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的四把火
- 格式:ppt
- 大小:10.13 MB
- 文档页数:36
热处理四把火的定义
答:热处理四把火的定义是:
热处理的四把火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退火是将工件在炉内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随炉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通常在炉内进行。
退火的目的是降低硬度,切削加工性;降低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和裂纹倾向;细化晶粒,调整结构,消除结构缺陷。
正火是将加热后的工件从炉中取出,放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时,钢的晶粒可以在稍快的冷却中得到细化。
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强度,而且可以显著提高韧性,降低构件的开裂倾向。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到淬火温度临界点以上30-50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放入淬火剂中冷却。
淬火的目的是大幅度提高钢的刚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韧性,以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
还可以通过淬火满足一些特殊钢材的铁磁性、耐腐蚀性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
回火是淬火后在较低温度下对零件进行加热和冷却。
回火通常用于降低或消除淬火零件中的内应力,或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改善其延展性或韧性。
淬火后的工件应及时回火,通过淬火和回火的配合,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是指控制温度、时间、气氛和冷却速率这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影响热处理结果的关键因素,正确控制它们可以确保材料达到预期的机械性能和组织结构。
1. 温度:温度是影响材料性能和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材料的热处理温度不同,正确控制温度可以确保材料达到所需的硬度、韧性和强度。
2. 时间:时间是指材料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的持续时间。
不同的热处理工艺需要不同的时间。
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可能导致材料的性能和组织结构不符合要求。
3. 气氛:气氛是指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所处的气体环境。
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气氛来实现特定的热处理效果,例如氧化退火需要在含有氧气的气氛中进行。
4. 冷却速率:冷却速率是指材料从高温到室温的冷却速度。
不同材料对冷却速率的要求不同,正确控制冷却速率可以确保材料达到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控制这四个方面是热处理工艺中非常关键的,只有正确地控制好这四个方面,才能获得满足设计要求的零件。
四种基本热处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中,有四种基本的方法,被称为热处理的“四把火”。
这四种基本热处理方法分别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1. 退火操作方法: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最后进行缓慢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目的: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2. 正火操作方法:将工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处理工序;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 淬火操作方法:将工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油或其他冷却介质中快速冷却。
目的: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应用要点:适用于含碳量大于0.3%的碳钢和合金钢;淬火会导致内应力增大,降低塑性和冲击韧度,因此需要进行回火。
4. 回火操作方法:将淬火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适当温度,保温后,进行冷却。
目的:降低或消除淬火后的内应力,减少工件的变形和开裂;调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获得工作所要求的力学性能;稳定工件尺寸。
应用要点: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温度的回火,以获得合适的硬度和韧性;一般避免在230280度、不锈钢在400450度之间回火,以防产生回火脆性。
这四种基本热处理方法在金属材料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具体要求和材料特性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使金属材料达到理想的性能。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金属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按照其处理工艺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 或ACM 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3以上20-40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做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淬火: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将工件放入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目的和作用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回火:回火就是将经过碎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目的和作用(1)合理地调整力学性能,使工件满足使用要求;(2)稳定组织,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保证工件的尺寸、形状不变;(3)降低或消除淬火内应力,以减少工件的变形并防止开裂。
材料学-热处理工艺中的四把火.doc热处理是一种改善材料性能的加工方法,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的关键部分是加热和冷却过程,这些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来实现。
为了实现最佳的热处理效果,需要掌握热处理中的“四把火”。
一把火:加热温度加热温度是热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
加热温度不仅影响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还影响到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晶体结构。
正确的加热温度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而错误的加热温度可能导致材料的不良效果。
在选择加热温度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化学成分、缺陷和热处理目标。
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缺陷会影响到材料的加热曲线,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过高的加热温度可能导致晶界和晶内析出物的破坏,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
加热时间是材料在加热过程中所处的时间。
加热时间是热处理工艺中另一个重要的参数。
正确的加热时间可以使材料达到目标温度,并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而错误的加热时间可能导致材料未达到预期的性能。
在选择加热时间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大小、形状和加热装置。
较大的材料需要更长的加热时间,而不同的加热装置可能需要不同的加热时间。
三把火:冷却速率冷却速率决定着材料冷却过程中晶体结构的形成。
冷却速率的不同可以导致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性能有很大的变化。
有时,热处理后的材料可能需要再次热处理才能使其达到最佳的性能。
在选择冷却速率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类型、加热温度和热处理目标。
较快的冷却速率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较慢的冷却速率可以提高材料的韧性。
不同的加热方式会影响材料的晶体结构、性能和加工性能。
常见的加热方式包括炉温加热、电子束加热和火焰加热。
不同的加热方式对材料的影响不同,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热处理目标进行选择。
总之,热处理工艺中的“四把火”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它们可以提高热处理的效果,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热处理目标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2、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3、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4、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以下是网上查阅的资料,可以了解退火、淬火、回火的差异和作用,供参考:1.退火概念:所谓退火,就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退火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作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2.淬火概念: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目的和作用: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 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 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3.回火概念:回火就是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低于Ac1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四把火”是指冶金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四项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一、“第一把火”退火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钢铁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锻压加工性能;细化钢铁材料组织,均匀其化学成分;消除钢铁材料的内应力,防止其变形和开裂;为后续加工或热处理做准备。
退火主要用于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的铸件、锻件、焊件及钢锭等。
根据钢铁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退火目的的不同,退火通常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均匀化退火等。
(部分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如图 01所示。
部分退火工艺曲线如图 02所示。
)图 01 部分退火工艺加热温度范围示意图图 02 部分退火工艺曲线示意图二、“第二把火”正火正火就是将工件加热到奥氏体化后,保持适当的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与退火相比,一般加热温度比退火高;冷却速度比退火快,过冷度较大,因此正火后得到的组织比较细,强度和硬度比退火高。
另外,正火与退火相比具有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的优点。
正火的目的与退火类同,不过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主要用于对于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普通结构零件,正火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对于低中碳结构钢,主要是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对于过共析钢,为球化退火、淬火做组织准备。
三、“第三把火”淬火淬火是指将工件加热到奥氏体化后,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材料,提高材料的强度或硬度,用于要求有较高强韧性的工模具和弹簧及要求高硬度的零件之中。
这里要注意,淬火后的工件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投入生产、使用。
不同的钢种其淬火加热温度不同。
非合金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可由铁碳合金相图确定,如图 03所示。
图 03 非合金钢淬火加热的温度范围淬火加热时间包括升温时间和保温时间。
热处理四火1退火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c,却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2正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在空气中冷却.正火和退火目的基本相同,但正火的冷却速度较快,得到的组织结构较硬较细,强度较退火高.3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后快速在水(油)中冷却.4回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再冷却的方法.是淬火的继续.淬火的钢必须经过回火.a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b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c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高温回火叫调质处理.处理后的钢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进行缓慢冷却,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是将工件加热保温后,在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回火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65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体热处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四把火”随着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又演变出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热处理工艺的“四把火”金属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按照其处理工艺可以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四种基本工艺,称为“四把火”,其中的淬火与回火关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 或ACM 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AC3以上20-40度),根据材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的热处理工艺,其实质是将钢加热奥氏体化后进行珠光体转变。
目的和作用(1)降低钢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于切削加工及冷变形加工;(2)细化晶粒,消除因锻、焊等引起的组织缺陷,均匀钢的组织成分,改善钢的性能或为以后的热处理做准备;(3)消除钢中的内应力,以防止变形或开裂。
淬火:淬火就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将工件放入水、油或其它无机盐、有机水溶液等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后钢件变硬,但同时变脆。
为了降低钢件的脆性,将淬火后的钢件在高于室温而低于710℃的某一适当温度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再进行冷却,这种工艺称为回火。
目的和作用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注:淬火态工件不允许直接投入现场使用,通常在此之后必须实时进行1-2次或以上之回火加工,以调整其组织及应力等。
)回火:回火就是将经过碎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