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伍汇粹
- 格式:docx
- 大小:7.86 KB
- 文档页数:3
附子与干姜配伍研究进展分,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1-2]。
研究发现乌头碱对心脏有显著毒性,可致传导阻滞,心律不齐,甚至发生室性纤颤和停搏,去甲基乌头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3]。
另有研究表明,附子还具有抗炎、镇痛[4]、抗肿瘤[5]等作用。
研究发现,干姜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和姜辣素。
干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β-水芹烯、α-姜烯、β-红没药烯等[6];姜辣素分为姜酚类、姜烯酚类、姜酮类、姜二酮类、姜二醇类等类型[7]。
干姜是温里药,现代药理研究其有①促消化[8],抗胃溃疡[9]②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脑循环[10]③改善心衰兔的心肌舒缩性能,减轻心衰症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11]④保护心肌细胞[12,13,14]⑤镇痛、解热、抗炎[15]⑥抗肿瘤[16]等作用。
2 附子与干姜配伍作用研究2.1 配伍药理作用研究四逆汤是姜附配伍的代表方剂,目前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可强心、升压、抗休克等。
高岚等[17]研究发现,附子、干姜、甘草混煎炮制能改善由缺血引起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杨辉等[18]研究发现,随着四逆汤剂量的加大,其保护心衰心肌的作用增强。
杨兰等[19]研究发现四逆汤水提取物表现出对心肌细胞直接的保护作用。
唐劲松等[20]研究附子干姜组分配伍发现具有显著治疗心力衰竭的功效。
展海霞等[21-22]研究表明,附子配伍干姜煎剂对大鼠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四逆汤还具有抗休克作用,对休克大鼠有强心升压作用,对大鼠心肌有保护作用,对血管也有调节作用,且能明显提高供心抗缺血能力,延长供心保存的时限[23-24]。
2.2 配伍毒性研究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毒性很大,列为下品。
中医药理论认为,附子通过合理配伍,既可降低其毒性,又可发挥其特长。
陈道群[25]等研究认为干姜中的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
裴妙荣[26]等实验研究表明,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3种毒性生物碱含量而有解毒作用。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
“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附子与干姜配伍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张璐;王建;赵艳玲【摘要】附子适用于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寒厥头痛、心腹冷痛、阳虚外感及风寒湿痹等症,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现代临床应用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多种疑难疾病.由于附子含有乌头碱成分,存在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常与干姜配伍,减毒增效,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从附子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干姜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以及附子与干姜配伍的药理学研究进展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附子与干姜配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8(018)011【总页数】4页(P1441-1443,1446)【关键词】附子;干姜;配伍;研究进展【作者】张璐;王建;赵艳玲【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药学部,北京 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2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被列为“不可久服”之下品[1],以其功效迅猛刚烈,通上达下,行彻表里,补火助阳,温经通脉,而为治疗寒凝诸痛及阳虚诸证之要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等功效,适用于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寒厥头痛、心腹冷痛、阳虚外感及风寒湿痹等症,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
现代临床应用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多种疑难疾病,主要包括病态窦房节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各类心力衰竭等[2]。
由于附子含有乌头碱成分,存在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中毒后可出现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舌头及四肢发麻、手足抽搐、呼吸困难和心律紊乱等表现[1-2]。
因此,附子在临床上常与干姜配伍,减毒增效,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同时,由于附子和干姜都有辛、热的性能和散寒回阳的功效,是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常用配伍药对,自古沿用至今。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浅析附子配伍干姜对干姜的辣椒素成分含量变化附子配伍干姜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代表方剂为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附子、干姜是温阳祛寒最常用的药对,历代文献所载含有这一药对的方剂较多,仅《方剂大辞典》就收录1563 首含附子、干姜药对的方剂[1],附子、干姜比例从1:1 至5:3 不等,配伍地位也有君臣佐使不同[2]。
附子辛温大热《本草经读》称赞它说:“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
”干姜辛温,《本草求真》中谓:“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用,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从药性配伍方面道出了“附子无姜不热”的道理[3]。
本实验选取干姜附子最常用的1:1、1:0.5、1:2 三个配伍比例,以辣椒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比较干姜与附子不同炮制品在不同配伍比列下配伍前后辣椒素含量的变化,考察配伍对干姜辣椒素含量的影响,以反映干姜附子“热热配伍”理论下附子对干姜热性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附子与干姜配伍后药效增强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为发掘中医方剂配伍科学内涵提供参考。
1 仪器及试药SHIMADZU LC-10ATVP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PHS-2 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Sartorius 系列电子分析天平(瑞士);RE-52AA 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B-Ⅲ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对照品:辣椒素(110756-20061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试剂:甲醇为色谱纯,试验用水为重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药材: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购于四川江油恒源药业有限公司。
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龙飞博士鉴定为乌头Aconitum caimichaeli Debx.的侧生子根。
干姜购于犍为干姜GAP基地,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鉴定教研室卫莹芳教授鉴定为姜科植物干姜Zingiber offiicinaleBosc.的干燥根茎,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05 版一部规定。
干姜附子汤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炮(3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10g)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本条是治疗太阳阳明并病,本来应该先发汗后泻下,但是顺序错误,用下法之后又发汗,肾阳暴伤,变成了少阴病。
卫阳得不到肾阳的支持,以至于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卫气能量不足,白天卫气出于人体的表面来保卫人体,所以就会有烦躁感。
晚上卫气回到营分休息反而就没有烦躁现象了。
脉沉微,沉主病在里,微主阳气衰,说明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身无大热,说明还没有到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的地步。
这种情况要用干姜附子汤来补足卫气。
和四逆汤、白通汤的鉴别:干姜附子汤相较于四逆汤少了炙甘草,没有炙甘草的缓和作用,热气的能量能更快速、更向外发一点,从少阴填补人体表面的卫气。
和白通汤对比少了葱白,所以没有通阴阳的作用。
所以四逆汤证的患者是阳虚比较严重的慢性病。
而干姜附子汤证的患者偏向于平时身体强壮,经过一时的误治,导致精气虚脱而陷于少阴病。
白通汤证的患者是阴盛阳郁,有戴阳的表现。
和其他疾病的鉴别:不呕,不渴,排除了少阳病和阳明病。
烦躁的鉴别:本条的烦躁比较好鉴别一点,白天烦躁,晚上安静。
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烦躁:阳证的烦躁:栀子豉汤证的烦躁是昼夜差不多,胸骨后有灼热感,影响睡眠。
小柴胡汤证烦躁还有往来寒热、口苦、眩晕等少阳症状。
阳明里实的烦躁,渴而烦,发热,大便干,小便赤,甚至有谵语。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1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伍汇粹1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伍汇粹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它由附子、干姜、人参、大枣等药物组成,是治疗寒症、腹痛、呕吐等症状的良好选择。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1. 附子 6克。
2. 干姜 9克。
3. 人参 6克。
4. 大枣 12枚。
5. 甘草 3克。
以上药物按照比例配制,煎服后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功效:1. 温中散寒,附子理中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脉沉迟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2. 祛风止痛,人参和大枣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对于风寒引起的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适用症状:1. 脘腹冷痛,脘腹冷痛是中医上常见的症状,多由寒邪侵袭脾胃所致,服用附子理中汤可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脘腹冷痛的症状。
2. 呕吐清水,呕吐清水多见于胃寒、胃虚等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温中散寒,有助于止呕。
3. 风寒头痛,风寒头痛是指受风寒侵袭而引起的头痛症状,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
4. 四肢酸痛,四肢酸痛多见于风寒湿邪侵袭,服用附子理中汤可以祛风止痛,有助于缓解四肢酸痛的症状。
总结: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清水、风寒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应按照标准配方进行配制,严格控制药物用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了解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功效有所帮助。
附子理中汤标准配方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补脾暖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寒症。
下面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
配方:
1. 附子10克。
2. 干姜10克。
3. 甘草6克。
4. 大枣6枚。
制作方法:
1. 将附子、干姜洗净后,切成薄片备用。
2. 将大枣洗净,去核。
3. 将所有药材放入煎药壶中。
4.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煎沸,再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5. 煎煮后,滤去渣,取汁备用。
服用方法:
1. 每次取药汁50毫升,分两次温服。
2. 一般可连服3-5天,如症状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 孕妇、儿童、老年人慎用。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
3.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如果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配伍用药的原理。
一、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
1. 附子(生) 6克。
2. 干姜 9克。
3. 大枣 12枚。
4. 生姜 3片。
二、用药原理。
1. 附子,温中散寒,止呕安胎。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能够温暖脾胃,散寒止呕,对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2. 干姜,温中散寒,发表散寒。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发表散寒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散寒发表,有助于增强附子的温中散寒作用。
3. 大枣,益气养血,和中止呕。
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中止呕的功效,能够滋补脾胃,和中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4. 生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的功效,能够温暖中焦,和胃止呕,有助于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作用。
三、使用方法。
1. 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按照标准配方比例配制好。
2. 将配制好的药材加水煎煮,待汤剂煎煮浓缩至一定程度后即可服用。
3. 每日3次,每次服用1剂,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
四、注意事项。
1. 本方剂适用于寒热错杂、腹痛腹泻、呕吐泄泻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服用。
2.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方剂,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服用本方剂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经典中药方剂,其标准配方中包含了附子、干姜、大枣、生姜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安胎的功效。
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切忌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2.1 配伍干姜:回阳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礼曾云:“附子无干姜不热。
”[1]方如: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等。
2.2 配伍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一翳”之功。
方如肾气丸(肾气丸中桂枝,后世多易肉桂)。
2.3 配伍桂枝:温经通阳,祛风除湿。
方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2.4 配伍白术:温阳除湿,以治痹痛。
方如白术附子汤。
2.5 配伍桂枝、白术,兼行表里,助阳化湿,止痹痛。
方如甘草附子汤。
2.6 配乌头、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之力尤宏,《医宗金鉴》云: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
”[2]方如乌头赤石脂方。
2.7 配薏苡仁:以行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效。
方如薏苡附子散。
2.8 配半夏:共奏温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
方如附子粳米汤。
2.9 配麻黄、细辛:有温发里阳,通彻表里之能,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清。
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0 配大黄:寒温并用,大黄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温下寒结。
尤在论云:中焦寒结“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3]两药合用,正具此功。
方如大黄附子汤。
2.11 配麻黄:温经发汗,方如麻黄附子汤。
附子运用秘法:20对附子配伍药对一、附子配干姜附子无姜不热,人尽皆知,附配姜,煽其火力也二、附子配肉桂肉桂如风筝之线,牵住附子不让其随意耗散,加之肉桂引火下行,附配桂,火力之方向全趋于下也三、附子与桂枝桂枝引阳达表,若根处无阳,何来阳引?配附子,兴其根之阳,附配桂,阳冲有根也四、附子配乌头同类大热之药,附配乌,除痹止痛、散寒祛湿之力倍也五、附子配细辛附子兴阳,细辛辛散,附子配细辛,如为火苗铺好道路,使其火四通八达也六、附子配花椒同为辛热,均可温里散寒,一温少阴,一暖太阴,附子配花椒,可谓温暖也七、附子配半夏一兴阳,一治痰,附子配半夏,扫痰之力倍增也八、附子配鹿茸鹿茸填精,附配茸,兴阳补精,如蜡烛的蜡身,二药配合温火填髓也九、附子配艾叶附子配艾叶温经暖宫。
十、附子配麻黄麻黄如干燥剂,专于攻其寒湿之气,附配麻,边点火边干燥,去水湿之力其强十一、附子配人参人参滋先天元阴,附配参,温阳而无燥热伤津之弊也十二、附子配黄芪附子兴首都兵力,黄芪建边防城墙,二药配伍,内外兼营是也十三、附子配白术白术入太阴,燥湿补脾阳,附子入少阴,太少二阴为阳气之宅,二药配五,阳宅可安也十四、附子配甘草甘草土气最强,附配甘,既可伏火,又可制附子之毒也十五、附子配当归血无阳不行,当归补血,附子兴阳,活血二字,活者行之义也十六、附子配生地刚柔并济,阴阳双补,水得火为温水也十七、附子配芍药芍药从上到下,从表到里,收相火,附子兴其坎中之阳,一收一兴,阳气归宅速也十八、附子配丹参附子兴阳壮君火,丹参入心包破淤血,二药配伍,直通心血也十九、附子配生石膏附子配石膏,清热而不伤阳的代表作是也二十、附子配大黄大黄为下法之猛将,附配黄,温下之法的根本也-完-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医圣张仲景常用的附子、干姜,二者搭配,有哪些用处?
在服用中药的朋友们,对附子、干姜肯定不会陌生,历来附子和干姜是很好的经典搭档,早在医圣张仲景的手里,这对搭档挽救过很多人的生命。
那么,二者究竟如何搭配才能有不错的效果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归心经、肾经、
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
作用功效。
常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
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等症状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经、胃经、心经、
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
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寒、寒湿麻痹等引起的呕吐、
泄泻、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症状
1、亡阳之危急重症
在张仲景的《四逆汤》中,附子和干姜作为重要的成分,因素体心肾阳虚,又有感实寒邪气,从而阳气暴脱,导致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的危重症。
此时阴盛而阳气极度衰竭,故需急急回阳救逆,才可保住生机,因此用二者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2、寒证
附子上温心阳,中助脾阳,下补肾阳,且其性善行,通走十二经;而干姜则“走而不守”,可于寒邪侵犯之处加强附子温阳散寒之力。
所以附子、干姜配伍,不管是肌表还是脏腑,不管是上、中、下三焦,只要受寒邪侵犯,两药可迅速散寒祛邪。
对于病程较长的虚寒证,附子干姜也可助阳而散寒,同时也可以根据病变脏腑以配伍补阳之品而加强疗效。
注意:附子、干姜属于辛热之品,所以对寒症较重的额还在比较适宜,另外,附子是有毒之品,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要谨遵医嘱,不可以随意使用。
#郑州头条##健康科普大赛##健康解密##我要上头条#。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中医方剂,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主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方义】干姜、附子,皆大辛大热之品,煮后一次服下,意在急救肾阳于暴衰。
不用甘草,是为避其甘缓,影响急救效果。
但药后阳气稍复,则当用四逆汤等巩固疗效。
如果继续用姜、附纯辛温之剂,则恐药力猛烈而短暂,难以使疗效持续,这也是本方只服一次的原因之一。
*甘缓药物配入方剂中的作用是:
①使整个方剂的作用和缓。
②使全方的药效持续时间延长。
③使全方药物出现效应的时间后延。
④不过多消耗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有保护正气的作用。
因此如果证情较急,为了急救,就不要用甘缓的药物,但急救之后的继续治疗,就应当配用甘缓药物,以巩固疗效。
现代临床应用本方多有加味,对一般的慢性疾患,很少只用姜、附纯辛热单刀直入的。
临床应用范围与四逆汤一类相同。
1 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伍汇粹
1 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伍汇粹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
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
“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 者。
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不当之处,尚请贤达指正。
1、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 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
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