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朱飞叶扶阳学派论坛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浙江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江南地域湿热相火为病最多,加之当时局方辛香温燥之剂盛行,因此,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提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阐明阴虚导致火热的病机,立滋阴降火的大法,还针砭时弊,主张戒用温补辛燥之法。
但朱丹溪并不固守滋阴,其应用温阳药也颇具特色,以下就以朱丹溪应用附子等温热药为例,介绍其用药特点。
真寒假热——附子汤《丹溪翁传》中记载:“郑义士家一少年,秋初病热,口渴而妄言,两颧火赤,医作大热治。
翁诊之,脉弱而迟,告曰:此作劳后病温,惟当服补剂自已。
今六脉皆搏手,必凉药所致,竟以附子汤啜之,应手而瘥”。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也有相似的记载:“一少年病热,两颧火赤,不能自禁,躁走于庭,将蹈河,先生曰:此阴证也。
制附子汤饮之。
众为之吐舌,饮已,其疾如失。
先生治疗,其神中若此甚多,门人类证有书,兹不详载”。
可见朱丹溪善用附子汤治疗真寒假热证。
附子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等证的方剂,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
张璐在《伤寒缵论》指出:“附子汤中人参助生附,纯用其温补之力,以快复涣散之真阳”,可见该方中参附同用为其关键。
《伤寒经注》指出:“(附子汤)芍药之用,则所以入里而和阴,使寒盛不至格阳也”。
附子汤中的附子用二枚,用量较大,芍药在此方中是应用阴阳互根之理,以防阴阳格拒。
由此可见,朱丹溪主要通过附子与人参、芍药的配伍,应用附子汤治疗真寒假热证,扩大了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引火归元——附子末敷涌泉《丹溪心法·火》:“气从脚起,入腹如火者,乃虚之极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多死。
一法用附子末,津调,塞涌泉穴,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妙。
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
龟板补阴,乃阴中之至阴也”。
朱丹溪用附子末,以唾液调和,敷在涌泉穴中,再用四物汤加黄柏、龟板等内服治疗。
附子、半夏配伍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研究发表时间:2018-10-11T14:43:18.3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作者:莫晓文1 何文星1 刘贤慧1 张静2 邓宏2(通讯作[导读] 运用附子、半夏配伍治恶性肿瘤暂时未见明显的心、肝、肾及血液毒性。
(1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摘要】目的:评估附子、半夏配伍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51例阳虚痰饮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签署毒性药物使用知情同意书后,予以服用含附子、半夏配伍的方药,服药前后定期检查心电图、心酶、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通过对心、肝、肾及血液的检查数值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均值比较方面,还是数值正常与否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用附子、半夏配伍治恶性肿瘤暂时未见明显的心、肝、肾及血液毒性。
【关键词】附子半夏十八反肿瘤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27-03 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暴发式”增长,发病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已成为21世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治疗西医占主导地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针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问题仍存在较明显的瓶颈。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有其独特的优势,《内经》中记载:“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矣。
”认为肿瘤的形成与寒邪内生有着密切关系。
恶性肿瘤乃非常之病,用药四平八稳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临床常需使用到附子、半夏等毒性、相反药对以破阴通阳,化痰散结,相激相荡。
由于一直以来缺乏对此类药的系统研究,临床运用难以推广,阻碍了临床疗效的突破。
近年来,笔者运用附子、半夏配伍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并对其开展了安全性的评估,资料如下。
中药方剂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庞晓钟 宋炳礼1(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中心卫生院 乐陵 253600) 【关键词】 附子;半夏;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 R 282.71;R 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5)01-030-021 山东省乐陵市杨安镇中心卫生院 乐陵 253614作者简介:庞晓钟(1962-),男,主治中医师。
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妇科临床工作。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因乌头反半夏,疑子母同性,故许多医书记载附子不宜配半夏。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辨证应用附子配半夏,对寒痰凝聚病变疗效甚捷,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
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 寒痰凝聚多寐梁某,男,59岁,干部。
1987-02-11就诊。
近15日来嗜睡,每日入眠达15h 而仍困倦欲寐,不愿睁目,醒则惊恐心悸,面黄无华,腰痛,小便急痛,足膝冷感,咯痰稀白,纳呆,舌质黯淡,苔白而滑,双脉沉弦滑。
十几年前曾患黄疸型肝炎,后未发作,近期肝功能亦正常。
先予苓桂术甘汤5剂无效,再予金匮肾气丸仍无效。
症状如前,反复推敲,中医辨证为肾阳亏虚,阴寒内生,脾失温煦,化湿生痰,寒痰凝聚肾经。
治宜温肾散寒,健脾化痰。
处方:附子15g ,半夏12g ,茯苓18g ,白术12g ,桂枝9g ,党参10g ,甘草6g 。
5剂,日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大减。
药已对症,效不更方,迭进3剂,诸症消失。
按:多寐,多责之在湿、在痰,或湿浊蒙窍,或痰浊阻窍,蒙蔽心包。
而湿、痰之生,多因脾失运化旋转之司。
今肾阳火衰于下,脾脏失却温煦运化而化湿生痰,痰浊凝阻肾经,火衰愈甚。
用附子、桂枝温阳散寒,半夏化湿去痰,加用党参、茯苓、白术以健运脾土,使痰浊得化,阳气得复,则诸症告愈。
2 寒痰阻隔反胃魏某,女,46岁,农民。
2001-11-23初诊。
进食后30min 则呕吐已月余,吐出宿食不化,始为食物,后为痰涎,脘腹胀满,吐尽方舒。
素常腰膝酸软,小腹下坠,精神萎靡,手足欠温,大便稀软。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赵京,男,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通讯作者*:赵菁莉,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
·中医中药·附子与半夏、瓜蒌相伍治验举隅赵京1,赵菁莉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摘要:“半蒌贝蔹及攻乌”是中药配伍“十八反”禁忌,但临床上附子与半夏、瓜蒌配伍并不少见。
通过典型医案,分析附子与半夏、瓜蒌的配伍并非绝对的禁忌,应当针对病情,辨证用药。
关键词:十八反;附子;半夏;瓜蒌;配伍禁忌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8.112本文引用格式:赵京,赵菁莉.附子与半夏、瓜蒌相伍治验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8):217,219.0 引言附子与半夏、瓜蒌均为临床常用的中药,然而附子与二药能否同方配伍使用,历代医家一直存在分歧:反对者认为,《本草经集注》中明言半夏、瓜蒌反乌头,虽未提及附子,但附子为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与乌头子母同性,应畏而不用。
但自汉代张仲景以降,附子伍半夏、瓜蒌并不鲜见,故部分医家认为,在熟谙药性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可大胆用之。
恩师赵菁莉教授在临证时认为,用药过程中要抱着“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态度,针对病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慎重地选用药物,不但无副作用,还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笔者跟师学习,下面列举一例同用十八反而治愈的案例,以飨读者。
1 病案举隅周某,女,78岁,初诊日期:2017年9月23日。
患者既往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心功能II级(NYHA分级);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肾功能G3a级),规律服用中药,以稳定肾功能为主要方向,病情尚稳定。
3日前因受凉突发心前区疼痛,胸闷不舒,就诊于我院心内科门诊,查ECG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超声示: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压增高,左房增大。
2.2 互相制约偏胜苦寒太过,寒凉冰伏,每易戕伐脾胃之阳气,少佐辛温之药,可制其偏弊;反之苦寒药又能制约辛温药燥烈之性,适当配伍,可免助热生火或苦寒伤胃。
2.3 作为反佐从治在用大剂热药或寒药治疗寒证或热证而发生格拒,患者不能受纳药物时,根据“从治”之意,反佐少许性能相反的寒药或热药作为引导,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3 苦辛通降法的常用药物苦寒类药有黄芩、黄连、栀子及大黄等,它们虽都有清热消痞作用,但细分而言,黄连、黄芩性燥,栀子、大黄性润。
苔黄腻宜用黄芩、黄连;口干渴,苔薄黄,舌质红宜用栀子;有形热结,脘痞腹痛拒按,苔厚用大黄。
一般而言,邪热郁胃所致的痞痛,多属无形热结,很少用大黄,但热结程度较甚或兼夹有形之邪时,则需配合大黄以加强清热散结开痞的作用。
常用的辛温药有干姜、附子、桂枝、半夏、厚朴、紫苏、吴茱萸等,这些药虽然都有理气开痞的作用,但在于苦寒药配合时,当据其特长分别选用,如附子、干姜、桂枝温中散寒,以寒热错杂为宜;半夏化痰和胃,以痰热互结者最佳;厚朴宽中燥湿可治湿热中阻;苏梗理气解郁,适用于胃热气滞,吴茱萸温中利气,可治肝胃郁火上逆。
4 苦辛通降法的适应证4.1 寒热错杂证脘部疼痛痞胀或有呕恶或肠鸣下利,口渴而饮冷不舒,舌苔白或黄,脉细弦。
治当清胃泻热与温中散寒并施,取黄连配干姜以治寒热交错,肠胃不和之痞满呕恶,下利;或配附子温中助阳,以治上热下寒,脾阳不振之胃痛、脘痞。
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即是此类。
4.2 痰热互结证呕吐痰涎,时时泛恶,脘部痞胀或痛,口中腻浊,舌苔黄浊黏腻,脉弦滑。
治当清热与化痰并施,取黄连、半夏,辛苦合用,清热化痰开结。
小陷胸汤、清中汤等即为此类。
4.3 湿热中阻证脘部痞满闷胀,或脘腹疼痛,胸闷,恶心或见身热,大便或溏或秘,尿黄而短,口苦而粘,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当清热燥湿并施,用黄连、黄芩清胃热,厚朴、苍术燥脾湿。
连朴饮即是此类。
4.4 胃热火郁证脘胁疼痛,心下痞胀,嗳气,恶心,吐酸,嘈杂,心烦,口干苦,舌苔薄黄,质红,脉弦。
附子与半夏同用,治疗受寒引起的腹痛腹泻–经方派宋阳经方医案——腹泻作者/宋阳宋某某,女,48岁,主诉:腹痛间断性出现两月余,加重伴腹泻一上午。
患者近两月间断性出现腹痛,今日上午突然加重,腹痛如绞,面色青灰,冷汗下如豆大,四肢厥冷,腹中肠鸣如鼓,一上午腹泻水样便十数次,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细,处附子粳米汤:黑附片12g,生半夏15g,炙甘草9g,粳米30g,大枣6个。
三副,水煎服,日一副。
后患者述上方服药一次,腹痛即大减,一副服完,腹痛腹泻均愈!按语:附子粳米汤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方子,我们来看一下条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单从方证而言,本方症状表现和生姜泻心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来看下生姜泻心汤的条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从字面意思来看,此两者均有呕吐、肠鸣腹泻、胸胁逆满、胃中不和(附子粳米汤的雷鸣切痛)等症状,那么此二者区别在哪儿呢?!其根本区别在于阴阳不同!一部《伤寒杂病论》,虽未直言阴阳,但阴阳观念却始终贯彻其中,比如同为误下之后所致的下利:《伤寒论》34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而163条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两条同为论述太阳表证误下所导致的下利,但其用药却一寒一热,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源于病人的本体阴阳有不同!倘若患者素体虚寒,外邪入里,遇寒则从寒化,而成桂枝人参汤之证,倘若其人素体阳盛,遇热则从热化,而成葛根芩连汤之证,所以同为外邪入里,其病症表现相似,但因其本体阴阳不同,故用药寒热却有不同!本案中的用法,亦是这样的道理,其证虽和生姜泻心汤颇有相似之处,然其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此为阴证无疑,故予附子粳米汤而收覆杯而愈之效,此实为明辨阴阳之功也!临床应用附子粳米汤的体会作者/张廷浒附子粳米汤出自《金匮要略》,全方由附子、半夏、甘草、粳米、大枣五味药组成。
常用“药对”举隅导读:国医大师中医功底深厚,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自己独到见地的学术思想,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提出“衡法”新治则,开辟治法新途径,颇受学术界所重视和推崇。
本文为原作者临证常用“药对”举隅,今供读者学习!相传上古有两部《药对》,一部出自桐君(见《七录》),一部为雷公所作(见《旧唐书》)。
陶弘景在药总诀序中说:“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
”先圣已经认识到,药物若孤立地看待,仅具有单纯的一般属性,可是当它们形成一定的组合时,其整体则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而产生新的复杂的意义。
药物组对的产生,乃导源于八卦,爻爻相叠,演化以广其用,表达了朴素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平衡观念。
归纳起来,配伍及其效应有三大特点:相须协同、相辅佐助、相反相成。
相须协同类:瘀血在心,菖蒲—郁金;在肝,癥用三棱—阿魏、瘕用水红花子—炮山甲;在肾,泽兰—益母草;在肺,苏木—降香;在脾,五灵脂—香附。
当归—侧柏叶,治疗血虚脱发;鸟不宿—地锦草,治消渴;鲜藕—红枣,治血崩;三七—蒲黄,能治膜样痛经,使瘀块及内膜化屑排出;牛角鳃—棕榈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骨碎补—石菖蒲,治链霉素中毒性耳聋。
全蝎—蜈蚣,止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黄药子—刘寄奴,治疗各种囊肿;土茯苓—百药煎,改善组织变性。
相辅佐助:水蛭—通天草,治老年性痴呆;水红花子—泽兰,治疗结节性脉管炎;当归—细辛,治大动脉炎;黄芪—升麻,治低血压病;莪术—苡仁,治疗子宫颈癌;生山楂—泽泻,降脂;威灵仙—白茄根,治跟骨刺;海藻—莪术,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佛耳草—款冬花,治疗一切咳嗽、昼夜无休;南烛子—腊梅花,疗百日咳;鬼箭羽—露蜂房,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变形;海桐皮—海风藤治风湿性关节炎;牛膝—乳香,排尿路结石;鸡血藤—升麻,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马鞭草—甜茶叶,疗不明原因之发热;广犀角(用代用品)—泽兰叶,治重症肝炎、转氨酶指标居高不下;仙人对坐草—老勿大,帮助乙肝澳抗阳转阴;丹皮—泽泻,治眼前房积水;米仁根—乌蔹梅,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六月雪—鹿衔草,治慢性肾衰高氮质血症;生麦芽—檀香,运脾和胃助消化;小茴香—泽泻,利气泄浊治尿闭;半夏—夏枯草,治失眠;琥珀—沉香,开癃闭。
经方组合的解读与临床运用举隅:经方合经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授课稿经方组合的解读与临床运用举隅(一):经方合经方(2011-05-04 15:51:22)方剂是中医学的核心、灵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
古今创制和流传于世的方剂,多达十余万首,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经方。
经方主要见载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共200多首,为张仲景所用,但并非仲景所独创,其渊源来自于《汉书?艺文志》中“经方十一家”的《汤液经法》,从学术体系的归属来看,不属于《黄帝内经》系统,而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
这一批经方,凝聚的是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众多医家集体创造的成果,经过了千锤百炼的临床实践的检验,故疗效一般超过后世的时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方的出现,即终结了后世名方的再创造,也不意味着张仲景对经方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不可逾越的地步。
笔者40年前学医时,业师教我读的第一本医书即《伤寒论》,出师时,业师又谆谆教诲:“今后临床看病,凡能用经方治疗的,务必使用经方,经方有所不足、有所不备的,则合以时方、配以时方,或改用时方。
总之。
学习经方,既要执着,又要灵活,一切以疗效为标准”。
几十年来,我始终信守这个原则,临床治病,以经方为主,不排斥时方,以病证的需要而决定取舍。
今就经方合经方、经方合时方、经方配时方等经方组合诸问题,举例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陶某,48岁,长沙市人,机关干部,2006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于一周前出差回来,路上感受风寒,出现声音嘶哑。
西医某医院检查,咽喉充血,喉头高度水肿,开始用大量抗生素,后来用激素治疗,渐至不能发声。
察之面色红润,体型较胖,咽喉微痛,痰涎壅盛,色白清稀,不咳嗽,口渴,喜热饮,舌偏红,舌体胖,舌苔厚腻色白细腻,上有浮黄苔,脉弦紧,自诉属于阴虚火体,经常咽喉疼痛,大便干结,有慢性咽喉炎病史。
此为寒火闭结于咽喉,宜先温开,处方:麻黄10克附子5克细辛5克生半夏15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射干10克茯苓15克威灵仙15克白芥子10克石见穿10克诃子10克金果榄10克木蝴蝶10克一剂上方煎煮时,加陈醋15克、蜂蜜30克,煎15分钟,取一大碗,再加醋、蜜煎取一碗,两碗混合后,不分昼夜,多次频服,每15分钟服一次,每次服一小口,慢慢咽下。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No. 8Aug .,2011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栽培的)的侧根(子根),生用或制用。
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通行十二经。
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适用于亡阳暴脱,脉微厥逆,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阴冷,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脘腹冷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寒湿痹阻之肢节疼痛等病症,其回阳救逆之功,它药难比。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常用药,在危重病症和慢性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功效显著,但其毒副作用也被很多医家所畏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了附子反半夏和瓜蒌一说,但实际上,古代及现代医家将附子、半夏同用的病案颇多,附子、瓜蒌同用记载的数量虽不似前者,但亦散在各类方书及病案中。
笔者收集了历代方书、本草及古今著名医家相关医案中运用附子与半夏、瓜蒌的论述,希望为如何理性、安全、有效地运用附子,在临床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供参考。
1 附子与半夏附子、半夏药对,在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属于中药“十八反”的配对,但矛盾的是,此药对历家多有应用。
两者伍用,是否确为临床配伍禁忌?笔者对附子、半夏配伍结构的历史沿革进行整理后发现,附子与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所列之附子粳米汤,原为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而设。
仲景用治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以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时,用炮附子一枚,附子乃大辛大热之品,可大补不足之元阳,散阴寒之气。
用半夏半升,半夏味辛苦而性温,能辛开苦降,燥湿化浊,降逆和胃,助附子除阴寒湿浊之邪。
两者相配,有相辅相成之意,可收温暖中焦,降逆和胃,散寒止痛之功。
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认为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
半夏的临床配伍应用1、半夏配生姜半夏与生姜为药对,生姜既能增强半夏调理气机作用,又能制约半夏之毒性,药对相互为用,尽在发挥治疗作用,而避免药对不良反应。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胃痉挛等。
2、半夏配干姜半夏与干姜相用,既能治疗脾胃气机不和证,又能治疗肺寒气逆证。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胃痉挛等。
3、半夏配黄芩半夏醒脾和胃,燥湿止呕,消痞散结;黄芩清热燥湿。
半夏与黄芩相用,辛开苦降,善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半夏性温,黄芩性寒,黄芩清热受半夏制约而不寒凉,半夏受黄芩制约而不温燥,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脾胃湿热痞证。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神经性呕吐。
妊娠呕吐,慢性支气管肺炎,内分泌失调等。
4、半夏配旋覆花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化痰,重镇降泻胃气上逆;旋覆花降逆止呕,消痰散结,轻宣降泄胃气上逆。
半夏与旋覆花相用,一重泻一轻宣,则降泄胃气而不戕伐,燥湿化痰而不损津,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脾胃虚弱,痰饮内阻证。
临床运用:急性、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膈肌痉挛,急性、慢性支气管肺炎,急性、慢性胸膜炎等。
5、半夏配茯苓半夏醒脾燥湿,使脾能运化水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得以下行。
半夏与茯苓均能治湿,但半夏治湿则以燥湿为主,使湿得燥而化,而茯苓治湿则以渗利为主,使湿得渗而泄,二者相互为用,以增强治湿作用。
临床运用:贲门痉挛,幽门水肿,胃胀气,饮食积滞,急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
6、半夏配麦冬半夏燥湿醒脾,调理中气,而麦冬滋阴清热,半夏与麦冬相用,一燥一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增强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急性胃炎,支气管肺炎,卵巢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不孕症等。
7、半夏配栝楼实半夏醒脾燥湿,开胃降逆,宣畅气机;栝楼实清热化痰,行气开结,兼以润燥。
半夏燥湿受栝楼实所制约则燥湿而不助热,栝楼实受半夏所制同清热化痰开胃而不寒伤,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胃脘痰热证。
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举隅《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5月第28卷第3期320~323页摘要:通过历代医家对附子、半夏配伍的认识及临床典型病案,介绍附子、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经验和使用注意事项。
认为在使用附子、半夏配伍时,只要抓住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中医病机,合理运用,煎煮方法得当,两者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配伍“相反”不是绝对禁忌。
关键词: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附子与半夏在临床中都是常用中药,二者是否可以同用,古今都争议颇多。
笔者试归纳历代医家有关附子、半夏配伍的论述,并尝试运用附子配伍半夏治疗中医病机属于阴盛阳虚、寒痰湿阻的多种疾病,发现只要辨证准确、合理运用、煎煮方法得当,两者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现作介绍如下。
一、历代医家对附子、半夏配伍使用的认识附子与半夏均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附子辛温大热,入心、脾、肾经,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具有峻补元阳、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散寒除湿之功。
黄宫绣《本草求真》称其“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对命门火衰、下元虚冷,脾阳不运,阴寒内盛之证有明显功效。
又附子气厚味薄,可升可降,无所不至,故张元素称其“为诸经引用之药”。
半夏辛温,入脾胃二经,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具温化痰饮水邪之效。
《医学启源》【1】称其“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
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
然而附子、半夏是否能配伍使用,历代医家一直存在分歧:不赞同者认为《神农本草经》中“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虽未明言半夏反附子,但疑附子与乌头子母同性,应畏而不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据此亦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
但另一方面,附子半夏同用最早见于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乃仲景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出现腹中雷鸣疼痛、胸胁逆满呕吐之证而设;另《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附子、半夏同用,故部分医家却认为,在熟谙药性和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可大胆运用之。
随着近三十年对“十八反”的研究逐渐深入,两种论调的争鸣也达到新的高度。
二、正确认识附子、半夏配伍反对者认为附子有神经和心脏毒性【2】,生半夏原生品有急性毒性和刺激性【3】,两者配伍有毒性增加之虑。
然而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药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伍附子的方数最多,达163方【4】;李文林等统计811首乌头、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方,共有主治病(症)145种,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病症的治疗,配对应用具有普遍性【5】;杜敏综合历代应用及现代研究成果后分析认为,两者配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且安全度较高【6】。
近来也不断有学者报道,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相反、相畏中药配伍使用后并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且有相辅相成的作用【7,8,9,10】。
张志祯【8】指出,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经验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因于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煎药时间过短;或煎煮方法不当;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中毒因素增加;或个体差异导致等等。
有人对1989年以前共54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乌头(具体品属及生制条件不详)与半夏配伍的共14篇,其中结果2篇报告有毒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11】。
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一致,有毒性增强的结果,但大多数显示毒性不会因为相互配伍而增加。
考虑动物试验与人体病理生理条件的差异、人体与动物反应性差异等问题,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临床事实不符。
故笔者认为,对其安全性的评价需以临床观察和历代医家的应用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
恩师李可老中医常在急危重症中使用超大剂量附子半夏,并言二者配伍后“相反相磨、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功效倍增”,每年用生半夏数百斤,40余年用生半夏超过3吨,经治老人、孕妇、小儿各种危急重症,无一例中毒,临床疗效确切【12】;郭长贵【13】老中医则认为,反药同用取相反相成之功,它们彼此相忌,如将之畏帅,能各立其功,故临床疗效捷快,确能愈顽疾,起沉疴;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等当代中医大家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14】。
况自仲景首创附子粳米汤至今历代均出现半夏汤、附子五积散、十四味建中汤等附子、半夏配伍使用的方剂,可见附子、半夏配伍使用也是经过历史传承方能使用至今。
临床应用实践亦证明,附子半夏配伍,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则不必禁忌。
附子温阳散寒,半夏燥湿化痰,两者配伍,辛开燥降,相辅相成,可散脏腑经络、肌表上下的寒痰水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寒凝痰浊痞痛呕泄等诸症自除,尤适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湿不化,水饮停滞者。
诚如刘沛然云:“半夏附子合用对阳虚寒痰冷饮的病症能斩关夺将,使阳气回,寒痰化,沉疴起,病邪除”。
笔者的经验是只要抓住“阳虚阴盛、寒湿痰阻”的病因病机,即可放心将二者配伍使用,非但不会发生不良反应,且可获药到病除、效如桴鼓之功。
兹举笔者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三、病案举例1.胃恶性淋巴瘤伴腹泻、胸痛李某,男,68岁,2009年3月3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
患者于2007年10月因上腹部疼痛、消瘦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查胃镜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确诊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
因不能耐受毒副反应,行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1程后予停止化疗。
患者反复上腹部隐痛,伴有腹泻约8次/天,西医制酸止痛、止泻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月前左胸壁出现局部小疱疹伴麻木疼痛,在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予对症处理后疼痛无明显缓解。
症见:神疲,乏力少气,畏寒肢冷,上腹隐痛,饭后明显,喜暖饮,稍进寒凉则腹泻,腹胀肠鸣,矢气则舒,左胸壁见暗红色疱疹伴麻木疼痛,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脉证合参:证属脾肾阳虚,湿痰阻滞,兼正气不足,外邪流驻肋下。
处方:熟附子25g,生半夏25g,生姜25g,细辛10g,鸡血藤60g,苡米30g,炙甘草50g,砂仁15g(后下),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20g,干姜30g,肉桂5g(后下),五爪龙60g,日一剂,水煎服。
服14剂后复诊:左胸壁疱疹麻木疼痛明显减轻,腹泻减少至约3次/天。
继续以上方加减,气短懒言甚则加北芪、红景天大补中气,纳差明显则加四君子健脾,服药30剂后则患者左胸疱疹疼痛及腹泻均已消失,以后定期门诊复诊至今,目前病情稳定。
2010年11月入院复查:上腹部CT提示:胃体远端及胃窦粘膜稍增厚,与2009年10月旧片对比,大致同前。
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体平坦糜烂。
按:祝味菊先生云:“苟气阳之不足,则精寒水冷,血凝为瘀,液聚为痰,废料潴积而为湿,向之资以为奉生之源者,转以为生身之累”【15】,患者神疲少气,畏寒肢冷,喜暖饮,腹痛腹泻,乃脾阳不足;胸壁麻木疼痛,乃脾虚生湿,聚而成痰,外邪挟痰而驻,不通则痛。
治以温补脾肾、化痰除湿止泻、散寒通络止痛,以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汤加味,配合细辛、鸡血藤走窜通络,五爪龙益气温阳,辩证得当,随手凑效。
2.胃癌腹痛徐某,男,59岁,2009年03月17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
患者2009年2月因胃窦癌伴腹膜淋巴结、胰腺转移在我院肿瘤科化疗1程,后因不能耐受化疗毒副反应拒绝再行化疗,要求门诊中药治疗。
因左上腹部疼痛剧烈,住院期间给予曲马多缓释片0.1g 口服bid,芬太尼贴剂8.4mg 外贴q3d,但疼痛控制不佳。
症见:面色青黄,左上腹绞痛,连及后背,平卧、进食则加剧,弯腰稍舒,日夜均发,喜热饮热食、畏寒肢冷,纳眠欠佳,二便可,舌胖大边齿痕暗紫,苔白腻,脉沉细。
脉证合参:证属阴盛阳虚、寒痰阻滞。
处方:熟附子3 0g,生半夏20g,炮姜炭30g,干姜60g,炙甘草60g,砂仁15g(后下),细辛15g,肉桂15g(后下),白芷15g,补骨脂30g,元胡30g,7剂,日一剂,水煎服。
后每周复诊均以上方加减。
5月19日复诊,患者诉疼痛已明显减轻,已停口服曲马多。
效不更方,加大熟附子用量至60g、生半夏用量至30g并以上方加减,气短加北芪、红参益气,腰酸乏力则加补骨脂、山萸肉补肾,大便不通则加大黄通便治标。
服药40剂后8月4日复诊:患者已无上腹疼痛等不适,自诉7月底已停用西医镇痛药物。
以后继续门诊中药治疗(每方均有附子、半夏配伍)以巩固疗效,稳定病情。
2010年3月随访复查上腹部CT提示:胃部肿瘤累及胰头,中有坏死,病灶范围大致同前。
目前一般情况良好,无腹痛发作,体重稳定,生活可自理。
按:阳虚则畏寒肢冷,寒痰凝聚,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治以温阳化痰、散寒止痛,以炮姜炭、干姜、炙甘草配合附子温建中阳,细辛、砂仁、肉桂、白芷配合生半夏温化寒湿,附子、半夏先以小剂量“投石问路”,药已对证,则可逐渐加量使用。
逐渐加量也是附子、半夏大量应用的法则之一。
3.小儿哮喘古某,女,3.5岁。
2010年10月13日至广东省中医院就诊。
父母代诉患者体质较弱,平素容易感冒,自1.5岁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小儿哮喘,天气变化或受寒时诱发,发作后需住院使用抗生素、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方可缓解。
昨日外出受凉回家后出现喷嚏、偶咳、流鼻涕,家长未予重视,今晨5点出现喘促明显,喉中痰鸣,痰难咯出,立即至当地医院给予西医对症处理后稍缓解,时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1.6×109/L,中性粒细胞:17.5×109/L (81%),患儿家属拒绝住院使用院激素、抗生素治疗,求治于中医来我院就诊。
症见:精神倦,发热,面色青黄,畏寒无汗、时喷嚏、鼻涕青稀,咳声重浊,咳时喘促,喉中痰鸣,咯痰不畅、纳差食少,大便烂,舌淡水滑,苔白厚浊腻,脉沉细滑。
查体:体温38.3度,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
脉证合参:证属脾肾阳虚,太少两感,寒痰阻肺。
处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g,熟附子30g,生半夏30g,细辛10g,生姜30g,炙甘草60g,五味子10g,桂枝10g,白芍20g,干姜10g,黄芥子10g,蜜紫菀10g,蜜款冬花10g,莱菔子10g,山茱萸30g,带壳白果15g。
服药1剂后微汗出热退,咳嗽痰喘大为减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降至11×109/L,5剂服毕复诊,已无发热及咳痰喘促,查白细胞及中性粒比例均恢复正常,双肺未闻及哮鸣音,诸症消失而病愈。
按:患儿先天之本不足,脏腑柔弱,猝受外邪侵袭,形成上实下虚、阳虚寒痰之候。
又久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冰伏病邪,激素药物发越阳气,本虚标实之象愈加明显。
治当以散寒解表、温阳补肾、化痰降逆、纳气平喘,投大剂量熟附子、生半夏挽病情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