一个音舞美班,一个体育特长班。
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差,打好基础是关键。
9个文科班,文科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化学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进取性不高。
基于这种情景,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三、教学进度《化学反应原理》绪言:20__.8.2——8.2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0__.8.3——8.10第二节燃烧热能源20__.8.11——8.12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0__.8.13——8.20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8.21——8.2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20__.8.25——8.26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__.8.27——9.3第三节化学平衡20__.9.4——9.20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0__.9.21——9.22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9x.23——10.1期中复习备考20__10.3——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20__.11.20——11.22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0__.11.23——12.4第三节盐类的水解20__.12.5——12.11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0__.12.12——12.20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12.21——12.30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20__.1.3——1.4第二节化学电源20__.1.5——1.7第三节电解池20__.1.8——1.15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0__.1.16——1.17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1.18——1.20期末复习备考20__.1.21——__鲁科版高二化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构建乐学课堂和高效课堂为中心,狠抓常规教学的落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第2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内容。
本节课选取了平衡速率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同时也是高考的难点和高频考点。
学生在必修模块中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课中心线是根据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这些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的移动因素的考察有个初步全面、系统的认识。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考察上处于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它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模块只学习了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有了以一定的了解,知道温度、浓度、压强可以影响化学平衡。
上节课也学习了利用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比较判定平衡的移动方向。
本节课在教学中侧重了从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结合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从本质上探究了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学习已经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能力有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助,共同提高。
极大的锻炼了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思想有一定提高。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 基本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3. 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特点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意义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限度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2.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破坏3. 化学平衡常数及其应用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意义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化学反应速率的应用第四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与热量2. 热化学方程式与热效应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第五章:化学反应与实际应用1. 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 化学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3. 化学反应与环境污染及防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化学反应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成绩。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2. 辅助教材:《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指导》3. 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复杂概念和示例分析。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学术文章和实际应用案例。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用于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过程。
2. 实验试剂:配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3. 教学挂图:用于展示化学反应原理的结构和过程。
4. 教学视频:播放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验现象和微观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化学反应的方向》课例分析新课程倡导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讲解清晰化、条理化、生动化,学生能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下面结合《化学反应的方向》的具体实例,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教材: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内容:第二章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一、教材分析在高中教材中出现熵变及化学反应方向问题具有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及利用的价值。
应首先认识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意识,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后面似乎”枯燥”的内容受到学生的重视,去认真对待。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化学反应存在方向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节明确提出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通过分析最常见的等温、等压条件下决定反应方向的因素,介绍判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的意义、思路和方法。
三、课程内容标准解读新课程标准: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解读课时目标:学生能说出熵变与焓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并能根据关系式△H-T△S定量判断反应的方向。
通过分析关系式△H-T△S ,学生能够根据反应焓变的吸热或放热、反应熵变的熵增或熵减定性分析反应焓变和反应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化学反应的方向由焓变和熵变共同决定五、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在”自发反应”、”熵”等概念上纠缠,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化学反应和数据,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感性认识。
六、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七、教学环节及评析【图片导入】师:播放公路上成群结队汽车的图片。
为了减轻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2NO+2CO=N2+2CO2来处理,这一方案是否可行?评析:从学生十分熟悉的汽车尾气的治理为切入点,将学生引入化学反应的方向这一主线索,体会到研究化学反应方向的意义。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2章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及速率第1、2节复习课教学案例(第1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在内容上如此多定量探讨内容,在高中阶段有什么用途和意义呢?在过去教材使用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 这个反应为什么可以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却不能发生?” 、“ 这些反应条件怎样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等等问题让我们欲言难齿而苦恼。
现在教材中第2 章“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及速率” 是在具有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初步概念并已经能够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基础上引入“ 焓变” 及“ 熵变” 定量探讨化学反应进行方向,引入“ 化学平衡常数” 定量探讨和描述化学反应限度,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探讨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
引入“ 反应速率常数” 定量探讨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引入“ 活化能” ,结合反应速率常数定量探讨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影响。
本专题在模块中处于中介和桥梁作用。
化学反应中焓变,以及及熵变一起是判断化学反应方向依据,化学反应快慢、方向和限度又是溶液中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学习和锻炼,在心理上逐渐趋于理性,认识事物能力得到加强,并具备了一定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必修2 化学反应速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慢和限度之分,浓度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和化学反应限度,但不知其因,也没有作定量研究。
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加强过程及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及技能:1. 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方向。
2. 描述化学平衡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过程及方法:把握整体思路,抓住问题线索。
标准提出“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方向”,仅仅要求学生知道化学反应发生总趋势是体系能量降低和熵增加。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热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因,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1.2 化学反应的焓变学习目标:理解焓变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教学内容:焓变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方法。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1 化学反应速率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影响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
2.2 化学平衡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原理,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3.2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教学内容:电子转移的计算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实例。
第四章:离子反应4.1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4.2 离子反应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离子反应中离子的守恒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离子反应计算。
教学内容:离子守恒的计算方法,离子反应的计算实例。
第五章:有机化学反应5.1 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5.2 有机化学反应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有机化学反应中碳原子守恒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学反应计算。
教学内容:碳原子守恒的计算方法,有机化学反应的计算实例。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与原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化学2》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变:内容变化了,增加了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要求变化了,某些知识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例如,盖斯定律从“阅读”提高到“能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了解”提高到“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等等;内容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
各种变化根本上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相应变化调整。
根据我们备课组在新课教学以及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些体会,现将该模块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总结如下:一、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的比较(一)两种版本教材的相同之处1.注重科学性,并突出新思想、新内容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材尽量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例如: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注重科学性,尤其避免为了“浅出”而随意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例如:焓变、熵变的引入)。
2.重视知识的框架结构,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使知识点服从于知识的框架结构,并尽可能使同学们多了解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与发展,从本质上理解这些人类知识结晶的精髓,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突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强调实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人教版教材共有21个实验,苏教版教材共有22个实验。
4.突出模型化研究方法的特点介绍知识时避免将理论绝对化,任何理论都不能随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5.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注重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反应焓变→反应方向的判据→化学平衡移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焓变、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沉淀溶解平衡),不是简单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单下移,而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项目式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JYKT-21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胡裕全(1969-),男,福建尤溪人,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
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继承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聚焦大概念,凸显核心知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新教材不但遵循了新课标(2017年版)的要求,而且整体规划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有着独特的基于学习进阶的思考。
一、化学课程结构(1)旧教材。
化学课程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等2个模块。
选修课程包括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
(2)新教材。
化学课程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
必修课程包括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必修第二册,有5个主题,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选择性必修3有机化学基础等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等3个系列,每学完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体现了化学基本观念与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择性必修的3个模块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选修课程的三个系列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的自由选择,又有利于学校校本化课程的自主开设和管理。
二、教材选择与编排的学习目标(1)旧教材。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二《无机化学反应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理解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掌握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3. 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日常饮食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2. 知识讲解1)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a) 无机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b)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c) 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2) 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a)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法则b) 摩尔比和反应物量的计算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a)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b) 与氧气、水和酸的反应规律c) 盐类的性质和常见的盐的制备方法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一些典型的无机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加深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物量的计算等,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加深了他们对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