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之胰岛素抵抗(最终)
- 格式:ppt
- 大小:21.53 MB
- 文档页数:38
胰岛素抵抗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钙素水平的关系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胰岛素抵抗的状态下,其骨钙素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胰岛素抵抗与老年T2DM患者骨钙素水平的关系。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T2DM和骨钙素的概念。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岛素分泌减少。
T2DM通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中,是全球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人体内的胰岛素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当人的胰岛素不足或者有效性下降时,人体内的糖分无法正常地被利用,会导致血压升高、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不同的健康问题。
骨钙素是一种生长激素,对促进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十分重要。
骨钙素对于人体内骨骼和关节系统的正常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钙素还可以促进骨骼的重塑和修复,增加骨质量和强度,减少骨骼疾病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钙素还对于代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发病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那么,胰岛素抵抗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钙素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呢?一些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程度越高,骨钙素水平跟着降低。
其他研究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这些研究表明,T2DM患者的骨钙素水平可能受到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和强度取决于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
此外,一些文献表明,调节骨钙素水平可能对T2DM的治疗有所帮助。
例如,能够提高骨钙素水平的某些药物可能对于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药物包括瑞格列奈、格列奈、格列美脲和那格列汀等。
而其他一些药物则可能对骨钙素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酰胺和二甲双胍。
因此,在T2DM的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如何通过调节骨钙素水平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胰岛素抵抗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钙素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在治疗老年T2DM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以及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来保证患者的健康。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英语: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
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
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
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痛风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理论结束了用胰岛素分泌不足来解释糖尿病的历史。
更真实地再现了人体的复杂性,为行为医学技术进入提供了学术支持。
更科学的为指导糖尿病患者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另外还有原因是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
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英语: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
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
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
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痛风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理论结束了用胰岛素分泌不足来解释糖尿病的历史。
更真实地再现了人体的复杂性,为行为医学技术进入提供了学术支持。
更科学的为指导糖尿病患者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另外还有原因是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
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
是胰岛素抵抗还是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别再傻傻分不
清
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患者则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也就是说,机体虽然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二者之一为主导。
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适合使用胰岛素治疗取决于自身胰岛细胞的功能。
如何看胰岛功能
健康人的胰岛素分泌是连续而有规律的。
进餐后,大量胰岛素快速释放,使餐后血糖水平不至于太高,未进食时,胰岛素的释放量减少,维持在低水平,保证不会血糖水平过低。
临床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让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通过测定空腹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和3小时的血浆胰岛素的水平和C肽水平,判断胰岛功能。
正常人空腹时胰岛素、C肽水平较低,吃糖后胰岛素、C肽约在1小时达到高峰, 2-3小时回落到空腹水平。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
空腹时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偏低,吃糖后缓慢上升,其高峰在餐后2-3小时出现,即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且峰值较低,在3-4小时没有回落到空腹水平。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空腹时胰岛素、C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吃糖后迟缓升高,其高峰在餐后2-3小时出现,即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在3-4小时没有回落到空腹水平。
临床治疗
胰岛素抵抗为主:口服药物中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DD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较适合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胰岛素的外源性补充。
重要提示:本文仅供医学科普,用药及疾病诊治需遵循医嘱。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因素可分为遗传及环境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各个环节、调控糖脂代谢的多态性,基因的多态性、突变有关.目前普遍认为普通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中的胰岛索抵抗极可能是多种基因细微变化叠加效应的后果。
在环境因素中主要为摄食过多,尤其脂肪过多,体力劳动过少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变化及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
(一)胰岛素信号蛋白遗传变异1.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由于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遗传因素,因而在胰岛素受体被克隆后,人们寄厚望于胰岛素受体基因分子扫查能发现轻微的异常,从而阐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遗传机制。
经多个实验室的研究,发现了50种以上的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然而这些基因突变主要见于一些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伴严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患者,突变的类型大多为纯合子,或复合型的杂合子,发生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区段突变的杂合子也致病.在大量常见的普通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所进行胰岛素受体基因扫查并未发现基因突变,说明普通的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并非由于胰岛素受体基因编码区发生突变.2.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变异于糖尿病患者所作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蛋白基因序列的分析未发现单一基因突变为致病因素。
于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了几种IRS—1基因多态性较一般人群为常见。
研究得较多的为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一项丹麦研究观察到此种多态性频率于正常人为5。
8%,而于2型糖尿病患者为10。
7%。
有意义的是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位于和下游PI-3K相结合的两个潜在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之间,当此种IRS—1蛋白变异型在体外细胞中表达时,引起PI-3K与 IRS—1结合的特异性缺陷,而使PI-3K活性降低36%。
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其他数种IRS-1多态性,包括脯氨酸190精氨酸,甲硫氨酸209苏氨酸,丝氨酸809苯丙氨酸。
这些多态性的频率在患者及对照者的比较中以单独一种计,并无差别,但加在一起,再加上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则糖尿病者较正常人高3倍.于白种人,观察到2种IRS-2多态性,分别为甘氨酸1057门冬氨酸及甘氨酸879丝氨酸,不过这两种变异都不伴有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
中医对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病机探讨[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病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gce,ir):指正常浓度的胰岛素的生理效应低于正常,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抑制肝释放葡萄糖的能力及促进周围组织(主要在骨骼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为了调节血糖在正常水平,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即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各种代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抵抗是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共同发病基础。
关于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
本病总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机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对消渴有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从肾论治、从毒论治等等,但笔者认为其病机本质是脾与肾虚为本,热毒、痰浊、瘀血为标,治以补益脾肾,清热、化痰、活血为主。
胰岛素抵抗是现代医学的新概念,中医对其虽无系统论述,但依照中医理论并通过临床观察,病机重点在脾,与肝肾密切相关。
同时作为病理产物的痰浊、淤血又会影响脾气及其他脏腑功能,加重病情。
总括其病机无外乎虚实两方面,虚者主要为脾气亏虚,功能失调,实者为痰、瘀阻络。
1脏腑之责主在脾肾脾肾之病多痰湿,而肥人多痰湿,现代医学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胖人多见,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祖国医学自古就有“肥人多痰”“肥人多虚”之说。
陈修园有“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痰湿颇多”以及“肥人多痰湿”“肥人形盛大而气衰”“脾胃俱虚……虽肥而四肢不举”等论述。
张锡纯认为消渴发于心脾,“至谓其证起于中焦,湿诚有理,因中焦胰病,而累及于脾,盖胰为脾之副脏……胰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
”指明肥胖系由脾胃受损、脾不散精,或脾肾不足,水道不利,变生膏脂痰湿,郁积体内而成。
痰、湿的生成主要责之脾、肾二脏。
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